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教科书
湘教版《地理Ⅰ》第二章
大气环境
第三节
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三、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四、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五、常见的天气系统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常见天气系统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一) 大气的组成
(二) 大气的垂直分层
干洁空气:
氮、氧、氩:占大气总体积的99.96%。
微量气体:二氧化碳、氪氖、氨、甲烷、氢、 一氧化碳、氙、臭氧、氡
水 汽
固体杂质:
大气中悬浮着的尘埃、孢子、花粉等固态微粒。
(一) 大气的组成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常见天气系统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思考:
1.随高度的上升,对流层和平流层的气温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2.为什么说,对流层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3.为什么平流层适合于飞机飞行?
气温(℃)
高度(千米)
50
12
高
层
大
气
平
流
层
对
流
层
宇宙火箭 人造卫星
极光
流星
气温垂直分布
积雨云
-100
60
20
-20
-60
(二) 大气的垂直分层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常见天气系统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二)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
(三)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常见天气系统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太
阳
辐
射
波
长
范
围
思考:
1.太阳辐射根据波长共分为哪几个波段?
2.太阳辐射最强部分的波长集中在哪个光区?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常见天气系统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太阳辐射 总体波长范围:0.15~4微米
紫外光 可见光 红外光
占太阳辐射能比例 7% 50% 43%
波长
(微米) 小于0.175 0.175~0.40 0.40~0.76 大于0.76
经过大气层时发生的情况 几乎完全被上层大气吸收 绝大部分被臭氧层吸收 波长较短的蓝色光等为大气分子所散射,水汽、云和浮尘等可阻挡、反射和吸收一部分可见光,绝大部分可见光能够直接到达地面 对流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汽、云和浮尘,可直接吸收相当数量的红外光
思考:
1.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有哪几种形式?各有什么特点?
2. 为什么晴朗的天空多呈现蔚蓝色?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常见天气系统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二)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
太阳辐射
100%
大气上界
太阳常数
8.24J/cm2 min
大气和地面的
反射散射34%
大气吸收19%
大 气
地面吸收47%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思考:
为什么我们说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而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都是长波辐射?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常见天气系统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大气上界
大气
(二)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
太阳
辐射
100
大气和地面的
反射34
大气吸收19
地面吸收47
地面
辐射
120
23
潜
热
输
送
10
湍
流
输
送
114
大气吸收
射向宇宙空间
6
射向宇宙空间
60
射向地面
106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之间的关系
思考:
计算出大气中热量收入和支出各是多少。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常见天气系统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三)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大气上界
A
B
太
阳
高
度
与
辐
射
强
度
思考:
A,B两种情况下,地面得到太阳辐射强度是否一样?为什么?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常见天气系统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太 阳 辐 射
(三)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不同性质地面的反射率
29-35
地面性质 沙土 黏土 浅色土 深色土 草地 耕地 新雪 冰 海洋 海洋
20
22-32
10-15
26
14
84-95
50
7(平均)
2(赤道)
玻
璃
温
室
效
应
思考:
为什么玻璃温室会有保温效应?
(三)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常见天气系统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三、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
(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四)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常见天气系统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冷
热
不
均
引
起
热
力
环
流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常见天气系统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思考:
一般情况下,受热地区近地面的气压和高空的气压分别会产生什么变化?为什么?
城
郊
之
间
的
热
力
环
流
(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常见天气系统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思考:
你能解释城市与郊区间产生热力环流的原理吗?
风
的
形
成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
思考:
高空的风分别受到哪些力的作用,这些力分别有什么特点?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常见天气系统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三
圈
环
流
和
风
带
气流上升
1
2
3
4
爬升
极锋
5
6
下沉
赤 道 低 气 压 带
副 热 带 高 气 压 带
副 极 地 低 气 压 带
极 地 高 气 压 带
0°
30°
60°
极地东风
盛 行 西 风
东 北 信 风
高纬环流与极地东风带
中纬环流与西风带
低纬环流和信风带
思考:
近地面的四个气压带中,属于热力作用形成的有哪些?属于动力作用形成的有哪些?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常见天气系统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四)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风
带
和
气
压
带
移
动
66.5 °
23.5 °
0 °
23.5 °
66.5 °
高气压带
低气压带
太阳直射
北回归线
太阳直射
赤道
太阳直射
南回归线
思考: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有什么规律?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常见天气系统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四、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一)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常见天气系统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四、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探
究
↓
气
压
带
风
带
移
动
对
气
候
影
响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常见天气系统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一)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思考:
7月份,南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分布状况有什么不同,导致的原因是什么?
