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 荷塘月色 同步巩固提升卷(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14.2 荷塘月色 同步巩固提升卷(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5.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18 13:59:0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荷塘月色
一、基础知识应用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十几年来,各地出台了烟花爆竹的“禁放令”或“限放令”,但效果差强人意。今年因为空气质量的问题,不放或少放烟花爆竹的提议赢得了更多支持。
②这位书法家书写作品,不管十几个字还是几十个字,都倚马可待,一气呵成,并且字里行间显示出令人振奋的豪情。
③当荷花浮出水面,亭亭玉立于这个世间的时候,那些曾经生活在淤泥与黑暗中的生活细节就淡远了,曾经在无数个日日夜夜付出的心血与汗水都化作了一缕甜蜜的回忆与沉潜的智慧。
④舞台上的灯光时明时暗,快速变幻的布景令人目不交睫,随着歌手的狂歌劲舞,观众席上也一片沸腾。
⑤没有强大的创新设计、生产制造能力,国家实力的提升就无从谈起,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⑥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生态文化的熏陶,呼唤生态道德;中国大自然文学热方兴未艾,必将迎来属于它的文艺复兴。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B.学生如果身陷题海无暇读书,我们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朝气蓬勃的孩子变成刻板僵化的应试机器,不但拙于理性表达,更可能失掉创新的能力。
C.教育改革必须是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有利于基础教育、有利于大学发展的系统改革。因此,高考改革定会借助更多专家的力量,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才出台。
D.高速公路上发生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司机违反交通规则或操作不当造成的,交通部门要加大安全宣传力度,增强司机的安全意识。
3.下列诗句中的意境与《荷塘月色》相似的一项是( 
 )
A.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唐·王昌龄《从军行》)
B.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唐·戴叔伦《兰溪棹歌》)
C.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宋·晏殊《寓意》)
D.洞箫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宋·苏轼《月夜与客饮酒杏花下》)
4.下列句子在修辞特点上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A.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B.牛蛙鸣叫,邀来黑夜,夜鹰的乐音乘着吹起涟漪的风从湖上传来。
C.太阳暗淡了,风像活人一样悲叹,云端里落下泪雨,树木到仲夏脱下叶子,披上丧服。
D.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5.通感,指感觉的转化、迁移,如古诗“风来花底鸟语香”,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嗅觉的气味;“鸟抛软语丸丸落”,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视觉的形象。品味下面的句子,然后仿照其修辞手法写一句话。
例句: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二、课内阅读
阅读《荷塘月色》中“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我什么也没有”一部分,完成6~8题。
6.下列对选文内容与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田的叶子”“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用叠词法描绘景物,音韵和谐,突出月下荷塘景物的朦胧之美。
B.“脉脉的流水”中,“脉脉”原指用眼神或行动表情达意的样子,这里既写流水无声,又用拟人手法赋予人情意。
C.“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这里用比喻的手法,侧面描写了荷风的轻柔。
D.选文第一段重点写荷塘,第二段重点写月色,但又彼此渗透:荷塘是月色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
7.节选文字中有“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8.节选文字的第三段中所写的景物有哪些特点?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选段内容分析作答。
