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必修2同步课件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4份)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版必修2同步课件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4份)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1-11-30 22:15:02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湘教版《地理Ⅱ》第一章
第四节
一、外国文化与人口
地域文化与人口
二、中国文化与人口
第四节
这些是文化吗?何为文化呢
中国文化与人口
外国文化与人口
这些也是文化吗
中国文化与人口
外国文化与人口
下列有关文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财富
B.文化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传统性
C.文化就是指人类社会意识形态
D.精神上的东西才能称之为文化
思路: 文化作为历史的承传,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反映,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定义,但归纳起来有一个共同的认识,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前者称为物质文化,后者称之为精神文化。文化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传统性
B
中国文化与人口
外国文化与人口
下列属于文化范畴的是
A 黄山云海 B 京剧
C 地铁 D 窑洞
E 校园雕塑 F 城市
G 壶口瀑布 H 五台山寺庙
I 三北防护林 J 未成年人保护法
BCDEFHIJ
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中国文化与人口
外国文化与人口
地域文化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个国家、地区或一个民族都会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即地域文化!
中国文化与人口
外国文化与人口
草原文化
蒙古包是草原牧民为适合游牧民族生活的一种圆形流动住宅。
中国文化与人口
外国文化与人口
海派文化
中国文化与人口
外国文化与人口
澳洲文化
地域文化能够对人口、城市等的发展持续地产生作用。 但是,不同的地域文化对人口、城市等的影响是不同的!
中国文化与人口
外国文化与人口
一、外国文化与人口
地域 人口出生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 近年来人口的迁移
西欧
南亚
阅读课文有关内容,讨论交流并阐述:
⑴欧洲地域文化中婚俗、生育观念是何种状况
⑵说说你所知道的南亚地区人们对婚俗、生育的观念
⑶在下表空格中填上合适的内容


流入人口多
流出人口多


中国文化与人口
外国文化与人口
二、中国文化与人口
1. 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婚俗
生育
职业选择
人口流动
婚育 年龄 子女 数量 对男孩女孩的态度 联姻地域的范围 联姻对象的变化
传统 观念
当前时尚观念
2. 阅读课文有关内容并填写表中空格
早婚早育
晚婚晚育
多子多福
少生优生
男孩才是后代
男孩女孩都是后代
狭小
世界范围
门当户对亲上加亲
重视感情自由恋爱
讨论分析: 婚姻地域范围的扩大,为什么能够提高人口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
外国文化与人口
中国文化与人口
1.有关地域文化与人口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域文化是指一个地区的民族文化
B.地域文化对一个地区的人口发展起决定作用
C.地域文化能够对一个地区和国家人口的发展持续地产生作用
D.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地域文化虽然有差异,但对人口发展的作用往往相同
2.属于目前我国婚俗时尚的是
①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②男孩女孩都是后代
③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男人 ④只生一个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学而优则仕”中的“仕”是指
A.商人 B.农民 C.工人 D.官吏
练一练:
C
D
D
中国文化与人口
外国文化与人口
4.我国传统农业社会里,牧民的居住观点是
A.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B.安土重迁
C.逐水而迁 D.四海为家
5.世界上主要宗教一般都不反对人口增殖,主要原因是
A.养儿防老 B.扩大教派的势力
C.发展农业生产 D.促进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
B
中国文化与人口
外国文化与人口(共17张PPT)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湘教版《地理Ⅱ》第一章
第一节
一、人口自然增长
人口增长模式
二、人口增长模式
第一节
一、 人口自然增长
人口自然增长是由: 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①人口的出生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出生人数与同期人口总数之比。
②人口死亡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死亡人数与同期人口总数之比。
③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 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数减死亡数)与人口总数之比。

人口自然增长
人口增长模式
一、 人口自然增长
读下图讨论分析:
⑴讨论分析时应注意图中的哪些可读的信息?