观
察
↓
7
月
份
全
球
气
压
分
布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常见天气系统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一)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思考:
1月份,北半球的副极地低压带为什么不呈带状分布?
观
察
↓
1
月
份
全
球
气
压
分
布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常见天气系统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甲
乙
探
究
↓
东
亚
南
亚
季
风
环
流
(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思考:
1)甲、乙两图,哪幅属于1月?哪幅属于7月?说出判断理由。
2)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两图中的气压与风向的分布?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常见天气系统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地区 季节 大气活动中心 成因 季风 气候特征
东亚 夏季
冬季
南亚 夏季
冬季
探
究
↓
东
亚
南
亚
季
风
环
流
(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活动:
对比分析东亚与南亚季风环流的差异,完成上表。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常见天气系统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五、常见的天气系统
(一)锋面系统与天气
(二)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常见天气系统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一)锋面系统与天气
锋
的
组
成
思考:
1)锋面两侧的空气性质有什么区别
2)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你能解释其原因吗?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常见天气系统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一)锋面系统与天气
冷
锋
与
天
气
思考:
1)冷锋两侧的气团如何运动?
2)冷锋形成的降水主要分布在锋的什么位置?
3)根据冷锋的情况,推测出暖锋的气团运动方向和降水范围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常见天气系统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广州市4月15日—4月18日锋面过境天气情况表
日期
气压(hpa)
降水(mm)
气温(℃)
4.15
1012
1
23.6
4.16
1013
3
23.5
4.17
1009
68
25
4.18
1008
1
29.5
根据资料判断在广州过境的锋面是冷锋还是暖锋。
(一)锋面系统与天气
探
究
↓
判
断
锋
的
性
质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常见天气系统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我国某城市2月4日—8日锋面过境天气情况表
根据资料判断在该地过境的锋面是冷锋还是暖锋。
日期 气温
(℃) 气压
(hpa) 天气状况
2月4日 12 1022 晴,1-2级偏北风
2月6日 8 1024 雨夹雪,4-6级偏北风
2月8日 2 1028 多云转晴,2-3级偏北风
探
究
↓
判
断
锋
的
性
质
(一)锋面系统与天气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常见天气系统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030
1020
1010
水平气压梯度力
实际风向
(二)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
低
气
压
系
统
与
天
气
思考:
1)图中闭合等压线的数据有什么变化?说明其中心气压如何?
2)根据实际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关系,判断它所属的半球。
3)图中的气流在水平方向上如何运动?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常见天气系统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二)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
观
察
↓
气
压
系
统
与
天
气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常见天气系统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右键单击后选择弹出菜单中的“播放”观看动画
(二)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
气流状况 气 旋 反气旋
气压状况
气
流 水平方向
垂直方向
天气状况
探
究
↓
气
旋
反
气
旋
将上页中探究的内容填在表中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常见天气系统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长沙自6月29日以来,出现了持续晴热高温天气。截止8月10日,35摄氏度以上的高温日有34天,其中7月11日至8月3日更是连续24天出现35摄氏度以上高温;8月2日长沙日最高气温达到40.6摄氏度,持续高温为近50年来所罕见。
长沙持续的高温天气是由哪种天气系统引起的
(二)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
探
究
↓
气
旋
反
气
旋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常见天气系统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二)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
影响我国天气的锋面气旋
锋
面
气
旋
系
统
与
天
气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常见天气系统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二)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
(1)图中A、B、C、D四地中,目前在冷气团控制下的是___,在暖气团控制下的是___。
(2)此时A、C两地各吹什么方向的风?
