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 第八单元综合训练(教师版+学生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 第八单元综合训练(教师版+学生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6.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21 15:41:2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单元综合训练(八)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消息近来成为学术界热议的话题。
殷商时代(约公元前17世纪—前11世纪)王室使用的甲骨文,是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记载了殷商社会的历史和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甲骨文以实物形态保存和呈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明,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全人类共同的伟大文化遗产。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正是其价值得到世界公认的体现。
文字的发明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发端。在世界文明史上,历史悠久的几大古老文明,都曾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如西亚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了楔形文字,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人创造了圣书字。黄河流域汉字的出现,是中华文明时代到来的灿烂曙光。数千年来,苏美尔楔形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等古典文字,与它们所代表的伟大文明一样,都被历史的长河无情湮没而先后失传,唯独汉字与伟大的中华文明,经久不衰,生生不息,永葆青春,成为当今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典文字体系,并在信息化时代依然焕发出蓬勃生机。
汉字记载了伟大的中华文明,传承了伟大的中华文明,也塑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可以说,走进汉字世界,也就走进了中华文明的宏伟殿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旅美著名学者唐德刚先生曾说:汉字即中华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汉字维系了中华文明的根脉,促进了中华多民族的融合发展,造福了千秋万代的炎黄子孙。汉字文明对世界尤其周边国家也产生过长远的影响,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甲骨文是现行汉字的早期系统和源头,尤为需要我们子子孙孙传承和珍惜。不仅如此,我们更应充分认识到光大汉字文明的使命,让中华文明为人类所处的这个激烈变化的时代作出独特贡献。
汉字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灾难深重,中华民族经历了列强侵略的惨痛历史,汉字与中华文明也同样遭受了西方文化侵入的强大冲击。曾几何时,汉字被当作落后的文字,几乎面临灭顶之灾;废除汉字,实行西方拼音文字,曾经成为某些时期的主流声音。新中国建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心,汉语汉字也成为世界上热门的语言文字,孔子学院遍布世界,汉字文明再次大放光彩。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悠久的汉字文明,是建立文化自信、推进文化繁荣的不竭源泉。因此,珍惜先人遗产,光大汉字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在举国上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之际,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这将对推进汉字文化研究、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产生积极长远的影响。作为从事古文字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专业工作者,我们要抓好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努力破解古文字研究难题,培养更多优秀后备人才,做到“绝学”不绝,“冷门”不冷,让古老的汉字文明为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注入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增光添彩!
(摘编自黄德宽《让古老汉字为文化自信注入力量》,《光明日报》)
1.下列有关“甲骨文”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甲骨文是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文字,专供殷商时代王室使用。
B.甲骨文记载了殷商社会的历史和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C.甲骨文是以实物形态保存和呈现我国悠久的历史文明的唯一载体。
D.甲骨文已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中国古文字研究将转向破解其他的古文字研究难题。
解析:A项,“最早的文字,专供殷商时代王室使用”错误,应是“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专供”一词于文无据。C项,“唯一”错误,与原文不符,原文只是说“甲骨文以实物形态保存和呈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明”。D项,“中国古文字研究将转向破解其他的古文字研究难题”错误,与末段“我们要抓好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相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从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这一事件入笔,引出了汉字在世界文化领域的地位这一话题。
B.作者通过比较世界上几大文明古国文字的演变过程,指出汉字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古典文字体系,突出了汉字的独特魅力。
C.作者认为,汉字经历了维系中华文明的根脉、遭受西方文化入侵冲击、内部否定和重放光彩的曲折历程,汉字文明对推进文化自信和文化繁荣有重要意义。
D.文章运用对比、比喻、举例、假设等论证方法,阐明光大汉字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最后作者对古文字研究工作者提出了希望。
解析:D项,“文章运用对比、比喻、举例、假设等论证方法”“最后作者对古文字研究工作者提出了希望”错误,文章没有运用假设的论证方法,且“古文字研究工作者”表述不完整,原文中还包括“从事人才培养的专业工作者”。故选D。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汉字的发明,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文明时代;汉字仍在使用,更说明中国文化有着蓬勃的生命力。
B.曾经一度成为主流声音的“废除汉字,实行西方拼音文字”的主张一旦成为事实,建立文化自信、推进文化繁荣将大打折扣。
C.中国的实力日益强大,只要我们有高度的文化自信,破解古文字研究难题,就一定会带来文化的繁荣兴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一定能实现。
D.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这将对推进汉字文化研究,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产生积极长远的影响。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6题。
材料一:我国(中国)当代著名视觉设计跨界艺术家宋旦汉字艺术展近日在纽约开幕。汉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重要载体,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宋旦用极其独特的创意手法让汉字散发出书画同源的本色之美、形意之美和禅境之美。
宋旦此次创意水墨汉字展相当一部分作品以我国百家姓为基础,将姓氏汉字融入茶壶图案,远看是茶壶,近看是汉字。宋旦表示,他的创作指导思想就是努力将汉字形象化、符号化,让不懂汉字的外国人对汉字产生好奇和兴趣,从而进一步了解汉字深奥的内涵,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此次展览是宋旦汉字艺术海外百城巡回展的其中一环。宋旦坚信,他的创意水墨汉字艺术必将成为弘扬中华文化、加深交流了解、践行“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新形式,必将进一步体现我们的文化自信。中华姓氏文化也将成为全球华人寻根问祖,进一步强化民族凝聚力的独特文化符号。
(选自李秉新《宋旦创意汉字形象化让外国人对汉字产生好奇心》,有删改)
材料二:一位美国大叔用毕生精力研究中国汉字,做了一件几乎不可能做到的事。
汉语并不好学,笔画之间看似没有任何逻辑关联的汉字让斯睿德吃尽了苦头。斯睿德萌发了将汉字字源存入计算机的想法。
斯睿德自己动手,筹建专门网站,雇用了一名华裔女士帮他扫描《说文解字》《金文编》《甲骨文编》和《六书通》上的所有字源。2001年,网站上线。
