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百合花 同步巩固提升卷(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3.1 百合花 同步巩固提升卷(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7.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18 09:34:5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 百合花 哦,香雪
百合花
一、基础知识应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C )
A.包扎(zhā)
撂下(liào)
着恼(zháo)
半晌(shǎng)
B.讷讷(nè)
执拗(niù)
忸怩(ní)
裸露(lòu)
C.发髻(jì)
讪讪(shàn)
闷坐(mēn)
毡帽(zhān)
D.瞅见(qiǔ)
掂量(diān)
踌躇(chóu)
虔诚(qián)
解析:A项,“扎”应读zā;B项,“露”应读lù;D项,“瞅”应读chǒu。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B )
A.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地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
B.啊!不是,我的同乡他是团部的通讯员。但我又不知所措地想问问谁,战地上会不会漏掉伤员。
C.但到这里,消息忽然停顿了,下来的伤员只是简单地回答“在打”,或是“在巷战”。
D.包扎所的担架不够了,好几个重彩号不能及时送后方医院,耽搁下来。
解析:B项,“不知所措”运用错误,应该用“莫名其妙”。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难以理解。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D )
A.脉冲星导航团队还计划用5至10年的时间,持续探测26颗脉冲星以建立精确的脉冲星导航数据库将是他们的主要任务。
B.行为矫正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对儿童、青少年的一些不良行为进行干预,以降低这些不良行为的出现。
C.一张小小的二代身份证,竟被汉语言专家们挑出了四个值得商榷的语病。面对如此混乱的用语、用词、用字的状况,让人忧虑。
D.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审时度势、鉴往知来,为推动共同发展开出中国良方,向世界释放出团结合作、共创未来的积极信号。
解析:A.句式杂糅,可删去“将是他们的主要任务”。B.搭配不当,“降低”与“出现”不搭配,应把“降低”改为“减少”。C.成分残缺,后一分句缺少主语,可删去“面对”。
4.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 B )
A.今日家母古稀之庆,承蒙光临,蓬荜生辉,请开怀畅饮!
B.拙著新近出版,敬赠阁下拜读,如获赐正,荣幸之至。
C.因身体抱恙,不能到会,坐失学习良机,深表遗憾。
D.令郎不愧是丹青世家子弟,他画的小狗呆萌可爱,惟妙惟肖。
解析:拜读:此处属谦敬辞用错,只能用于自己读别人的文章。
5.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博览群书的文坛名宿冯亦代赞美说:“宗璞有丰厚的古典文学修养,自己又是个小说家、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我辈凡人所不能企及的。她的文章看来平平淡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因此她能把中西古典文学的含意尽化为诗
②但其中跌宕迂回又不是粗心之人所能把握的
③从而以之入文
④只有在读者的细心体会中豁然开朗
⑤加之她的敏慧
⑥而捕捉到她命意之所在
A.③⑥①④②⑤
B.③⑤②⑥①④
C.①②⑥③⑤④
D.①③⑤②④⑥
解析:据上文“小说家”和“诗人”可知,首句只能选①,以体现因果关系;③中的“之”指代①中的内容;⑤应在“这是我辈凡人……”之前,与前文构成并列关系;“她的文章看来平平淡淡”,暗示后文有转折,故填②;④中的“只有”与⑥中的“而”相承。故正确排序为①③⑤②④⑥。
二、课内阅读
阅读《百合花》中“我们先到附近一个村子”到“大踏步地走了”一部分的内容,完成6~9题。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表现出通讯员因没借到被子而看不起新媳妇,也为他得知真相后而自责埋下伏笔。两处省略号则勾勒出通讯员不善言辞的窘态。
B.小说运用外貌和神态描写,突出新媳妇的美丽和纯洁,她“半晌”才进屋抱被子,说明她因为这条被子很特殊而不愿借出去。
C.小说中有不少意蕴丰富的意象,如“百合花”,一方面指被子上的百合花图案,预示新婚夫妻百年好合;另一方面又象征了年轻媳妇的朴实、美丽与纯洁无瑕。
D.《百合花》是一篇将战争主题和人性审美意蕴巧妙结合的佳作,对战争的描写用笔俭省,而对通讯员、新媳妇则不惜笔墨,从中我们能体会作者的审美感受。
解析:通讯员的话表现的应是没有借到被子的不满。
7.下面的细节描写,体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特点?试作分析。
(1)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
答案:这一细节描写,一方面写出通讯员的朴实、腼腆、执拗,另一方面写出新媳妇的友善、热情、关切。这一细节也为后文埋下伏笔。
(2)通讯员也皱起了眉,默默地看着手里的被子。
答案:通讯员因为前面向新媳妇借被子碰了壁,受了气,心里有些不满和别扭,勉强接过被子。听了旁人介绍被子的来历,明白了新媳妇对被子的珍惜,联系新媳妇终于肯借出被子的深明大义,感到有些内疚,觉得借得有些不妥当。
8.小说以《百合花》为标题,用意何在?
