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8 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
一、基础知识应用
1.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
A.势拔五岳掩赤城 拔:超出
青冥浩荡不见底 浩荡:形容广阔或壮大
B.
凡六百一十六言 言:字
去来江口守空船 去来:离开回来
C.使快弹数曲 快:赶快
秋月春风等闲度 等闲:平常,随随便便
D.烟涛微茫信难求 信:确实,实在
惟觉时之枕席 觉:睡觉
解析:B项,去来:走了以后。来,语气助词。C项,快:畅快。
D项,觉:醒。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D )
A.云青青兮欲雨
B.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C.遂命酒
D.梦啼妆泪红阑干
解析:D项,名词作状语,在梦里。A、B、C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意思分别是“下雨”“侍奉”“摆酒”。
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
A.明年秋
B.铁骑突出刀枪鸣
C.老大嫁作商人妇
D.终岁不闻丝竹声
解析:A项,明年:古指第二年;今指今年的下一年。B项,突出:古指突然出现;今指超出一般地显露出来。C项,老大:古指年纪大了;今指排行第一的人。D项,丝竹:古今都借指音乐。
4.下列句子中画线熟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这些老屋确实有些味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新的小区要开发了,不得不推倒啊!
B.刚退居二线的老王抱怨说:“你看我才退下来几天,就‘门前冷落鞍马稀’了,真是人走茶凉啊!”
C.大家相识多年,出来闯天下,在一起就是缘分,“相逢何必曾相识”,我提议,干杯!
D.轮到中国选手申雪、赵宏博出场了,大家都屏住呼吸,场内一片寂静,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解析:A项,用“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形容老屋有些味道,但与新小区比较太旧了,只能推倒,有惋惜的味道。符合语境。B项,用“门前冷落鞍马稀”形容自己退居二线后,受人冷落。符合语境。C项,用“相逢何必曾相识”形容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就是一种缘分。与语境不符。D项,“此时无声胜有声”指默默无声却比有声更感人,有时也指不说话比说话更有用。符合语境。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诗句是:__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__?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天姥山高大的诗句是:__天姥连天向天横__,__势拔五岳掩赤城__。__天台四万八千丈__,__对此欲倒东南倾__。
(3)《登高》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__风急天高猿啸哀__,__渚清沙白鸟飞回__。
(4)《登高》借落叶和江水来抒发光阴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__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__。
(5)《琵琶行并序》善于运用各种生动的比喻描绘音乐形象,不仅以声写声,而且还兼有以形写声的特点,即用听觉形象、视觉形象联合起来通比音乐,使得琵琶女的弹奏非常具体形象。如写大小弦合奏时就是这样描述的:__嘈嘈切切错杂弹__,__大珠小珠落玉盘__。再如把琵琶女的情感暗流推向高潮的音乐描写是:__银瓶乍破水浆迸__,__铁骑突出刀枪鸣__。用侧面描写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音乐具有让人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的诗句是:__东船西舫悄无言__,__唯见江心秋月白__。
二、课内阅读
(一)阅读《梦游天姥吟留别》,完成6~7题。
6.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并非实指,只是极言其高;诗人并不直接说天姥山多高,却用比较和衬托的手法,把那高耸入云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
B.诗人完全摆脱了诗律的束缚,随着梦境的变化、情感的运行而遣词造句。这种句法、韵法适应了李白狂放的性格,奇绝的想象,忽浓忽淡的情感表达,达到了内容和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
C.诗中特意提到南朝诗人谢灵运,是因为谢灵运在政治失意后也曾游山玩水,李白借写谢灵运来写自己,表示自己要效仿谢灵运寄情山水,鄙弃世俗。
D.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所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是虚托的。虽然诗末有不卑不亢的气概,但作者逃避现实,消极颓废,不免给人一定的消沉之感。
解析:D项,“逃避现实”有,“消极”也说得上;但是没有“颓废”,没有“消沉”。
7.诗人把仙境和仙人盛会描写得如此金碧辉煌、异彩缤纷、盛大热烈,对表达主题有什么作用?
