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3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一、基础知识应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跋涉(shè)
沉浸(qìn)
望洋兴叹
B.麻痹(bì)
戕害(qiāng)
孜孜不惓
C.卷帙(zhì)
一摞(luò)
一劳永逸
D.时髦(máo)
逊色(sùn)
各得其所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疫情形势非常严峻,但是前线的医务人员仍然孜孜不倦,废寝忘食地工作。
B.高一四班班长人品好,学习好,工作好,在班级中德高望重。
C.这部小说,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生动,确实引人入胜。
D.无论是个人技术,还是团队协作能力,中国队都略胜一筹。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近日出版的上古神话作品《诸神纪》中,作家严优客观地记叙了一个更加系统的神话世界,并对许多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B.让个税真正起到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起征点需根据居民收入水平科学理性确定,让实际经济福利向中低收入者倾斜。
C.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
D.近两年来,不少大湾区青年工作机构以立足于深圳的科技优势和创新文化平台为基础搭建平台,使三地青年在共同探索中增强了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
4.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阅读首先是一种个人行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阅读可以重塑个人的精神世界。亚里士多德曾经给人做出过最科学经典的定义:理性的动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阅读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理性行为。这或许才是阅读的本质,由亚里士多德而来。
①是与个体经验的对接
②其次对于内容的感悟也基本是个体的
③那里面有切实的人生知识与过去年代人类理性智慧的积淀
④你读与不读,读什么书,大多可以由你个人决定
⑤而书本正是人类理性的结晶
⑥尤其是那些杰出的经典之书更是人类奋斗最为经久不衰的成果
A.④②①⑤⑥③
B.①②④⑤⑥③
C.②④①⑥③⑤
D.④①②③⑥⑤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作为一个中国人,经书不可不读。我年过三十才知道读书自修的重要。____________
①现在我要读的书太多,深感时间有限
②我出国留学的时候,父亲买了一套同文石印的前四史,塞满了我行箧的一半空间,我在外国混了几年之后又把前四史原封不动地带了回来
③史书也很重要
④我披阅,我圈点,但是恒心不足,时作时辍
⑤直到四十年后才鼓起勇气读了“通鉴”一遍
⑥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我如今年过八十,还没有接触过《易经》,说来惭愧
A.①④③②⑤⑥
B.④⑥①⑤③②
C.④⑥③②⑤①
D.①④②⑤③⑥
二、课内阅读
阅读《读书:目的和前提》前四段,完成6~8题。
6.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真正的修养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
B.为获得真正的教养,最重要的途径就是研读世界文学。
C.对每一部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人感到满足和幸福。
D.每个人都该在他感觉最自然的地方,开始对书籍的阅读、了解和喜爱。
7.下列对课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这句话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B.第二段末尾部分“不是……倒是……”和“不是……而是……”都是对举,从而使得前后句形成鲜明对比,论证更充分而又更具说服力。
C.“可以从小学课本和日历出发,而终结于莎士比亚、歌德或者但丁”一句论证的是“阅读之路有千万条”。
D.第三段“有的人……还有人……”论证的中心是“每个人都该在他感觉最自然的地方,开始对书籍的阅读、了解和喜爱”。
8.根据课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并不是真正的修养的目的。
B.读书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是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这是其唯一目的。
C.因为作品有名,但并不了解它,就要强迫自己去阅读。
D.个性或人格是教养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教养便落了空。
(限时45分钟)
一、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就说对体力、①灵敏和美的追求吧,终极目的也并非使我们变得富有、②出名和强壮什么的,而是要提高我们的生活情趣和自信,让我们更加快乐、③幸福,对自己的安全和健康更加________,因而本身便________着价值。同样地,对于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并非是朝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我们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从而使我们生活更加________,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 ),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又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与宇宙共振、④于永恒中生存。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1.文中四处顿号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胜券在握 包含 异彩纷呈
B.胸有成竹 包含 丰富多彩
C.胜券在握 包涵 异彩纷呈
D.胸有成竹 包涵 丰富多彩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因此,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同时又是激励
B.因此,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激励同时又是完成
C.因此,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同时既是激励又是完成
D.因此,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同时既是完成又是激励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读书本是一种心灵的活动,向来算为清高。说破读书本质,“心灵”而已。“万般皆下品,①__
__。”所以读书一向被称为雅事乐事。但是②___
。试看今天的读书,或为取资格,得学位;或为做老爷;或为求爵禄……诸如此类,都是借读书之名,取利禄之实,皆非读书本旨。③____
,可悲。
5.阅读下面的文字,在横线上补全一段话,要求语意明确,语言得体。
星期天,你去图书馆的阅览室看书,正看得入神,忽然被一阵“咔嚓”声吵到。抬头找到声音的来源,原来是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在边吃薯片边看书。你该怎么跟他说,才能让他知道自己的错误,改变这种坏习惯呢?