网站快建成时,斯睿德在硅谷的高薪工作没了,他找了份河道管理员的工作。57岁时,他失业了。很快,他攒了20年的30万美元全部花光。他的汉字字源网越办越久,生活却越来越清贫。
这样的日子整整持续了10年。2011年的一天,他忽然发现网站在一小时内获得了超过100美元的捐款。原来,他的网站被一位中国网友介绍到了微博上,网站点击量激增,也开始收到一些捐款。斯睿德在田纳西的生活不再平静,不断有中国记者打来越洋电话采访他,他也获得“汉字叔叔”的称号。
62岁时,斯睿德买了一张单程机票,飞往中国天津。他的生活依旧清贫,最常吃的是餐馆里最便宜的拌面。因为签证问题,他在天津险些待不下去。无奈,他发了条求助微博,网友们纷纷呼吁“留住‘汉字叔叔’”。最终,北京师范大学接收、聘用了他。虽然收入并不高,但斯睿德说:“我很满意,我喜欢这里。我可以安心研究汉字了,继续做我的网站。”
一位外国老人对汉字的一片痴心,令我们感动,也让我们深思。2015年,“汉字叔叔”斯睿德和另外两位外国友人一起入选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组委会在颁奖辞中说: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却熟悉同一种语言,白发苍苍却活力四射。他们都热爱中国。他们是虹桥,是纽带,是人类文明的使者。
(选自《“汉字叔叔”斯睿德》,有删改)
材料三:看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的人或许会记得张一清,他是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语言教学研究室主任,专注于语言教学与测试研究。在这档中央电视台与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共同推出的电视节目中,张一清作为点评嘉宾持续参与。
近年来,原创文化电视节目颇受欢迎,从《中华好诗词》《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到《汉字英雄》《中国灯谜大会》,都积聚了不错的人气和口碑。在张一清看来,这不仅仅是做一档好看的电视节目那么简单,而是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文化氛围的升温。
“我从2014年开始参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去年明显感觉到关注这一节目的人越来越多——学生、老师和孩子们身后的家长,这成了一个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活动。”张一清说,要想在某一领域取得一项突出的成绩,必须得有广泛的参与群体作为支撑,现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就具备这个条件。“报名参与节目的孩子越来越多,经过选拔后的水平也在逐年提升。各地的活动都在贯彻这样一种精神:参与不仅仅是为了最后获得一个名次,而是因为学生喜欢汉字,愿意了解汉字背后的中华文化,进而了解我们的历史。”
张一清说自己的第一本职工作是关注语文教学,第二是关注汉字本身。认识汉字、了解汉字是阅读的基础,而理解力的提高则能够激发孩子更多的兴趣和潜能。在张一清看来,汉字里蕴含着中国的文化基因,是每个人接触中华文化的基本单元。他参与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儿童的汉字认知研究”,探索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力。通过参与语文教师培训,参加语文教学教研活动,张一清对儿童的语文教育问题有了独到的见解。为了推广中华传统文化,让更多孩子领略汉字的魅力,张一清在北京阅读季“书香校园”活动期间,前往中小学、国家图书馆等地开设讲座,交流汉字文化。
(选自《张一清:探寻汉字文化基因》,有删改)
材料四:文字,是文明时代的标志。在我国,仰韶文化时期就有了图形文字,殷商时代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现存最早最完备的文字体系。从甲骨文、金文、小篆到隶书、行楷,汉字留住历史的记忆,推动着中华文明的进程。汉字的构造和演化过程,也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中国人的文化心态和对世界的感知方式。
凝结着中国智慧的汉字,是迄今为止唯一存于世上的古老表意文字,将我们源远流长、灿烂多彩的民族文化凝聚成一个整体。它所具有的形体美、音律美和意蕴美,使民族文化具备了强大的包容能力。
单字信息含量大,又提升了文字的扩展能力,增加了稳定性,使现代的我们仍然可以阅读两千年前的古代文章,临摹古人的书法。
“天雨粟,鬼夜哭。”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揭示了文字“出世”惊心动魄的力量。而今天,汉字随着海内外修习者的不断增多,也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散播到世界各地。识字,更思“知”字。
(选自孟扬《汉字,筑起心中的长城》,有删改)
4.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  )
A.宋旦在美国举办汉字艺术展,他将创意水墨汉字融入茶壶中以表现汉字的形体之美,努力将汉字形象化、符号化,让不懂汉字的外国人也对汉字产生好奇和兴趣。
B.斯睿德雇人将《说文解字》《金文编》《甲骨文编》和《六书通》上所有字源上传网站供网友查询,而张一清则是通过参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与孩子们交流汉字文化知识。
C.张一清认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受关注度越来越高,成为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活动,参与人在思想上也有了很大变化,这同时也反映出社会文化氛围的升温。
D.文字,是文明时代的标志。汉字里蕴含着中国的文化基因,是每个人接触中华文化的基本单元。我国仰韶文化时期出现的图形文字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备的文字体系。
5.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介绍了宋旦在美国举办的汉字艺术展开幕的时间、地点,也介绍了绘画起源于汉字的本质特点、宋旦汉字艺术展在美国展出的具体内容和体现的社会意义。
B.材料二介绍了美国人斯睿德建立汉字字源网的过程和遇到的困境,他被称为“汉字叔叔”和入选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说明他得到了中国人的认可。
C.材料三中张一清认为认识、了解汉字是阅读的基础,提高理解能力,能够激发孩子更多的兴趣和潜能。他平时也很关注对汉字的研究工作,注重儿童语文教育问题。
D.材料四介绍了汉字的起源以及汉字的演化过程,作为世界上唯一的古老的表意文字,汉字把我国源远流长、灿烂多彩的民族文化凝聚在一起,并传承着中华文明。
6.阅读材料四,结合前三则材料说说汉字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作用。(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农历八月,是庄稼人一年中美好的时光。不冷不热,也不饥:走到山野里,手脚时不时就碰到了果实上。秋收已经拉开了序幕:打红枣、割小麻、摘豇豆、下南瓜……庄稼人孙少安的心情和这季节一样好。真是他自己也难以相信,几年前他梦想过的一种生活,现在开始变成了现实。一群人穷混在一起的日子终于结束了,庄稼人的光景从此有了新的奔头。
谁说这责任制不好?看看吧,他们分开?一两个月,人们就把麦田种成了什么样子啊!秋庄稼一眼就增添了多少成色!庄稼人不是在地里种庄稼,而是像抚育自己的娃娃。最使大伙畅快的是,农活忙完,人就自由了,想干啥就能干啥;而不必像生产队那样,一年四季把手脚捆在土地上,一天一天磨洋工,混几个不值钱的工分。庄稼人也愿意活得自由啊!谁愿意一年到头牛马般劳动而一无所获呢?人们在土地上付出血汗和艰辛,那是应该收获欢乐和幸福,而不是收获忧虑和苦痛的……
少安感到,他父亲的脸上也显出了他过去很少看见的活色。一年多前,当他像现在一样把队分开的时候,父亲曾多么担心他栽跟头呀!好,现在老人放心了,因为上面有人支持让这样搞哩!
在他们这个责任组时,父亲实际上成了领导人。二爸一开始不愿“走资本主义道路”,牛着不出山,他没办法,父亲就到田家圪崂吼着骂了一通,二爸也就无可奈何地被吆起身了。对于二爸来说,大队的常年基建队已经解散,他要是不在责任组劳动,就没处去干活了——归根结底,他是农民,还拉扯着三个娃,不劳动一家人吃啥呀?
少安家里眼下还没有什么大变化。老祖母八十二岁,仍然半瘫在炕上;母亲头发已经半白,但也没什么大病,照常像过去一样门里门外操劳;弟弟少平还在村里教书,今年二十一岁,完全成了大人;小妹兰香去年考入了原西县高中——让全家骄傲的是,她考高中考了全县第三名。
他们家里最大的煎熬,仍然是他大姐一家。罐子村实行责任组后,他姐夫王满银就跑了出去。说是做生意,可这二流子两手空空,谁知到什么地方瞎逛荡去了。政策一宽,社会一松动,有些农民已经开始脱离土地,向外地和城镇流去。这些人大部分出去就是靠?气和手艺挣钱,也有些人鬼知道靠什么手段谋生呢。他们村金俊文的大儿子金富,半年前就出走了,至今都杳无音讯,连家里人也不知道他在哪里。
少安知道,他姐夫屁股一拍走了以后,那个家就又得靠姐姐一个人来操磨了。猫蛋今年八岁,已经在罐子村小学上二年级;狗蛋也已经六岁,明年就该上学了。可是他们不务正业的父亲丢下他们和母亲不管,一个人到外面逛世界去了——真是作孽!
孙少安自己的家庭仍然是幸福的。他和秀莲从结婚到现在,一直保持着热烈的恋爱。据说有了孩子,两口子感情就要减少一些,而分散给了孩子。但是虎子降生以后,他两个的感情似乎倒更深了。是啊,仔细地品味,人生是多么美妙,又是多么神秘——这样一个活蹦乱跳的小东西,竟是两个人共同创造的!他和她,通过这个娃娃,更意识到他们是完全融合在一起了。当他们共同疼爱孩子的时候,相互看一眼对方,心间就会淌过那永不枯竭的、温暖的感情的热流。
有孩子以后,秀莲就更不讲究自己的穿戴,经常是一身带补丁的衣服。少安记得他很小的时候,那时还年轻的母亲就是穿着这样一身缀补丁的衣裳。像土地一样朴素和深沉的母亲啊!想起来就让人温暖,让人鼻根发酸。少安很喜欢妻子这身打扮,他希望自己的儿子也能记住这样一个母亲的形象……
责任组实行以后,所有组的麦田比往年生产队种得又好又快;而且秋田也比往年多锄了一遍。金家湾和田家圪崂毗邻的地块,庄稼看起来明显地有了高低之差。东拉河西岸的劳动热情空前地高涨。孙少安尽管还是名义上的生产队长,但实际上田家圪崂现在有了十几个队长,甚至每一个农民都成了队长。早晨,再也不用孙少安派活和催促了,许多人现在出山都走到了他的前头!