答案:反衬现实的黑暗腐朽,表达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二)阅读《登高》,完成8~9题。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飞鸟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江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颈联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自己怨天尤人的牢骚。
D.尾联笔锋一转,总结出白发日多、抱病断饮的根源是时世艰难,抒发了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
解析:C项,“抒发了自己怨天尤人的牢骚”错,应是抒发了自己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
9.《登高》前四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熔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①描绘了一幅凄凉的秋景图。诗人登上高处,峡谷中不断传来“哀猿长啸”之声,使他顿生悲情。②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落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尤其是“无边”“不尽”等词的运用,透出其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阔,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
(限时45分钟)
一、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早春江上雨初晴,杨柳丝丝夹岸莺。画舫烟波双桨急,小桥风浪一帆轻。”人工智能机器人“九歌”________,创作了这首清新别致、朗朗上口的小诗。“九歌”创作之所以能信手拈来,是因为“熟读唐诗三百首”,它储存了从初唐到晚清的30万首诗篇,然后通过深度学习模型,( ),按照主题需要解码输出一首完整的诗。
如今,人工智能技术________,各式各样的智能机器人早已各显神通,“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俄罗斯世界杯期间,“张小明”记者16天撰写450多篇体育新闻,并以与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最终________,一战成名。
“强大的人工智能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的。我们应该竭尽所能,确保它的未来发展对我们和环境有利。”斯蒂芬·霍金生前如是警醒。当诗歌创作这一人类精神文化最后的堡垒被逐渐攻破,你我手中的饭碗岂不是岌岌可危?不过也有专家认为这是________。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B )
A.牛刀小试 一日千里 众望所归 庸人自扰
B.牛刀小试 日新月异 不负众望 杞人忧天
C.初露锋芒 日新月异 众望所归 杞人忧天
D.初露锋芒 一日千里 不负众望 庸人自扰
解析:初露锋芒:指刚显露出某种力量或才能。牛刀小试:比喻有很大的本领,先在小事情上施展一下。语段强调人工智能机器人“九歌”只是在“作诗”上显示一下本领,用“牛刀小试”合适。一日千里:形容进展极快。日新月异: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进步、发展很快。二者含义基本相同,但结合语境可知用“日新月异”更合适。众望所归:众人的信任、希望归向某人,多指某人得到大家的信赖,希望他担任某项工作。不负众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文中对象是“‘张小明’记者”,后面是“一战成名”,应用“不负众望”。庸人自扰:泛指本来没有问题而自己瞎着急或自找麻烦。杞人忧天:借指为不必要忧虑的事情而忧虑。语段强调“没必要的担心”,用“杞人忧天”合适。故选B。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A.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
B.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
C.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
D.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
解析:注意括号前面是“深度学习”,同时注意“学习”和“掌握”的先后顺序。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A.“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B.“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C.“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利用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D.“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解析:画线句子共有两处错误:第一,“第一款”表示顺序,“国内”表示领属,表示领属的应在前;第二,“综合”应修饰“利用”。故选A。
4.下列关于近体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近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指的是成熟于唐代的律诗和绝句。
B.律诗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每首四联,依次是首联、颈联、颔联和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C.律诗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改变。
D.律诗凡双数句都要押韵,一韵到底。律诗的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解析:依次应该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李白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天地就是空间,①__光阴就是时间__,这是我们把握现实的两大坐标。西方人也常常说,人是在生死之间的一个旅客。旅行是有不同动机的,②__旅行的一个动机是教育__。中国以前的读书人赴考是要到京城去,这就是教育的旅行。孔子去拜见老子,司马迁为了他的史学大业,就到各地去搜集材料,这些都是为了教育。还有一种旅行是政治旅行,是不得已的,③__也就是贬官__。唐朝时韩愈被贬到潮州,宋朝时苏轼被贬到海南岛。宗教的旅行也叫朝圣。你到罗马,到普陀山,到宗教圣地去,都要跋山涉水。
6.仿照下面的示例,以“李白”为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仿。
示例:李清照是一枝卿菊,淡雅脱俗,绽放在寂寞深秋;李清照是一曲离歌,悲伤悠扬,惆怅了词的溪流;李清照是一滴残泪,幽怨凄凉,憔悴了日月星州。
答案:(示例)李白是一缕清梦,轻盈洒脱,漂游在自由王国 李白是一坛美酒,香醇浓郁,陶醉了诗的星空 李白是一江春水,磅礴奔腾,呼啸成壮丽神州。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仿写时,要注意与示例在内容和形式上保持一致。内容上,要以李白为话题,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他的个性和诗歌特点;句式上,要采用“李白是……,……,……”的格式。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
赠新平少年
李 白
韩信在淮阴,少年相欺凌。
屈体若无骨,壮心有所凭。
一遭龙颜君①,啸咤从此兴。
千金答漂母,万古共嗟称。②
而我竟何为,寒苦坐相仍。
长风入短袂,两手如怀冰。
故友不相恤,新交宁见矜。
摧残槛中虎,羁绁③鞲④上鹰。
何时腾风云,搏击申所能。
【注】①龙颜君:指汉高祖刘邦。②“千金”二句:韩信少贫,有漂母见其饥,哀而饭之。后信为楚王,报以千金。③羁绁(xiè):用绳子拴住。④鞲(gōu):臂上架鹰的皮套袖。
7.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开篇写韩信当年甘心受辱,并非没有志气,而是为了使自己的雄心壮志将来有所施展。
B.诗人认为韩信得遇高祖,方能叱咤风云,拜将封侯,借此自然引出诗人对当时处境的感慨。
C.“摧残槛中虎,羁绁鞲上鹰”,是说老虎被摧残,苍鹰受束缚,隐喻作者的志向无法实现。
D.这首咏史诗融叙事、议论、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悲凉激越,语言朴实无华,通俗易懂。
解析:D项,“朴实无华,通俗易懂”不正确,李白的这首《赠新平少年》中用典、隐喻比较多。结合注释分析可知,以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为榜样,以山川鱼鸟为比拟,咏史言志,赋物抒情。这也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一个特色。可见语言风格不能说是“朴实无华,通俗易懂”。故选D。
8.
