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0 劝学 师说
劝 学
一、基础知识应用
1.下列对加点词的活用类型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④木直中绳,以为轮 ⑤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⑤/④/⑥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D.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3.下列对“之”的用法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恻隐之心 ③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④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⑤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⑥青,取之于蓝
A.①②③/⑤/④⑥
B.①⑤/②③④/⑥
C.①/②③⑤/④⑥
D.①⑥/②③/④/⑤
4.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学习要积累、专心的一组是( )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②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③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④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⑤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③⑤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2020·天津卷]在“停课不停学”期间的云班会上讨论“学习和思考的关系”,你想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可以引用《荀子·劝学》中的“__
__,__
__”。
(2)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君子与常人本性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句子是“__
__
,__
__”。
(3)荀子在《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句子是“__
__,__
__
”。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甲)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乙)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节选自刘开《问说》)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B.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C.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D.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运用设喻的方式,形象生动地阐明学习要注重积累,要持之以恒,要专心致志。
B.刘开一开篇便提出好学尤其应当勤问的观点,接着便着重论述好问的意义。
C.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荀子与刘开都运用对比、比喻手法,说理透彻明白,气势恢宏。
D.“说”是一种文体,它可以记事,也可以说明、议论,刘开的《问说》属于议论,与荀子的《劝学》体裁相同。
8.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限时45分钟)
一、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荀子是中国第一个写了一篇较有系统的美学论文——《乐论》的人。他有句话说得极好:“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这话________到艺术美上就是说:艺术既要极丰富全面地表现生活,又要提炼地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地表现生活。由于“粹”,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有了“虚”,“洗尽尘滓,独存孤迥”。由于“全”,才能做到“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虚”和“实”辩证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美与表现。但“全”和“粹”是________的。既去粗存精,那就似乎不全了,全似乎就不应“拔萃”,( )然而,只讲“全”而不顾“粹”,这就是现在所说的自然主义;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又容易走上抽象的________道路;既粹且全,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才能谓之美,正如荀子所正确________的那样。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类比 相互冲突 浪漫主义 提出
B.运用 相互冲突 形式主义 指出
C.运用 相反相成 浪漫主义 指出
D.类比 相反相成 形式主义 提出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矛盾之中,很难又全又粹。
B.又全又粹,那就必然陷入矛盾之中了。
C.矛盾之中,哪能做到又全又粹呢?
D.又全又粹,这不矛盾吗?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虚”和“实”辩证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
B.“虚”和“实”辩证统一,才能形成艺术的表现,完成艺术的美。
C.“虚”和“实”辩证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美,形成艺术的表现。
D.“虚”和“实”辩证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与艺术的美。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国的儒者将孔子看成圣人,把孟子看成亚圣。历代帝王几乎都将孔子视为无可挑剔的圣人,但对孟子,总觉得味道有点儿别致,不得不爱,又不敢甚爱。既然如此,①_
_
