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沁园春 长沙 同步巩固提升卷(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1 沁园春 长沙 同步巩固提升卷(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5.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18 09:18:0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 沁园春·长沙
一、基础知识应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B )
A.漫江(màn)
百舸(ɡě)
沁园春(qìn)
B.苍茫(cānɡ)
携来(xié)
怅寥廓(liào)
C.百侣(lǚ)
峥嵘(zhēng)
挥斥方遒(qiú)
D.阻止(zǔ)
竞争(jìnɡ)
浪遏飞舟(è)
解析:B项,“寥”应读liáo。
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1)60岁的六小龄童先生________,玩起金箍棒,上下翻飞眼花缭乱,打篮球跳跃投篮一气呵成。
(2)纵观史书,没有一个王朝像大汉王朝般始终激荡着慨然之气。即使落幕时,也不曾________消沉。
(3)照明灯映着绚烂的火花,远远看去,好像夜幕下最耀眼的启明星,亮过________黑夜里颗颗星辰。
A.风华正茂 义气 寥廓
B.风华正茂 意气 辽阔
C.老当益壮 义气 辽阔
D.老当益壮 意气 寥廓
解析:(1)句中横线处,应填“表示年纪虽老,志向更高、劲头儿更大”的词,故选“老当益壮”;“风华正茂”指风采才华正盛,形容青年人奋发有为、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2)句中横线处应填“表示意志和气概”的词,故选“意气”。(3)句中横线处应填“指宇宙高远辽阔”的词,故选“寥廓”。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D )
A.毛泽东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便以《沁园春·长沙》为题,面对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写下了这首壮丽词篇。
B.在新的历史时期,广大党员干部和政府工作人员都要认真学习毛泽东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思想是值得深入学习和落实的。
C.为期两天的北约峰会3日在英国伦敦开幕,北约成员国之间的诸多分歧让这次本来是纪念北约成立70周年,难以形成热烈的气氛。
D.时至今日,我们诵读、理解与鉴赏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一词,面对祖国的壮丽河山,无不深深地为一代伟人的才情所叹服。
解析:A项,语序不当,应为“面对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便以《沁园春·长沙》为题”。B项,句式杂糅,应删去“是值得深入学习和落实的”。C项,成分残缺,应在“周年”后加“的聚会”。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组是( C )
橘子洲位于长沙市区对面的湘江江心,形成于晋惠帝永兴二年,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橘子洲西望岳麓山,东临长沙城,介于名山城市间,浮袅袅凌波上,被誉为“中国第一洲”。
①形状像一个长岛 ②它四面环水 ③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洲 ④是长沙重要的名胜之一 ⑤橘子洲是湘江下游众多冲积沙洲之一 ⑥绵延数十里
A.③②④①⑤⑥
B.②③⑥①④⑤
C.⑤③②⑥①④
D.⑤④②③①⑥
解析:这是一个说明性语段,主要介绍了橘子洲的相关情况。备组合的六句话中,有主语的句子是⑤和②,据此可以排除以③开头的A项。这六句话包括三层意思:③⑤介绍橘子洲的形成,①②⑥介绍橘子洲的形状,④为小结。在③⑤中,“也是……”句应在“是……”句之后,即③应在⑤后。在①②⑥中,②有主语“它”,应放在①⑥之前,据此可以排除A、B、D三项。故选C。
二、课内阅读
阅读《沁园春·长沙》,完成5~9题。
5.在创作词这种文体时,有时为了适应平仄、韵律或表达效果的需要,会把常式语序作一些调整,“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几句就是这样。那么这几句如果换成常式语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B )
A.寒秋,湘江北去,独立橘子洲头
B.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C.湘江北去,独立寒秋,橘子洲头
D.橘子洲头,寒秋独立,湘江北去
解析:常式语序应先交代时间、观察点,再写所见。
6.下列对这首词中意象描写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万山红遍”中的“红”用得极妙,它是表色彩的形容词,此处赋予动词的意义,既有色彩,也有秋天渐来、万山渐红的动态意境。