农历八月,麦子种毕,又停了锄务,而大规模的秋收还没开始,田家地的庄稼人多少年来破天荒第一次消闲了。好,人们开始有时间赶集上会,做点小生意;手巧的庄稼人,鼓弄起了家庭副业。眼下,少安还没有这份心。责任组的活是没什么可做了,他就又一头扑在了自留地里。做起圪塄帮畔,想多整出一块平地来,明年扩大蔬菜种植。
(节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略有改动)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以农村刚开始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为背景展开叙写,弱化情节,注重以孙少安的视角来展现农村发生的变化。
B.小说多处成功运用对比手法,如父亲和二爸的对比、父亲自身前后的对比以及孙少安自己家庭情况变化的对比等。
C.“那是应该收获欢乐和幸福,而不是收获忧虑和苦痛的……”既表达了眼前的幸福之情,也体现了对过去的反思。
D.小说在农民生活的背后有着丰富的内容,既有对社会变化的喜悦,也有一丝担忧,是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8.小说中孙少安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9.小说开篇写农历八月是庄稼人一年中美好的时光,结尾又写农历八月农村的相关内容,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崔猷,字宣猷,博陵安平人。父孝芬,左光禄大夫、仪同三司,兼吏部尚书,为齐神武所害。猷少好学,风度闲雅,性鲠正,有军国筹略。释褐员外散骑侍郎。寻为吏部尚书李神俊所荐,拜通直散骑侍郎,摄尚书驾部郎中。普泰初,除征虏将军、司徒从事中郎。既遭家难,遂间行入关。及谒魏孝武,哀动左右,帝为之改容。
大统二年,正除黄门,加中军将军。擒窦泰,复弘农,破沙苑,猷常以本官从军典文翰。五年,除司徒左长史,加骠骑将军。时太庙初成,四时祭祀,犹设俳优角抵之戏,其郊庙祭官,多有假兼。猷屡上疏谏,书奏,并纳焉。迁京兆尹。时婚姻礼废,嫁娶之辰,多举音乐。又廛里富室,衣服奢淫,乃有织成文绣者。猷又请禁断,事亦施行。与卢辩等创修六官。十二年,除大都督、骠骑将军、淅州刺史,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魏恭帝元年,太祖欲开梁汉旧路,乃命猷督仪同刘道通、陆腾等五人,率众开通车路,凿山堙谷五百余里,至于梁州。即以猷为都督梁利等十二州白马傥城二防诸军事、梁州刺史。及太祖崩始利沙兴等诸州阻兵为逆信合开楚四州亦叛唯梁州境内民无贰心利州刺史崔谦请援猷遣兵六千赴之信州粮尽猷又送米四千斛。二镇获全,猷之力也。进爵固安县公,邑二千户。
天和二年,陈将华皎来附,晋公护议欲南伐,公卿莫敢正言。猷独进曰:“前岁东征,死伤过半,比虽加抚循,而疮痍未复。近者长星为灾,乃上玄所以垂鉴诫也。诚宜修德以禳天变,岂可穷兵极武而重其谴负哉?今陈氏保境息民,共敦邻好。无容违盟约之重,纳其叛臣,兴无名之师,利其土地。详观前载,非所闻也。”护不从。其后水军果败,而裨将元定等遂没江南。
建德六年,征拜小司徒,加上开府仪同大将军。隋文帝践极,以猷前代旧齿,授大将军,进爵汲郡公,增邑通前三千户。开皇四年卒,谥曰明。
(节选自《周书·崔猷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及太祖崩始利/沙兴等诸州阻兵为逆/信合开楚四州亦叛/唯梁州境内/民无贰心/利州刺史崔谦请援/猷遣兵六千赴之/信州粮尽/猷又送米四千斛
B.及太祖崩/始利沙兴等诸州/阻兵为逆/信合开楚四州亦叛/唯梁州境内/民无贰心/利州刺史崔谦请援/猷遣兵六千赴之/信州粮尽/猷又送米四千斛
C.及太祖崩/始利沙兴等诸州/阻兵为逆/信合开楚/四州亦叛/唯梁州境内民无贰心/利州刺史崔谦请援/猷遣兵六千赴之/信州粮尽/猷又送米四千斛
D.及太祖崩/始利沙兴等诸州/阻兵为逆/信合开楚四州亦叛/唯梁州境内/民无贰心/利州刺史崔谦请援猷遣兵/六千赴之/信州粮尽/猷又送米四千斛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仪同三司,官名,始于东汉。本意指非三公(太尉、司徒、司空)而给予与三公同等的待遇。魏晋以后,将军开府置官属者称开府仪同三司。
B.太庙,一般指天子的祖庙。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及历代皇帝的地方。后来皇后、宗室、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称为配享太庙。
C.六官是指《周礼》中的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又称为六卿。隋唐以后,也用以统称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
D.进爵,指晋升爵位。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封爵有公、侯、伯、子、王五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崔猷重视生活典礼规范。曾上书劝谏在祭祀仪式和婚姻礼仪上的不当之处,又请求禁止富有人家服装奢侈过度。
B.崔猷领导能力强。太祖计划整修梁汉旧路,崔猷受命督统刘道通、陆腾等五人,率众开通车路,开山填谷五百余里,到达梁州。
C.崔猷敢于直言。晋公宇文护打算南征,只有崔猷敢劝谏,可惜宇文护没有听他的谏言,后来水军果然战败,副将元定等人最终身死江南。
D.崔猷历经几朝,均得各朝君王重用。崔猷开始任官职为员外散骑侍郎,一路加官晋爵;隋文帝登上帝位后,也给他封官并另外增封食邑三千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既遭家难,遂间行入关。及谒魏孝武,哀动左右,帝为之改容。
(2)诚宜修德以禳天变,岂可穷兵极武而重其谴负哉?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和秦太虚梅花①(节选)
苏 轼
多情立马待黄昏,残雪消迟月出早。
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
孤山山下醉眠处,点缀裙腰②纷不扫。
万里春随逐客来,十年花送佳人老。
去年花开我已病,今年对花还草草。
不如风雨卷春归,收拾余香还畀昊。
【注】①这首七言古诗写于苏轼被贬黄州后期。秦太虚,即秦观,字太虚。②裙腰:比喻狭长的小路,这里指孤山寺前的小路。“裙”在古代指衣裳的下半部分,这里也有可能是指诗人的裙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多情立马待黄昏”表现出了诗人兴致勃发,来不及等到翌日,于当天黄昏就急切地骑着马到江边,勒马伫立江头,观赏梅花。
B.在深冬时节,雪未完全融化,月亮早早钻出云缝。诗人将白雪、皓月拈入诗中,展现出一个残雪冰清的境界,将此作为梅的背景。
C.面对梅花,诗人回忆起曾在孤山的情景:赏梅饮酒,醉眠少休,醒来梅花落满地。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对逐年老去的慨叹以及迁谪之意。
D.此诗由梅而己,再由己而梅,感情沉郁。虽用典,但由于搭配巧妙自如,故看不出用典的痕迹,因而能给人用语平易、不事雕琢之感。
15.纪昀在评价“竹外一枝斜更好”一句时,认为此句实为名句,请赏析该句的妙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诗经·静女》给我们塑造了一位美貌的女子,对于女子的美貌,诗中有两处地方毫不吝啬地进行了赞美,这两处分别是“__
__”和“_
__”。
(2)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作者面对永不消逝的自然万物,直接抒发亡国之痛的句子是“__
__,__
__”。
(3)在《鹊桥仙(纤云弄巧)》中,秦观以“__
__,__
__”两句揭示了爱情的真谛:只要二人彼此真诚相爱,即使天各一方,也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当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快。语言,尤其是词汇,迅速而忠实地记录了这些变化与发展,(    )。比如,近年来在语言交际中就出现了“酷、爽、另类、炒作、黑客、低保、知本家、炒鱿鱼、知识经济、终身教育”等词语。新词新语________地产生出来,不断丰富着汉语的词汇宝库。《现代汉语词典》近几年多次推出“修订版”“增补版”,就________了这种情况。
在新词新语不断流行和产生的同时,使另有一些曾流行一时的词语又逐渐受到冷遇。比如几年前还常用的“万元户、倒爷、千年虫”等现在就很少用了。另外某个新词的出现也会造成一些词语的隐退。例如“手机”一词出现以后,“大哥大、手提电话、移动电话”等便很少有人使用了。
汉语词汇就是这样在________中不断发展的。关注这些词语的发展与变化,不仅有助于词汇的________,而且常常会给我们带来意外的发现。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因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会不断涌现大量的新词新语
B.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才不断涌现大量的新词新语
C.大量的新词新语才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涌现
D.大量的新词新语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涌现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生生不息 反映 推陈出新 聚集
B.源源不断 反应 推陈出新 积累
C.源源不断 反映 吐故纳新 积累
D.生生不息 反应 吐故纳新 聚集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D )
A.新词新语不断流行和产生,同时使另一些曾流行一时的词语又逐渐受到冷遇。
B.新词新语不断产生和流行,同时又逐渐冷落了另有一些曾经流行一时的词语。
C.在新词新语不断流行和产生的同时,又逐渐冷落了另有一些曾经流行一时的词语。
D.在新词新语不断产生和流行的同时,另有一些曾流行一时的词语又逐渐受到冷遇。
20.[原创题]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6分)
一个时代的诗歌创作在语言运用上会形成一些共性,①__
__,如唐朝诗歌多数是较直白的,而宋朝诗歌则较为含蓄。诗人由于个人阅历及性格不同,②__
__,这是诗歌的个人语言风格,如李白的诗歌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苏轼的诗歌雄浑豪迈,李清照的诗歌清新婉约。诗歌之于读者,语言风格无疑是一种很强的吸引力,有时它会牵引你走进一个让你神往的时代,③__
_。
21.[改编题]有不少名人的名字来源于古代诗文,请仿照示例,从“刘海粟(国画大师)、王朝闻(著名美学家)、李行健(著名语言学家)”三个名人的名字中任选一个,写出相关的名句并对名字加以合理阐释。要求句式及阐释角度基本一致,不超过70字。(5分)