答案:印有“百合花”的被子,是新媳妇唯一的嫁妆。她把被子义无反顾地奉献出来,象征了军民之间百合花一般纯洁的鱼水情。
9.独特的女性视角是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请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分析其艺术效果。
答案:①女性观察细致,以其视角叙述故事,可以更多地展现细节,增强情节的生动性,让人如临其境。②女性感觉敏锐,可以更好地刻画人物形象。如通讯员的牢骚、新媳妇的羞涩,更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特点。③以女性视角描写战争,绕开激烈的战斗场面,从侧面突出战争的残酷,更能引发读者的想象。④可以引导读者从女性的角度理解战争、理解人物,从而产生独特的感受,更好地把握内容和主题。
(限时45分钟)
一、语言运用
[改编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电影《无问西东》以非线性的叙事方式,讲述了四个________的故事,却指向了一个共同的主题:美好的德行和与人有益的言辞,是青春飞扬的根基。每个人都面临纷繁的选择,唯有对自己真诚,内心没有杂念和疑问,才能勇往直前。这是影片的思想主旨,也是导演李芳芳对“无问西东”四个字的理解与表达。
影片________了四个出自清华大学的年轻人殚精竭虑追寻自我的故事,他们所遭遇的种种现实,恰是不同的时代下大多数人的遭遇。影片结尾出现了这样一句话:“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何谓“无问西东”?即不管广大莘莘学子做学问还是做人,都应超越一些东西方固有的理念,要勇于创新,不能________。坚持真理,持之以恒,开历史先河,创世界一流。通俗地理解,就是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与原则,现实如何并不那么重要。遇到受困的人就去救助,就算被救助的人讹诈自己也是无关紧要的,因为这是我想要去做的,是我应该坚持的原则。
此外,从片中可以看到许多________的细节,例如:片中角色真实且自然的装扮和道具,在时代流转间别具错落美感的季节更替;再比如,沈家门庭上高悬的“三代五将”匾额的一个定格镜头,(    ),让沈氏母子的抉择入情入理;最为加分的莫过于片尾的七分钟“大彩蛋”,在影片中悄然出现的如梁启超、闻一多、朱自清、钱钟书等与清华有着深厚渊源的历史人物被一一定格介绍,既凸显时代风骨,又引发了观众的共鸣。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B )
A.截然不同 描写 胶柱鼓瑟 别具匠心
B.截然不同 讲述 抱残守缺 别具匠心
C.大相径庭 描写 抱残守缺 与众不同
D.大相径庭 讲述 胶柱鼓瑟 与众不同
解析:“截然不同”形容事物或事件毫无共同之处;“大相径庭”表示彼此相差很远或矛盾很大。第一空,从后面“却指向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可以看出这四个故事不同,使用“截然不同”更能说明四个故事的不同。“描写”的对象常用于事物、人物;“讲述”的对象多是故事、事情。第二空,后面宾语是“故事”,所以使用动词“讲述”作谓语。“胶柱鼓瑟”比喻固执拘泥,不能灵活变通;“抱残守缺”形容(思想)保守,不知改进。第三空,从前面“勇于创新”来看,此处是说不能思想保守,应使用“抱残守缺”。“别具匠心”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与众不同”表示与其他人不一样。第四空,从后面所列举的内容来看,应是突出“巧妙”,使用“别具匠心”更合适。故选B。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A.即不管广大学子做学问还是做人,都应超越一些东西方固有的理念
B.即莘莘学子们不管做学问还是做人,都应超越东西方一些固有的理念
C.即广大学子不管做学问还是做人,都应超越东西方一些固有的理念
D.即不管莘莘学子们做学问还是做人,都应超越一些东西方固有的理念