B.“漫江碧透”中的“漫”字极具特色,它原是“遍布”的意思,在这里可以理解成“整个”的意思,即放眼望去,整个江中碧绿通透,给人一种深厚的绿意和沉重的感受。
C.“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击”“翔”生动地刻画出了在万里长空中鹰飞得矫健和在清澈见底的江水中鱼儿游动得欢愉自在的景象。
D.“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的“万类”指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霜天”表面上指自然界的深秋天气,实际上隐含当时我国所处的政治气氛。
解析:B项,“沉重的感受”与这首词的意境不符。
7.下列对“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D )
A.强大的反动势力试图阻止革命航船的前进,但它终将螳臂当车,可笑不自量。
B.结尾的定格造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表现了革命者决心扭转乾坤的壮志豪情。
C.回顾往昔,以问句收束,既是激励,又是前瞻,气势雄浑豪迈。
D.虚实相映,激人想象,以游水搏浪之实来写人生奋斗之虚,颇具双关之妙。
解析:“以游水搏浪之实”错误,“曾记否”是回忆往事,应为虚写。
8.“百舸争流”中的“争”字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渲染了昂扬奋进的气概,展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为下文的抒情酝酿了感情。
9.透过“谁主沉浮”一句,我们可以看出抒情主人公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
答案:①忧国忧民;②具有敢于担当重任的高度责任感;③具有超人的气魄和胆识。
(限时45分钟)
一、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沁园春·长沙》全词上片主要写景,但景中有情,那幅绚丽明艳的秋色图与作者昂扬激越的情调和乐观精神________为一体;下片主要写情,而情中有景,那批________、气盖山河的青年恰似搏击长空的雄鹰。而这一切又都是紧紧围绕以“谁主沉浮”为这根红线,由浅入深、由景到情地加以表现的。全篇格调雄浑,气势磅礴,高唱入云,其境界之________,手笔之沉雄,足以显示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诗词意象的并置,如同电影镜头的蒙太奇组接,主要将单个的意象以并列的形式相互并置在一起,________形成全词整体的“复象美”,亦即“组合美”。如上片中“看”字所总领的一组意象群,从整体上看都是并列关系,(    ),从而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湘江秋色图”。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C )
A.融 盛气凌人 伟大 进而
B.熔 壮志凌云 伟大 从而
C.融 壮志凌云 宏大 从而
D.溶 盛气凌人 宏大 进而
解析:“融”“熔”“溶”这三个字都有“化开”的意思,但“融”的使用对象常为自然现象及生活用品,即冰雪、蜡烛等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融化,如冰雪融化;“溶”的使用对象为化学物质,即固体物质在某种溶剂里化开,如溶液、溶解;“熔”指物质受热后化为液体,使用对象常为金属,即金属受热到一定程度时变成液体,如熔断、熔合、熔炉等。另外,“融”还有“融合、调和、流通”的意思,如融洽、水乳交融、融资等。壮志凌云:形容理想宏伟远大。褒义词。盛气凌人:以骄横的气势压人,形容傲慢自大,气势逼人。贬义词。宏大:比喻事物的气势宏伟,巨大。伟大:表示十分崇高卓越,现引申为不计较个人利益,为群体或整体,包括其他个体进行奉献和牺牲的精神。“进而”表示递进关系,“从而”表示因果关系。根据上下文语境,可知选C。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B )
A.而这一切又都是紧紧围绕“谁主沉浮”为这根红线,由浅入深、由景到情地加以表现的。
B.而这一切又都是紧紧围绕“谁主沉浮”这根红线,由景到情、由浅入深地加以表现的。
C.而这一切又都是紧紧以“谁主沉浮”为这根红线,由景到情、由浅入深地加以表现的。
D.而这一切又都是以“谁主沉浮”这根红线为主线,由浅入深、由景到情地加以表现的。
解析: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紧紧围绕以‘谁主沉浮’为这根红线”句式杂糅,可删去“以”“为”,或改为“以‘谁主沉浮’为红线”;“由浅入深、由景到情”语序不当,应改为“由景到情、由浅入深”。故选B。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A.以并置的手法将意象组合在一起,并且诗人注意动静搭配,远近结合
B.诗人注意动静搭配,远近结合,并且以并置的手法将意象组合在一起
C.并且诗人注意动静搭配,远近结合,以并置的手法将意象组合在一起
D.诗人以并置的手法将意象组合在一起,并且注意动静搭配,远近结合
