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7 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
一、基础知识应用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C )
A.短歌行
日行千里
B.何以解忧
以辞害意
C.少无适俗韵
削足适履
D.性本爱丘山
无本之木
解析:A项,名词,诗体的一种/动词,行走。B项,介词,用/介词,因为。C项,动词,适应。D项,副词,本来/名词,草木的根。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少无适俗韵(韵律)
B.山不厌高(满足)
C.方宅十余亩(四周围绕)
D.枉用相存(问候、探望)
解析:A项,韵:气质,情致。
3.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B )
A.鸡鸣桑树颠
B.暧暧远人村
C.狗吠深巷中
D.开荒南野际
解析:B项,主谓倒装句,即“远人村暧暧”。其他三项均为省略句,都省略了介词“于”,即“鸡鸣(于)桑树颠”“狗吠(于)深巷中”“开荒(于)南野际”。
4.下列关于诗句修辞手法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D )
A.“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以明月比喻贤才,以明月不可掇,比喻贤才难得。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四句诗,引用《诗经》成句,表达了诗人对贤才的渴望之情。
C.“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两句诗,巧妙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D.“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两句诗,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感和动作,抒发了诗人对恬淡自由生活的赞美之情。
解析:D项,“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错误,“狗吠”“鸡鸣”原本就是动物的动作,所以说这两句诗没有运用比拟,应是运用了对偶。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中有两句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曹操在《短歌行》中借它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望,这两句诗是:__青青子衿__,__悠悠我心__。
(2)《短歌行》中“__慨当以慷__,__忧思难忘__。__何以解忧__?__唯有杜康__”写诗人在酒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难遣,靠什么来排解忧愁?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3)《短歌行》中写诗人通过想象与贤才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诉说往日的情谊的句子是:__契阔谈讌__,__心念旧恩__。
(4)《归园田居(其一)》中揭示陶渊明辞官归隐的主要原因的句子是:__少无适俗韵__,__性本爱丘山__。
(5)《归园田居(其一)》中展现作者归隐后的劳动生活和精神追求的句子是:__开荒南野际__,__守拙归园田__。
(6)《归园田居(其一)》中展现作者的故园屋舍四周自然环境的句子是:__榆柳荫后檐__,__桃李罗堂前__。
二、课内阅读
(一)阅读《短歌行》,完成6~7题。
6.下列对《短歌行》中典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写女子思念男子,曹操用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求。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原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
C.“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仿用《管子·形势解》中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作者渴望多纳贤才。“山”“海”表明了作者远大的志向。
D.“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解析:C项,“表明了作者远大的志向”错,应是表明作者希望自己像“山”“海”那样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7.
清人吴淇在读了曹操的《短歌行》后说:“盖一厢口中饮酒,一厢耳中听歌,一厢心中凭空作想,想出这曲曲折折,絮絮叨叨,若连贯,若不连贯,纯是一片怜才意思。”你同意“怜才”这一说法吗?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答案:同意。这首诗是曹操诗歌中具有代表性的言志之作。全诗通过对时光易逝、贤才难得的再三咏叹,抒发了作者求贤若渴的感情,表现出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二)阅读《归园田居(其一)》,完成8~9题。
8.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A.“误落尘网中”一句,道出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极度厌恶的心情,用激情之语排斥官场,表明诗人无奈归隐的悲愤与乐观豁达的心境。
B.诗的九至十六句描绘了一幅安宁静谧、远近错落、动静相宜、有声有色的田园风光图。
C.“樊笼”即上文中的“尘网”,指官场,是禁锢人的牢笼和罗网,使人有“羁鸟”和“池鱼”之感。
D.诗人以常见普通的农村生活入诗,和他内心的闲适、自在、喜悦交融,构成一个完美诗境,使普通景物具有美感。
解析:A项,“用激情之语排斥官场”错,“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并非“激情之语”,而是很含蓄、很委婉的话。
9.“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比喻、对偶。“羁鸟”“池鱼”比喻不自由的仕宦生活,“旧林”“故渊”比喻田园。诗人借此比喻思恋旧居,不喜在外做官。这是诗人弃官归田之因,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限时45分钟)