解析:画线句有三处语病,两处属于语序不当,先是关联词的位置不当,从句子来看,前后句的主语都是“学子”,故“广大学子”应放在“不管”的前面,这就排除A、D两项;再是多重定语的语序不当,多重定语的排列顺序是表领属性的(或表时间、处所的)、指称或数量的短语、动词、形容词、名词,“东西方”是表领属性的,“一些”是数量词,故“一些”应放在“东西方”后边,这样也可排除A、D两项;最后是成分赘余,“莘莘学子”是指众多的学生,“广大”与“莘莘”重复,二者留其一即可,B项中“莘莘学子们”成分赘余。故选C。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A.沈家乃簪缨世家的背景被清晰交代
B.由此清晰交代了簪缨世家的沈家背景
C.簪缨世家的沈家背景被清晰交代
D.清晰交代了沈家乃簪缨世家的背景
解析:本题中,前面说“沈家门庭上高悬的‘三代五将’匾额的一个定格镜头”,这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词是“定格镜头”,这显然不能单独成句,“定格镜头”应是下面句子的主语,这就排除A、C两项,如选用这两项,此处是病句,属于“结构混乱”中的“中途易辙”;然后分析B、D两项,B项是说“交代沈家背景”,而前面的定格镜头是“三代五将”,显然要交代的是“沈家乃簪缨世家”这样的背景,该项的重心显然与前后文不符,这就排除B项。故选D。
4.下面是某小区一则通知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近期有业主反映小区内有养狗的随意遛狗,给大伙儿带来了安全隐患。面对这种情况,物业管理处决定,在小区东北角划定遛狗区域。望每个养狗业主遵照本小区遛狗规定,共同营造小区的和谐氛围。
答案:①“养狗的”可改为“养狗人士”;②“大伙儿”可改为“各位业主”;③“面对”可改为“针对”;④“每个”可改为“各位”;⑤“遵照”可改为“遵守”。
5.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以“志愿服务”开头,概括志愿服务的作用。要求:①要点全面;②不超过50字。
志愿服务是一项以自愿且不图物质报酬为参与前提的社会事业,重在出力而不是出钱,致力于弥补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的不足。这项事业有上百年的历史,在世界各地广泛开展,是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人的内心都有向真、向善、向美的一面,都期望实现个人的美好价值,志愿服务是把这种期望变为现实的一种途径。志愿者在从事服务的过程中,会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答案:“志愿服务”能够弥补政府和市场服务的不足,推动社会文明发展,实现个人美好价值,使人获得精神满足。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军 号
申志远
一支衣衫褴褛的队伍行进在草地上,远远的,一个人走在前头,他的影子在天际线下,是一个小黑点,后面,很远很远的地方,是打着军旗行进的红军。
从茨坪出发,过湘江,一直走到这一眼看不到边的草地,陆青一直都走在这支队伍的前头,他是号手,军号一响,红军战士就要向前冲锋。陆青19岁,曾经是茨坪的一个喇叭匠,婚丧嫁娶、红白喜事都少不了他,老表们都叫他“喇叭青”。那年,镇上闹红军,他跟了私塾的教书先生一起投了红军。
政委问他:“娃子,你会干啥?”“我会吹喇叭。”“吹喇叭?那去当号兵吧!”
政委一句话,喇叭换成军号,从此,陆青成了号兵。
军号是德国的,铜的,铮亮铮亮的,能照见号兵的脸。一吹,声音特别嘹亮,十里八里都能听见。军号的主人叫阿贵,每天号不离手。阿贵是广东人,读过学堂,从南昌起义开始,一路吹到井冈山。号谱虽然复杂,但对喇叭匠陆青来说不是难事,很快就学会了。
阿贵把军号用一个牛皮套套着,拴了一大块红绸子,时刻带在身边。号兵陆青跟屁虫似的追着阿贵,想着有一天自己成为这军号的主人。
有一天,阿贵说:“喇叭青,我要是牺牲了,你得继续吹,吹到革命胜利……”
陆青回答:“我想要军号,可不想你死,我们要一起吹着军号去见毛委员!”