“长风入短袂,两手如怀冰”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何时腾风云,搏击申所能”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①“长风入短袂,两手如怀冰”描绘了一幅冬日北风呼啸、诗人衣着短衫,双手冻得寒冷似冰的画面。②“何时腾风云,搏击申所能”写的是诗人渴望自己能像不受摧残的老虎、苍鹰那样叱咤风云、搏击长空,实现理想的情怀,表达了诗人渴盼受到朝廷赏识,从而建功立业的情感。
解析:“长风入短袂,两手如怀冰”两句与前一句“寒苦坐相仍”是写气候,写环境。北风呼啸,带着寒气吹入了短袖,袖手取暖却两手如冰。“何时腾风云,搏击申所能”,说自己目前的处境,有如被囚的猛虎,任人“摧残”;有如束缚着的雄鹰,不能展翅。寓呼啸腾越、搏击长空之宏志无法实现。希望自己能像大鹏那样展翅翱翔,为国家建立功业。这年他才三十岁,风华正茂,对前途充满信心,所以坚信“腾风云”“申所能”的机会一定会到来。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秋兴八首(其二)
杜 甫
夔府①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②。
画省③香炉违伏枕④,山楼⑤粉堞⑥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注】①夔府:指夔州。杜甫当时流寓于此。②八月槎:晋代张华《博物志》记载:“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③画省:指尚书省。汉代尚书省以胡粉涂壁,紫青界之,画古烈士像,故别称“画省”。④伏枕:指卧病在床的人。⑤山楼:指山上的哨楼,用以监视周围情况和预警。⑥粉堞:女墙,城上之短墙,饰以白土,故曰“粉堞”。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首联寓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以城之孤来衬托诗人内心之孤。
B.诗人思念北斗方向的长安,可见其对回归京城的向往;“每依”表明这样的遥望凝想已是常态。
C.耳边的猿啼声声可闻,故曰“实”,盼望的归舟却又成空,故曰“虚”,令人悲慨。
D.诗人面对夔州的藤萝月色,想象京城的芦荻光影,不觉百感交集,怅然若有所失。
解析:诗的最后两句写的都是眼前的景物,所以“想象京城的芦荻光影”理解错误。
10.这首诗的诗人将眼前的景物与心中的思念融合在一起,试从诗中找出两个例子加以分析,并说说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第一联由眼前的“孤城落日”联想到“北斗”方向的“京华”,写出了诗人飘零在外、思念京城的情怀。第二联“听猿实下”与“奉使虚随”对举,写出了现实情境的凄凉、回归梦想的破灭。第三联仍然对朝廷抱有幻想,希望重返朝堂,但现在诗人卧病在床,笳声隐约可闻,战争尚未停息,不胜悲慨。(分析两联即可)这样写,虚(心中念)实(眼前景)交织,时空交错,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开拓了诗歌的意境,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意思对即可)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②有风情,十首秦吟③近正声④。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⑤歌行。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④正声:雅正的诗篇。⑤伏:服气。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在本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解析:C项,“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错误。结合本诗分析,作者没有这方面的意思。
12.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答案: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作者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解析:诗歌一、二句首先举出自己全部诗作中最有名气、流传最广的代表作;三、四句“老元”“短李”“偷”“伏”等词都是朋友之间的戏辞;五、六句说世上富贵人人所羡,但“我”却命中无份,这里虽有对自己诗才的自许,但也蕴含着不平和辛酸;最后两句诗人更以故作自傲的语气,夸饰自己新编诗集后的得意心情。
三、综合素养
13.请结合杜甫《登高》一诗的意境,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句诗进行扩写。要求:使用描写的表达方式,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120个字左右。
答案:(示例)诗人登高远望,只见无边无际的落叶萧萧而下,如同起舞的蝴蝶,翩翩而去;滚滚而来的长江奔流不息,在向天地诉说着自己的勇往直前。雄浑、寥廓而又肃杀、凋零的气象,使诗人更加感到太空浩渺,岁月悠久。联想到自己韶华已逝,壮志未酬,心情何等落寞!何等悲壮!