(限时45分钟)
一、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景与情在写作中应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________,情因景生。我们常常有这样的经历,看到某种景物,自然而然生出或被触发某种情感。(    ),就是一篇好的写景抒情文字。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中,起初作者内心“颇不宁静”,淡淡的忧愁之感________在字里行间。但随着作者独行小路,________月下荷塘美景,虽然忧愁还在,但心头平添了一份淡淡的喜悦,感受到一丝得来不易的宁静。这宁静和喜悦都是荷塘之景自然发生出的感受,作者在描写荷塘时并没有直接写情,但情自在景中。
因情写景,借景抒情。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感到高兴或烦恼,轻松或沉重,热烈或悲凉,而随着情感的变化,似乎看到的景物也产生了不同,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正是此意。以情感为轴心选择与之________较高的景物进行描写,将自己的情感赋予景物,使“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同样也能写出一篇好的写景抒情文章。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触景生情 弥漫 领略 契合度
B.情景交融 弥散 体味 契合度
C.触景生情 弥散 领略 吻合度
D.情景交融 弥漫 体味 吻合度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让景物与情感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并将这样的景描写出来,将这样的情抒发出来
B.将这样的情抒发出来,将这样的景描写出来,并让景物与情感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
C.将这样的景描写出来,将这样的情抒发出来,并让景物与情感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
D.让景物与情感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并将这样的情抒发出来,将这样的景描写出来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宁静和喜悦都是荷塘之景自然生发出的感受,作者在描写荷塘时并没有直接写情,但情自在景中。
B.这喜悦和宁静都是荷塘之景自然生发出的感受,作者在描写荷塘时并没有直接写情,但情自在景中。
C.这宁静和喜悦都是由荷塘之景自然生发出的感受,作者在描写荷塘时并没有直接写情,但情自在景中。
D.这喜悦和宁静都是由荷塘之景自然生发出的感受,作者在描写荷塘时并没有直接写情,但情自在景中。
4.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曾联想到《西洲曲》里的诗句“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请发挥你的想象对诗歌进行扩写,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60字。
5.[改编题]下面是张超作词谱曲、凤凰传奇演唱的歌曲《荷塘月色》的部分歌词。这段歌词十分优美,请对其中画线的语句加以赏析,不少于50字。
剪一段时光缓缓流淌/流进了月色中微微荡漾/弹一首小荷淡淡的香/美丽的琴音就落在我身旁/萤火虫点亮夜的星光/谁为我添一件梦的衣裳/推开那扇心窗远远地望/谁采下那一朵昨日的忧伤/我像只鱼儿在你的荷塘/只为和你守候那皎白月光/游过了四季/荷花依然香/等你宛在水中央……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又见荷塘月色
吴兆民
今晚,我终于来到了清华园的荷塘,可是来迟了,已不见满塘的荷花荷叶。但月光很好,依然能伴我追寻当年朱自清的足迹,也不能不说是非常惬意的事。
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样子就是对故人的怀念吧。昏黄的路灯把柳影映射到荷塘里,让人觉得塘中漂动着簇簇水草。荷塘上虽然不见了荷花,但让人分明感到是有荷花的。因为朱自清已将它牢牢根植于人们的头脑里:我已从想象中活生生移植其上。看吧,这满塘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不是荷花吗?那层层叠叠铺展在那里的不是荷叶吗?月光正像当时那样流泻在荷花荷叶上。微风在那里吹拂,依然将那清新的荷香弥散。
我沿着塘边昔日的小煤屑路向前。几盏温和的路灯紧贴荷塘小路亮着,倒映在水里的显出一束束昏黄,把荷塘小路照得分明。左边是一列高高的土坡,上面是密植的森森柏树,黑压压一路绵延。荷塘那边,月亮透过摆动着的高大树枝不时瞟我一眼。
眼前的莲桥把狭长的荷塘分成两半,稀疏的残荷漂浮在荷塘上,令我心生几许凄凉。走过莲桥,拐过小弯,我走进了近春园遗址深处,置身高高的白杨树下。眼前一片开阔地平展展的,月光轻洒,充满空灵,草坪黑青黑青,上面有不少落叶。月光静静地往这里挥洒,近处的一切都给抹上了清灵灵的光彩,我也被其细心涂抹。我看看月光给我的身影,又不禁抬眼凝望天上的明月,它竟是那样邈远、透亮而圣洁,让人的心胸霎时跟着坦荡起来。