你对他说:“__
。__”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9题。
读书的艺术
林语堂
读书或书籍的享受素来被视为有修养的生活上一种雅事,而在一些不大有机会享受这种权利的人们看来,这是值得尊重和妒忌的事。当我们把一个不读书者和一个读书者的生活上的差异比较一下,这一点便很容易明白。那个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以时间和空间而言,是受着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锢的。他的生活是机械化的,刻板的;他只跟几个朋友和相识者接触谈话,他只看见他周遭所发生的事情。他在这个监狱里是逃不出去的。可是当他拿起一本书的时候,他立刻走进一个不同的世界;如果那是一本好书,他便立刻接触到世界上一个最健谈的人。这个谈话者引导他前进,带他到一个不同的国度或不同的时代,或者对他发泄一些私人的悔恨,或者跟他讨论一些他从来不知道的学问或生活问题。一个古代的作家使读者随一个久远的死者交通;当他读下去的时候,他开始想象那个古代的作家相貌如何,是哪一类的人。孟子和中国最伟大的历史家司马迁都表现过同样的观念。
不但如此。读者往往被书籍带进一个思想和反省的境界里去。纵使那是一本关于现实事情的书,亲眼看见那些事情或亲历其境,和在书中读到那些事情,其间也有不同的地方,因为在书本里所叙述的事情往往变成一片景象,而读者也变成一个冷眼旁观的人。所以,最好的读物是那种能够带我们到这种沉思的心境里去的读物,而不是那种仅在报告事情的始末的读物。我认为人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阅读报纸,并不是读书,因为一般阅报者大抵只注意到事件发生或经过的情形的报告,完全没有沉思默想的价值。
据我看来,关于读书的目的,宋代的诗人和苏东坡的朋友黄山谷所说的话最妙。他说:“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他的意思当然是说,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作艺术。一人读书的目的并不是要“改进心智”,他开始想要改进心智的时候,一切读书的乐趣便丧失净尽了。他对自己说:“我非读莎士比亚的作品不可,我非读索福客俪的作品不可,我非读伊里奥特博士的《哈佛世界杰作集》不可,使我能够成为有教育的人。”我敢说那个人永远不能成为有教育的人,他有一天晚上会强迫自己去读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读毕好像由一个噩梦中醒转来,除了可以说已经“读”过《哈姆雷特》之外,并没有得到什么益处。一个人如果抱着义务的意识去读书,便不了解读书的艺术。这种具有义务目的的读书法,和一个参议员在演讲之前阅读文件和报告是相同的。这不是读书,而是寻求业务上的报告和消息。
所以,依黄山谷氏的说法,那种以修养个人外表的优雅和谈吐的风味为目的的读书,才是唯一值得嘉许的读书法。这种外表的优雅显然不是指身体之美。黄氏所说的“面目可憎”,不是指身体上的丑陋。丑陋的脸孔有时也会有动人之美,而美丽的脸孔有时也会令人看来讨厌。我有一个中国朋友,头颅的形状像一颗炸弹,可是看到他却使人欢喜。据我在图画上所看见的西洋作家,脸孔最漂亮的当推吉斯透顿。他的髭须,眼镜,又粗又厚的眉毛和两眉间的皱纹,合组而成一个恶魔似的容貌。我们只觉得那个头额中有许许多多的思念在转动着,随时会由那对古怪而锐利的眼睛里迸发出来。那就是黄氏所谓美丽的脸孔,一个不是脂粉装扮起来的脸孔,而是纯然由思想的力量创造起来的脸孔。讲到谈吐的风味,那完全要看一个人读书的方法如何。一个人的谈吐有没有“味”,完全要看他的读书方法。如果读者获得书中的“味”,他便会在谈吐中把这种风味表现出来;如果他的谈吐中有风味,他在写作中也免不了会表现出风味来。
所以,我认为风味或嗜好是阅读一切书籍的关键。这种嗜好跟对食物的嗜好一样,必然是有选择性的,属于个人的。吃一个人所喜欢吃的东西终究是最合卫生的吃法,因为他知道吃这些东西在消化方面一定很顺利。读书跟吃东西一样,“在一人吃来是补品,在他人吃来是毒质”。教师不能以其所好强迫学生去读,父母也不能希望子女的嗜好和他们一样。如果读者对他所读的东西感觉不到趣味,那么所有的时间全都浪费了。袁中郎曰:“所不好之书,可让他人读之。”
所以,世间没有什么一个人必读之书。世上无人人必读的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环境,和生命中的某个时期必读的书。
(有删改)
6.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一个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他就生活在监狱里,是逃不出去的。
B.读书的乐趣与读书的“改进心智”的目的,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是矛盾的。
C.只注意到事件发生或经过的情形的报告,完全没有沉思默想的价值,所以读报纸不是读书。
D.教师不能以其所好向学生推荐,父母也不能希望子女的嗜好和他们一样。
7.关于读书的目的,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如果那是一本好书,他便立刻接触到世界上一个最健谈的人。
B.最好的读物是那种能够带我们到这种沉思的心境里去的读物。
C.如果读者获得书中的知识,他便会在行为举止中把这种知识表现出来。
D.具有义务目的的读书法,和一个参议员在演讲之前阅读文件和报告是相同的。
8.关于读书的目的,作者为什么说苏东坡的朋友黄山谷所说的话最妙?
9.文中说:“我认为人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阅读报纸,并不是读书,因为一般阅报者大抵只注意到事件发生或经过的情形的报告,完全没有沉思默想的价值。”对于这个问题,黑塞在《读书:目的和前提》一文中有着怎样的观点?
三、综合素养