__?这也许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孟子的性善论,一是他的民本思想。这里说孟子主张性善论,②__
__。孟子认为人性本是善的,因后来的不良教育及社会熏染而变坏了;荀子认为人性本是恶的,但通过教育和觉悟可以走向善。③__
__
__,其价值取向也都是让人培养和保持善和美,但切入点不同。
5.[改编题]品味下面一副对联上联的意蕴,联系《劝学》一文的内容,写出下联。
上联:孔子论语,勤学必温故知新
下联:_
__
6.《劝学》一文中,句式上最大的特点就是整散结合。整句散句交错运用,既整齐和谐,又富于变化,更能使表意深刻,语意贯通。请把下面这段话中画线的句子改成整句。
窥探一个成功人的履痕,无一例外,他首先是在于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一屋不会扫”的人,自然也“扫不了天下”。所以,见到茂密的森林,你只要无愧地做了丛林中最挺拔的一棵;在奔腾的大海面前,你只要无愧地把自己化作浪花里最纯净的一滴水珠;抬头仰望无边无垠的蓝天,你只要毫无愧疚地让自己变为朵朵云中的最祥和的一朵……这样的人生就够了。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劝学(节选)
荀 子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①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③,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④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⑤而言,蠕⑥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⑦,问一而告二谓之⑧。傲,非也;,非也;君子如向⑨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⑩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注】①数:术,即方法、途径。②没:同“殁”,死亡。③大分:大要,纲领。④箸:同“著”,显明。⑤端:同“喘”。⑥蠕:微动。⑦傲:浮躁。⑧:形容言语琐碎。⑨向:同“响”,回声。⑩方:仿效。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B.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C.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D.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即《尚书》,先秦“六经”之一。先秦“六经”还包括《诗》《礼》《乐》《易》《春秋》,《乐》后来失传,只剩下五经。
B.“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多指统治者和贵族男子,强调地位的崇高。后来,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性的含义。
C.小人,通常指人格卑鄙或见识短浅的人,与“君子”相对。古时也可作为男子对地位高于自己者或平辈自称的谦辞。
D.学者,文中指通过学习而觉悟的人,即专门从事某种学术体系研究而通达智慧的人。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提出观点,荀子认为,学习的路径是有尽头的,但如果从学习的意义上说,人应该终身学习。
B.荀子认为学习不应该停留在表面,不是为了向别人炫耀,应该入耳入心,贯彻到行动中,表现在举止上。
C.在荀子看来,《礼》是学习的基础,《诗》《书》《礼》《乐》《春秋》涵盖了天地之间众多的道理。
D.最好的学习方法是亲近良师益友,亲近良师益友也是“善假于物”的一种体现,这样有助于培养高尚的品德,获得广博的知识。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2)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三、综合素养
11.参考材料一的方式,分别写出材料二和材料三中反驳的话。要求符合逻辑,句式基本一致,每处不超过30个字。
材料一:李贺考进士。有人说:他父亲名字中的“晋”与“进士”的“进”谐音,按照避讳的原则,他不能考进士。韩愈反驳说:“如果这样的话,父亲叫‘仁’,儿子就不能做人了吗?”
材料二:众人聊起京剧大师谭鑫培演出的《秦琼卖马》。胡适说:“京剧太落伍,甩一根鞭子就算是马,用两把旗子就算是车,应该用真车真马才对!”黄侃反驳说:“____①____”
材料三:加拿大外交官朗宁出生在中国,他在参选省议员时,反对派说:“喝中国人的奶长大的,身上一定有中国血统。”朗宁反驳说:“____②____”
①__
?__
②__
?__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0 劝学 师说
劝 学
一、基础知识应用
1.下列对加点词的活用类型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D )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④木直中绳,以为轮 ⑤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⑤/④/⑥
解析:①②名词作状语,③⑤名词用作动词,④动词的使动用法,⑥形容词用作名词。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D.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解析:A项,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不译/介词,表示比较。B项,两个“焉”都是兼词,相当于“于此”,可译为“从这里”“在这里”。C项,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后面,组成名词性的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用在由结果推出原因的句子里,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明的原因。D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顺承,相当于“于是”“就”。
3.下列对“之”的用法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C )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恻隐之心 ③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④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⑤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⑥青,取之于蓝
A.①②③/⑤/④⑥
B.①⑤/②③④/⑥
C.①/②③⑤/④⑥
D.①⑥/②③/④/⑤
解析:①定语后置的标志;②③⑤结构助词,的;④⑥代词,它。