(3) A、B、C、D四地中, 目前最可能发生降水的是_______。
(4)未来一段时间内,B、D两地的天气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探
究
↓
锋
面
气
旋
与
天
气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常见天气系统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世界气候类型
附一
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图表数据
附二(共23张PPT)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教科书
湘教版《地理Ⅰ》第二章
第一节
地壳物质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
二、地壳的物质循环
(一)矿物
地壳的物质组成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
(二)岩石
(三)地壳各物质间关系
地壳的物质循环
概念:
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
单
质
石墨
方解石
化
合
物
(一)矿物—岩石圈的基本单元
地壳的物质组成
地壳的物质循环
物态:
气、固、液三态。
(你能各举出一例吗?)
(一)矿物—岩石圈的基本单元
地壳的物质组成
地壳的物质循环
常见矿物—金属矿物
赤铁矿
磁铁矿
黄铁矿
黄铜矿
方铅矿
(一)矿物—岩石圈的基本单元
地壳的物质组成
地壳的物质循环
(一)矿物—岩石圈的基本单元
常见矿物—非金属矿物
长石
石英
云母
方解石
滑石
磷灰石
地壳的物质组成
地壳的物质循环
(一)矿物—岩石圈的基本单元
矿物的识别
看了上面的视频你初步了解了几种识别矿物的方法?
地壳的物质组成
地壳的物质循环
(二)岩石
概念
岩石圈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
石英岩
花岗岩
地壳的物质组成
地壳的物质循环
(二)岩石
分 类
(按成因)
岩浆岩
变质岩
沉积岩
地壳的物质组成
地壳的物质循环
(二)岩石
岩
浆
岩
岩浆岩是如何形成的?根据形成环境又分为哪两种?代表性的岩石分别是什么?
地壳的物质组成
地壳的物质循环
(二)岩石
沉积
岩
沉积岩是如何形成的?它有什么重要的特征?
地壳的物质组成
地壳的物质循环
(二)岩石
变质
岩
变质岩是如何形成的?根据形成环境分为哪两种?代表性的岩石有哪些,它们分别是什么岩石变质而成的?
地壳的物质组成
地壳的物质循环
元素
矿物
岩石
地壳
(三)地壳各物质间关系
矿产
有用富集
矿床
地壳的物质组成
地壳的物质循环
(一)地质循环
(二)岩石转化
二、地壳的物质循环
地壳的物质组成
地壳的物质循环
(一)地质循环
概念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岁月中,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存在着大规模的物质循环。
推动能量
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的衰变。
放射能→热能→机械能
地壳的物质组成
地壳的物质循环
(二)岩石的转化
地壳的物质组成
地壳的物质循环
④
①
②
②
③
③
(二)岩石的转化
你能说出上图中各代号所表示的作用吗?
④
④
地壳的物质组成
地壳的物质循环
1. 下列全部属沉积岩的是 ( )
A. 砾岩、砂岩、页岩、板岩
B. 石灰岩、大理岩、玄武岩、砂岩
C. 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D. 花岗岩、页岩、板岩、大理岩
2. 关于地壳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岩
B. 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沉积岩
C. 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变质岩;
D. 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新的岩浆
练习
C
C
地壳的物质组成
地壳的物质循环
拓展一
除了沉积岩外,其它的岩石可能存在化石吗?为什么?
地壳的物质组成
地壳的物质循环
月球上会形成类似于地球的沉积岩和变质岩吗 为什么
拓展二
地壳的物质组成
地壳的物质循环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的研究员欧阳自远是我国天体化学领域的开创者。他原先是学习地质科学的,但他现在却关注陨石和宇宙尘。因为一般陨石的年龄是46亿年,和地球的年龄相当。
现在我们在地球上已经找不到任何46亿年前的东西了,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是30多亿年前形成的。为什么地球上古老的岩石不存在了呢?