一、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该节目通过选手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嘉宾的精彩点评,用________、打动人心的诗词唤起深埋在国人心中对诗词的记忆和情怀,带领观众畅享中国诗词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古典之美。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________。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和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增加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 )。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________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________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D )
A.耳濡目染 脍炙人口 引人入胜 自然而然
B.耳濡目染 朗朗上口 身临其境 顺其自然
C.耳熟能详 脍炙人口 身临其境 顺其自然
D.耳熟能详 朗朗上口 引人入胜 自然而然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空:“耳熟能详”指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耳濡目染”形容听得多见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此处是说节目中用的诗词都是人们熟悉的,用“耳熟能详”恰当。第二空:“朗朗上口”指诵读熟练,顺口而出,也指文辞流畅,便于诵读;“脍炙人口”指美味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前文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用“朗朗上口”衔接更紧密,强调诗词凝练而便于诵读。第三空:“引人入胜”意为引人进入佳境(指风景或作品等);“身临其境”指亲身到了那个境地。文中修饰形式,用“引人入胜”恰当。第四空:“自然而然”指不经外力作用而如此;“顺其自然”指顺应事物自身的发展,不加干预。根据语境,用“自然而然”恰当。故选D。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A.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
B.人们感知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享受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
C.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和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
D.人们能感知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和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增加了人们的生活视野。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搭配不当的语病:一是“享受”不能与“思想”搭配,故应在“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前加上合适的动词;二是“增加”不能与“视野”搭配,可将“增加”改为“拓展”。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A.有助于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
B.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
C.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D.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括号前的内容是“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与“心境”一词联系最紧密的应是“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据此可排除A、B两项。只有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感知能力,才能进一步去感受和思考生活,所以应是“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故选C。
4.仿照下面文段中的画线句子再写两个句子并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对酒当歌,酒,被三滴泉水不停润泽,朦胧中任岁月穿越了时空,依然能看到智者对酒当歌时的潇洒。酒,让人于热烈、奔放与豪情中,回味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时诗人的顾影自怜;回味着“酒酣胸胆尚开张”时文士的豪兴傲气;__回味着“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时文人的多愁善感__;__回味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时壮士的悲怀壮行__……如今,古时的佳酿已无处可寻,而佳酿制成的诗句,倒是历久弥香,愈发芳醇。
5.[改编题]下面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的《2019年高考语文试题评析》的片段。请筛选其中的信息,简要概括2019年高考全国卷作文命题上的四个特点,每点不超过8个字。
2019年全国卷Ⅰ作文试题“热爱劳动,从我做起”要求考生“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全国卷Ⅱ作文试题“青春接棒,强国有我”规定了五个具体写作任务,要求考生任选其一,在特定的情境中以特定的身份、特定的文体展开想象与思考,完成写作;全国卷Ⅲ作文试题“画里话外,师生情长”直接取材于每个考生都深有感触的场景,引导考生感受师生情谊,体验情感温度,思考教育主题。这些写作任务紧扣“立德树人”这一命题根本,聚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引导考生在创设的特定生活情境中展现其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以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回应写作要求。
答案:规定写作任务 紧扣“立德树人” 聚焦学科素养 创设生活情境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6~7题。
情 诗
曹 植
微阴翳阳景,清风飘我衣。
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
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
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
游者叹黍离①,处者②歌式微③。
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
【注】①黍离:出自《诗经》,是东周人缅怀故都之作,后借指故国之思。这里取其感伤乱离、行役不已之意。②处者:指役夫的家人。③式微:出自《诗经》,意为家人期盼役夫早归。