解析:我们在扩写“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两句诗时,要发挥想象,抓住诗句中的主要意象,并把诗句中的意境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诗句中的主要意象有“落木”“长江”。诗句中的意境: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奔腾而来。这两句诗写出了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它的境界非常壮阔,对人们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也让人们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8 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
一、基础知识应用
1.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势拔五岳掩赤城 拔:超出
青冥浩荡不见底 浩荡:形容广阔或壮大
B.
凡六百一十六言 言:字
去来江口守空船 去来:离开回来
C.使快弹数曲 快:赶快
秋月春风等闲度 等闲:平常,随随便便
D.烟涛微茫信难求 信:确实,实在
惟觉时之枕席 觉:睡觉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云青青兮欲雨
B.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C.遂命酒
D.梦啼妆泪红阑干
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明年秋
B.铁骑突出刀枪鸣
C.老大嫁作商人妇
D.终岁不闻丝竹声
4.下列句子中画线熟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些老屋确实有些味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新的小区要开发了,不得不推倒啊!
B.刚退居二线的老王抱怨说:“你看我才退下来几天,就‘门前冷落鞍马稀’了,真是人走茶凉啊!”
C.大家相识多年,出来闯天下,在一起就是缘分,“相逢何必曾相识”,我提议,干杯!
D.轮到中国选手申雪、赵宏博出场了,大家都屏住呼吸,场内一片寂静,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诗句是:__
__,__
__?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天姥山高大的诗句是:__
__,__
__。__
__
,__
__。
(3)《登高》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__
__,__
__。
(4)《登高》借落叶和江水来抒发光阴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__
____
,__
__。
(5)《琵琶行并序》善于运用各种生动的比喻描绘音乐形象,不仅以声写声,而且还兼有以形写声的特点,即用听觉形象、视觉形象联合起来通比音乐,使得琵琶女的弹奏非常具体形象。如写大小弦合奏时就是这样描述的:__
__,__
__。再如把琵琶女的情感暗流推向高潮的音乐描写是:_
__,__
__。用侧面描写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音乐具有让人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的诗句是:__
__
,__
__。
二、课内阅读
(一)阅读《梦游天姥吟留别》,完成6~7题。
6.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并非实指,只是极言其高;诗人并不直接说天姥山多高,却用比较和衬托的手法,把那高耸入云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
B.诗人完全摆脱了诗律的束缚,随着梦境的变化、情感的运行而遣词造句。这种句法、韵法适应了李白狂放的性格,奇绝的想象,忽浓忽淡的情感表达,达到了内容和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
C.诗中特意提到南朝诗人谢灵运,是因为谢灵运在政治失意后也曾游山玩水,李白借写谢灵运来写自己,表示自己要效仿谢灵运寄情山水,鄙弃世俗。
D.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所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是虚托的。虽然诗末有不卑不亢的气概,但作者逃避现实,消极颓废,不免给人一定的消沉之感。
7.诗人把仙境和仙人盛会描写得如此金碧辉煌、异彩缤纷、盛大热烈,对表达主题有什么作用?