⑵这幅“历史上的人口增长示意图”反映了人口增长的哪些特点
⑶你认为影响这些特点形成的主导因素是哪个
⑴ ① 纵座标与横座标的含义 ② 文字信息内容 ③ 曲线的形状
⑵ 人口增长在时间上不均衡(现代社会之前:人口增长缓慢,之后:人口增长迅猛)
⑶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自然增长
一、 人口自然增长
读下表,先计算填空,然后讨论分析有关问题:
国家 总人口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自然增长的人口
埃及 6398万 2.50% 0.65% %
日本 12687万 0.94% 0.82% %
想一想:按经济发展水平,埃及与日本属于同一类国家吗 表格中的信息在人口增长方面还能说明什么
发达国家: 人口自然增长率低,自然增长的人口数少
发展中国家: 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自然增长的人口数较多
人口增长空间上的不均衡
1.85
0.12
约118万
约 15万
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自然增长
一、 人口自然增长
国家 总人口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自然增长的人口
埃及 6398 万 2.50 % 0.65 % 1.85 % 约118万
日本 12687万 0.94 % 0.82 % 0.12 % 约 15万
讨论分析: ⑴通常情况下,为何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低于发展中国家? ⑵有一些发达国家人口死亡率高于发展中国家,其原因主要是什么呢
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低的原因主要有: ①社会经济发达,老年人的社会保障程度较高 ②文化教育水平高,女性受教育的程度也高, 很容易接受生育新观念 ③ ……
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自然增长
一、 人口自然增长
在人们看来,社会经济越发达,死亡率应该越低,但有些发达国家的总计死亡率略高于发展中国家。这是为什么呢?下表中的数据也许能帮助我们进行分析。
年龄 0~14岁 15~59岁 60岁及以上 总计人数
发达国家 人口数 200 550 250 1000人
死亡率﹪ 0.5 0.6 2
发展国家 人口数 350 600 50 1000人
死亡率﹪ 0.8 0.7 2.2
其实,有些发达国家在各分年龄组中,死亡率均低于发展中国家,但总计下来其死亡率要略高于发展中国家。这是因为发达国家老年人口比较多,而老年人的死亡率一般较高造成的!
0.93
0.81
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自然增长
二、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增长模式 历史时期 人口增长的特点
原始社会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后工业化
请阅读课文有关内容并填写下表空格:
讨论分析:当代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空间差异?
低–低–低 (现代人口增长模式)
增长极慢
增长较慢
增长迅速
增长缓慢并出现零增长和负增长
人口增长模式
高–高–低 (原始人口增长模式)
高–高–低 (传统人口增长模式)
高–低–高 (人口增长过渡模式)
看提示图
人口自然增长
0
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
二、人口增长模式
初婚年龄(岁)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9 33
妇女人数(个) 5 1 10 9 14 19 11 7 6 5 2 3 1 1 1
材料: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兴盛时期。从现存的唐代墓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95个唐代妇女的初婚年龄情况。(上表)
1.据此材料,唐代妇女的平均初婚年龄是多少
2.唐代妇女平均初婚年龄比我国现代妇女法定初婚年龄大一些还是小一些
活动探究:
我国现行《婚姻法》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晚婚晚育应予鼓励” 。据此可以看出,唐代妇女初婚年龄(18.35岁)比现行法定初婚年龄小。
18.35
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自然增长
二、人口增长模式
3.初婚年龄与人口出生率有什么关系
4.我国提倡晚婚晚育,对控制人口数量有什么作用
活动探究:
3.初婚年龄小,意味着初次生育时间提前,生育期长,就容易造成出生率升高。
4.以唐代妇女与现代法定婚龄相比,同样是用180年的时间,从理论上说,唐代妇女约可生育10代人,而现代妇女只可生育9代,这样少生一代人,就可以有效的控制人口数量, 缓解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压力。
人口增长模式
初婚年龄(岁)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9 33
妇女人数(个) 5 1 10 9 14 19 11 7 6 5 2 3 1 1 1
人口自然增长
二、人口增长模式
我国历史人口数量的变动
年代 (公元) 人口 (万) 年代 (公元) 人口 (万) 年代 (公元) 人口 (万)
2年 6000 980年 3540 1949年 54170
220年 2300 1330年 8500 1953年 59020
300年 3500 1776年 31150 1964年 73900
609年 6000 1820年 38310 1982年 103190
755年 7000 1910年 43600 2000年 129500
活动探究:根据下表,总结我国历史人口数量变动的特点和趋势
①我国历史上有的时期人口增长得快,有的时期人口增长得慢 ②新中国建立前,人口增长缓慢;新中国建立后,人口增长迅猛; 20世纪八十年代后,人口增速减慢.