七十五年前的那个夜晚,朱自清独自来到这月下荷塘,一腔心绪凝结于荷花明月,一腔情感在这里倾泻,一生操守在这里坦白!要清洁,不要朽污;要清直,不要屈从;要清苦,不要奢靡——做一个清清白白、堂堂正正、朴朴素素的人,做一个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有益于民族的人。在那腥风血雨的岁月,有多少人经受不住磨难变节了,经受不住诱惑苟且了,经受不住清贫颓废了,而你没有。为了民族,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你活出了尊严。你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却在贫病交加之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援面粉,成了一个承载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的人。
这样想着的时候,阵阵清寒和阴森不知从何方向我袭来,又想到这遗址就是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而殃及近春园使之成为“荒岛”的地方,我再也受不住四围的清寒和阴森,只好回转到有路灯的荷塘边。放眼荷塘,只剩我一人。
我在荷塘边漫步,回首荷塘上空,正有一束绿色聚光在不停旋扫。毕竟是现代文明社会了!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
社会发展了,人还要不要操守?融入现代文明,民族还要不要气节?现实中的许多人和事都作了否定性回答。朱自清是旧时代的知识分子,尚且坚守操节,洁身自好,成为一代楷模。就是这荷塘里的荷花也葆有自我净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作为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又岂能不固守气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之为人”这一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回到“人之为人”的本性上来: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时时记得并不断温习七十五年前那份富有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的深情告白,是回复我们人的本性的一剂良药。
荷塘上的清风在月光辉映下吹拂着我,不断清理着我的思绪。我下意识地看着眼前的一切。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今晚曲曲折折的荷塘路上,虽然不见先人踽踽独行的风采,却留下了我深深的思考。
(有改动)
6.下列对这篇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从怀着渴望已久的心情来追寻朱自清先生的足迹写起,紧接着勾勒了荷塘月色,最后联系史实,评价先生高洁傲岸的人格。
B.第二段中,作者描写了眼前所见的月下荷塘的美景:荷花、荷叶等,显得空灵洒脱。
C.文末“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的意思是说荷塘月色依旧,而“我”既深切怀念故人,又对在险恶环境里变节投降的文人深表遗憾。
D.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的表达方式,既评价了朱自清先生的人格,又结合现实,探求了发人深思的“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
7.文章第五段采用第二人称的手法来写,有什么作用?
8.第八段中,“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这句话中“人的本性”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说“人之为人”是“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
三、综合素养
9.阅读下面的新闻,完成后面的题目。
2019年12月7日16时52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采用“一箭六星”的方式,成功将和德二号A/B卫星、天仪16/17卫星、天启四号A/B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记者注意到,受火箭发射影响,昨天傍晚,北京上空出现“奇观”,“龙状云”刷爆朋友圈,其是如何形成的呢?北京市气象局在官方微博中对此作出了解释:火箭升空时的尾迹被太阳余晖照亮,就形成了这样的航迹云。因为火箭尾流中含有大量的三氧化二铝粒子,这些粒径比较小的粒子被喷口喷出后在高层大气中所受的阻力比较小,因此能够持续好几公里。由于平流层和中间层之间的循环气流,造成火箭流场远端与空气混合具有强烈的不稳定性,因而将尾迹吹成了螺旋状。我们人眼所见的火箭尾迹主要是由尾流中含铝的固体推进剂燃烧生成的三氧化二铝粒子散射太阳光所致。
(1)请给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
(2)根据材料,说明“龙状云”形成的几个关键要素。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荷塘月色