(示例)“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著名科学家屠呦呦的名字就来源于此。这个名字让我们可以联想到这位科学家为中医药研究而生的诗意人生。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官宣、锦鲤、杠精、佛系、皮一下、C位、SKR、土味情话、确认过眼神、燃烧我的卡路里……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了年轻人表达情感的主要语言方式之一。有人认为这样的表达更直接、更准确,也有人觉得网络词汇让语言变得简单粗暴。
材料二:对200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3.4%的受访者平时会使用网络流行语,67.4%的受访者认为过多使用网络流行语会使代际沟通更加困难,66.5%的受访者觉得过多使用网络流行语会遗忘原有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感悟或思考?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单元综合训练(八)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消息近来成为学术界热议的话题。
殷商时代(约公元前17世纪—前11世纪)王室使用的甲骨文,是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记载了殷商社会的历史和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甲骨文以实物形态保存和呈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明,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全人类共同的伟大文化遗产。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正是其价值得到世界公认的体现。
文字的发明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发端。在世界文明史上,历史悠久的几大古老文明,都曾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如西亚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了楔形文字,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人创造了圣书字。黄河流域汉字的出现,是中华文明时代到来的灿烂曙光。数千年来,苏美尔楔形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等古典文字,与它们所代表的伟大文明一样,都被历史的长河无情湮没而先后失传,唯独汉字与伟大的中华文明,经久不衰,生生不息,永葆青春,成为当今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典文字体系,并在信息化时代依然焕发出蓬勃生机。
汉字记载了伟大的中华文明,传承了伟大的中华文明,也塑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可以说,走进汉字世界,也就走进了中华文明的宏伟殿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旅美著名学者唐德刚先生曾说:汉字即中华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汉字维系了中华文明的根脉,促进了中华多民族的融合发展,造福了千秋万代的炎黄子孙。汉字文明对世界尤其周边国家也产生过长远的影响,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甲骨文是现行汉字的早期系统和源头,尤为需要我们子子孙孙传承和珍惜。不仅如此,我们更应充分认识到光大汉字文明的使命,让中华文明为人类所处的这个激烈变化的时代作出独特贡献。
汉字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灾难深重,中华民族经历了列强侵略的惨痛历史,汉字与中华文明也同样遭受了西方文化侵入的强大冲击。曾几何时,汉字被当作落后的文字,几乎面临灭顶之灾;废除汉字,实行西方拼音文字,曾经成为某些时期的主流声音。新中国建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心,汉语汉字也成为世界上热门的语言文字,孔子学院遍布世界,汉字文明再次大放光彩。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悠久的汉字文明,是建立文化自信、推进文化繁荣的不竭源泉。因此,珍惜先人遗产,光大汉字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在举国上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之际,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这将对推进汉字文化研究、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产生积极长远的影响。作为从事古文字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专业工作者,我们要抓好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努力破解古文字研究难题,培养更多优秀后备人才,做到“绝学”不绝,“冷门”不冷,让古老的汉字文明为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注入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增光添彩!
(摘编自黄德宽《让古老汉字为文化自信注入力量》,《光明日报》)
1.下列有关“甲骨文”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甲骨文是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文字,专供殷商时代王室使用。
B.甲骨文记载了殷商社会的历史和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C.甲骨文是以实物形态保存和呈现我国悠久的历史文明的唯一载体。
D.甲骨文已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中国古文字研究将转向破解其他的古文字研究难题。
解析:A项,“最早的文字,专供殷商时代王室使用”错误,应是“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专供”一词于文无据。C项,“唯一”错误,与原文不符,原文只是说“甲骨文以实物形态保存和呈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明”。D项,“中国古文字研究将转向破解其他的古文字研究难题”错误,与末段“我们要抓好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相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文章从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这一事件入笔,引出了汉字在世界文化领域的地位这一话题。
B.作者通过比较世界上几大文明古国文字的演变过程,指出汉字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古典文字体系,突出了汉字的独特魅力。
C.作者认为,汉字经历了维系中华文明的根脉、遭受西方文化入侵冲击、内部否定和重放光彩的曲折历程,汉字文明对推进文化自信和文化繁荣有重要意义。
D.文章运用对比、比喻、举例、假设等论证方法,阐明光大汉字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最后作者对古文字研究工作者提出了希望。
解析:D项,“文章运用对比、比喻、举例、假设等论证方法”“最后作者对古文字研究工作者提出了希望”错误,文章没有运用假设的论证方法,且“古文字研究工作者”表述不完整,原文中还包括“从事人才培养的专业工作者”。故选D。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汉字的发明,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文明时代;汉字仍在使用,更说明中国文化有着蓬勃的生命力。
B.曾经一度成为主流声音的“废除汉字,实行西方拼音文字”的主张一旦成为事实,建立文化自信、推进文化繁荣将大打折扣。
C.中国的实力日益强大,只要我们有高度的文化自信,破解古文字研究难题,就一定会带来文化的繁荣兴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一定能实现。
D.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这将对推进汉字文化研究,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产生积极长远的影响。
解析:C项,“只要……就……就……”错误,表述过于绝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6题。
材料一:我国(中国)当代著名视觉设计跨界艺术家宋旦汉字艺术展近日在纽约开幕。汉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重要载体,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宋旦用极其独特的创意手法让汉字散发出书画同源的本色之美、形意之美和禅境之美。
宋旦此次创意水墨汉字展相当一部分作品以我国百家姓为基础,将姓氏汉字融入茶壶图案,远看是茶壶,近看是汉字。宋旦表示,他的创作指导思想就是努力将汉字形象化、符号化,让不懂汉字的外国人对汉字产生好奇和兴趣,从而进一步了解汉字深奥的内涵,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此次展览是宋旦汉字艺术海外百城巡回展的其中一环。宋旦坚信,他的创意水墨汉字艺术必将成为弘扬中华文化、加深交流了解、践行“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新形式,必将进一步体现我们的文化自信。中华姓氏文化也将成为全球华人寻根问祖,进一步强化民族凝聚力的独特文化符号。
(选自李秉新《宋旦创意汉字形象化让外国人对汉字产生好奇心》,有删改)
材料二:一位美国大叔用毕生精力研究中国汉字,做了一件几乎不可能做到的事。