解析:根据语境可知,这段文字写“诗词意象的并置”的特点,因此应注意句子的主语,先说并置的手法,再说动静、远近的情况。
4.[原创题]下列诗(词)句所描写的景色依时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B )
①迟日未能销野雪,晴花偏自犯江寒。
②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③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
④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①②④
D.③④②①
解析:①为春,③为夏,②为秋,④为冬。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毛泽东的过人之处,不仅在于善于总结成功经验,①__还在于能够总结失败的教训__。他说过:“认识的盲目性和自由,总会是不断地交替和扩大其领域,永远是错误和正确并存……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总结教训不仅指总结自己失败的教训,②__还指总结别人甚至敌人失败的教训__。毛泽东重视经验,③__但坚决反对经验主义__,他认为经验主义同教条主义一样是有害的。为了不犯经验主义的错误,有工作经验的人不能放弃理论学习,要认真读书,把感性的经验不断上升为更具条理性、综合性的理论。
6.提取下面一则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0个字)
中国国际救援队副总队长兼首席医疗官郑静晨日前透露,我国第一个高度机动化、设备现代化、人员专业化、急救多样化的现代急救“野战医院”将在今年年底到明年年初组建完成。
这个急救“野战医院”将由8个帐篷医院组成,最快可以在选址后1小时之内同时展开两到三台外科手术。一天可处理100多名伤员,具备了全天候和各种地形环境下的紧急救援能力。野战医院所有的医疗器械箱都将装备减震、防水、信号识别和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必要时能通过飞机空投,地面的救援队员可在最短时间准备就绪,进行手术等高难度的救助。
答案:(示例)我国首个现代急救“野战医院”将组建。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7~8题。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这首词写于1935年2月,红军攻克娄山关之后。娄山关,在贵州遵义北,是从四川进入贵州的要道。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简练地指出了战斗的时间、环境,还营造出壮烈的抒情氛围。
B.“霜晨月”这一短句的重复,固然是词牌的规定,同时又起着渲染环境和连接下文的作用。
C.“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中的“碎”,表明马蹄声急而低;“咽”,准确地表现了战士的疲乏。
D.“雄关漫道真如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意思是“不要说这雄伟险要的娄山关真像铁一样难以攻破”,表现了革命者的英勇无畏的精神。
解析:C
项,“咽”指在昂首挺进的队伍中,军号吹奏着低沉而悲壮的音调。
8.“西风烈”的“烈”字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烈”字既可理解为“激烈”,又可理解为“壮烈”,让人读来犹如置身凛冽的西风之中,平添悲壮之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9~10题。
念奴娇·昆仑
毛泽东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注】这首词作于1935年。当时中央红军走完了长征最后一段行程,即将到达陕北。毛泽东登上岷山峰顶,远望青海一带苍茫的昆仑山脉有感而作。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A.“横空出世”,横在空中,高出人世;“莽”,苍莽无际;“阅尽”,看尽了,经历了。首句从空间角度,写昆仑山的雄伟、阔大。
B.“飞起玉龙三百万”,形容披雪的群山连绵起伏,像千条万条玉白色的巨龙在飞舞。“三百万”,数词虚指用法,形容很多。
C.“安得倚天抽宝剑”句中:“安得”,怎么能;“倚天抽宝剑”,抽出倚天的宝剑;“倚天”,形容剑极长,靠在天上。
D.全词气势恢宏,想象奇特,感情奔放,风格豪迈,可见作者具有宋代豪放派词风的深厚底蕴。
解析:首句不仅从空间角度写昆仑山之高大雄伟,也从时间角度写昆仑山之历史悠久、历经沧桑。由“阅尽人间春色”可证。
10.词中的“昆仑”有什么内涵?试作简析。
答案:此词借“昆仑”来比喻帝国主义这座大山。通过对巍然出世、横亘太空的昆仑山的描绘与想象,以高昂激越的浪漫主义热情,抒发了改造旧世界、消灭帝国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壮志豪情。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1~12题。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A.“人生易老天难老”,人生因有情人易老,天因无情天难老,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的无限惆怅之情。