一、基础知识应用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①十几年来,各地出台了烟花爆竹的“禁放令”或“限放令”,但效果差强人意。今年因为空气质量的问题,不放或少放烟花爆竹的提议赢得了更多支持。
②这位书法家书写作品,不管十几个字还是几十个字,都倚马可待,一气呵成,并且字里行间显示出令人振奋的豪情。
③当荷花浮出水面,亭亭玉立于这个世间的时候,那些曾经生活在淤泥与黑暗中的生活细节就淡远了,曾经在无数个日日夜夜付出的心血与汗水都化作了一缕甜蜜的回忆与沉潜的智慧。
④舞台上的灯光时明时暗,快速变幻的布景令人目不交睫,随着歌手的狂歌劲舞,观众席上也一片沸腾。
⑤没有强大的创新设计、生产制造能力,国家实力的提升就无从谈起,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⑥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生态文化的熏陶,呼唤生态道德;中国大自然文学热方兴未艾,必将迎来属于它的文艺复兴。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①望文生义。“差强人意”指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②张冠李戴。“倚马可待”形容文思敏捷,写文章快。这里用来形容书法家书写作品,不合适。③使用正确。“亭亭玉立”形容美女身材修长或花木等形体挺拔。④不合语境。“目不交睫”形容夜间不睡觉或睡不着觉。⑤使用正确。“空中楼阁”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⑥使用正确。“方兴未艾”指事物正在兴起、发展,一时不会终止。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A.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B.学生如果身陷题海无暇读书,我们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朝气蓬勃的孩子变成刻板僵化的应试机器,不但拙于理性表达,更可能失掉创新的能力。
C.教育改革必须是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有利于基础教育、有利于大学发展的系统改革。因此,高考改革定会借助更多专家的力量,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才出台。
D.高速公路上发生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司机违反交通规则或操作不当造成的,交通部门要加大安全宣传力度,增强司机的安全意识。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B项,语序不当,“如果”应放在“学生”的前面。C项,搭配不当,“高考改革”与“出台”不搭配,应在“高考改革”后面加上“方案”。D项,结构混乱,“主要原因是……造成的”句式杂糅。
3.下列诗句中的意境与《荷塘月色》相似的一项是( C )
A.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唐·王昌龄《从军行》)
B.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唐·戴叔伦《兰溪棹歌》)
C.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宋·晏殊《寓意》)
D.洞箫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宋·苏轼《月夜与客饮酒杏花下》)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意境的分析。《荷塘月色》中的意境是:月色清淡,黑白相间的光和影犹如和谐的旋律,荷香缕缕,水乳交融。可以看出只有“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的意境和其相似。
4.下列句子在修辞特点上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D )
例句: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A.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B.牛蛙鸣叫,邀来黑夜,夜鹰的乐音乘着吹起涟漪的风从湖上传来。
C.太阳暗淡了,风像活人一样悲叹,云端里落下泪雨,树木到仲夏脱下叶子,披上丧服。
D.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解析:例句和D项都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
5.通感,指感觉的转化、迁移,如古诗“风来花底鸟语香”,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嗅觉的气味;“鸟抛软语丸丸落”,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视觉的形象。品味下面的句子,然后仿照其修辞手法写一句话。