湘江之役,白匪用了飞机大炮,红军的浮桥被打断,战士的鲜血染红了湘江……号兵阿贵在湘江渡口吹响了冲锋号,一颗炸弹在江边爆炸,号声戛然而止,阿贵的脑袋被弹片削掉了,一团血雾喷过来,鲜血浸透了红绸。血喷了陆青一脸,他拾起军号,用尽平生的气力吹响,他的脸和军号、军旗都融在湘江猩红的血色中,①号声呜咽,号声嘹亮……红军在付出巨大的牺牲后,成功突围。
以后,这军号跟了陆青,跟着主力红军,一路走来。
松潘草原的天气,一会儿一变,刚刚是万里晴空,一下子就暴雨如注。陆青行进在草地上,任雨水浇过头顶,他把军号塞进背包,打开背上破旧的油纸雨伞,冒雨前行。雨雾中的陆青感到特别疲惫,他走不动了。雷鸣电闪中,他仿佛看到了阿贵在和他说军号的事……
暴雨过后,草原上弥漫着雨雾,天边还出现了一道彩虹,陆青又饿又乏,放眼回望,军旗变成一个小点。
前方,是一块绿色的草坪,过了草坪就是一大片灌木丛,陆青喝光水壶中最后一口水,扔掉了被雨打烂的油纸伞,擦了擦军号,整理了一下背包,踏上了绿色的草坪。
一脚下去,陆青感觉自己飞了起来,而后整个身子迅速地沉下去,仿佛大地里伸出一只手在拽他,他挣扎着,越挣扎陷得越深。陆青试图扔掉身上的背包,可是根本摘不下来,就这样,他一点一点被绿色的泥浆包围。时间似乎静止了,他听到了自己的心跳声……
陆青半个身子没在沼泽里,他脑子是清醒的,用尽最后的力量,他吹响了军号,②号声嘹亮,号声呜咽……
吹号加速了陆青的下沉,很快,淤泥没了他的脖子,陆青想,战友们呢,能听到号声吗?一瞬间,他的眼睛模糊了,他清晰地看到了阿贵,张开双臂从红色的湘江走来,他睁不开眼睛了,但是他觉得自己的脚踏在一块石头上,他用左臂,高高地举起军号,他要让战友们看到军号……
红军队伍走到这里,正是晚霞满天的时候。一望无垠的草地上,只见陆青的手在高高地擎起,军号紧握在他的手里,像个路标,红绸子在风中飘舞……
政委和红军战士们向着军号敬了军礼,绕过这片死沼,向远方,向红霞灿烂的地方走去……
(选自《北方文学》,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小说前半部分交代了陆青成长为一名真正号兵的经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故事情节更加合理,同时使行文跌宕起伏,更具可读性。
B.阿贵与陆青两人尽管有着不同的出身经历,但是对军号的珍视和对号兵责任的恪守却惊人相似,两人也都有着同样高贵的精神追求。
C.陆青在距离大部队很远的前方引路,这种个人英雄主义的做法造成自己最终深陷沼泽而无人救援的后果,作者在对其褒扬中也暗含批判。
D.小说结尾处“向远方,向红霞灿烂的地方走去……”,富有象征意义,预示着革命队伍走向光明和胜利,言简意丰,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解析:C项,“个人英雄主义”“暗含批判”理解偏颇。陆青是小说赞颂的主要人物。
7.文中两次写到“号声”,试分析二者的内涵有何异同。
答案:(相同点)都描写了号声的嘹亮、凄切,烘托了悲壮的气氛。(不同点)①前者写出了陆青对战斗的惨烈及阿贵牺牲的悲愤之情,同时饱含了鼓舞战友奋勇向前、全力突围的奋发昂扬之意;②后者写出了陆青身陷绝境之际竭尽全力提醒战友避开沼泽的急切,同时表达了陆青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筋疲力尽、不能再继续战斗的不甘和遗憾。
8.小说以《军号》为题,有哪些作用?试结合全文内容分条作答。
答案:①
“军号”是军魂的象征,是主人公的生命所在、精神所系,承载着陆青的顽强精神、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怀,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刻画。②“军号”具有线索作用,小说处处围绕“军号”展开故事情节,有助于情节结构的紧凑、集中。③“军号”意味着革命精神的传承和前进方向的指引,从阿贵到陆青,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有助于揭示文章的主题。
?三、综合素养
9.[原创题]在小说《百合花》中,作者用她那细腻的笔触,曾两次写到小通讯员步枪筒里的“伪装”(树枝、野菊),对刻画人物形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选取生活中的一个场景进行恰当的细节描写,来刻画鲜明的人物形象。200字左右。