10.下面是某图书馆网络系统的工作流程图,请把这个流程图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11.[原创题]黑塞在《读书:目的和前提》一文中提到,读书是“获得真正的教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请你简要谈谈自己的一段读书经历。(200字左右)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3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一、基础知识应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C )
A.跋涉(shè)
沉浸(qìn)
望洋兴叹
B.麻痹(bì)
戕害(qiāng)
孜孜不惓
C.卷帙(zhì)
一摞(luò)
一劳永逸
D.时髦(máo)
逊色(sùn)
各得其所
解析:A项,沉浸(jìn)。B项,惓—倦。D项,逊色(xùn)。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尽管疫情形势非常严峻,但是前线的医务人员仍然孜孜不倦,废寝忘食地工作。
B.高一四班班长人品好,学习好,工作好,在班级中德高望重。
C.这部小说,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生动,确实引人入胜。
D.无论是个人技术,还是团队协作能力,中国队都略胜一筹。
解析:A项,孜孜不倦:形容勤奋努力,不知疲倦。B项,德高望重:品德高尚,名望很大。该成语用来形容学生不恰当。C项,引人入胜:引人进入佳境,现多用来指风景或作品特别吸引人。D项,略胜一筹:比较起来,稍微好一点儿。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C )
A.在近日出版的上古神话作品《诸神纪》中,作家严优客观地记叙了一个更加系统的神话世界,并对许多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B.让个税真正起到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起征点需根据居民收入水平科学理性确定,让实际经济福利向中低收入者倾斜。
C.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
D.近两年来,不少大湾区青年工作机构以立足于深圳的科技优势和创新文化平台为基础搭建平台,使三地青年在共同探索中增强了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
解析:A项,搭配不当,“记叙”和“神话世界”搭配不当,可将“记叙”改为“描绘”。B项,语序不当,“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调节收入分配”语序不当,可改为“调节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D项,句式杂糅,“以……为基础”和“立足于……”两个句子句式杂糅,保留其一即可。
4.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A )
阅读首先是一种个人行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阅读可以重塑个人的精神世界。亚里士多德曾经给人做出过最科学经典的定义:理性的动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阅读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理性行为。这或许才是阅读的本质,由亚里士多德而来。
①是与个体经验的对接
②其次对于内容的感悟也基本是个体的
③那里面有切实的人生知识与过去年代人类理性智慧的积淀
④你读与不读,读什么书,大多可以由你个人决定
⑤而书本正是人类理性的结晶
⑥尤其是那些杰出的经典之书更是人类奋斗最为经久不衰的成果
A.④②①⑤⑥③
B.①②④⑤⑥③
C.②④①⑥③⑤
D.④①②③⑥⑤
解析:解答此题,应根据上下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标志性词语来排序。全段阐述阅读的本质,先强调是“个人行为”,后面的横线处应选④,是具体说明;紧接着选②①,个体感悟和个体经验是相连的,且语言标志“其次”与“首先”呼应;第四处,与亚里士多德对人的定义“理性的动物”衔接最紧的是⑤,这是由内容和标志性词语“而”所决定的;最后是⑥③,这是由标志性词语“尤其”和指示代词“那”所决定的。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作为一个中国人,经书不可不读。我年过三十才知道读书自修的重要。____________
①现在我要读的书太多,深感时间有限
②我出国留学的时候,父亲买了一套同文石印的前四史,塞满了我行箧的一半空间,我在外国混了几年之后又把前四史原封不动地带了回来
③史书也很重要
④我披阅,我圈点,但是恒心不足,时作时辍
⑤直到四十年后才鼓起勇气读了“通鉴”一遍
⑥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我如今年过八十,还没有接触过《易经》,说来惭愧
A.①④③②⑤⑥
B.④⑥①⑤③②
C.④⑥③②⑤①
D.①④②⑤③⑥
解析:文段主要回顾作者读书自修的经历,阐明“读书自修的重要”。④紧承横线前的“读书自修”;③②⑤谈“读史书”,③点出“史书”,⑤“直到四十年后”承接②的“我出国留学的时候”;⑥的“《易经》”和横线前的“经书不可不读”衔接紧密,应放在“史书”之前;①的“现在”是文段时间顺序的最后。
二、课内阅读
阅读《读书:目的和前提》前四段,完成6~8题。
6.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真正的修养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
B.为获得真正的教养,最重要的途径就是研读世界文学。