例句: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答案:突然映入眼帘的绿茸茸的草地,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解析:题干要求“仿照其修辞手法”。所给例句为通感修辞手法,是以听觉写视觉,作答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二、课内阅读
阅读《荷塘月色》中“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我什么也没有”一部分,完成6~8题。
6.下列对选文内容与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田田的叶子”“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用叠词法描绘景物,音韵和谐,突出月下荷塘景物的朦胧之美。
B.“脉脉的流水”中,“脉脉”原指用眼神或行动表情达意的样子,这里既写流水无声,又用拟人手法赋予人情意。
C.“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这里用比喻的手法,侧面描写了荷风的轻柔。
D.选文第一段重点写荷塘,第二段重点写月色,但又彼此渗透:荷塘是月色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
解析:A项,“突出月下荷塘景物的朦胧之美”错,“田田”“亭亭”“层层”不表示“朦胧”,而表示“茂盛”。
7.节选文字中有“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这句话运用了拟人化的比喻,把树缝里漏出来的“没精打采”的路灯光比喻成“渴睡人的眼”,反衬出月色的朦胧迷人。
8.节选文字的第三段中所写的景物有哪些特点?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选段内容分析作答。
答案:在这段文字中,写树,用“重重围住”写树木的茂盛,更写出作者的压抑感;“树色一例是阴阴的”,写色彩的黯淡,更写出作者心情的黯淡。写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写出作者心绪的低落。“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表现的是作者那片刻的宁静不复存在,心中烦乱不堪。
解析:抓住景物的特点和作者在写景时流露出的情感理解即可。如由树的阴森、灯光的没精打采,可以看出作者淡淡的忧愁。
(限时45分钟)
一、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景与情在写作中应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________,情因景生。我们常常有这样的经历,看到某种景物,自然而然生出或被触发某种情感。(    ),就是一篇好的写景抒情文字。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中,起初作者内心“颇不宁静”,淡淡的忧愁之感________在字里行间。但随着作者独行小路,________月下荷塘美景,虽然忧愁还在,但心头平添了一份淡淡的喜悦,感受到一丝得来不易的宁静。这宁静和喜悦都是荷塘之景自然发生出的感受,作者在描写荷塘时并没有直接写情,但情自在景中。
因情写景,借景抒情。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感到高兴或烦恼,轻松或沉重,热烈或悲凉,而随着情感的变化,似乎看到的景物也产生了不同,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正是此意。以情感为轴心选择与之________较高的景物进行描写,将自己的情感赋予景物,使“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同样也能写出一篇好的写景抒情文章。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A.触景生情 弥漫 领略 契合度
B.情景交融 弥散 体味 契合度
C.触景生情 弥散 领略 吻合度
D.情景交融 弥漫 体味 吻合度
解析:触景生情:受到当前情景的触动而产生某种感情;情景交融:指文学作品把写景和抒情紧密地结合起来。第一空后面为“情因景生”,故此处应填“触景生情”。弥漫:充满;弥散:向四外扩散。第二空前“忧愁之感”应是“弥漫”,故此处应填“弥漫”。领略: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体味:仔细体会。第三空后的“美景”应是“领略”。吻合:完全符合;契合:符合,合得来,意气相投。第四空后有“较高的”,所以此景物与文字并非完全符合,故此处应填“契合度”。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A.让景物与情感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并将这样的景描写出来,将这样的情抒发出来
B.将这样的情抒发出来,将这样的景描写出来,并让景物与情感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
C.将这样的景描写出来,将这样的情抒发出来,并让景物与情感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
D.让景物与情感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并将这样的情抒发出来,将这样的景描写出来