4.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学习要积累、专心的一组是( D )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②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③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④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⑤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③⑤
解析:①③强调“积累”对于学习的重要性,⑤强调“专心”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2020·天津卷]在“停课不停学”期间的云班会上讨论“学习和思考的关系”,你想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可以引用《荀子·劝学》中的“__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不如须臾之所学也__”。
(2)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君子与常人本性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句子是“__君子生非异也__,__善假于物也__”。
(3)荀子在《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句子是“__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不如须臾之所学也__”。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甲)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乙)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节选自刘开《问说》)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A.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B.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C.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D.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解析:句中的后两个“其”,第一个“其”是代词,修饰“细”,“细”作“不知”的宾语,所以应在“细”后面停顿,排除B项。第二个“其”作句首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所以应在“其”前面停顿,排除C、D两项。故选A。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荀子运用设喻的方式,形象生动地阐明学习要注重积累,要持之以恒,要专心致志。
B.刘开一开篇便提出好学尤其应当勤问的观点,接着便着重论述好问的意义。
C.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荀子与刘开都运用对比、比喻手法,说理透彻明白,气势恢宏。
D.“说”是一种文体,它可以记事,也可以说明、议论,刘开的《问说》属于议论,与荀子的《劝学》体裁相同。
解析:C项,刘开的《问说》中没有运用比喻。
8.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文:__螃蟹有六条腿和两只钳夹,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__
(2)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译文:__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习就不能提出疑难,不提问请教就不能增加知识。__
【参考译文】
(乙)一个有见识的人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习就不能提出疑难,不提问请教就不能增加知识。只是喜欢学习但不愿时时向别人请教,还算不上是真正爱学习的人。即使你懂得了道理,也许你也不能用于实践。即使你搞清楚了主要的东西,也许你也不了解它的细枝末节,那么除了向别人请教,又从哪里去推断解决呢?
(限时45分钟)
一、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荀子是中国第一个写了一篇较有系统的美学论文——《乐论》的人。他有句话说得极好:“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这话________到艺术美上就是说:艺术既要极丰富全面地表现生活,又要提炼地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地表现生活。由于“粹”,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有了“虚”,“洗尽尘滓,独存孤迥”。由于“全”,才能做到“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虚”和“实”辩证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美与表现。但“全”和“粹”是________的。既去粗存精,那就似乎不全了,全似乎就不应“拔萃”,( )然而,只讲“全”而不顾“粹”,这就是现在所说的自然主义;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又容易走上抽象的________道路;既粹且全,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才能谓之美,正如荀子所正确________的那样。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B )
A.类比 相互冲突 浪漫主义 提出
B.运用 相互冲突 形式主义 指出
C.运用 相反相成 浪漫主义 指出
D.类比 相反相成 形式主义 提出
解析:第一处,美学和艺术美学,是总体及其具体分支的关系,用“运用”较为合适。第二处,该句转折,提出问题,只提到了“全”与“粹”矛盾的一面,没有提及二者统一的一面,所以应选“相互冲突”而非“相反相成”。第三处,浪漫主义:指一种运用想象、夸张手法来塑造形象、反映现实生活的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与原文内容不匹配。形式主义:指一种脱离现实内容,只关注表现形式的艺术思潮。此处选“形式主义”,符合原文中过于讲求“抽象”的意思。第四处,提出:语气普通,强调观点从无到有生成的过程,这并不是原文特别想强调的。指出:强调观点及其方向立场上的正确性,观点的权威性更强。此处选“指出”更符合文章末尾收束的意图。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A.矛盾之中,很难又全又粹。
B.又全又粹,那就必然陷入矛盾之中了。
C.矛盾之中,哪能做到又全又粹呢?
D.又全又粹,这不矛盾吗?