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开篇两句写景,薄云遮蔽了阳光,清风吹动着衣裳,景中含情,引发诗人的联想。
B.三、四两句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以“鱼潜鸟飞”自由自在的乐景衬托了徭役不得归的哀情,突出了役夫被迫离家服徭役的凄苦境遇。
C.七、八两句借物象变化,既写出时间流逝,也表现了游子离乡与归家时不同的心情。
D.九、十两句所运用的典故,委婉含蓄地传达出“游者”和“处者”思亲盼归的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C项,“表现了游子离乡与归家时不同的心情”错,应该是表现了游子有家难归的心情。根据注释①可知,曹植写这首诗的目的是“感伤乱离、行役不已”。
7.这首诗与曹操的《短歌行》都体现了建安文学“悲歌慷慨”的特点,它们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答案:本诗抒发了游子行役不得归的思乡怀亲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身处乱离中的人们的深切同情。《短歌行》表达了时不我待的忧思,对天下贤才能士的渴慕,抒发了欲结束战乱、一统天下的壮志豪情。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当时有不少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后人就把建安诗歌的成就称为“建安风骨”。两诗都有“悲歌慷慨”的特点,但悲慨的原因不同,《短歌行》所抒发的感情,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已经了解;本诗悲慨的原因,结合注释,从“徭役不得归”“叹黍离”“歌式微”等可以看出,是行役的游子饱受离乱之苦,有家难归。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注】。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A.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
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
C.“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说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何,愉悦就在耕耘的过程中。
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
解析:A项,对诗人的情感态度分析有误,选项因为陶渊明“立志躬耕”就认定他否定孔子的人生选择——“忧道不忧贫”,却忽略了第一句“先师有遗训”,可见陶渊明把孔子“忧道不忧贫”记在心里,只是他更喜欢这种“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的农耕生活。
9.“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答案: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以及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0~11题。
饮酒(其八)
陶渊明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①。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②尘羁。
【注】①远望时复为:倒装句,即“时复为远望”。②绁(xiè):捆绑,束缚。
10.
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
“众草”指众多的草和树。一、二句写经过风霜,青松不凋,而众多的草和树都枯萎、零落了。
B.“独树”指青松独立傲然。单看青松,“岁寒知松柏之后凋”,独立不凋,这时人们才觉得珍奇。
C.诗歌前六句,集中运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诗人用“众草”反衬“青松”,以“连林”反衬“独树”,塑造了青松不畏严寒、卓然独立的高大形象。
D.本诗全写青松,诗人借青松表达了自己坚贞高洁的品格,托物言志,含蓄委婉,耐人寻味。
解析:D项,“本诗全写青松”分析不正确。本诗后四句写了诗人酒壶挂枝、自由自在的生活,直抒胸臆,表达了不愿被尘世束缚的感慨。
11.
这首诗题为“饮酒”,但很显然,诗人意不在酒,请具体分析诗句中蕴含了哪些情感志趣。
答案:①诗歌前六句托物言志,以卓尔不群、岁寒后凋的青松自况,表达出诗人坚贞傲岸、超拔于流俗的品性;②七、八句描写酒壶挂枝、自在遐观的行为,表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③最后两句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苦短、不愿被世俗的尘网束缚的感慨。
解析:本诗可分为两部分,前六句为第一部分,都是在写青松。一、二句写青松平时的生活环境;三、四句写等到寒霜凝结的时候,其他植物都枯萎了,这才显现出它卓尔不群的高枝;五、六句写在一片树林中人可能还不觉得,单独一棵树的时候人们才称奇。这四句突出了青松岁寒后凋、卓尔不群的特点。诗人以青松自比,托物言志,表达的是自己坚贞脱俗的品性。第二部分是诗歌的后四句,写诗人的活动。七、八句写诗人提着酒壶抚弄寒冬中的树干,有时候又极目远眺,表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最后两句写生活的世界就像梦幻一样,又何必被世俗的尘嚣羁绊住脚步呢?这是运用了直接抒情的手法,表达了不愿被尘世俗务束缚的思想。
三、综合素养
12.借鉴《归园田居(其一)》远近结合、动静结合描写田园风光的写法,写一段景物描写片段,150字左右。
答案:(示例)顺着老师手指的方向望去,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非常壮观。再往近处看,有几座人工堆成的假山,假山上的瀑布从高处飞泻而下,给人一种“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感觉,假山的旁边种着许多花草,五颜六色的鲜花在绿油油的小草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漂亮。走在小桥上,可以看到桥下清澈的河水。各种各样的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着,水面上还有几只可爱的鸭子在嬉戏。池塘边长着几棵高大的柳树,枝条又细又长,柳叶就像剪刀剪过一样,这真是“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柳树前面是一座小女孩雕塑,她的全身是银白色的,头上梳着两条小辫子,正面带微笑看着周围的一切……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7 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
一、基础知识应用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短歌行
日行千里
B.何以解忧
以辞害意
C.少无适俗韵
削足适履
D.性本爱丘山
无本之木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无适俗韵(韵律)
B.山不厌高(满足)
C.方宅十余亩(四周围绕)