解析:根据上下文,上文说“看到某种景物,自然而然生出或被触发某种感情”,可见此处“将这样的景描写出来”在前,然后再说“将这样的情抒发出来”,最后说二者要建立联系。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A.这宁静和喜悦都是荷塘之景自然生发出的感受,作者在描写荷塘时并没有直接写情,但情自在景中。
B.这喜悦和宁静都是荷塘之景自然生发出的感受,作者在描写荷塘时并没有直接写情,但情自在景中。
C.这宁静和喜悦都是由荷塘之景自然生发出的感受,作者在描写荷塘时并没有直接写情,但情自在景中。
D.这喜悦和宁静都是由荷塘之景自然生发出的感受,作者在描写荷塘时并没有直接写情,但情自在景中。
解析:原文画线句有三处语病:一是缺少介词“由”;二是“发生”与“感受”搭配不当,应为“生发出的感受”;三是根据前文,“宁静和喜悦”的语序应该调整为“喜悦和宁静”。故选D。
4.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曾联想到《西洲曲》里的诗句“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请发挥你的想象对诗歌进行扩写,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60字。
答案:(示例)一艘小船在南塘密集的荷叶间滑行,明媚的秋日阳光想要追逐采莲女子的身影,但采莲女子却总被亭亭立于湖面的莲花遮住面容。她将小船停下,低头轻抚一莲蓬,不禁深思:花的芬芳已逝,独留莲子那淡淡的清香,而这缕缕清香,如水般清澈透明。
解析:扩写时,要注意理解诗句的意思,根据理解的意思发挥想象,进行扩展,比如什么人,在什么样的南塘里,如何采莲子,莲子怎么样,当时是什么情景等。扩写时,还要注意题目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60字”。
5.[改编题]下面是张超作词谱曲、凤凰传奇演唱的歌曲《荷塘月色》的部分歌词。这段歌词十分优美,请对其中画线的语句加以赏析,不少于50字。
剪一段时光缓缓流淌/流进了月色中微微荡漾/弹一首小荷淡淡的香/美丽的琴音就落在我身旁/萤火虫点亮夜的星光/谁为我添一件梦的衣裳/推开那扇心窗远远地望/谁采下那一朵昨日的忧伤/我像只鱼儿在你的荷塘/只为和你守候那皎白月光/游过了四季/荷花依然香/等你宛在水中央……
答案:语句采用了通感手法,化抽象为形象,将“荷香”“琴声”“忧伤”写得具体可感;采用了拟人和比喻的手法,渲染了月夜荷塘下“我”的淡淡的忧愁,景物和情思相得益彰。
解析:答题时,要注意从修辞手法和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注意结合“弹一首小荷淡淡的香/美丽的琴音就落在我身旁”等分析通感的手法,然后结合句子分析月夜荷塘的景色和“我”淡淡的忧愁的关系。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又见荷塘月色
吴兆民
今晚,我终于来到了清华园的荷塘,可是来迟了,已不见满塘的荷花荷叶。但月光很好,依然能伴我追寻当年朱自清的足迹,也不能不说是非常惬意的事。
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样子就是对故人的怀念吧。昏黄的路灯把柳影映射到荷塘里,让人觉得塘中漂动着簇簇水草。荷塘上虽然不见了荷花,但让人分明感到是有荷花的。因为朱自清已将它牢牢根植于人们的头脑里:我已从想象中活生生移植其上。看吧,这满塘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不是荷花吗?那层层叠叠铺展在那里的不是荷叶吗?月光正像当时那样流泻在荷花荷叶上。微风在那里吹拂,依然将那清新的荷香弥散。
我沿着塘边昔日的小煤屑路向前。几盏温和的路灯紧贴荷塘小路亮着,倒映在水里的显出一束束昏黄,把荷塘小路照得分明。左边是一列高高的土坡,上面是密植的森森柏树,黑压压一路绵延。荷塘那边,月亮透过摆动着的高大树枝不时瞟我一眼。
眼前的莲桥把狭长的荷塘分成两半,稀疏的残荷漂浮在荷塘上,令我心生几许凄凉。走过莲桥,拐过小弯,我走进了近春园遗址深处,置身高高的白杨树下。眼前一片开阔地平展展的,月光轻洒,充满空灵,草坪黑青黑青,上面有不少落叶。月光静静地往这里挥洒,近处的一切都给抹上了清灵灵的光彩,我也被其细心涂抹。我看看月光给我的身影,又不禁抬眼凝望天上的明月,它竟是那样邈远、透亮而圣洁,让人的心胸霎时跟着坦荡起来。
七十五年前的那个夜晚,朱自清独自来到这月下荷塘,一腔心绪凝结于荷花明月,一腔情感在这里倾泻,一生操守在这里坦白!要清洁,不要朽污;要清直,不要屈从;要清苦,不要奢靡——做一个清清白白、堂堂正正、朴朴素素的人,做一个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有益于民族的人。在那腥风血雨的岁月,有多少人经受不住磨难变节了,经受不住诱惑苟且了,经受不住清贫颓废了,而你没有。为了民族,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你活出了尊严。你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却在贫病交加之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援面粉,成了一个承载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的人。
这样想着的时候,阵阵清寒和阴森不知从何方向我袭来,又想到这遗址就是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而殃及近春园使之成为“荒岛”的地方,我再也受不住四围的清寒和阴森,只好回转到有路灯的荷塘边。放眼荷塘,只剩我一人。