解析:括号前的句子用到两处“似乎”,表意模糊,用以提出问题,留待后文反驳,故不可选B、C两项。先有“全”和“粹”两个关键点,与“又全又粹”的要求,其并行兼有之后才产生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故顺序上应是“又全又粹”在前,照应“全”“粹”,将条件更进一步,“矛盾”在后,抛出结论与问题。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A.“虚”和“实”辩证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
B.“虚”和“实”辩证统一,才能形成艺术的表现,完成艺术的美。
C.“虚”和“实”辩证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美,形成艺术的表现。
D.“虚”和“实”辩证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与艺术的美。
解析:“美”与“表现”不能用同一个动词恰当地搭配,需要拆开分述;“完成”可与“表现”搭配;“形成”可与“美”搭配;“美”应是最后的结论,放在“表现”之后。故选A。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国的儒者将孔子看成圣人,把孟子看成亚圣。历代帝王几乎都将孔子视为无可挑剔的圣人,但对孟子,总觉得味道有点儿别致,不得不爱,又不敢甚爱。既然如此,①__何不索性将孟子排除在圣贤之外呢(为什么还要重视他呢)__?这也许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孟子的性善论,一是他的民本思想。这里说孟子主张性善论,②__是和荀子的“人性本恶”相对而言的__。孟子认为人性本是善的,因后来的不良教育及社会熏染而变坏了;荀子认为人性本是恶的,但通过教育和觉悟可以走向善。③__两人都是从人性的角度出发的__,其价值取向也都是让人培养和保持善和美,但切入点不同。
解析:答题时应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从横线所给的句末问号和“但对孟子,总觉得味道有点儿别致,不得不爱,又不敢甚爱”及后面的解释看,第①处可填写“为什么不将孟子排除在圣贤之外”的意思;第②处,从“荀子认为人性本是恶的”看,这里要与荀子的“性恶论”进行比较;第③处要照应下文的“也都”,这里应该是总说“两人都是从人性的角度出发的”。
5.[改编题]品味下面一副对联上联的意蕴,联系《劝学》一文的内容,写出下联。
上联:孔子论语,勤学必温故知新
下联:__荀子劝学,博学则青出于蓝__
解析:解答此题,应先分析上联的特点:“论语”既指孔子谈论学习的语录,又指与孔子有关的著作,同时“温故知新”的名言又是孔子提出的学习方法。这样,结合题目要求“联系《劝学》一文的内容”,就能对出下联。另外,要注意下联应从内容上与上联对应。
6.《劝学》一文中,句式上最大的特点就是整散结合。整句散句交错运用,既整齐和谐,又富于变化,更能使表意深刻,语意贯通。请把下面这段话中画线的句子改成整句。
窥探一个成功人的履痕,无一例外,他首先是在于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一屋不会扫”的人,自然也“扫不了天下”。所以,见到茂密的森林,你只要无愧地做了丛林中最挺拔的一棵;在奔腾的大海面前,你只要无愧地把自己化作浪花里最纯净的一滴水珠;抬头仰望无边无垠的蓝天,你只要毫无愧疚地让自己变为朵朵云中的最祥和的一朵……这样的人生就够了。
答案:(示例)见到茂密的森林,你只要无愧地做了丛林中最挺拔的一棵;见到奔腾的大海,你只要无愧地做了浪花里最纯净的一滴;见到无垠的蓝天,你只要无愧地做了云朵中最祥和的一朵……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劝学(节选)
荀 子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①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③,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④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⑤而言,蠕⑥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⑦,问一而告二谓之⑧。傲,非也;,非也;君子如向⑨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⑩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注】①数:术,即方法、途径。②没:同“殁”,死亡。③大分:大要,纲领。④箸:同“著”,显明。⑤端:同“喘”。⑥蠕:微动。⑦傲:浮躁。⑧:形容言语琐碎。⑨向:同“响”,回声。⑩方:仿效。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