C.对每一部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人感到满足和幸福。
D.每个人都该在他感觉最自然的地方,开始对书籍的阅读、了解和喜爱。
解析:B项,应该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
7.下列对课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这句话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B.第二段末尾部分“不是……倒是……”和“不是……而是……”都是对举,从而使得前后句形成鲜明对比,论证更充分而又更具说服力。
C.“可以从小学课本和日历出发,而终结于莎士比亚、歌德或者但丁”一句论证的是“阅读之路有千万条”。
D.第三段“有的人……还有人……”论证的中心是“每个人都该在他感觉最自然的地方,开始对书籍的阅读、了解和喜爱”。
解析:A项,这句话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8.根据课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A.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并不是真正的修养的目的。
B.读书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是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这是其唯一目的。
C.因为作品有名,但并不了解它,就要强迫自己去阅读。
D.个性或人格是教养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教养便落了空。
解析:B项,“这是其唯一目的”无中生有。C项,这种情况是大错特错的。D项,应该是“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
(限时45分钟)
一、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就说对体力、①灵敏和美的追求吧,终极目的也并非使我们变得富有、②出名和强壮什么的,而是要提高我们的生活情趣和自信,让我们更加快乐、③幸福,对自己的安全和健康更加________,因而本身便________着价值。同样地,对于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并非是朝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我们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从而使我们生活更加________,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 ),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又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与宇宙共振、④于永恒中生存。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1.文中四处顿号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④处应用逗号。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B )
A.胜券在握 包含 异彩纷呈
B.胸有成竹 包含 丰富多彩
C.胜券在握 包涵 异彩纷呈
D.胸有成竹 包涵 丰富多彩
解析: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胜券在握:指一定能取得胜利。包含:里边含有。包涵:客套话,请人原谅。丰富多彩:形容内容丰富,种类多样。异彩纷呈:美好的场面和事物纷纷在眼前呈现出来。根据词语的意义及上下文语境,可推断出选B。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A.因此,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同时又是激励
B.因此,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激励同时又是完成
C.因此,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同时既是激励又是完成
D.因此,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同时既是完成又是激励
解析:“同时”连接的应该是“既是……”“又是……”,故排除C、D两项。“激励”比“完成”更进一步,据此可以排除B项。故选A。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读书本是一种心灵的活动,向来算为清高。说破读书本质,“心灵”而已。“万般皆下品,①__唯有读书高__。”所以读书一向被称为雅事乐事。但是②__现在雅事乐事已经不雅不乐了(或现在的读书背离心灵活动的本真了,或现在的读书不再是雅事乐事了)__。试看今天的读书,或为取资格,得学位;或为做老爷;或为求爵禄……诸如此类,都是借读书之名,取利禄之实,皆非读书本旨。③__读书本旨湮没于求取名利之心中(或读书功利化)__,可悲。
解析:①处考查的是背诵;②处由前面的“但是”可知应填与“读书一向被称为雅事乐事”相反的结论;③处由后面的“可悲”可判断出应填总结性的话语。
5.阅读下面的文字,在横线上补全一段话,要求语意明确,语言得体。
星期天,你去图书馆的阅览室看书,正看得入神,忽然被一阵“咔嚓”声吵到。抬头找到声音的来源,原来是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在边吃薯片边看书。你该怎么跟他说,才能让他知道自己的错误,改变这种坏习惯呢?