D.枉用相存(问候、探望)
3.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鸡鸣桑树颠
B.暧暧远人村
C.狗吠深巷中
D.开荒南野际
4.下列关于诗句修辞手法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以明月比喻贤才,以明月不可掇,比喻贤才难得。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四句诗,引用《诗经》成句,表达了诗人对贤才的渴望之情。
C.“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两句诗,巧妙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D.“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两句诗,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感和动作,抒发了诗人对恬淡自由生活的赞美之情。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中有两句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曹操在《短歌行》中借它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望,这两句诗是:__
__,__
__。
(2)《短歌行》中“__
__,__
__。__
__?__
__”写诗人在酒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难遣,靠什么来排解忧愁?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3)《短歌行》中写诗人通过想象与贤才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诉说往日的情谊的句子是:__
_,__
__。
(4)《归园田居(其一)》中揭示陶渊明辞官归隐的主要原因的句子是:__
_,__
__。
(5)《归园田居(其一)》中展现作者归隐后的劳动生活和精神追求的句子是:__
__,__
__。
(6)《归园田居(其一)》中展现作者的故园屋舍四周自然环境的句子是:__
__,____
。
二、课内阅读
(一)阅读《短歌行》,完成6~7题。
6.下列对《短歌行》中典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写女子思念男子,曹操用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求。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原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
C.“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仿用《管子·形势解》中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作者渴望多纳贤才。“山”“海”表明了作者远大的志向。
D.“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7.
清人吴淇在读了曹操的《短歌行》后说:“盖一厢口中饮酒,一厢耳中听歌,一厢心中凭空作想,想出这曲曲折折,絮絮叨叨,若连贯,若不连贯,纯是一片怜才意思。”你同意“怜才”这一说法吗?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二)阅读《归园田居(其一)》,完成8~9题。
8.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误落尘网中”一句,道出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极度厌恶的心情,用激情之语排斥官场,表明诗人无奈归隐的悲愤与乐观豁达的心境。
B.诗的九至十六句描绘了一幅安宁静谧、远近错落、动静相宜、有声有色的田园风光图。
C.“樊笼”即上文中的“尘网”,指官场,是禁锢人的牢笼和罗网,使人有“羁鸟”和“池鱼”之感。
D.诗人以常见普通的农村生活入诗,和他内心的闲适、自在、喜悦交融,构成一个完美诗境,使普通景物具有美感。
9.“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限时45分钟)
一、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该节目通过选手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嘉宾的精彩点评,用________、打动人心的诗词唤起深埋在国人心中对诗词的记忆和情怀,带领观众畅享中国诗词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古典之美。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________。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和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增加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 )。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________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________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耳濡目染 脍炙人口 引人入胜 自然而然
B.耳濡目染 朗朗上口 身临其境 顺其自然
C.耳熟能详 脍炙人口 身临其境 顺其自然
D.耳熟能详 朗朗上口 引人入胜 自然而然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
B.人们感知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享受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
C.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和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
D.人们能感知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和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增加了人们的生活视野。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有助于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
B.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
C.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D.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
