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古诗词诵读
题组一 名篇名句默写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静女》中点明女子和男子约会地点的句子是“__
__
,__
__”。
(2)《诗经·静女》中“__
__,__
__”两句通过生动的细节,写出了女子的活泼可爱,又写出了男子的憨厚。
(3)《诗经·静女》中,男子以“__
__,__
__”表达了对静女所赠彤管的赞美。
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静女》中“__
__”和“__
__”两句是对女子的外貌描写,写出了女子的娴静貌美。
(2)《诗经·静女》中“__
_
_,_
__”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以初生荑草白而柔嫩的特点,突出了爱情的真诚和纯美。
(3)《涉江采芙蓉》中“__
__,__
__”两句使用了三个意象,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清幽、高洁的意境。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涉江采芙蓉》中“__
__?__
__”两句自问自答,点明了主人公全部忧思之由来。
(2)《涉江采芙蓉》中描绘出游子怀乡的感人情景的句子是“__
__,__
__
”。
(3)《涉江采芙蓉》中“__
__,__
__”两句无疑是全诗的主旨之语,流露出分隔两地的痛苦与无奈,直接抒发了无尽的忧伤之情。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以“春花秋月何时了”和“__
__”引出故国之思,而“__
__”则是对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
(2)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词人面对永不消逝的自然万物,直接抒发亡国之痛的两句是“__
__,__
__”。
(3)李煜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__
__,__
__”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寄寓了词人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深沉感慨。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__
__,__
__”两句,表现出词人愁思如水,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2)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中“__
__,__
__,____
”三句描绘了一幅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的情景,有景有情,情景交融。
(3)秦观
《鹊桥仙(纤云弄巧)》中赞叹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七夕相会胜似人间长相厮守的美好的两句是“__
_,__
__”。
题组二 古代诗歌阅读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桃 夭
《诗经·周南》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出嫁。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③蓁(zhēn)蓁:茂盛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轻娇媚。其中“桃之夭夭”,以丰富缤纷的象征意蕴开篇,扑面而来的娇艳桃花,使诗歌产生一种强烈的色彩感。“灼灼其华”,简直可以说桃花已经明艳到了极致,达到能刺目的程度了。
B.第二章写婚后的美好生活。桃花开后,自然结果。诗人说桃子结得又肥又大,以此祝福新娘早生贵子,儿孙满堂。
C.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以桃树枝头的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来象征新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堪称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词。
D.全诗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
(2)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庭中有奇树
《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注]。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注】发华滋:花开得正繁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前两句是对主人公居住环境的描写,庭院中一棵奇异美丽的树,长得枝繁叶茂,尤其那花开得十分繁盛,充满着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B.三、四两句描写主人公看见树上那美丽的花,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于是折下一枝开得最美的花,准备送给自己日夜思念的亲人。
C.五、六两句写主人公折到花后,顿时感到花香充满了自己的襟怀和衣袖,但遗憾的是自己所思念的亲人离得太远了,根本无法送到亲人的手中。
D.最后两句写出了主人公深深的痛苦:这枝美丽的花是何等的珍贵呀,只是它让“我”想起跟亲人长时间分别以来的往事,内心更加伤感。
(2)最后两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在全诗中起了什么作用?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虞美人
秦 观[注]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潆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注】秦观:“苏门四学士”之一,却不为世所用,一生仕途抑塞。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的开篇“和露”两个字,让人想到碧桃的枝叶上挂着的晶莹的露珠,把水灵灵的碧桃呈现在读者面前。
B.“轻寒细雨情何限”中,“寒”指“轻寒”,“雨”指“细雨”,词人以动衬静,写出了春天风物宜人的特点。
C.词的最后两句说的是春光易逝,便不免生出为花沉醉痛饮的想法,“只怕”一句更表达出惜春伤花之意。
D.虞美人是著名的词牌之一,原为古琴曲名,最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后来配乐歌唱逐渐形成固定曲调。
(2)“乱山深处水潆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两句描绘了碧桃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鹊桥仙·和范先之①送祐之②弟归浮梁
辛弃疾
小窗风雨,从今便忆,中夜笑谈清软。啼鸦衰柳自无聊,更管③得、离人肠断。 诗书事业,青毡④犹在,头上貂蝉⑤会见。莫贪风月卧江湖,道日近、长安路远⑥。
【注】①范先之:作者门人。②祐之:作者族弟。③更管:哪管。④青毡:指家传旧物,典出《晋书·王献之传》。⑤貂蝉:即貂蝉冠,指高官。⑥日近、长安路远:典出《世说新语》:“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词的上片从听觉、视觉等角度渲染悲凉气氛,为下面写“离人肠断”做了铺垫。
B.作者怪罪“鸦”和“柳”不管离人之愁,采用了拟人的手法,
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C.“头上貂蝉会见”表明词人希望族弟此去求学最终能考取功名,日后仕途平步青云。