你对他说:“__小弟弟,这里是图书馆,要保持安静,你吃东西会影响到别人,而且会把书弄脏。__”
解析:语言是否得体,主要是考虑说话者的语言是否符合“身份”“场合”“情景”“情感(语气)”等方面的要求。本题要根据身份使用合适的称谓,说明在图书馆读书要注意安静,劝说对方改正不当行为。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9题。
读书的艺术
林语堂
读书或书籍的享受素来被视为有修养的生活上一种雅事,而在一些不大有机会享受这种权利的人们看来,这是值得尊重和妒忌的事。当我们把一个不读书者和一个读书者的生活上的差异比较一下,这一点便很容易明白。那个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以时间和空间而言,是受着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锢的。他的生活是机械化的,刻板的;他只跟几个朋友和相识者接触谈话,他只看见他周遭所发生的事情。他在这个监狱里是逃不出去的。可是当他拿起一本书的时候,他立刻走进一个不同的世界;如果那是一本好书,他便立刻接触到世界上一个最健谈的人。这个谈话者引导他前进,带他到一个不同的国度或不同的时代,或者对他发泄一些私人的悔恨,或者跟他讨论一些他从来不知道的学问或生活问题。一个古代的作家使读者随一个久远的死者交通;当他读下去的时候,他开始想象那个古代的作家相貌如何,是哪一类的人。孟子和中国最伟大的历史家司马迁都表现过同样的观念。
不但如此。读者往往被书籍带进一个思想和反省的境界里去。纵使那是一本关于现实事情的书,亲眼看见那些事情或亲历其境,和在书中读到那些事情,其间也有不同的地方,因为在书本里所叙述的事情往往变成一片景象,而读者也变成一个冷眼旁观的人。所以,最好的读物是那种能够带我们到这种沉思的心境里去的读物,而不是那种仅在报告事情的始末的读物。我认为人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阅读报纸,并不是读书,因为一般阅报者大抵只注意到事件发生或经过的情形的报告,完全没有沉思默想的价值。
据我看来,关于读书的目的,宋代的诗人和苏东坡的朋友黄山谷所说的话最妙。他说:“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他的意思当然是说,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作艺术。一人读书的目的并不是要“改进心智”,他开始想要改进心智的时候,一切读书的乐趣便丧失净尽了。他对自己说:“我非读莎士比亚的作品不可,我非读索福客俪的作品不可,我非读伊里奥特博士的《哈佛世界杰作集》不可,使我能够成为有教育的人。”我敢说那个人永远不能成为有教育的人,他有一天晚上会强迫自己去读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读毕好像由一个噩梦中醒转来,除了可以说已经“读”过《哈姆雷特》之外,并没有得到什么益处。一个人如果抱着义务的意识去读书,便不了解读书的艺术。这种具有义务目的的读书法,和一个参议员在演讲之前阅读文件和报告是相同的。这不是读书,而是寻求业务上的报告和消息。
所以,依黄山谷氏的说法,那种以修养个人外表的优雅和谈吐的风味为目的的读书,才是唯一值得嘉许的读书法。这种外表的优雅显然不是指身体之美。黄氏所说的“面目可憎”,不是指身体上的丑陋。丑陋的脸孔有时也会有动人之美,而美丽的脸孔有时也会令人看来讨厌。我有一个中国朋友,头颅的形状像一颗炸弹,可是看到他却使人欢喜。据我在图画上所看见的西洋作家,脸孔最漂亮的当推吉斯透顿。他的髭须,眼镜,又粗又厚的眉毛和两眉间的皱纹,合组而成一个恶魔似的容貌。我们只觉得那个头额中有许许多多的思念在转动着,随时会由那对古怪而锐利的眼睛里迸发出来。那就是黄氏所谓美丽的脸孔,一个不是脂粉装扮起来的脸孔,而是纯然由思想的力量创造起来的脸孔。讲到谈吐的风味,那完全要看一个人读书的方法如何。一个人的谈吐有没有“味”,完全要看他的读书方法。如果读者获得书中的“味”,他便会在谈吐中把这种风味表现出来;如果他的谈吐中有风味,他在写作中也免不了会表现出风味来。
所以,我认为风味或嗜好是阅读一切书籍的关键。这种嗜好跟对食物的嗜好一样,必然是有选择性的,属于个人的。吃一个人所喜欢吃的东西终究是最合卫生的吃法,因为他知道吃这些东西在消化方面一定很顺利。读书跟吃东西一样,“在一人吃来是补品,在他人吃来是毒质”。教师不能以其所好强迫学生去读,父母也不能希望子女的嗜好和他们一样。如果读者对他所读的东西感觉不到趣味,那么所有的时间全都浪费了。袁中郎曰:“所不好之书,可让他人读之。”
