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数NO: 主备人: 年 月 日 星期
教学内容 23 . 马 说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1、掌握一些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把握难词难句和关键词语。2、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反复诵读、悟读中感受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感情。3、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全文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把握难词难句和关键词语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反复诵读、悟读中感受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感情。
教学方法 自主 合作 探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用案人自主创新
一、导入新课讲述伯乐相马的故事,引出课题。伯乐相马的故事简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二、了解相关资料1.简介作者。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西)人。早孤,由嫂抚养。贞元进士。贞元十九年(803年),在担任监察御史期间,因天旱人饥,上书言京包百姓穷困,请求缓征摇役租税,被贬为阳山(今广东省阳山县)令。效还后曾任国子博士、邢部侍郎等职。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因上表谏迎佛骨,几乎招来杀身之祸,后被贬为潮州(今属广东省)刺史。赦还后任吏部诗郎,曾权京兆尹。卒溢”文”。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他和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反对六朝以来的骄偶文风,提倡散体,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摆用,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封建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好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有叫e乐不常有”之叹。2、简介文体:“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大多是以华丽的言辞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3、解题:《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三、诵读课文1、正音正字祗(zhǐ) 骈(pián)一石(dàn) 食(sì)马者 其真无马邪(yé)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3、学生再读课文,要求大声朗读,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停顿4、指名读(注意正音、句读)。老师范读。 师生齐读5、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出示讨论题,学生分组选择题目讨论。(要求:在没有翻译的情况下用原句回答)(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4)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5)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6)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讨论归纳: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②,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③,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④,且欲与常马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⑤,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⑥,其真不知马也。6、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句意,读懂课文。遇到疑难,互相讨论,7、学生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解决8、难句译注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世上、世间。然后,这以后。世上有了伯乐,这以后 (才)有千里马。②“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是:这、这种。也:语气助词,在这里表示语气的舒缓停顿,可译为"啊"。虽:即使。能:能力,本领。才美:才能美质,指马的能力和长处。外见:表现在外面。常马:普通的马。安:怎么,哪里。也:语气助词,用于句末,和“安”配合使用,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呢”。这样的马啊,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却)因为吃不饱,力气就不充足,(因而)出众的本领也就不能显露出来。想要它和普通的马一样(跑)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9、齐读课文,理解文意,形成整体印象。四、作业:背诵全文随堂练习1 解释下列加线字。 ①食之不能尽其材( )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 ) ③才美不外见( )
④不以千里称( ) ⑤其真无马邪( ) ⑥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
⑦骈死于槽枥之间( ) ⑧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⑨策之不以其道( ) ⑩安求其能千里也( )2、本文选自《 》,作者是________,___ 朝的 ________家和_________ 家,他和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一起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3、“说”是一种文体,可以__________, 也可以__________ 但都是为了______________ 。
4、点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才有千里马提出观点: 世有伯乐,然后;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分析论证: 直接原因 托物 言 志
教后反思|:
课时数NO: 主备人: 年 月 日 星期
教学内容 23 . 马 说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1、掌握一些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把握难词难句和关键词语2、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反复诵读、悟读中感受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感情.3、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托物寓意,以事喻理这一议论的写法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托物寓意,以事喻理这一议论的写法
教学方法 自主 合作 探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用案人自主创新
一、复习检查 包括字词积累、课文翻译和朗读背诵。二、重点研读
1、探究文章的思想内容,教师导学:
本文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露,也是作者本人不幸遭遇的真实写照。请同学们阅读思考,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⑴ 千里马的处境是怎样的?
⑵ 千里马都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
⑶ 食马者的愚蠢无知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⑷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首先独立阅读,自主探究;其次合作交流,共同研讨)
2、教师提示:
⑴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⑵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⑶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⑷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⑸ 其真不知马也。
将上述句子读一读,读出相应的语气来,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探究文章的写作方法
教师导学: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当然要有观点,请大家从文章中找一找中心句。另外本文在结构上很有特点,也请大家说一说。(小组讨论)
学生可能围绕“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真不知马也”哪个是中心句的问题展开讨论甚至争论。不妨让大家争论一下,进行思维和口语训练。
教师提示:
作者的基本观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但本文的着眼点却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经过层层论述,最后得出“其真不知马也”的结论,中心句当是“其真不知马也”。三、 拓展延伸
1、教师导学:
韩愈虽因怀才不遇而愤懑不平,但他并不心灰意冷。虽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径进行了揭露和控诉,但仍对他们寄以希望。请同学思考一下,在封建社会里,韩愈的愿望是否能实现?再联系当今社会,谈一谈我们应树立怎样的人才观?怎样才能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人尽其才?
(小组讨论,找出中心发言人课堂交流,不必统一结论,只要能谈出想法,提高认识能力就可以了)
2、教师提示:
在封建社会里,人才被埋没的现象如同痼疾,是很难避免的,因而韩愈的希望更是难以实现。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封建社会的局限性。当今社会是人才辈出的时代,主要是有了宽松的育人环境,英雄因有用武之地而能大展宏图。
四、 作业1、默写课文。
2、完成练习一、三。
板书设计
《马说》同步练习
一、给下列加粗的词注音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2、骈死于槽枥之间( )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4、才美不外见( )
二、解释下面各组句中加粗的字
1、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
食之不能尽其材( )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
2、策: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
策之不以其道( )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
3、其:其真无马邪?( )
其真不知马也( )
4、易: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 )
天下事有难易乎?( )
贵人过南昌见之,易之以是金( )
三、阅读《马说》,按要求答题
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礻氏 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 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加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② 且欲与常马等( )
③ 策之不以其道( )
④ 执策而临之( )
2、写出第三段中一句话里的两个通假字:
① _______ ② ________
3、用“/”给第二段文字断句。
4、《马说》一文,托物寓意,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伯乐和千里马分别比喻:
伯乐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千里马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句意在强调:(限十五字以内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能揭示千里马被埋没根本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
能表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7、联系现实生活简要回答:假如你是千里马,你打算如何去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创新能力训练】
阅读《读孟尝君传》,回答问题。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 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 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1、这篇短文的文体是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
2、给文中无标点符号文字断句。(用“/”,不加标点符号)
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① 士以故归之( )( )
② 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 )
③ 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 ( )( )
④ 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
4、文章首句是世人的观点,请指出包括几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反驳世人的观点,提出主要论点是(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认为真正的“士”的含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敢于向传统观念挑战,其独到见解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zhǐ 2、cáo 3、sì 4、xiàn 5、qiǎng 6、wū
二、1、吃 同“饲” 食物
2、马鞭 鞭打 记
3、岂,难道(表反问语气) 恐怕、大概(表推测语气)
4、改变 容易 交换
三、1、①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②等同,一样 ③驱使 ④握
2、食 材
3、略
4、识别人才的人;有才能的人
5、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6、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其真不知马也。
7、略
【创新能力训练】
1、驳论文 王安石
2、略
3、①因为 原故 ②然而 终于 ③首领 罢了 ④到
4、三个方面:①得士 ②固得士而成功 ③对士有吸收力
5、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
6、有治国的本事,要有政治家的眼光和谋略,要有雄才大略
7、王安石具有政治家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