D.“莫贪”一句表现出词人对族弟过去贪于玩乐而虚掷光阴的告诫,字里行间充满殷切期盼。
(2)全词以“长安路远”作结,有何作用?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古诗词诵读
题组一 名篇名句默写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静女》中点明女子和男子约会地点的句子是“__静女其姝__
,__俟我于城隅__”。
(2)《诗经·静女》中“__爱而不见__,__搔首踟蹰__”两句通过生动的细节,写出了女子的活泼可爱,又写出了男子的憨厚。
(3)《诗经·静女》中,男子以“__彤管有炜__,__说怿女美__”表达了对静女所赠彤管的赞美。
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静女》中“__静女其姝__”和“__静女其娈__”两句是对女子的外貌描写,写出了女子的娴静貌美。
(2)《诗经·静女》中“__自牧归荑__,__洵美且异__”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以初生荑草白而柔嫩的特点,突出了爱情的真诚和纯美。
(3)《涉江采芙蓉》中“__涉江采芙蓉__,__兰泽多芳草__”两句使用了三个意象,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清幽、高洁的意境。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涉江采芙蓉》中“__采之欲遗谁__?__所思在远道__”两句自问自答,点明了主人公全部忧思之由来。
(2)《涉江采芙蓉》中描绘出游子怀乡的感人情景的句子是“__还顾望旧乡__,__长路漫浩浩__”。
(3)《涉江采芙蓉》中“__同心而离居__,__忧伤以终老__”两句无疑是全诗的主旨之语,流露出分隔两地的痛苦与无奈,直接抒发了无尽的忧伤之情。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以“春花秋月何时了”和“__小楼昨夜又东风__”引出故国之思,而“__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__”则是对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
(2)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词人面对永不消逝的自然万物,直接抒发亡国之痛的两句是“__小楼昨夜又东风__,__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__”。
(3)李煜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__雕栏玉砌应犹在__,__只是朱颜改__”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寄寓了词人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深沉感慨。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__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__”两句,表现出词人愁思如水,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2)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中“__纤云弄巧__,__飞星传恨__,__银汉迢迢暗度__”三句描绘了一幅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的情景,有景有情,情景交融。
(3)秦观
《鹊桥仙(纤云弄巧)》中赞叹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七夕相会胜似人间长相厮守的美好的两句是“__金风玉露一相逢__,__便胜却人间无数__”。
题组二 古代诗歌阅读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桃 夭
《诗经·周南》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出嫁。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③蓁(zhēn)蓁:茂盛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轻娇媚。其中“桃之夭夭”,以丰富缤纷的象征意蕴开篇,扑面而来的娇艳桃花,使诗歌产生一种强烈的色彩感。“灼灼其华”,简直可以说桃花已经明艳到了极致,达到能刺目的程度了。
B.第二章写婚后的美好生活。桃花开后,自然结果。诗人说桃子结得又肥又大,以此祝福新娘早生贵子,儿孙满堂。
C.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以桃树枝头的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来象征新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堪称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词。
D.全诗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B项,“第二章写婚后的美好生活”错,这一章是表示对婚后生活的祝愿。
(2)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比兴手法。以桃设喻,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桃实、茂盛的桃叶比喻新娘的美丽容貌、多子多福、家庭兴旺,联想巧妙,形象生动;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引出下文,热烈而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而且增强了诗歌的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由注释可知,这是一首女子出嫁时人们为其祝福的诗歌。全诗以桃设喻,以桃的花、实、叶来比新娘的容貌、后代、家族,这是比的手法;诗的三章均以“桃之夭夭”起兴,引出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这是兴的手法。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庭中有奇树
《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注]。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注】发华滋:花开得正繁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诗的前两句是对主人公居住环境的描写,庭院中一棵奇异美丽的树,长得枝繁叶茂,尤其那花开得十分繁盛,充满着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B.三、四两句描写主人公看见树上那美丽的花,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于是折下一枝开得最美的花,准备送给自己日夜思念的亲人。
C.五、六两句写主人公折到花后,顿时感到花香充满了自己的襟怀和衣袖,但遗憾的是自己所思念的亲人离得太远了,根本无法送到亲人的手中。
D.最后两句写出了主人公深深的痛苦:这枝美丽的花是何等的珍贵呀,只是它让“我”想起跟亲人长时间分别以来的往事,内心更加伤感。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D项解读错误,正确的解释应是:这花有什么珍贵的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来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2)最后两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在全诗中起了什么作用?