答案:(示例)“跳绳”是我们女同学十分喜爱的活动。在操场的两边,有几组同学正跳得起劲儿。抡绳的同学把绳子抡得“嗡嗡”直响,跳绳的同学步子一点儿也不乱,又蹦又跳,活像一只只活泼的小喜鹊。郭玲玲正在轻快地跳着,她一会儿单腿跳,一会儿双腿跳,一会儿蹦着跳,一会儿跑着跳,她头上的蝴蝶结仿佛一对美丽的蝴蝶在百花丛中飞舞,真是好看极了!我看得眼馋,不由得一步蹿上去,跟着轻快地跳起来。我们两人一会儿跳到这边来,一会儿跳到那边去,四周围观的同学不时为我们喝彩。我心里觉得比喝了蜜还甜!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 百合花 哦,香雪
百合花
一、基础知识应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包扎(zhā)
撂下(liào)
着恼(zháo)
半晌(shǎng)
B.讷讷(nè)
执拗(niù)
忸怩(ní)
裸露(lòu)
C.发髻(jì)
讪讪(shàn)
闷坐(mēn)
毡帽(zhān)
D.瞅见(qiǔ)
掂量(diān)
踌躇(chóu)
虔诚(qián)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地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
B.啊!不是,我的同乡他是团部的通讯员。但我又不知所措地想问问谁,战地上会不会漏掉伤员。
C.但到这里,消息忽然停顿了,下来的伤员只是简单地回答“在打”,或是“在巷战”。
D.包扎所的担架不够了,好几个重彩号不能及时送后方医院,耽搁下来。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脉冲星导航团队还计划用5至10年的时间,持续探测26颗脉冲星以建立精确的脉冲星导航数据库将是他们的主要任务。
B.行为矫正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对儿童、青少年的一些不良行为进行干预,以降低这些不良行为的出现。
C.一张小小的二代身份证,竟被汉语言专家们挑出了四个值得商榷的语病。面对如此混乱的用语、用词、用字的状况,让人忧虑。
D.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审时度势、鉴往知来,为推动共同发展开出中国良方,向世界释放出团结合作、共创未来的积极信号。
4.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  )
A.今日家母古稀之庆,承蒙光临,蓬荜生辉,请开怀畅饮!
B.拙著新近出版,敬赠阁下拜读,如获赐正,荣幸之至。
C.因身体抱恙,不能到会,坐失学习良机,深表遗憾。
D.令郎不愧是丹青世家子弟,他画的小狗呆萌可爱,惟妙惟肖。
5.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博览群书的文坛名宿冯亦代赞美说:“宗璞有丰厚的古典文学修养,自己又是个小说家、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我辈凡人所不能企及的。她的文章看来平平淡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因此她能把中西古典文学的含意尽化为诗
②但其中跌宕迂回又不是粗心之人所能把握的
③从而以之入文
④只有在读者的细心体会中豁然开朗
⑤加之她的敏慧
⑥而捕捉到她命意之所在
A.③⑥①④②⑤
B.③⑤②⑥①④
C.①②⑥③⑤④
D.①③⑤②④⑥
二、课内阅读
阅读《百合花》中“我们先到附近一个村子”到“大踏步地走了”一部分的内容,完成6~9题。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表现出通讯员因没借到被子而看不起新媳妇,也为他得知真相后而自责埋下伏笔。两处省略号则勾勒出通讯员不善言辞的窘态。
B.小说运用外貌和神态描写,突出新媳妇的美丽和纯洁,她“半晌”才进屋抱被子,说明她因为这条被子很特殊而不愿借出去。
C.小说中有不少意蕴丰富的意象,如“百合花”,一方面指被子上的百合花图案,预示新婚夫妻百年好合;另一方面又象征了年轻媳妇的朴实、美丽与纯洁无瑕。
D.《百合花》是一篇将战争主题和人性审美意蕴巧妙结合的佳作,对战争的描写用笔俭省,而对通讯员、新媳妇则不惜笔墨,从中我们能体会作者的审美感受。
7.下面的细节描写,体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特点?试作分析。
(1)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
(2)通讯员也皱起了眉,默默地看着手里的被子。
8.小说以《百合花》为标题,用意何在?