人口数量呈波动增长的趋势
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自然增长
二、人口增长模式
讨论分析: 发达国家为“三低”现代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增长缓慢;这种状况对资源、环境、发展等方面有何主要影响 应采取何种对策?
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低、人口增长慢 ⑴劳动力紧缺: ①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影响经济的发展 ②兵源不足,国家安全得不到保障
发达国家人口死亡率低 ⑵老龄化现象严重: ①增加社会保障和青壮年人的生活负担 ②老年人生活孤单, 也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鼓励生育、吸纳移民
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自然增长
二、人口增长模式
讨论分析: 发展中国家出生率较高、人口增长快, 这种状况对资源、环境、发展等方面有何主要影响? 应采取何种对策?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费也会随之快速增长,极易超出环境的供应和自净能力,进而引发各种破坏资源、环境污染、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 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大力实行计划生育
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自然增长
练习:
⑴根据下表中的数据,计算出各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并填 写在空格中 ⑵绘制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折线图,并说明目前该地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
年 份 1949 1957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1
出生率(%) 3.60 3.40 3.79 3.34 2.30 1.82 2.10 2.10 1.71 1.34
死亡率(%) 2.00 1.08 0.95 0.76 0.73 0.63 0.68 0.67 0.66 0.64
自然增长率(%)
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自然增长
返回(共18张PPT)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湘教版《地理Ⅱ》第一章
第三节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人口迁移
二、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第三节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阅读课文有关内容思考: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是同一个概念吗 为什么
1.人口迁移: 就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①必须改变定居地
②改变定居地需持续一段较长的时间
③必须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线
例如:①读书或分配工作离开家乡的大学生
②到中国来工作的外国人等
人口流动:人口短期离开原定居地后又返回的现象
人口迁移的概念
和分类
引起人口迁移
的因素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2.分类
按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划分
国际迁移
国内迁移
省际迁移
县际迁移
根据人口迁移的方向来划分
农村→农村
农村→城市
城市→城市
城市→农村
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人口迁移的概念
和分类
引起人口迁移
的因素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请对照课本16页图,说出近现代(二战前)世界人口主要的迁出地和迁入地有哪些地方?
东南亚
主要的迁出地:欧洲、非洲、中国、印度 迁入地:美洲、东南亚、澳大利亚、新西兰
人口迁移的概念
和分类
引起人口迁移
的因素
世界人口的迁移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下图红、黄、蓝三种色彩代表某国国内的三个行政区域,白色代表另外一个国家。读后完成: 
⑴属于国内人口迁移的有?
A1→B1
C1→A2
⑵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的是?
C1→D
⑶不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A1→A2 C1→C2
思考:人口迁移有多种类型,当人口发展与环境、经济、社会处于互不适应的状态,就会导致人口 迁移,那么具体引发人口迁移的因素又有哪些呢?