(二)阅读《登高》,完成8~9题。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飞鸟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江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颈联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自己怨天尤人的牢骚。
D.尾联笔锋一转,总结出白发日多、抱病断饮的根源是时世艰难,抒发了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
9.《登高》前四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熔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限时45分钟)
一、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早春江上雨初晴,杨柳丝丝夹岸莺。画舫烟波双桨急,小桥风浪一帆轻。”人工智能机器人“九歌”________,创作了这首清新别致、朗朗上口的小诗。“九歌”创作之所以能信手拈来,是因为“熟读唐诗三百首”,它储存了从初唐到晚清的30万首诗篇,然后通过深度学习模型,( ),按照主题需要解码输出一首完整的诗。
如今,人工智能技术________,各式各样的智能机器人早已各显神通,“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俄罗斯世界杯期间,“张小明”记者16天撰写450多篇体育新闻,并以与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最终________,一战成名。
“强大的人工智能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的。我们应该竭尽所能,确保它的未来发展对我们和环境有利。”斯蒂芬·霍金生前如是警醒。当诗歌创作这一人类精神文化最后的堡垒被逐渐攻破,你我手中的饭碗岂不是岌岌可危?不过也有专家认为这是________。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牛刀小试 一日千里 众望所归 庸人自扰
B.牛刀小试 日新月异 不负众望 杞人忧天
C.初露锋芒 日新月异 众望所归 杞人忧天
D.初露锋芒 一日千里 不负众望 庸人自扰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A.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
B.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
C.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
D.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B.“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C.“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利用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D.“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4.下列关于近体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近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指的是成熟于唐代的律诗和绝句。
B.律诗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每首四联,依次是首联、颈联、颔联和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C.律诗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改变。
D.律诗凡双数句都要押韵,一韵到底。律诗的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李白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天地就是空间,①____,这是我们把握现实的两大坐标。西方人也常常说,人是在生死之间的一个旅客。旅行是有不同动机的,②__
__。中国以前的读书人赴考是要到京城去,这就是教育的旅行。孔子去拜见老子,司马迁为了他的史学大业,就到各地去搜集材料,这些都是为了教育。还有一种旅行是政治旅行,是不得已的,③__
__。唐朝时韩愈被贬到潮州,宋朝时苏轼被贬到海南岛。宗教的旅行也叫朝圣。你到罗马,到普陀山,到宗教圣地去,都要跋山涉水。
6.仿照下面的示例,以“李白”为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仿。
示例:李清照是一枝卿菊,淡雅脱俗,绽放在寂寞深秋;李清照是一曲离歌,悲伤悠扬,惆怅了词的溪流;李清照是一滴残泪,幽怨凄凉,憔悴了日月星州。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
赠新平少年
李 白
韩信在淮阴,少年相欺凌。
屈体若无骨,壮心有所凭。
一遭龙颜君①,啸咤从此兴。
千金答漂母,万古共嗟称。②
而我竟何为,寒苦坐相仍。
长风入短袂,两手如怀冰。
故友不相恤,新交宁见矜。
摧残槛中虎,羁绁③鞲④上鹰。
何时腾风云,搏击申所能。
【注】①龙颜君:指汉高祖刘邦。②“千金”二句:韩信少贫,有漂母见其饥,哀而饭之。后信为楚王,报以千金。③羁绁(xiè):用绳子拴住。④鞲(gōu):臂上架鹰的皮套袖。
7.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写韩信当年甘心受辱,并非没有志气,而是为了使自己的雄心壮志将来有所施展。
B.诗人认为韩信得遇高祖,方能叱咤风云,拜将封侯,借此自然引出诗人对当时处境的感慨。
C.“摧残槛中虎,羁绁鞲上鹰”,是说老虎被摧残,苍鹰受束缚,隐喻作者的志向无法实现。
D.这首咏史诗融叙事、议论、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悲凉激越,语言朴实无华,通俗易懂。
8.
“长风入短袂,两手如怀冰”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何时腾风云,搏击申所能”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秋兴八首(其二)
杜 甫
夔府①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②。
画省③香炉违伏枕④,山楼⑤粉堞⑥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注】①夔府:指夔州。杜甫当时流寓于此。②八月槎:晋代张华《博物志》记载:“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③画省:指尚书省。汉代尚书省以胡粉涂壁,紫青界之,画古烈士像,故别称“画省”。④伏枕:指卧病在床的人。⑤山楼:指山上的哨楼,用以监视周围情况和预警。⑥粉堞:女墙,城上之短墙,饰以白土,故曰“粉堞”。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寓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以城之孤来衬托诗人内心之孤。
B.诗人思念北斗方向的长安,可见其对回归京城的向往;“每依”表明这样的遥望凝想已是常态。
C.耳边的猿啼声声可闻,故曰“实”,盼望的归舟却又成空,故曰“虚”,令人悲慨。
D.诗人面对夔州的藤萝月色,想象京城的芦荻光影,不觉百感交集,怅然若有所失。
10.这首诗的诗人将眼前的景物与心中的思念融合在一起,试从诗中找出两个例子加以分析,并说说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②有风情,十首秦吟③近正声④。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⑤歌行。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④正声:雅正的诗篇。⑤伏:服气。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在本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12.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三、综合素养
13.请结合杜甫《登高》一诗的意境,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句诗进行扩写。要求:使用描写的表达方式,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120个字左右。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