B.“岁岁重阳”,自然界从不会因为人事变化而改变它的运行规律,年年重阳节都会如期而至。
C.“战地黄花分外香”,经历过战火洗礼的野花都比以往更芬芳。可见红军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词人。
D.“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秋风比春风更强劲,秋景比春景更壮阔;后一句更表现出词人乐观、雄阔的情怀。
解析:A项,词中并没有“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的无限惆怅之情”。
12.下片上句刚说“不似春光”,下句马上又说“胜似春光”,是不是自相矛盾?请说明理由。
答案:不是自相矛盾。“不似春光”,因为又是一年“秋风劲”,秋风不像和煦的春风拂面,秋景不像灿烂的春景多彩。“胜似春光”是说秋风比春风更强劲,秋景比春景更壮阔,通过“寥廓江天万里霜”活画出了一幅宏阔的江天万里的秋景,表现了词人对秋景由衷地赞美和乐观、豪迈、雄阔的革命情怀。
三、综合素养
13.[改编题]秋天,在古人的眼中也许就是无数的落叶在空中飞舞。屈原说“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曹丕说“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毛泽东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那么,在你心中,秋天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请描写一个秋天的场景。要求:①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②侧重景物描写;③要有人物的心理描写;④100字左右。
答案:(示例)清晨,我漫步于校园。秋风拂过,只见梧桐落叶纷纷:有的如金黄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有的则像依依不舍的恋人,在空中久久回旋。满地的落叶让我不免有几丝惆怅:大千世界中我们不过就是一片片树叶,都会经历自己黄叶飘飞的季节……
解析:这是一道话题阐发型的扩展语句题。结合所给材料可知,本题需要描写一个场景,围绕“秋天”这一话题进行扩写时,既要写出事件,又要突出意境,还要展示人物心理,同时要注意字数要求。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 沁园春·长沙
一、基础知识应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漫江(màn)
百舸(ɡě)
沁园春(qìn)
B.苍茫(cānɡ)
携来(xié)
怅寥廓(liào)
C.百侣(lǚ)
峥嵘(zhēng)
挥斥方遒(qiú)
D.阻止(zǔ)
竞争(jìnɡ)
浪遏飞舟(è)
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60岁的六小龄童先生________,玩起金箍棒,上下翻飞眼花缭乱,打篮球跳跃投篮一气呵成。
(2)纵观史书,没有一个王朝像大汉王朝般始终激荡着慨然之气。即使落幕时,也不曾________消沉。
(3)照明灯映着绚烂的火花,远远看去,好像夜幕下最耀眼的启明星,亮过________黑夜里颗颗星辰。
A.风华正茂 义气 寥廓
B.风华正茂 意气 辽阔
C.老当益壮 义气 辽阔
D.老当益壮 意气 寥廓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毛泽东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便以《沁园春·长沙》为题,面对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写下了这首壮丽词篇。
B.在新的历史时期,广大党员干部和政府工作人员都要认真学习毛泽东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思想是值得深入学习和落实的。
C.为期两天的北约峰会3日在英国伦敦开幕,北约成员国之间的诸多分歧让这次本来是纪念北约成立70周年,难以形成热烈的气氛。
D.时至今日,我们诵读、理解与鉴赏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一词,面对祖国的壮丽河山,无不深深地为一代伟人的才情所叹服。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组是(  )
橘子洲位于长沙市区对面的湘江江心,形成于晋惠帝永兴二年,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橘子洲西望岳麓山,东临长沙城,介于名山城市间,浮袅袅凌波上,被誉为“中国第一洲”。
①形状像一个长岛 ②它四面环水 ③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洲 ④是长沙重要的名胜之一 ⑤橘子洲是湘江下游众多冲积沙洲之一 ⑥绵延数十里
A.③②④①⑤⑥
B.②③⑥①④⑤
C.⑤③②⑥①④