人口迁移的概念
和分类
引起人口迁移
的因素
二、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请阅读课本有关内容,整理后进行交流讨论:
影响因素
拉力
推力
经济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
政治因素
自然生态
环境因素
人口迁移的概念
和分类
引起人口迁移
的因素
二、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城市
乡村
工作机会多
赚钱机会多
医疗与社会福利好
教育与升迁机会多
休闲机会多
现代建筑居住舒适
置业与致富机会多
社会地位高
人口密度大
失业率高
犯罪率高
建筑物密集
房地产价格高
交通拥挤
环境质量差
农村生活困难
就业机会不多
升学与升迁机会不多
生活质量低
就医不便
公共设施不足
老式房屋生活不便
社会地位低
人口流失
人口总量少
劳动力老化
农业投资少
农业生产条件差
农田荒废
环境质量好
拉力因素
推力因素
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
人口过于集中
人口迁移的概念
和分类
引起人口迁移
的因素
城市化
郊区化
(推力)
(拉力)
人口迁移的概念
和分类
引起人口迁移
的因素
二、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练一练:
⑴近年来,引发长江三峡地区人口大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经济因素 (大型工程的布局和建设)
20世纪50年代美国老年人口迁移路线
⑵20世纪50年代,美国许多老年人从东北部地区向南部和西部沿海地区迁移,其影响的主要因素是?
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气候温和、阳光充足)
人口迁移的概念
和分类
引起人口迁移
的因素
二、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⑶日本高校研究院所中有一些中国学子,导致他们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社会文化因素 (文化教育)
⑷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有许多人从祖国的各地迁往克拉玛依、大庆等地,导致这些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
经济因素 (区域的大 规模开发)
人口迁移的概念
和分类
引起人口迁移
的因素
二、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⑸照片上的小王,明天要从厦大正式调往爱人工作所在地南京了,引起这一人口迁移的因素是?
社会文化因素 (家庭婚姻)
⑹20世纪80年代我国有大量的知识青年从农村返回城市,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政治因素(政策)
人口迁移的概念
和分类
引起人口迁移
的因素
二、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近年我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很大,2001年我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读图并回答有关问题。
由乡村流向城市,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由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沿海地区。
⑴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是?
是由于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
⑵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人口迁移的概念
和分类
引起人口迁移
的因素
二、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读下图分析:⑴1949—1986年期间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在这期间,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活动多由什么因素引起的?
从东部向中部以及从东部、中部向西北、东北、西南方向迁移
多由政治因素引起的
人口迁移的概念
和分类
引起人口迁移
的因素
二、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读下图分析:⑵ 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人口迁移是以开发和支援边疆建设为目的。80年代中期后,我国人口迁移和流动人口外出的目的
主要是: 。 和 ;人口 流动的性质多 属于 性;
国内人口流动 主要由 部和
部地区迁往
部沿海的省区和城市,以及工矿区。
务工
经商
自发

西

人口迁移的概念
和分类
引起人口迁移
的因素
二、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做一做:
完成课本21页的活动题
⑴ 世界人口迁出国多为发展中国家,世界人口迁入国多为发达国家
⑵ 发达国家经济、文化水平高,但人口增长慢,劳动力较为短缺;而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较低,人口增长快,有大量劳动力过剩
人口迁移的概念
和分类
引起人口迁移
的因素(共14张PPT)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湘教版《地理Ⅱ》第一章
第二节
一、“人口爆炸”
人口合理容量
二、环境的限制性
第二节
三、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人口爆炸”
阅读课文有关内容,讨论回答下列思考题:
①计算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 ②分析1830年以来世界人口的增长趋势
几千年
100年
30年
15年
12年
人口增长呈现出越来越快的趋势! 人口爆炸!