A.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B.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C.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D.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解析:“君子之学也”中,“君子”作“学”的主语,“之”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C两项;根据句式对称原则,“布乎四体”与“形乎动静”之间应断开,据此排除D项。故选B。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书》,即《尚书》,先秦“六经”之一。先秦“六经”还包括《诗》《礼》《乐》《易》《春秋》,《乐》后来失传,只剩下五经。
B.“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多指统治者和贵族男子,强调地位的崇高。后来,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性的含义。
C.小人,通常指人格卑鄙或见识短浅的人,与“君子”相对。古时也可作为男子对地位高于自己者或平辈自称的谦辞。
D.学者,文中指通过学习而觉悟的人,即专门从事某种学术体系研究而通达智慧的人。
解析:D项,“学者,文中指通过学习而觉悟的人,即专门从事某种学术体系研究而通达智慧的人”表述错,“学者”在文中指求学的人。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本文开篇提出观点,荀子认为,学习的路径是有尽头的,但如果从学习的意义上说,人应该终身学习。
B.荀子认为学习不应该停留在表面,不是为了向别人炫耀,应该入耳入心,贯彻到行动中,表现在举止上。
C.在荀子看来,《礼》是学习的基础,《诗》《书》《礼》《乐》《春秋》涵盖了天地之间众多的道理。
D.最好的学习方法是亲近良师益友,亲近良师益友也是“善假于物”的一种体现,这样有助于培养高尚的品德,获得广博的知识。
解析:C项,“《礼》是学习的基础”说法不当,原文说的是“终乎读《礼》”“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即学习到《礼经》就可以停止了,可见《礼》是学习的高级阶段,而不是基础。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译文:__所以学习的路径是有尽头的,如果从学习的意义上说,那么学习是片刻也不能丢下的。__
(2)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译文:__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身;小人学习,只是把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__
【参考译文】
学习如何开始?如何结束?答:按学习的路径来说,就是从诵读古代经典开始,到阅读《礼经》结束;按学习的意义来说,就是从做一个读书人开始,到成为圣人结束。诚心积累,长期努力,就能深入,学到老死然后停止。所以学习的路径是有尽头的,如果从学习的意义上说,那么学习是片刻也不能丢下的。致力于学习,就成了人;放弃学习,就成了禽兽。所以说,《尚书》是政事的总要;《诗经》是和谐音乐的集结;《礼经》是行为规范的大要、法式律例的总纲。所以学到《礼经》就可以停止了。这可以说达到了道德的顶点。《礼经》注重礼节,《乐经》中正平和,《诗经》《尚书》内容渊博,《春秋》言辞微妙,存在于天地之间的道理都包括在这些典籍中了。
君子学习,听在耳中,显明于心中,彰显于形体上,表现在举止上。或喘息微言,或稍微一动,都能够作为他人的表率。小人学习,从耳中进,从口中出。口耳之间,不过四寸罢了,怎么能够完善七尺长的身躯呢?古代的求学之人学习是为了提升自己,现在的求学之人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身;小人学习,只是把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所以别人没问就去告诉的叫作浮躁,别人问一件事而告诉两件事的叫作啰唆。浮躁,是不对的;啰唆,也是不对的;君子回答别人,就像回声应和原声一样。
学习没有什么比亲近良师益友更便捷的了。《礼经》《乐经》记载了法度,却没有详细阐明;《诗经》《尚书》记载了古代的事理,却不能切合今天的实际;《春秋》文辞简要,因而不能使人很快理解。仿效良师益友并且学习君子的学问,就能普遍受到尊重,通晓世间的事理了。所以说:学习没有什么比亲近良师益友更便捷的了。
三、综合素养
11.参考材料一的方式,分别写出材料二和材料三中反驳的话。要求符合逻辑,句式基本一致,每处不超过30个字。
材料一:李贺考进士。有人说:他父亲名字中的“晋”与“进士”的“进”谐音,按照避讳的原则,他不能考进士。韩愈反驳说:“如果这样的话,父亲叫‘仁’,儿子就不能做人了吗?”
材料二:众人聊起京剧大师谭鑫培演出的《秦琼卖马》。胡适说:“京剧太落伍,甩一根鞭子就算是马,用两把旗子就算是车,应该用真车真马才对!”黄侃反驳说:“____①____”
材料三:加拿大外交官朗宁出生在中国,他在参选省议员时,反对派说:“喝中国人的奶长大的,身上一定有中国血统。”朗宁反驳说:“____②____”
①__如果这样的话,唱《武松打虎》,也一定要用真老虎吗?__
②__如果这样的话,喝牛奶长大的人,身上就一定有牛的血统吗?__
解析:第一处,针对前者“京剧太落伍……用真车真马才对”,提出的反例应该是道具不用“真的”,如:如果这样的话,唱《武松打虎》,也一定要用真老虎吗?第二处,前文是“喝中国人的奶长大的,身上一定有中国血统”,反例的意思应是:不见得喝什么,身上就有什么。如:如果这样的话,喝牛奶长大的人,身上就一定有牛的血统吗?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