汉语并不好学,笔画之间看似没有任何逻辑关联的汉字让斯睿德吃尽了苦头。斯睿德萌发了将汉字字源存入计算机的想法。
斯睿德自己动手,筹建专门网站,雇用了一名华裔女士帮他扫描《说文解字》《金文编》《甲骨文编》和《六书通》上的所有字源。2001年,网站上线。
网站快建成时,斯睿德在硅谷的高薪工作没了,他找了份河道管理员的工作。57岁时,他失业了。很快,他攒了20年的30万美元全部花光。他的汉字字源网越办越久,生活却越来越清贫。
这样的日子整整持续了10年。2011年的一天,他忽然发现网站在一小时内获得了超过100美元的捐款。原来,他的网站被一位中国网友介绍到了微博上,网站点击量激增,也开始收到一些捐款。斯睿德在田纳西的生活不再平静,不断有中国记者打来越洋电话采访他,他也获得“汉字叔叔”的称号。
62岁时,斯睿德买了一张单程机票,飞往中国天津。他的生活依旧清贫,最常吃的是餐馆里最便宜的拌面。因为签证问题,他在天津险些待不下去。无奈,他发了条求助微博,网友们纷纷呼吁“留住‘汉字叔叔’”。最终,北京师范大学接收、聘用了他。虽然收入并不高,但斯睿德说:“我很满意,我喜欢这里。我可以安心研究汉字了,继续做我的网站。”
一位外国老人对汉字的一片痴心,令我们感动,也让我们深思。2015年,“汉字叔叔”斯睿德和另外两位外国友人一起入选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组委会在颁奖辞中说: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却熟悉同一种语言,白发苍苍却活力四射。他们都热爱中国。他们是虹桥,是纽带,是人类文明的使者。
(选自《“汉字叔叔”斯睿德》,有删改)
材料三:看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的人或许会记得张一清,他是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语言教学研究室主任,专注于语言教学与测试研究。在这档中央电视台与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共同推出的电视节目中,张一清作为点评嘉宾持续参与。
近年来,原创文化电视节目颇受欢迎,从《中华好诗词》《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到《汉字英雄》《中国灯谜大会》,都积聚了不错的人气和口碑。在张一清看来,这不仅仅是做一档好看的电视节目那么简单,而是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文化氛围的升温。
“我从2014年开始参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去年明显感觉到关注这一节目的人越来越多——学生、老师和孩子们身后的家长,这成了一个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活动。”张一清说,要想在某一领域取得一项突出的成绩,必须得有广泛的参与群体作为支撑,现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就具备这个条件。“报名参与节目的孩子越来越多,经过选拔后的水平也在逐年提升。各地的活动都在贯彻这样一种精神:参与不仅仅是为了最后获得一个名次,而是因为学生喜欢汉字,愿意了解汉字背后的中华文化,进而了解我们的历史。”
张一清说自己的第一本职工作是关注语文教学,第二是关注汉字本身。认识汉字、了解汉字是阅读的基础,而理解力的提高则能够激发孩子更多的兴趣和潜能。在张一清看来,汉字里蕴含着中国的文化基因,是每个人接触中华文化的基本单元。他参与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儿童的汉字认知研究”,探索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力。通过参与语文教师培训,参加语文教学教研活动,张一清对儿童的语文教育问题有了独到的见解。为了推广中华传统文化,让更多孩子领略汉字的魅力,张一清在北京阅读季“书香校园”活动期间,前往中小学、国家图书馆等地开设讲座,交流汉字文化。
(选自《张一清:探寻汉字文化基因》,有删改)
材料四:文字,是文明时代的标志。在我国,仰韶文化时期就有了图形文字,殷商时代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现存最早最完备的文字体系。从甲骨文、金文、小篆到隶书、行楷,汉字留住历史的记忆,推动着中华文明的进程。汉字的构造和演化过程,也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中国人的文化心态和对世界的感知方式。
凝结着中国智慧的汉字,是迄今为止唯一存于世上的古老表意文字,将我们源远流长、灿烂多彩的民族文化凝聚成一个整体。它所具有的形体美、音律美和意蕴美,使民族文化具备了强大的包容能力。
单字信息含量大,又提升了文字的扩展能力,增加了稳定性,使现代的我们仍然可以阅读两千年前的古代文章,临摹古人的书法。
“天雨粟,鬼夜哭。”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揭示了文字“出世”惊心动魄的力量。而今天,汉字随着海内外修习者的不断增多,也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散播到世界各地。识字,更思“知”字。
(选自孟扬《汉字,筑起心中的长城》,有删改)
4.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 C )
A.宋旦在美国举办汉字艺术展,他将创意水墨汉字融入茶壶中以表现汉字的形体之美,努力将汉字形象化、符号化,让不懂汉字的外国人也对汉字产生好奇和兴趣。
B.斯睿德雇人将《说文解字》《金文编》《甲骨文编》和《六书通》上所有字源上传网站供网友查询,而张一清则是通过参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与孩子们交流汉字文化知识。
C.张一清认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受关注度越来越高,成为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活动,参与人在思想上也有了很大变化,这同时也反映出社会文化氛围的升温。
D.文字,是文明时代的标志。汉字里蕴含着中国的文化基因,是每个人接触中华文化的基本单元。我国仰韶文化时期出现的图形文字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备的文字体系。
解析:A项,“将创意水墨汉字融入茶壶中”错,原文说的是“将姓氏汉字融入茶壶图案”。B项,张一清通过开展各种讲座与孩子们交流。D项,“殷商时代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才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备的文字体系”。
5.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一项是(3分)( B )
A.材料一介绍了宋旦在美国举办的汉字艺术展开幕的时间、地点,也介绍了绘画起源于汉字的本质特点、宋旦汉字艺术展在美国展出的具体内容和体现的社会意义。
B.材料二介绍了美国人斯睿德建立汉字字源网的过程和遇到的困境,他被称为“汉字叔叔”和入选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说明他得到了中国人的认可。
C.材料三中张一清认为认识、了解汉字是阅读的基础,提高理解能力,能够激发孩子更多的兴趣和潜能。他平时也很关注对汉字的研究工作,注重儿童语文教育问题。
D.材料四介绍了汉字的起源以及汉字的演化过程,作为世界上唯一的古老的表意文字,汉字把我国源远流长、灿烂多彩的民族文化凝聚在一起,并传承着中华文明。
解析:A项,“绘画起源于汉字的本质特点”错误,
材料中“书画同源”的意思是中国绘画和中国书法关系密切,两者的产生和发展相辅相成,但不能说“绘画起源于汉字”。C项,“他平时也很关注……问题”错。关注语文教学,关注汉字本身是张一清的本职工作。D项,“作为世界上唯一的古老的表意文字”不准确,材料是“迄今为止唯一存于世上的古老表意文字”。
6.阅读材料四,结合前三则材料说说汉字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作用。(6分)
答案:①汉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重要载体,汉字里蕴含着中国的文化基因,是每个人接触中华文化的基本单元。②汉字的构造和演化过程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表意的汉字把我们的民族文化凝聚成了一个整体,使中华民族文化具备了强大的包容能力。③汉字单字的信息量大,又提升了文字的扩展能力,增加了稳定性,让现代人仍可阅读两千年前的文章,临摹古人的书法,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解析:回答此题,要注重把握材料中有关汉字的论述内容。比如材料一的第一段中说,汉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重要载体,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材料三,通过对张一清有关汉字的表述,解释了汉字里蕴含着中国的文化基因;材料四,主要表述了汉字的构造、演变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以及汉字单字蕴含的信息量大,提升了文字的扩展能力,增加了稳定性,能够让我们现在还可以阅读古代文章等,以此学习、传承中华文化。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农历八月,是庄稼人一年中美好的时光。不冷不热,也不饥:走到山野里,手脚时不时就碰到了果实上。秋收已经拉开了序幕:打红枣、割小麻、摘豇豆、下南瓜……庄稼人孙少安的心情和这季节一样好。真是他自己也难以相信,几年前他梦想过的一种生活,现在开始变成了现实。一群人穷混在一起的日子终于结束了,庄稼人的光景从此有了新的奔头。
谁说这责任制不好?看看吧,他们分开?一两个月,人们就把麦田种成了什么样子啊!秋庄稼一眼就增添了多少成色!庄稼人不是在地里种庄稼,而是像抚育自己的娃娃。最使大伙畅快的是,农活忙完,人就自由了,想干啥就能干啥;而不必像生产队那样,一年四季把手脚捆在土地上,一天一天磨洋工,混几个不值钱的工分。庄稼人也愿意活得自由啊!谁愿意一年到头牛马般劳动而一无所获呢?人们在土地上付出血汗和艰辛,那是应该收获欢乐和幸福,而不是收获忧虑和苦痛的……
少安感到,他父亲的脸上也显出了他过去很少看见的活色。一年多前,当他像现在一样把队分开的时候,父亲曾多么担心他栽跟头呀!好,现在老人放心了,因为上面有人支持让这样搞哩!
在他们这个责任组时,父亲实际上成了领导人。二爸一开始不愿“走资本主义道路”,牛着不出山,他没办法,父亲就到田家圪崂吼着骂了一通,二爸也就无可奈何地被吆起身了。对于二爸来说,大队的常年基建队已经解散,他要是不在责任组劳动,就没处去干活了——归根结底,他是农民,还拉扯着三个娃,不劳动一家人吃啥呀?