拓展三
地壳的物质组成
地壳的物质循环(共27张PPT)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
标准实验教科书
湘教版《地理Ⅰ》第二章
水循环和洋流
第四节
一、水循环
二、洋流
一、水循环
(一)水循环过程
(二)水循环的意义
(三)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水循环
洋流
水循环有哪些主要环节?
(一)水循环过程
水循环
洋流
植物蒸腾
根据水循环发生的范围,可以把水循环分为哪几类?
分别说明其循环过程中的主要环节。
(一)水循环过程
水循环
洋流
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蒸发(蒸腾)→降水
蒸发→降水
(一)水循环过程
水循环的主要类型及主要环节:
海陆间循环(也叫大循环):
海上内循环:
内陆循环:
水循环
洋流
(一)水循环过程
水循环
洋流
水循环
水循环
洋流
1. 水循环是动的还是静的?驱动水循环的能量主要是什么?
太阳能及地球重力势能
2.大量砍伐树木会对当地水循环带来什么影响?
森林能涵养水源、增加蒸发和下渗、减少地表径流、促进水的良性循环,被称为“绿色天然水库”。大量砍伐树木会破坏当地水的良性循环,使水资源减少或枯竭。
讨论活动:
水循环
洋流
在A、B两幅图片中,哪个地区更容易形成水循环?为什么?
A
B
讨论活动
(二)水循环的意义
维护了全球水量平衡
----- 水量平衡器
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
-----天然淡水制造厂
调节全球热量平衡
------大自然的空调
塑造着地表形态
------ 地形雕塑师
水循环
洋流
(三)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增加或减少地表蒸发、人工增雨、修建水库及跨流域引水,影响水循环的个别环节。
1. 有利影响:植树造林、修建水库、跨流域引水、人工增雨等。
2. 不利影响:滥伐森林、过度抽取地下水等。
水循环
洋流
水量 水体类型 占全球水量
全球水量 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淡水+咸水) 100%
人类目前可利用的水资源 淡水 2.53%
人类目前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 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十万分之七
人类目前真正有效利用的淡水资源 每年只有 9000km3
思考:表格的数据说明什么问题?
水资源是有限的……
水循环
洋流
描述水循环的类型和过程:
水循环
洋流
二、洋流
(一)洋流的概念和分类
(二)洋流的分布
(三)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水循环
洋流
概念:
又叫海流,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沿一定方向进行的较为稳定的流动。
暖流: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要高。
寒流: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要低。
分类
按性质可以分为两类:暖流和寒流
低纬→高纬
高纬→低纬
(一)洋流的概念和分类
水循环
洋流
副热带海区为中心
-----反气旋型(北顺南逆、东寒西暖)
副极地海区为中心
-----气旋型(北逆、东暖西寒)
(二)洋流的分布
水循环
洋流
南半球没有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南半球中纬度西风漂流横贯三大洋
北印度洋上形成冬逆夏顺的季风洋流
活动:总结洋流的分布规律
水循环
洋流
世界主要航海线与洋流分布有何关系?
(三)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水循环
洋流
根据下图,分析探究:
1、爱尔兰都柏林和纽芬兰圣约翰斯所处的纬度差不多,但1月份都柏林的气温为8℃时,圣约翰斯的气温通常在0℃以下,为什么?
2、图中的 表示纽芬兰渔场,该渔场形成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水循环
洋流
根据下图,分析探究:
3、哥伦布第一次从欧洲去美洲时,走了图中A,B两条不同的路线。有趣的是走距离较短的A路线用了37天,而走距离较长的B路线只用了22天,为什么?
4、1978年3月,一艘油轮在英吉利海峡附近失事,使2.95亿升原油泄入海中,你认为洋流会给海上石油污染带来什么影响?