9.独特的女性视角是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请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分析其艺术效果。
(限时45分钟)
一、语言运用
[改编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电影《无问西东》以非线性的叙事方式,讲述了四个________的故事,却指向了一个共同的主题:美好的德行和与人有益的言辞,是青春飞扬的根基。每个人都面临纷繁的选择,唯有对自己真诚,内心没有杂念和疑问,才能勇往直前。这是影片的思想主旨,也是导演李芳芳对“无问西东”四个字的理解与表达。
影片________了四个出自清华大学的年轻人殚精竭虑追寻自我的故事,他们所遭遇的种种现实,恰是不同的时代下大多数人的遭遇。影片结尾出现了这样一句话:“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何谓“无问西东”?即不管广大莘莘学子做学问还是做人,都应超越一些东西方固有的理念,要勇于创新,不能________。坚持真理,持之以恒,开历史先河,创世界一流。通俗地理解,就是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与原则,现实如何并不那么重要。遇到受困的人就去救助,就算被救助的人讹诈自己也是无关紧要的,因为这是我想要去做的,是我应该坚持的原则。
此外,从片中可以看到许多________的细节,例如:片中角色真实且自然的装扮和道具,在时代流转间别具错落美感的季节更替;再比如,沈家门庭上高悬的“三代五将”匾额的一个定格镜头,(    ),让沈氏母子的抉择入情入理;最为加分的莫过于片尾的七分钟“大彩蛋”,在影片中悄然出现的如梁启超、闻一多、朱自清、钱钟书等与清华有着深厚渊源的历史人物被一一定格介绍,既凸显时代风骨,又引发了观众的共鸣。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截然不同 描写 胶柱鼓瑟 别具匠心
B.截然不同 讲述 抱残守缺 别具匠心
C.大相径庭 描写 抱残守缺 与众不同
D.大相径庭 讲述 胶柱鼓瑟 与众不同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即不管广大学子做学问还是做人,都应超越一些东西方固有的理念
B.即莘莘学子们不管做学问还是做人,都应超越东西方一些固有的理念
C.即广大学子不管做学问还是做人,都应超越东西方一些固有的理念
D.即不管莘莘学子们做学问还是做人,都应超越一些东西方固有的理念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沈家乃簪缨世家的背景被清晰交代
B.由此清晰交代了簪缨世家的沈家背景
C.簪缨世家的沈家背景被清晰交代
D.清晰交代了沈家乃簪缨世家的背景
4.下面是某小区一则通知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近期有业主反映小区内有养狗的随意遛狗,给大伙儿带来了安全隐患。面对这种情况,物业管理处决定,在小区东北角划定遛狗区域。望每个养狗业主遵照本小区遛狗规定,共同营造小区的和谐氛围。
5.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以“志愿服务”开头,概括志愿服务的作用。要求:①要点全面;②不超过50字。
志愿服务是一项以自愿且不图物质报酬为参与前提的社会事业,重在出力而不是出钱,致力于弥补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的不足。这项事业有上百年的历史,在世界各地广泛开展,是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人的内心都有向真、向善、向美的一面,都期望实现个人的美好价值,志愿服务是把这种期望变为现实的一种途径。志愿者在从事服务的过程中,会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军 号
申志远
一支衣衫褴褛的队伍行进在草地上,远远的,一个人走在前头,他的影子在天际线下,是一个小黑点,后面,很远很远的地方,是打着军旗行进的红军。
从茨坪出发,过湘江,一直走到这一眼看不到边的草地,陆青一直都走在这支队伍的前头,他是号手,军号一响,红军战士就要向前冲锋。陆青19岁,曾经是茨坪的一个喇叭匠,婚丧嫁娶、红白喜事都少不了他,老表们都叫他“喇叭青”。那年,镇上闹红军,他跟了私塾的教书先生一起投了红军。
政委问他:“娃子,你会干啥?”“我会吹喇叭。”“吹喇叭?那去当号兵吧!”