答案:卒章显志,点明诗旨。升华情感:诗人在前面着重渲染之后,心情逆转,眼前之物不再那么重要,更令人伤感的是别离之久,至此全诗的情感得到升华。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可从两个方面去考虑:一是结构上,根据诗句所在的位置去评判它的作用;二是内容上,理解诗歌大意,联系语境分析诗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虞美人
秦 观[注]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潆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注】秦观:“苏门四学士”之一,却不为世所用,一生仕途抑塞。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词的开篇“和露”两个字,让人想到碧桃的枝叶上挂着的晶莹的露珠,把水灵灵的碧桃呈现在读者面前。
B.“轻寒细雨情何限”中,“寒”指“轻寒”,“雨”指“细雨”,词人以动衬静,写出了春天风物宜人的特点。
C.词的最后两句说的是春光易逝,便不免生出为花沉醉痛饮的想法,“只怕”一句更表达出惜春伤花之意。
D.虞美人是著名的词牌之一,原为古琴曲名,最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后来配乐歌唱逐渐形成固定曲调。
解析:B项,“以动衬静”错,“轻寒”“细雨”无动静相衬。
(2)“乱山深处水潆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两句描绘了碧桃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特点)“一枝如画”写出了碧桃的美丽;在乱山深处这样荒凉的处境中“为谁开”,表现了它生长环境的恶劣和不得意的遭遇。(用意)词人以花自喻,寄托了无人赏识、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
解析:对诗词中自然意象的理解,不仅要抓住其自然属性,还要从自然意象的社会属性出发,知人论世,找出作者写自然意象的深层目的。本词开头两句赞咏碧桃天生丽质、幽独不凡的高雅品格。“乱山深处”点明碧桃地处荒僻之所,显示这仙品托身非所。“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说尽管它具有仙品高格,却没有人来欣赏,从而表现出碧桃不得意的遭遇和寂寞难耐的凄苦心境。联系注释可知,这正是词人“不为世所用,一生仕途抑塞”的写照。由此可见,其用意是以花自喻,借物抒情。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鹊桥仙·和范先之①送祐之②弟归浮梁
辛弃疾
小窗风雨,从今便忆,中夜笑谈清软。啼鸦衰柳自无聊,更管③得、离人肠断。 诗书事业,青毡④犹在,头上貂蝉⑤会见。莫贪风月卧江湖,道日近、长安路远⑥。
【注】①范先之:作者门人。②祐之:作者族弟。③更管:哪管。④青毡:指家传旧物,典出《晋书·王献之传》。⑤貂蝉:即貂蝉冠,指高官。⑥日近、长安路远:典出《世说新语》:“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本词的上片从听觉、视觉等角度渲染悲凉气氛,为下面写“离人肠断”做了铺垫。
B.作者怪罪“鸦”和“柳”不管离人之愁,采用了拟人的手法,
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C.“头上貂蝉会见”表明词人希望族弟此去求学最终能考取功名,日后仕途平步青云。
D.“莫贪”一句表现出词人对族弟过去贪于玩乐而虚掷光阴的告诫,字里行间充满殷切期盼。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D项,“莫贪”一句并未表现出族弟过去贪于玩乐、虚度光阴,更无从看出词人对族弟的告诫。
(2)全词以“长安路远”作结,有何作用?
答案:①点明族弟此行是为了入都城考取功名。长安为唐朝都城,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所在地,是许多读书人考取功名之地。②表达对族弟金榜题名的美好祝愿。族弟乃一介书生,渴望榜上有名,兄长为族弟饯行时自然会留下美好祝愿。③引用典故,含蓄隽永。兄长关心族弟学业,但却未直接说出,使全词更加含蓄。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围绕创作缘由来分析。这是一首送别族弟的词。在饯行筵席上,面对正在求学、意欲参加科举考试的族弟,词人表达了对其前程的美好祝愿和谆谆教诲。再具体看“长安路远”一句,其中“长安”正是科举考试的最后一站,象征着最高权力,是词人对族弟的美好祝愿,同时勉励族弟继承优秀家风,在仕途上努力进取。引用《世说新语》的典故,表达了词人对族弟的殷切期盼,含蓄蕴藉。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