合作讨论: 你们赞成教材的10~11页活动探究题两种观点中的哪一种?请用自已的话加以说明。
人口“爆炸”
环境的限制性
人口的合理容量
人口“爆炸”
环境的限制性
人口的合理容量
二、环境的限制性
请阅读课文有关内容,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⑴环境容纳人口的数量主要受哪些因素的限制 ⑵你认为首要的限制因素是哪一个
消耗数量取决
开发数量取决
资源
首要
因素
科技发展水平
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
⑴ 资源是影响环境容纳人口数量的首要因素
⑵ 科技发展水平
⑶ 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
环境对
人口容
纳数量
人口“爆炸”
环境的限制性
人口的合理容量
二、环境的限制性
1.长江三峡库区建设,百万移民安置,说明三峡地区的环境对人口的容纳数量 .这主要是因为环境中的   资源被水淹没掉。
2.假如地壳运动使长江三角洲上升到5000米左右,那就变成了“高”“寒”气候地区,这样就不会再是我国人口分布最稠密的地区,这说明 资源的变化也会深深影响着环境对人口纳容的数量.
讨论分析:
减少
土地
气候
可见,自然资源中的土地、气候以及矿产、水、生物等对环境容纳人口数量的多少,影响是十 分明显的。所以,保护自然资源就是保护人类!
人口“爆炸”
环境的限制性
人口的合理容量
二、环境的限制性
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减少的关系
人口增长
人均耕地减少
粮食需求增大
城市膨胀
建设用地增加
开垦新荒地
农药化肥用量增加
工矿规模扩大
植被破坏
水土流失
土壤肥力下降
粮食产量下降
土壤污染加剧
土地荒漠化
耕地总面积减少
人口“爆炸”
环境的限制性
人口的合理容量
三、人口的合理容量
阅读课文有关内容,讨论思考下列问题:地球上到底能够容纳多少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人口容量究竟多大为好?
地球上能够容纳多少人,你同意下列哪一流派的观点呢?能说说理由吗?
人口“爆炸”
环境的限制性
人口的合理容量
阅读教材13页的材料
人口“爆炸”
环境的限制性
人口的合理容量
思考分析:下列三个概念的说法正确吗 若错误的话,请给予纠正。
环境承载力:指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
人口合理容量:指在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
人口容量:指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
环境承载力:指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人口合理容量: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
人口容量:指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
人口“爆炸”
环境的限制性
人口的合理容量
三、人口的合理容量
选择题练习:
⑴ 人口合理容量 A. 是根据一地自然资源的数量确定的 B. 是一个国家人口控制的最终警戒线 C. 表明人口与其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基本协调 D. 随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而增大
⑵ 下列关于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总人口数量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B.世界人口总量已超过环境人口容量
C.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应控制在16亿左右
D.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
C
D
人口“爆炸”
环境的限制性
人口的合理容量
三、人口的合理容量
⑶造成上述两地区土地生产潜力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① 光照 ② 地形 ③ 土壤 ④ 热量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⑷青藏地区环境人口承载力的特点主要是 ①地域广大,资源丰富,环境人口承载力大 ②地处内陆,气候干旱,环境人口承载力小 ③地理环境“高、寒”,生态脆弱,环境人口承载力小 ④充分利用该地区丰富的太阳辐射能,可提高土地生产潜力和环境人口承载力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D
B
具体 地区 年生物量(万吨) 可载人口量 最大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长江中下游 88600 22000 395
青海 西藏 10000 1000 4
人口“爆炸”
环境的限制性
人口的合理容量
三、人口的合理容量
讨论交流并完成课本15页活动探究题
我国人口容量应该控制在16亿左右,但目前13亿 人口已使我国的许多资源以及一些地方的环境不 堪重负。今后必须继续实行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
资源 数量 居世界的位次
国土面积 960万平方千米 三
耕地 9589万公顷 四
草原 22434万公顷 四
森林 11525万公顷 六
水能 6.8亿千瓦 一
中国人均耕地不及世界人均数的1/3
中国人均森林约为世界人均数的13%
中国人均草原约为世界人均数的32%
中国人均水资源是世界人均数的1/4
下列资料和表格内容说明了我国在自然资源方面具有哪些主要的特点?
总量大,人均量很少
人口“爆炸”
环境的限制性
人口的合理容量
三、人口的合理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