少安家里眼下还没有什么大变化。老祖母八十二岁,仍然半瘫在炕上;母亲头发已经半白,但也没什么大病,照常像过去一样门里门外操劳;弟弟少平还在村里教书,今年二十一岁,完全成了大人;小妹兰香去年考入了原西县高中——让全家骄傲的是,她考高中考了全县第三名。
他们家里最大的煎熬,仍然是他大姐一家。罐子村实行责任组后,他姐夫王满银就跑了出去。说是做生意,可这二流子两手空空,谁知到什么地方瞎逛荡去了。政策一宽,社会一松动,有些农民已经开始脱离土地,向外地和城镇流去。这些人大部分出去就是靠?气和手艺挣钱,也有些人鬼知道靠什么手段谋生呢。他们村金俊文的大儿子金富,半年前就出走了,至今都杳无音讯,连家里人也不知道他在哪里。
少安知道,他姐夫屁股一拍走了以后,那个家就又得靠姐姐一个人来操磨了。猫蛋今年八岁,已经在罐子村小学上二年级;狗蛋也已经六岁,明年就该上学了。可是他们不务正业的父亲丢下他们和母亲不管,一个人到外面逛世界去了——真是作孽!
孙少安自己的家庭仍然是幸福的。他和秀莲从结婚到现在,一直保持着热烈的恋爱。据说有了孩子,两口子感情就要减少一些,而分散给了孩子。但是虎子降生以后,他两个的感情似乎倒更深了。是啊,仔细地品味,人生是多么美妙,又是多么神秘——这样一个活蹦乱跳的小东西,竟是两个人共同创造的!他和她,通过这个娃娃,更意识到他们是完全融合在一起了。当他们共同疼爱孩子的时候,相互看一眼对方,心间就会淌过那永不枯竭的、温暖的感情的热流。
有孩子以后,秀莲就更不讲究自己的穿戴,经常是一身带补丁的衣服。少安记得他很小的时候,那时还年轻的母亲就是穿着这样一身缀补丁的衣裳。像土地一样朴素和深沉的母亲啊!想起来就让人温暖,让人鼻根发酸。少安很喜欢妻子这身打扮,他希望自己的儿子也能记住这样一个母亲的形象……
责任组实行以后,所有组的麦田比往年生产队种得又好又快;而且秋田也比往年多锄了一遍。金家湾和田家圪崂毗邻的地块,庄稼看起来明显地有了高低之差。东拉河西岸的劳动热情空前地高涨。孙少安尽管还是名义上的生产队长,但实际上田家圪崂现在有了十几个队长,甚至每一个农民都成了队长。早晨,再也不用孙少安派活和催促了,许多人现在出山都走到了他的前头!
农历八月,麦子种毕,又停了锄务,而大规模的秋收还没开始,田家地的庄稼人多少年来破天荒第一次消闲了。好,人们开始有时间赶集上会,做点小生意;手巧的庄稼人,鼓弄起了家庭副业。眼下,少安还没有这份心。责任组的活是没什么可做了,他就又一头扑在了自留地里。做起圪塄帮畔,想多整出一块平地来,明年扩大蔬菜种植。
(节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略有改动)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小说以农村刚开始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为背景展开叙写,弱化情节,注重以孙少安的视角来展现农村发生的变化。
B.小说多处成功运用对比手法,如父亲和二爸的对比、父亲自身前后的对比以及孙少安自己家庭情况变化的对比等。
C.“那是应该收获欢乐和幸福,而不是收获忧虑和苦痛的……”既表达了眼前的幸福之情,也体现了对过去的反思。
D.小说在农民生活的背后有着丰富的内容,既有对社会变化的喜悦,也有一丝担忧,是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解析:B项,“孙少安自己家庭情况变化的对比”错误,从文中“少安家里眼下还没有什么大变化”“孙少安自己的家庭仍然是幸福的”等可以看出孙少安自己家庭情况并没有发生变化。
8.小说中孙少安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勇于改革:一年多前,他推行分队生产的措施。②关爱体贴家人:他对妻子的爱、对大姐家生活状况的担忧。③富有长远眼光:思考农村一些农民的发展出路和自己明年的生产。④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孙少安对王满银和金富等人离开土地的做法难以理解。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梳理文章的情节,然后根据人物的言行、心理、他人的评价、环境的烘托等进行概括。此题注意根据文中的“一年多前,当他像现在……这样搞哩!”概括第一点;根据“他们家里最大的煎熬,仍然是他大姐一家”“他和她……温暖的感情的热流”概括第二点;根据“有些农民已经开始脱离土地……靠什么手段谋生呢”“明年扩大蔬菜种植”概括第三点;根据“说是做生意,可这二流子两手空空,谁知到什么地方瞎逛荡去了”等概括第四点。
9.小说开篇写农历八月是庄稼人一年中美好的时光,结尾又写农历八月农村的相关内容,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开篇结尾前后呼应,有助于表现农村在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发生的喜人变化;②开篇结尾前后呼应,有助于体现孙少安等农民喜悦的心情,以及他们对未来的憧憬;③开篇结尾前后呼应,有利于凸显对农村改革赞颂的主题;④开篇结尾前后呼应,赋予故事情节以完整性,也和文章中间部分情节照应,结构严谨。
解析:解答此类题,要注意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分析。从内容上看,“庄稼人孙少安的心情和这季节一样好”“田家地的庄稼人多少年来破天荒第一次消闲了”“人们开始有时间赶集上会……鼓弄起了家庭副业”写出了农村在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发生的喜人变化、孙少安等农民喜悦的心情;“做起圪塄帮畔……蔬菜种植”写出了他们对未来的憧憬;“真是他自己也难以相信……现在开始变成了现实”表达了对农村改革赞颂的主题。从结构上看,“农历八月,是庄稼人一年中美好的时光……”“农历八月,麦子种毕……”首尾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崔猷,字宣猷,博陵安平人。父孝芬,左光禄大夫、仪同三司,兼吏部尚书,为齐神武所害。猷少好学,风度闲雅,性鲠正,有军国筹略。释褐员外散骑侍郎。寻为吏部尚书李神俊所荐,拜通直散骑侍郎,摄尚书驾部郎中。普泰初,除征虏将军、司徒从事中郎。既遭家难,遂间行入关。及谒魏孝武,哀动左右,帝为之改容。
大统二年,正除黄门,加中军将军。擒窦泰,复弘农,破沙苑,猷常以本官从军典文翰。五年,除司徒左长史,加骠骑将军。时太庙初成,四时祭祀,犹设俳优角抵之戏,其郊庙祭官,多有假兼。猷屡上疏谏,书奏,并纳焉。迁京兆尹。时婚姻礼废,嫁娶之辰,多举音乐。又廛里富室,衣服奢淫,乃有织成文绣者。猷又请禁断,事亦施行。与卢辩等创修六官。十二年,除大都督、骠骑将军、淅州刺史,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魏恭帝元年,太祖欲开梁汉旧路,乃命猷督仪同刘道通、陆腾等五人,率众开通车路,凿山堙谷五百余里,至于梁州。即以猷为都督梁利等十二州白马傥城二防诸军事、梁州刺史。及太祖崩始利沙兴等诸州阻兵为逆信合开楚四州亦叛唯梁州境内民无贰心利州刺史崔谦请援猷遣兵六千赴之信州粮尽猷又送米四千斛。二镇获全,猷之力也。进爵固安县公,邑二千户。
天和二年,陈将华皎来附,晋公护议欲南伐,公卿莫敢正言。猷独进曰:“前岁东征,死伤过半,比虽加抚循,而疮痍未复。近者长星为灾,乃上玄所以垂鉴诫也。诚宜修德以禳天变,岂可穷兵极武而重其谴负哉?今陈氏保境息民,共敦邻好。无容违盟约之重,纳其叛臣,兴无名之师,利其土地。详观前载,非所闻也。”护不从。其后水军果败,而裨将元定等遂没江南。
建德六年,征拜小司徒,加上开府仪同大将军。隋文帝践极,以猷前代旧齿,授大将军,进爵汲郡公,增邑通前三千户。开皇四年卒,谥曰明。
(节选自《周书·崔猷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及太祖崩始利/沙兴等诸州阻兵为逆/信合开楚四州亦叛/唯梁州境内/民无贰心/利州刺史崔谦请援/猷遣兵六千赴之/信州粮尽/猷又送米四千斛
B.及太祖崩/始利沙兴等诸州/阻兵为逆/信合开楚四州亦叛/唯梁州境内/民无贰心/利州刺史崔谦请援/猷遣兵六千赴之/信州粮尽/猷又送米四千斛
C.及太祖崩/始利沙兴等诸州/阻兵为逆/信合开楚/四州亦叛/唯梁州境内民无贰心/利州刺史崔谦请援/猷遣兵六千赴之/信州粮尽/猷又送米四千斛
D.及太祖崩/始利沙兴等诸州/阻兵为逆/信合开楚四州亦叛/唯梁州境内/民无贰心/利州刺史崔谦请援猷遣兵/六千赴之/信州粮尽/猷又送米四千斛
解析:“始利沙兴等诸州”的意思是“始利、沙兴等州”,中间不能断开,故排除A项;“信合开楚四州亦叛”的意思是“信、合、开、楚四州也反叛”,中间不能断开,故排除C项;“猷遣兵六千赴之”的意思是“崔猷派兵六千前往”,中间不能断开,应在“猷遣”前断句、“赴之”后断句,故排除D项。故选B。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仪同三司,官名,始于东汉。本意指非三公(太尉、司徒、司空)而给予与三公同等的待遇。魏晋以后,将军开府置官属者称开府仪同三司。
B.太庙,一般指天子的祖庙。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及历代皇帝的地方。后来皇后、宗室、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称为配享太庙。