4.仿照下面文段中的画线句子再写两个句子并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对酒当歌,酒,被三滴泉水不停润泽,朦胧中任岁月穿越了时空,依然能看到智者对酒当歌时的潇洒。酒,让人于热烈、奔放与豪情中,回味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时诗人的顾影自怜;
;__
_;__
,
”
__……如今,古时的佳酿已无处可寻,而佳酿制成的诗句,倒是历久弥香,愈发芳醇。
5.[改编题]下面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的《2019年高考语文试题评析》的片段。请筛选其中的信息,简要概括2019年高考全国卷作文命题上的四个特点,每点不超过8个字。
2019年全国卷Ⅰ作文试题“热爱劳动,从我做起”要求考生“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全国卷Ⅱ作文试题“青春接棒,强国有我”规定了五个具体写作任务,要求考生任选其一,在特定的情境中以特定的身份、特定的文体展开想象与思考,完成写作;全国卷Ⅲ作文试题“画里话外,师生情长”直接取材于每个考生都深有感触的场景,引导考生感受师生情谊,体验情感温度,思考教育主题。这些写作任务紧扣“立德树人”这一命题根本,聚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引导考生在创设的特定生活情境中展现其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以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回应写作要求。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6~7题。
情 诗
曹 植
微阴翳阳景,清风飘我衣。
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
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
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
游者叹黍离①,处者②歌式微③。
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
【注】①黍离:出自《诗经》,是东周人缅怀故都之作,后借指故国之思。这里取其感伤乱离、行役不已之意。②处者:指役夫的家人。③式微:出自《诗经》,意为家人期盼役夫早归。
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篇两句写景,薄云遮蔽了阳光,清风吹动着衣裳,景中含情,引发诗人的联想。
B.三、四两句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以“鱼潜鸟飞”自由自在的乐景衬托了徭役不得归的哀情,突出了役夫被迫离家服徭役的凄苦境遇。
C.七、八两句借物象变化,既写出时间流逝,也表现了游子离乡与归家时不同的心情。
D.九、十两句所运用的典故,委婉含蓄地传达出“游者”和“处者”思亲盼归的情感。
7.这首诗与曹操的《短歌行》都体现了建安文学“悲歌慷慨”的特点,它们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注】。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
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
C.“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说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何,愉悦就在耕耘的过程中。
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
9.“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0~11题。
饮酒(其八)
陶渊明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①。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②尘羁。
【注】①远望时复为:倒装句,即“时复为远望”。②绁(xiè):捆绑,束缚。
10.
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众草”指众多的草和树。一、二句写经过风霜,青松不凋,而众多的草和树都枯萎、零落了。
B.“独树”指青松独立傲然。单看青松,“岁寒知松柏之后凋”,独立不凋,这时人们才觉得珍奇。
C.诗歌前六句,集中运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诗人用“众草”反衬“青松”,以“连林”反衬“独树”,塑造了青松不畏严寒、卓然独立的高大形象。
D.本诗全写青松,诗人借青松表达了自己坚贞高洁的品格,托物言志,含蓄委婉,耐人寻味。
11.
这首诗题为“饮酒”,但很显然,诗人意不在酒,请具体分析诗句中蕴含了哪些情感志趣。
答案:①诗歌前六句托物言志,以卓尔不群、岁寒后凋的青松自况,表达出诗人坚贞傲岸、超拔于流俗的品性;②七、八句描写酒壶挂枝、自在遐观的行为,表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③最后两句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苦短、不愿被世俗的尘网束缚的感慨。
解析:本诗可分为两部分,前六句为第一部分,都是在写青松。一、二句写青松平时的生活环境;三、四句写等到寒霜凝结的时候,其他植物都枯萎了,这才显现出它卓尔不群的高枝;五、六句写在一片树林中人可能还不觉得,单独一棵树的时候人们才称奇。这四句突出了青松岁寒后凋、卓尔不群的特点。诗人以青松自比,托物言志,表达的是自己坚贞脱俗的品性。第二部分是诗歌的后四句,写诗人的活动。七、八句写诗人提着酒壶抚弄寒冬中的树干,有时候又极目远眺,表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最后两句写生活的世界就像梦幻一样,又何必被世俗的尘嚣羁绊住脚步呢?这是运用了直接抒情的手法,表达了不愿被尘世俗务束缚的思想。
三、综合素养
12.借鉴《归园田居(其一)》远近结合、动静结合描写田园风光的写法,写一段景物描写片段,150字左右。
答案:(示例)顺着老师手指的方向望去,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非常壮观。再往近处看,有几座人工堆成的假山,假山上的瀑布从高处飞泻而下,给人一种“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感觉,假山的旁边种着许多花草,五颜六色的鲜花在绿油油的小草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漂亮。走在小桥上,可以看到桥下清澈的河水。各种各样的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着,水面上还有几只可爱的鸭子在嬉戏。池塘边长着几棵高大的柳树,枝条又细又长,柳叶就像剪刀剪过一样,这真是“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柳树前面是一座小女孩雕塑,她的全身是银白色的,头上梳着两条小辫子,正面带微笑看着周围的一切……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