所以,世间没有什么一个人必读之书。世上无人人必读的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环境,和生命中的某个时期必读的书。
(有删改)
6.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C )
A.一个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他就生活在监狱里,是逃不出去的。
B.读书的乐趣与读书的“改进心智”的目的,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是矛盾的。
C.只注意到事件发生或经过的情形的报告,完全没有沉思默想的价值,所以读报纸不是读书。
D.教师不能以其所好向学生推荐,父母也不能希望子女的嗜好和他们一样。
解析:A项,“他就生活在监狱里”理解不正确,原文中的“监狱”一词是比喻的说法,不能直接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文中指的是生活刻板,而非真的生活在监狱里。B项,“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是矛盾的”说法太绝对。原文第三段说“一人读书的目的并不是要‘改进心智’,他开始想要改进心智的时候,一切读书的乐趣便丧失净尽了”。D项,“教师不能以其所好向学生推荐”理解错误。原文倒数第二段中“教师不能以其所好强迫学生去读”的意思是说教师不能以自己所好强迫学生,推荐还是可以的。
7.关于读书的目的,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C )
A.如果那是一本好书,他便立刻接触到世界上一个最健谈的人。
B.最好的读物是那种能够带我们到这种沉思的心境里去的读物。
C.如果读者获得书中的知识,他便会在行为举止中把这种知识表现出来。
D.具有义务目的的读书法,和一个参议员在演讲之前阅读文件和报告是相同的。
解析:C项的说法不是读书的目的,而是读书可能带来的效果。因此不符合题干的要求。
8.关于读书的目的,作者为什么说苏东坡的朋友黄山谷所说的话最妙?
答案:因为黄山谷的话包含了以下信息:读书的整个目的;读书的艺术;思想有力量;谈吐有风味。
9.文中说:“我认为人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阅读报纸,并不是读书,因为一般阅报者大抵只注意到事件发生或经过的情形的报告,完全没有沉思默想的价值。”对于这个问题,黑塞在《读书:目的和前提》一文中有着怎样的观点?
答案:黑塞在《读书:目的和前提》的结尾也提到了这个问题,他说:“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必须读杰作。”
三、综合素养
10.下面是某图书馆网络系统的工作流程图,请把这个流程图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答案:登录系统后,读者可以查询信息、借阅图书和归还图书,相关信息将被传送至数据库;管理员可以进行借阅管理,还可查看图书信息和读者信息,并将其录入数据库。
解析:这是“某图书馆网络系统的工作流程图”。登录系统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读者”系统和“管理员”系统。“读者”系统的功能体现在“信息查询”“图书借阅”“图书归还”三个方面,其中“图书借阅”“图书归还”两个方面的相关数据将会进入到数据库,而“管理员”系统则涉及“图书信息”“读者信息”“借阅管理”三个方面的内容。
11.[原创题]黑塞在《读书:目的和前提》一文中提到,读书是“获得真正的教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请你简要谈谈自己的一段读书经历。(200字左右)
答案:(示例)有一年正月,我去舅舅家拜年,趁舅舅外出聚餐未归之际,在舅舅的床底下找到了整整一木箱书,我激动得心都快要蹦出来了。我挑选了好几本,像《三国志通俗演义》《东周列国志》《西游记》《今古奇观》。虽然读起来很艰难,但根据上下文连猜带问,也基本能够看懂个大概。每次去舅舅家,我都会从木箱里偷偷拿出几本藏在身上带回家,看完了便又借故去看望舅舅,趁舅舅不注意“顺手牵羊”再拿回家几本。几年的时间,我就将舅舅的藏书偷阅了一遍,有些好看的书还不止看过一遍哪!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