水循环
洋流
1.对气候的影响
2.对海洋生物分布的影响
3.对航海业的影响
4.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寒流降温降湿、暖流 增温增湿;
——渔场的形成
——顺流省时、省燃料。
——加快污染海区的
净化速度,但同时扩
大污染范围。
(三)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水循环
洋流
练习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在水循环过程中蒸发吸收了大量的热量,而在降雨时则将这些热量释放出来,从而形成了能量的交换
B. “三峡”地区水能资源是太阳能转化为水体的势能
C. 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与水循环无关
D. 华北平原的形成体现了水循环塑造地表形态
C
水循环
洋流
练习
2. 关于洋流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赤道南北两侧的海水自东向西流动,形成赤道洋流
B. 赤道洋流到达大洋西岸,大部分回头东流,小部分向高纬流去,形成赤道逆流
C. 赤道逆流向东漂流到达大洋东岸时,又有一部分折向高纬度,形成高纬环流
D. 大洋环流,在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A
水循环
洋流
练习
3. 在水循环中,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水循环环节是 ( )
A. 大气中水汽输送 B. 地表径流
C. 大气降水 D. 海洋中的蒸发
B
水循环
洋流
练习
10°C
20°C
A
B
4. 读海水等温线图,回答:
(1)此海域位于哪个半球?
(2)A,B两处分别有什么洋流经过?
(3)A,B两处洋流对沿岸气候有何影响?
水循环
洋流(共31张PPT)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教科书
湘教版《地理Ⅰ》第二章
地球表面形态
第二节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三、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四、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水雕刻出的幽深峡谷
风塑造成的壮观“城堡”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山脉、丘陵、高原、盆地、平原
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地球内部 太阳能
地壳运动、地震、岩浆活动 破坏、搬运、堆积
主要表现
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三)火山、地震和地表形态
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板块构造学说
思考: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各属于什么板块?
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思考:1)印度洋板块向什么方向运动?亚欧板块向什么方向运动?
2)上述两个板块的运动造成了什么结果?
3)上述运动使地形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印 度 洋 板 块
亚 欧 板块
板块构造学说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思考: 1)与阿拉伯半岛相邻的非洲板块朝什么方向运动?
2)红海是怎样形成的?
板块构造学说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主要观点
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
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为六大板块。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相对运动。
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
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板块构造学说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思考: 1)板块的张裂地区,往往形成什么样的地表形态?
2)板块相撞挤压处,往往形成什么样的地表形态?
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 褶皱与地表形态
2. 断层与地表形态
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褶
皱
↓
成
因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思考: 1)褶皱的形成一般受到什么力的作用?(挤压、拉张)
2)岩层受力后,向上隆起和向下凹陷分别会形成什么构造?
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褶
皱
↓
地形
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向斜山
思考:背斜谷和向斜山分别是怎样形成的?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褶
皱
↓
地形
背斜谷
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褶
皱
↓
地形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动态演示
(图中小球为演示控制按钮)
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岩层受挤压力作用 岩层弯曲变形,发生褶皱
基本形态 形态特征 地表形态
(一般情况下)
背斜
向斜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褶
皱
↓
小结
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断层
↓
概念
思考:1)什么是断层?
2)它可以受到什么力的作用?(拉张力、挤压力)
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断层
↓
成因
思考:断层线两侧的岩石移动幅度大,上升的部分会形成什么地 形?下降的部分又形成什么地形?
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吐鲁番盆地
华山西峰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断层
↓
成因
思考:吐鲁番盆地和华山西峰分别属于断层中的哪部分
(上升盘、下降盘)?
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三)火山、地震和地表形态
日本富士山
火山
↓
地表形态
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三)火山、地震和地表形态
地震裂缝
地震↓地表形态
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三、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外力作用
(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一)外力作用
表现形式:
塑造过程: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风化侵蚀产物
物质在地表沉积
外力作用
因素变化
形成侵蚀-堆积地形
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四、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拓展一
野外观察与判断:
1. 褶皱构造分层的原因?
2. 岩层弯曲的原因?
3. 背斜、向斜各形成什么地表形态?
4. 褶皱构造各部位的演变。
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拓展二
1. 火山喷发和地震对地形各有什么影响?
2. 比较流水、冰川、风力、波浪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拓展三
人类对地表的改变,有些是合理的,有些是不合理的,甚至是有害的。结合实际,谈一谈当地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