C.六官是指《周礼》中的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又称为六卿。隋唐以后,也用以统称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
D.进爵,指晋升爵位。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封爵有公、侯、伯、子、王五等。
解析:D项,“旧说周代封爵有公、侯、伯、子、王五等”错误,其中没有“王”,应为“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崔猷重视生活典礼规范。曾上书劝谏在祭祀仪式和婚姻礼仪上的不当之处,又请求禁止富有人家服装奢侈过度。
B.崔猷领导能力强。太祖计划整修梁汉旧路,崔猷受命督统刘道通、陆腾等五人,率众开通车路,开山填谷五百余里,到达梁州。
C.崔猷敢于直言。晋公宇文护打算南征,只有崔猷敢劝谏,可惜宇文护没有听他的谏言,后来水军果然战败,副将元定等人最终身死江南。
D.崔猷历经几朝,均得各朝君王重用。崔猷开始任官职为员外散骑侍郎,一路加官晋爵;隋文帝登上帝位后,也给他封官并另外增封食邑三千户。
解析:D项,“也给他封官并另外增封食邑三千户”错误,根据原文“增邑通前三千户”的意思是“食邑增至三千户”,是由以前的“两千户”增至“三千户”,而不是“另外增封”食邑三千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既遭家难,遂间行入关。及谒魏孝武,哀动左右,帝为之改容。
译文:__家族遭受大难后,(他)就偷偷地进入函谷关内。等到他去拜见魏孝武帝时,哀号之声感动身边的人,孝武帝也为之动容。__
(2)诚宜修德以禳天变,岂可穷兵极武而重其谴负哉?
译文:__(现在)实在应当修养德行来消除天降之灾,怎么能竭尽兵力好战不止而使上天加重谴责呢?__
解析:(1)关键点:“间”,偷偷地;“谒”,拜见;“左右”,身边的人。(2)关键点:“诚”,实在;“禳”,消除;“穷兵”,竭尽兵力。
【参考译文】
崔猷,字宣猷,博陵安平人。父亲崔孝芬,(曾任)左光禄大夫、仪同三司,兼任吏部尚书,被齐神武杀害。崔猷从小爱好学习,风度娴静文雅,性格刚直,能筹划军事国家大事。最初担任员外散骑侍郎。不久被吏部尚书李神俊推荐,授通直散骑侍郎,代理尚书驾部郎中。普泰初年(531),授征虏将军、司徒从事中郎。家族遭受大难后,(他)就偷偷地进入函谷关内。等到他去拜见魏孝武帝时,哀号之声感动身边的人,孝武帝也为之动容。
大统二年(536),正式任命崔猷为黄门,加中军将军衔。在活捉窦泰、收复弘农、攻占沙苑等战役中,崔猷常以本官随军掌管文书。大统五年(539),授司徒左长史,加骠骑将军衔。当时太庙刚刚落成,在四季祭祀时,还要安排优伶表演杂戏摔跤等活动,郊庙祭官也多是兼职。崔猷多次上书劝谏,意见都被采纳。升任京兆尹。当时婚姻礼制废弛,嫁娶之时,多演奏音乐。民间富家,衣服奢华,竟有在衣服上绣出图案的。崔猷又请求禁止,也下令施行。与卢辩等人创修六官之制。十二年,授大都督、骠骑将军、淅州刺史,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衔。
魏恭帝元年(554),太祖想打通梁汉旧路,就命令崔猷督率仪同刘道通、陆腾等五人,率军开辟能通车辆的道路,凿山填谷五百余里,到达梁州。就任命崔猷为都督梁利等十二州白马傥城二防诸军事、梁州刺史。等到太祖驾崩后,始利、沙兴等州拥兵反叛,信、合、开、楚四州也反叛,只有梁州境内,百姓没有二心。利州刺史崔谦请求援助,崔猷派兵六千前往。信州的粮食没有了,崔猷又送去四千斛米。利州、信州得以保全,崔猷出了大力。晋封固安县公,食邑二千户。
天和二年(567),陈国将领华皎前来归附,晋公宇文护打算南征,大臣们不敢当面劝阻。只有崔猷进言道:“前年东征,死伤大半,近来虽加安抚,而元气没有恢复。近日彗星出现,当是上天的警戒之象。(现在)实在应当修养德行来消除天降之灾,怎么能竭尽兵力好战不止而使上天加重谴责呢?如今陈国保境安民,共同促进睦邻关系。不允许再度违背盟约,接受其叛臣,不应毫无道理地兴师动众,贪图对方的土地。仔细看看历史,我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事。”宇文护不听。后来水军果然失败,副将元定等人最终身死江南。
建德六年(571),调任小司徒,加上开府仪同大将军衔。隋文帝登基,由于崔猷是前代老臣,授他为大将军,晋封汲郡公,食邑增至三千户。开皇四年(584)去世,谥号为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和秦太虚梅花①(节选)
苏 轼
多情立马待黄昏,残雪消迟月出早。
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
孤山山下醉眠处,点缀裙腰②纷不扫。
万里春随逐客来,十年花送佳人老。
去年花开我已病,今年对花还草草。
不如风雨卷春归,收拾余香还畀昊。
【注】①这首七言古诗写于苏轼被贬黄州后期。秦太虚,即秦观,字太虚。②裙腰:比喻狭长的小路,这里指孤山寺前的小路。“裙”在古代指衣裳的下半部分,这里也有可能是指诗人的裙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多情立马待黄昏”表现出了诗人兴致勃发,来不及等到翌日,于当天黄昏就急切地骑着马到江边,勒马伫立江头,观赏梅花。
B.在深冬时节,雪未完全融化,月亮早早钻出云缝。诗人将白雪、皓月拈入诗中,展现出一个残雪冰清的境界,将此作为梅的背景。
C.面对梅花,诗人回忆起曾在孤山的情景:赏梅饮酒,醉眠少休,醒来梅花落满地。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对逐年老去的慨叹以及迁谪之意。
D.此诗由梅而己,再由己而梅,感情沉郁。虽用典,但由于搭配巧妙自如,故看不出用典的痕迹,因而能给人用语平易、不事雕琢之感。
解析:B项,“在深冬时节”错,这首诗节选部分的前四句的意思是:我常常叫马停步多情地迎黄昏,黄昏中残雪消得慢月影出得早。江边的丛林在春色中显得晦暗,竹林外边的一枝梅斜歪得更好。所以诗中所写并不是“深冬时节”,而是“春天”。
15.纪昀在评价“竹外一枝斜更好”一句时,认为此句实为名句,请赏析该句的妙处。(6分)
答案:①运用衬托。江边梅花盛开,争娇斗艳,然而竹外一枝梅花,斜倚修竹,以竹衬托出梅的娴雅。②情景交融。一枝斜倚修竹的梅花表达出了诗人的落寞之感。③语虽平易,却颇得梅之幽独娴静之趣。
解析:理解诗意后可知,诗人兴致勃发,黄昏时骑着马兴冲冲地赶到长江边上,勒马伫立江边,观赏梅花。诗人赏梅必要咏梅,接下来用先衬托后对比的手法来咏梅。“竹外一枝斜更好”,在这里,诗人并没有雕镂其幽艳丰姿之形,而是侧重勾画梅花斜倚修竹的幽独娴雅之神,情景交融,这正暗合他自己的落寞情怀。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诗经·静女》给我们塑造了一位美貌的女子,对于女子的美貌,诗中有两处地方毫不吝啬地进行了赞美,这两处分别是“__静女其姝__”和“__静女其娈__”。
(2)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作者面对永不消逝的自然万物,直接抒发亡国之痛的句子是“__小楼昨夜又东风__,__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__”。
(3)在《鹊桥仙(纤云弄巧)》中,秦观以“__两情若是久长时__,__又岂在朝朝暮暮__”两句揭示了爱情的真谛:只要二人彼此真诚相爱,即使天各一方,也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当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快。语言,尤其是词汇,迅速而忠实地记录了这些变化与发展,(    )。比如,近年来在语言交际中就出现了“酷、爽、另类、炒作、黑客、低保、知本家、炒鱿鱼、知识经济、终身教育”等词语。新词新语________地产生出来,不断丰富着汉语的词汇宝库。《现代汉语词典》近几年多次推出“修订版”“增补版”,就________了这种情况。
在新词新语不断流行和产生的同时,使另有一些曾流行一时的词语又逐渐受到冷遇。比如几年前还常用的“万元户、倒爷、千年虫”等现在就很少用了。另外某个新词的出现也会造成一些词语的隐退。例如“手机”一词出现以后,“大哥大、手提电话、移动电话”等便很少有人使用了。
汉语词汇就是这样在________中不断发展的。关注这些词语的发展与变化,不仅有助于词汇的________,而且常常会给我们带来意外的发现。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
A.因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会不断涌现大量的新词新语
B.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才不断涌现大量的新词新语
C.大量的新词新语才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涌现