我在荷塘边漫步,回首荷塘上空,正有一束绿色聚光在不停旋扫。毕竟是现代文明社会了!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
社会发展了,人还要不要操守?融入现代文明,民族还要不要气节?现实中的许多人和事都作了否定性回答。朱自清是旧时代的知识分子,尚且坚守操节,洁身自好,成为一代楷模。就是这荷塘里的荷花也葆有自我净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作为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又岂能不固守气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之为人”这一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回到“人之为人”的本性上来: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时时记得并不断温习七十五年前那份富有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的深情告白,是回复我们人的本性的一剂良药。
荷塘上的清风在月光辉映下吹拂着我,不断清理着我的思绪。我下意识地看着眼前的一切。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今晚曲曲折折的荷塘路上,虽然不见先人踽踽独行的风采,却留下了我深深的思考。
(有改动)
6.下列对这篇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A.文章从怀着渴望已久的心情来追寻朱自清先生的足迹写起,紧接着勾勒了荷塘月色,最后联系史实,评价先生高洁傲岸的人格。
B.第二段中,作者描写了眼前所见的月下荷塘的美景:荷花、荷叶等,显得空灵洒脱。
C.文末“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的意思是说荷塘月色依旧,而“我”既深切怀念故人,又对在险恶环境里变节投降的文人深表遗憾。
D.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的表达方式,既评价了朱自清先生的人格,又结合现实,探求了发人深思的“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
解析:B项,第二段所描写的是想象之景,并非眼前所见的美景。C项,“又对在险恶环境里变节投降的文人深表遗憾”脱离原文意思。D项,没有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
7.文章第五段采用第二人称的手法来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用第二人称“你”来写,有利于作者宣泄内心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朱自清崇高气节的赞美之情。
8.第八段中,“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这句话中“人的本性”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说“人之为人”是“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
答案:①自觉固守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②因为旧时代的人要面对这一命题,新时代的人也要面对这一命题。
三、综合素养
9.阅读下面的新闻,完成后面的题目。
2019年12月7日16时52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采用“一箭六星”的方式,成功将和德二号A/B卫星、天仪16/17卫星、天启四号A/B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记者注意到,受火箭发射影响,昨天傍晚,北京上空出现“奇观”,“龙状云”刷爆朋友圈,其是如何形成的呢?北京市气象局在官方微博中对此作出了解释:火箭升空时的尾迹被太阳余晖照亮,就形成了这样的航迹云。因为火箭尾流中含有大量的三氧化二铝粒子,这些粒径比较小的粒子被喷口喷出后在高层大气中所受的阻力比较小,因此能够持续好几公里。由于平流层和中间层之间的循环气流,造成火箭流场远端与空气混合具有强烈的不稳定性,因而将尾迹吹成了螺旋状。我们人眼所见的火箭尾迹主要是由尾流中含铝的固体推进剂燃烧生成的三氧化二铝粒子散射太阳光所致。
(1)请给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
答案:一箭六星带来“龙状云”奇观
(2)根据材料,说明“龙状云”形成的几个关键要素。
答案:①火箭尾流中大量的三氧化二铝粒子;②循环气流;③太阳光的照射。
解析:(1)第一段说一箭六星发射成功;第二段说北京上空出现“奇观”,“龙状云”刷爆朋友圈。那么新闻标题可概括为:一箭六星带来“龙状云”奇观。(2)“龙状云”形成的几个关键要素,主要应从第二段中找。根据“因为火箭尾流中含有大量的三氧化二铝粒子……因此能够持续好几公里”,可概括出火箭尾流中大量的三氧化二铝粒子;根据“由于平流层和中间层之间的循环气流……因而将尾迹吹成了螺旋状”,可概括出循环气流;根据“我们人眼所见的火箭尾迹主要是由……所致”,可概括出太阳光的照射。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