D.⑤④②③①⑥
二、课内阅读
阅读《沁园春·长沙》,完成5~9题。
5.在创作词这种文体时,有时为了适应平仄、韵律或表达效果的需要,会把常式语序作一些调整,“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几句就是这样。那么这几句如果换成常式语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寒秋,湘江北去,独立橘子洲头
B.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C.湘江北去,独立寒秋,橘子洲头
D.橘子洲头,寒秋独立,湘江北去
6.下列对这首词中意象描写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山红遍”中的“红”用得极妙,它是表色彩的形容词,此处赋予动词的意义,既有色彩,也有秋天渐来、万山渐红的动态意境。
B.“漫江碧透”中的“漫”字极具特色,它原是“遍布”的意思,在这里可以理解成“整个”的意思,即放眼望去,整个江中碧绿通透,给人一种深厚的绿意和沉重的感受。
C.“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击”“翔”生动地刻画出了在万里长空中鹰飞得矫健和在清澈见底的江水中鱼儿游动得欢愉自在的景象。
D.“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的“万类”指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霜天”表面上指自然界的深秋天气,实际上隐含当时我国所处的政治气氛。
7.下列对“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强大的反动势力试图阻止革命航船的前进,但它终将螳臂当车,可笑不自量。
B.结尾的定格造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表现了革命者决心扭转乾坤的壮志豪情。
C.回顾往昔,以问句收束,既是激励,又是前瞻,气势雄浑豪迈。
D.虚实相映,激人想象,以游水搏浪之实来写人生奋斗之虚,颇具双关之妙。
8.“百舸争流”中的“争”字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
9.透过“谁主沉浮”一句,我们可以看出抒情主人公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
(限时45分钟)
一、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沁园春·长沙》全词上片主要写景,但景中有情,那幅绚丽明艳的秋色图与作者昂扬激越的情调和乐观精神________为一体;下片主要写情,而情中有景,那批________、气盖山河的青年恰似搏击长空的雄鹰。而这一切又都是紧紧围绕以“谁主沉浮”为这根红线,由浅入深、由景到情地加以表现的。全篇格调雄浑,气势磅礴,高唱入云,其境界之________,手笔之沉雄,足以显示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诗词意象的并置,如同电影镜头的蒙太奇组接,主要将单个的意象以并列的形式相互并置在一起,________形成全词整体的“复象美”,亦即“组合美”。如上片中“看”字所总领的一组意象群,从整体上看都是并列关系,(    ),从而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湘江秋色图”。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融 盛气凌人 伟大 进而
B.熔 壮志凌云 伟大 从而
C.融 壮志凌云 宏大 从而
D.溶 盛气凌人 宏大 进而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而这一切又都是紧紧围绕“谁主沉浮”为这根红线,由浅入深、由景到情地加以表现的。
B.而这一切又都是紧紧围绕“谁主沉浮”这根红线,由景到情、由浅入深地加以表现的。
C.而这一切又都是紧紧以“谁主沉浮”为这根红线,由景到情、由浅入深地加以表现的。
D.而这一切又都是以“谁主沉浮”这根红线为主线,由浅入深、由景到情地加以表现的。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以并置的手法将意象组合在一起,并且诗人注意动静搭配,远近结合
B.诗人注意动静搭配,远近结合,并且以并置的手法将意象组合在一起
C.并且诗人注意动静搭配,远近结合,以并置的手法将意象组合在一起
D.诗人以并置的手法将意象组合在一起,并且注意动静搭配,远近结合
4.[原创题]下列诗(词)句所描写的景色依时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迟日未能销野雪,晴花偏自犯江寒。
②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③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
④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①②④
D.③④②①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毛泽东的过人之处,不仅在于善于总结成功经验,①__