D.大量的新词新语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涌现
解析:结合“当代社会生活的变化……这些变化与发展”分析,应该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新词新语不断出现,两者之间不是必然条件关系,排除B项。结合“比如,近年来在语言交际中就出现了……词语”分析,后面应该讲“涌现大量的新词新语”,排除C、D两项。故选A。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B )
A.生生不息 反映 推陈出新 聚集
B.源源不断 反应 推陈出新 积累
C.源源不断 反映 吐故纳新 积累
D.生生不息 反应 吐故纳新 聚集
解析:生生不息:指群体变化或新生事物的发生没有终止。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连绵不绝。多用于事物,而少用于人。语境主要是讲新词语的不断出现,故选用“源源不断”。反映: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反应:指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相应的活动或变化,引申为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结合第二空后面的“这种情况”分析,应选用“反应”。推陈出新:指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吐故纳新:现多用来比喻扬弃旧的、不好的,吸收新的、好的。结合“另外某个新词的出现也会造成一些词语的隐退”“不断发展”等分析可知,应选用“推陈出新”。聚集:集合;凑在一起。积累:(事物)逐渐聚集。语境强调的是词语的逐渐聚集,应选用“积累”。故选B。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D )
A.新词新语不断流行和产生,同时使另一些曾流行一时的词语又逐渐受到冷遇。
B.新词新语不断产生和流行,同时又逐渐冷落了另有一些曾经流行一时的词语。
C.在新词新语不断流行和产生的同时,又逐渐冷落了另有一些曾经流行一时的词语。
D.在新词新语不断产生和流行的同时,另有一些曾流行一时的词语又逐渐受到冷遇。
解析:原句语序不当,“流行和产生”语序不当,应该是“产生和流行”,排除A项、C项;原句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应该去掉“使”。B项,搭配不当,成分赘余。故选D。
20.[原创题]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6分)
一个时代的诗歌创作在语言运用上会形成一些共性,①__这是诗歌的时代语言风格__,如唐朝诗歌多数是较直白的,而宋朝诗歌则较为含蓄。诗人由于个人阅历及性格不同,②__其遣词造句也富有个性色彩__,这是诗歌的个人语言风格,如李白的诗歌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苏轼的诗歌雄浑豪迈,李清照的诗歌清新婉约。诗歌之于读者,语言风格无疑是一种很强的吸引力,有时它会牵引你走进一个让你神往的时代,③__有时则会带领你走向一个让你敬仰的诗人__。
解析:①处,根据前文“一个时代”“在语言运用上会形成一些共性”和后文“这是诗歌的个人语言风格”可知,此处应填“这是诗歌的时代语言风格”之类的语句。②处,根据前文“由于个人阅历及性格不同”和后文对不同诗人诗歌风格的举例可知,此处可填“其遣词造句也富有个性色彩”之类的语句。③处,前文主要讲了诗歌的时代语言风格和个人语言风格,横线前说了“有时它会牵引你走进一个让你神往的时代”,可知此处内容和诗人个人有关,可填“有时则会带领你走向一个让你敬仰的诗人”之类的语句。
21.[改编题]有不少名人的名字来源于古代诗文,请仿照示例,从“刘海粟(国画大师)、王朝闻(著名美学家)、李行健(著名语言学家)”三个名人的名字中任选一个,写出相关的名句并对名字加以合理阐释。要求句式及阐释角度基本一致,不超过70字。(5分)
(示例)“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著名科学家屠呦呦的名字就来源于此。这个名字让我们可以联想到这位科学家为中医药研究而生的诗意人生。
答案:(示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国画大师刘海粟的名字就来源于此。这个名字让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位大师开阔的胸襟和谦虚的品德。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式仿写题。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然后要仔细阅读例句。例句先指出包含名字的名句,然后结合名句阐释名字的内涵。答题时注意从题目中的三个名字中任选一个,联想“引用名句”,然后根据名句阐释名字蕴含的意义。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官宣、锦鲤、杠精、佛系、皮一下、C位、SKR、土味情话、确认过眼神、燃烧我的卡路里……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了年轻人表达情感的主要语言方式之一。有人认为这样的表达更直接、更准确,也有人觉得网络词汇让语言变得简单粗暴。
材料二:对200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3.4%的受访者平时会使用网络流行语,67.4%的受访者认为过多使用网络流行语会使代际沟通更加困难,66.5%的受访者觉得过多使用网络流行语会遗忘原有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感悟或思考?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范文】
让网络流行语绽放时代光彩
路经秦时明月,宋时微雨,耳闻大唐诗歌,明清传奇。走着走着,我便来到了现代,于大街小巷邂逅到了网络流行语,锦鲤、佛系、土味情话等新词不绝于耳。不经意间,我听闻有人担心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会忘却传统文化内涵,有人感喟网络流行语的使用顺应时代潮流。在我看来,对网络流行语应该辩证看待,才能使之绽放时代光彩。
让网络流行语绽放时代光彩,需要明确网络流行语的意义。
王鼎钧先生在《碎玻璃》中写道:“时代像筛子,筛得每一个人流离失所,筛得少数人出类拔萃。”语言亦是如此,语言本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历久才能弥新,最后转换成时代的产物。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早已是时代潮流,是因为白话文更方便我们的交流。在新修订的第7版《现代汉语词典》中,“空穴来风”“上行下效”“七月流火”等词语,为方便现代人的使用均被作了修改。语言随时代而发展,网络流行语随时代而兴起,就是在于它的表达更直接,方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让网络流行语绽放时代光彩,需要立足传统文化内涵。
当“确认过眼神,我遇上对的人”遇到“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当“官宣”遇到“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当土味情话“你今天怪怪的,怎么了?怪好看的”遇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谁更能撩拨你的心弦?古诗词里积淀的含蓄美是网络流行语不能比拟的。试想,当我们看到子孙后代天天满口“皮一下”“SKR”时,是何等的悲哀!网络流行语可以拿来娱乐,但是绝不能动摇我们的民族魂!
让网络流行语绽放时代光彩,需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锦鲤”寄托着人们对幸运的期盼;“佛系”承载着人们的洒脱;“确认过眼神”寄予着人们憧憬美好的希望。“官宣”的流行,是崇拜偶像之风的推波助澜;一句“我也是醉了”其实是自己内心辞藻的贫乏。更有甚者,有些网络流行语传播着不文明信息。在网络语言大肆流行的时代,我们需要社会、政府等严格为网络流行语把关,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既能接受网络流行语的新潮流,也能守住传统文化内涵的故园,还能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于时代中绽放网络流行语的光彩!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