政委一句话,喇叭换成军号,从此,陆青成了号兵。
军号是德国的,铜的,铮亮铮亮的,能照见号兵的脸。一吹,声音特别嘹亮,十里八里都能听见。军号的主人叫阿贵,每天号不离手。阿贵是广东人,读过学堂,从南昌起义开始,一路吹到井冈山。号谱虽然复杂,但对喇叭匠陆青来说不是难事,很快就学会了。
阿贵把军号用一个牛皮套套着,拴了一大块红绸子,时刻带在身边。号兵陆青跟屁虫似的追着阿贵,想着有一天自己成为这军号的主人。
有一天,阿贵说:“喇叭青,我要是牺牲了,你得继续吹,吹到革命胜利……”
陆青回答:“我想要军号,可不想你死,我们要一起吹着军号去见毛委员!”
湘江之役,白匪用了飞机大炮,红军的浮桥被打断,战士的鲜血染红了湘江……号兵阿贵在湘江渡口吹响了冲锋号,一颗炸弹在江边爆炸,号声戛然而止,阿贵的脑袋被弹片削掉了,一团血雾喷过来,鲜血浸透了红绸。血喷了陆青一脸,他拾起军号,用尽平生的气力吹响,他的脸和军号、军旗都融在湘江猩红的血色中,①号声呜咽,号声嘹亮……红军在付出巨大的牺牲后,成功突围。
以后,这军号跟了陆青,跟着主力红军,一路走来。
松潘草原的天气,一会儿一变,刚刚是万里晴空,一下子就暴雨如注。陆青行进在草地上,任雨水浇过头顶,他把军号塞进背包,打开背上破旧的油纸雨伞,冒雨前行。雨雾中的陆青感到特别疲惫,他走不动了。雷鸣电闪中,他仿佛看到了阿贵在和他说军号的事……
暴雨过后,草原上弥漫着雨雾,天边还出现了一道彩虹,陆青又饿又乏,放眼回望,军旗变成一个小点。
前方,是一块绿色的草坪,过了草坪就是一大片灌木丛,陆青喝光水壶中最后一口水,扔掉了被雨打烂的油纸伞,擦了擦军号,整理了一下背包,踏上了绿色的草坪。
一脚下去,陆青感觉自己飞了起来,而后整个身子迅速地沉下去,仿佛大地里伸出一只手在拽他,他挣扎着,越挣扎陷得越深。陆青试图扔掉身上的背包,可是根本摘不下来,就这样,他一点一点被绿色的泥浆包围。时间似乎静止了,他听到了自己的心跳声……
陆青半个身子没在沼泽里,他脑子是清醒的,用尽最后的力量,他吹响了军号,②号声嘹亮,号声呜咽……
吹号加速了陆青的下沉,很快,淤泥没了他的脖子,陆青想,战友们呢,能听到号声吗?一瞬间,他的眼睛模糊了,他清晰地看到了阿贵,张开双臂从红色的湘江走来,他睁不开眼睛了,但是他觉得自己的脚踏在一块石头上,他用左臂,高高地举起军号,他要让战友们看到军号……
红军队伍走到这里,正是晚霞满天的时候。一望无垠的草地上,只见陆青的手在高高地擎起,军号紧握在他的手里,像个路标,红绸子在风中飘舞……
政委和红军战士们向着军号敬了军礼,绕过这片死沼,向远方,向红霞灿烂的地方走去……
(选自《北方文学》,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前半部分交代了陆青成长为一名真正号兵的经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故事情节更加合理,同时使行文跌宕起伏,更具可读性。
B.阿贵与陆青两人尽管有着不同的出身经历,但是对军号的珍视和对号兵责任的恪守却惊人相似,两人也都有着同样高贵的精神追求。
C.陆青在距离大部队很远的前方引路,这种个人英雄主义的做法造成自己最终深陷沼泽而无人救援的后果,作者在对其褒扬中也暗含批判。
D.小说结尾处“向远方,向红霞灿烂的地方走去……”,富有象征意义,预示着革命队伍走向光明和胜利,言简意丰,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7.文中两次写到“号声”,试分析二者的内涵有何异同。
8.小说以《军号》为题,有哪些作用?试结合全文内容分条作答。
?三、综合素养
9.[原创题]在小说《百合花》中,作者用她那细腻的笔触,曾两次写到小通讯员步枪筒里的“伪装”(树枝、野菊),对刻画人物形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选取生活中的一个场景进行恰当的细节描写,来刻画鲜明的人物形象。200字左右。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