__。他说过:“认识的盲目性和自由,总会是不断地交替和扩大其领域,永远是错误和正确并存……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总结教训不仅指总结自己失败的教训,②__
__。毛泽东重视经验,③__
__,他认为经验主义同教条主义一样是有害的。为了不犯经验主义的错误,有工作经验的人不能放弃理论学习,要认真读书,把感性的经验不断上升为更具条理性、综合性的理论。
6.提取下面一则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0个字)
中国国际救援队副总队长兼首席医疗官郑静晨日前透露,我国第一个高度机动化、设备现代化、人员专业化、急救多样化的现代急救“野战医院”将在今年年底到明年年初组建完成。
这个急救“野战医院”将由8个帐篷医院组成,最快可以在选址后1小时之内同时展开两到三台外科手术。一天可处理100多名伤员,具备了全天候和各种地形环境下的紧急救援能力。野战医院所有的医疗器械箱都将装备减震、防水、信号识别和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必要时能通过飞机空投,地面的救援队员可在最短时间准备就绪,进行手术等高难度的救助。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7~8题。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这首词写于1935年2月,红军攻克娄山关之后。娄山关,在贵州遵义北,是从四川进入贵州的要道。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简练地指出了战斗的时间、环境,还营造出壮烈的抒情氛围。
B.“霜晨月”这一短句的重复,固然是词牌的规定,同时又起着渲染环境和连接下文的作用。
C.“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中的“碎”,表明马蹄声急而低;“咽”,准确地表现了战士的疲乏。
D.“雄关漫道真如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意思是“不要说这雄伟险要的娄山关真像铁一样难以攻破”,表现了革命者的英勇无畏的精神。
8.“西风烈”的“烈”字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9~10题。
念奴娇·昆仑
毛泽东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注】这首词作于1935年。当时中央红军走完了长征最后一段行程,即将到达陕北。毛泽东登上岷山峰顶,远望青海一带苍茫的昆仑山脉有感而作。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横空出世”,横在空中,高出人世;“莽”,苍莽无际;“阅尽”,看尽了,经历了。首句从空间角度,写昆仑山的雄伟、阔大。
B.“飞起玉龙三百万”,形容披雪的群山连绵起伏,像千条万条玉白色的巨龙在飞舞。“三百万”,数词虚指用法,形容很多。
C.“安得倚天抽宝剑”句中:“安得”,怎么能;“倚天抽宝剑”,抽出倚天的宝剑;“倚天”,形容剑极长,靠在天上。
D.全词气势恢宏,想象奇特,感情奔放,风格豪迈,可见作者具有宋代豪放派词风的深厚底蕴。
10.词中的“昆仑”有什么内涵?试作简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1~12题。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人生易老天难老”,人生因有情人易老,天因无情天难老,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的无限惆怅之情。
B.“岁岁重阳”,自然界从不会因为人事变化而改变它的运行规律,年年重阳节都会如期而至。
C.“战地黄花分外香”,经历过战火洗礼的野花都比以往更芬芳。可见红军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词人。
D.“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秋风比春风更强劲,秋景比春景更壮阔;后一句更表现出词人乐观、雄阔的情怀。
12.下片上句刚说“不似春光”,下句马上又说“胜似春光”,是不是自相矛盾?请说明理由。
三、综合素养
13.[改编题]秋天,在古人的眼中也许就是无数的落叶在空中飞舞。屈原说“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曹丕说“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毛泽东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那么,在你心中,秋天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请描写一个秋天的场景。要求:①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②侧重景物描写;③要有人物的心理描写;④100字左右。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