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必修1同步课件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4份)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版必修1同步课件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4份)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9.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1-11-30 22:15:02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湘教版《地理Ⅰ》第四章
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
分布的影响
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一)聚落的概念及分类
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二)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一)聚落的概念及分类
1. 聚落的概念
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
汕头市一角
越南的SAPA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一)聚落的概念及分类
2. 聚落的组成
房屋建筑的集合体
生产设施
生活设施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一)聚落的概念及分类
3. 聚落的分类:
乡村
城市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活动:
1) 半坡村落布局在什么地形之上?该地形有什么特点?
2) 当时先民选择这样的居住环境,给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哪些方面的好处?
(二)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半坡原始村落复原模型
窑址
壕沟
居民点
公共墓地
河流
半坡原始村落功能示意
案例1 半坡原始村落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案例2 平原和山区
聚落的差异
活动: 对比甲、乙两图中聚落的主要差异,并分析它们形成的主要原因。
(二)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案例3 丽江古城
鸟瞰
(二)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丽江古城大研镇坐落在玉龙雪山下丽江坝中部,北依象山、金虹山,西枕狮子山,东南面临数十里的良田沃野。海拔2400米,是丽江行政公署和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所在地,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古城以江南水乡般的美景,别具风貌的布局及建筑风格特色,被誉为“东方威尼斯”、“高原姑苏”等称号。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百岁街 四方街 木王府
万古楼 忠义坊
案例3 丽江古城
观看的VR场景需先安装Quicktime Player,点此安装)
著名景点
(VR场景)
(二)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案例3 丽江古城
(二)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丽江
活动: 丽江古城的形成和发展与地形有什么关系?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二)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形对聚落的影响主要表现:
影响聚落的类型
影响聚落的分布
影响聚落的规模
影响聚落的发展
活动: 除地形外,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还有哪些?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还有:
(二)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自然因素中的气候、河流、水源等。
人文因素中的政治、军事、宗教、
交通、农业生产方式、文化传统、
社会经济、旅游、科技等。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一)地势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二)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一)地势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活动: 对比上面两图,分析我国地势与交通线路密度的关系,并分析其原因。
中国地势三级阶梯
200年中国交通线路密度分布
案例1 中国地势与交通密度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线



(二)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活动: 读图,简要说明四川省不同地形区内交通线路的布局特点和形态特征。
案例2 四川地形
与交通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二)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活动: 分析说明山区和平原内交通线路的布局特点和形态特征。
案例3 山区与平原
的公路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成昆铁路盘山路段
(二)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案例3 山区铁路建设
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铁路
活动: 山区对铁路建设有很多制约因素,说明为什么成昆铁路、
连接瑞士和意大利的铁路能够得以建设。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 聚落的规模较大,平面形态呈团聚式分布的地区多分布在我国的 (   )
A.西北干旱地区
B.青藏高原地区
C.南方湿润地区
D.北方平原地区
课堂测验
D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2. 下列有关交通线路问题的说法,正确
的是( )
A.铁路、公路的选线要尽可能避开气象灾害
和地质灾害多发区
B.平原地区的地形对线路限制较大
C.山区公路往往呈“之”字形
D.自然因素是山区交通区位选择的决定因素
课堂测验
C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3. 山区村落的规模小而分散,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地形起伏大,坡度陡        B.气候条件恶劣
C.地块小,耕作距离远而不便     D.传统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
课堂测验
C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4. 我国北方与南方相比(   )
A.北方多平顶房,住宅无院落
B.北方多为大型聚落,密度较小
C.南方多斜顶房,住宅有院落
D.南方多为小型聚落,密度最小
课堂测验
B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5. 下面有关聚落的叙述,正确的(  )
①聚落即房屋建筑的集合体
②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
③聚落是一种地表上的人文景观,不受地理环
境影响
④聚落是人类适应、利用自然的产物,也是人
类的活动中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课堂测验
D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 联系家乡的实际情况,说明所在地区聚落分布的特点并简析原因。
作业
2. 围楼是分布在闽东南山区的一种聚落,请收集有关围楼的资料,说明其分布的特点并简析原因。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共20张PPT)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湘教版《地理Ⅰ》第四章
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
活动的影响
一、全球气候变化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什么是冰期?什么是间冰期?
阅读课本P.95思考以下问题
一、全球气候变化
什么是气候变化?度量的要素有哪些?
通常气候变化史划分为几个阶段?怎样划分?
气候变化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
一、全球气候变化
(二)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三)近现代的气候变化
(一)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
(一)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
石炭纪茂密的森林
冰期时的北美洲
活动:
读图,地质时期世界的气候是否稳定?
气候变化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
(一)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
活动:
1)你认为地质时期共发生了哪几次大冰期?它们分别在哪个地质时代?
2)地质时期中,暖湿同期的时代有哪几次?
3)恐龙繁盛的时期,气候特点是什么?









气候变化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
(二)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活动:
1)雪线高度与气温有什么相关性?
2)什么时期的气温处于上升阶段?哪段时期的气温高于平均气温?
3)1700年以来,气温的总体趋势如何?
一万年来挪威雪线高度和近五千年来中国气温距平变化
气候变化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
(三)近现代的气候变化
1960-2002年全球平均气温距平变化
活动: 1)1860年以来,全球气温总体变化趋势如何? 2) 20世纪以来,全球气温增幅最大的两个时期分别是什么时段?
气候变化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
(三)近现代的气候变化
1900-2000年全球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
气候变化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
活动: 1) 20世纪,全球陆地降水量变化的总体趋势如何? 2) 哪个大洲的降水量减少了?哪个大洲降水量的增幅最大? 3) 哪个纬度带的降水量增幅最大?
因气候变暖首先可能被淹没的地区
(三)近现代的气候变化
活动:
1)因气候变暖,全球首先被淹没的地区主要在南北半球的哪个半球?
2)因气候变暖,全球首先被淹没的地区主要在什么大洋沿岸?
气候变化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全 球 气 候 变 化
自然环境变化
自然灾害
自然资源
生态系统变化
生产生活变化
海岸带和
低地地区
农、林、牧和渔业
工业和
服务业
人居环境、人体健康
社会经济变化
社会系统
经济系统
人类
活动:
全球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分别有哪些影响?
气候变化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现今海平面状态
海平面上升方案 特大高潮位(2.2米)的高程 一般风暴潮位(2.9米)的高程
上升
0.3米时 2.5 3.2
上升
1米时 3.2 3.9
活动: 1)当海平面上升0.3或1米时,天津市分别有哪些城镇会被淹没? 2) 倘若海平面持续上升,会对天津市造成哪些影响?
气候变化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改变了全球的资源条件
加剧了自然灾害
改变了原有生态系统
影响了人类的生产
影响了人类的健康
气候变化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
1.下列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过程中,温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
B.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过程中,湿润期与干旱期相互交替,但新生代以干旱期为主
C.在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过程中,全球气候经历了两次较大的波动
D.20世纪南北极以外地区的高山冰川普遍退缩
课堂测验
B
气候变化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
2. 有关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
A.曾连续出现三次大的温暖的时期
B.曾反复出现三次大冰期气候
C.气温一直呈下降趋势
D.气温一直呈上升趋势
课堂测验
B
气候变化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
3.有关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有( )
 A.气温一直呈上升趋势   
B.北半球的极地冰盖曾经消失
C.气温一直呈下降趋势   
D.15世纪以来以温暖期为主
课堂测验
B
气候变化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
4. 自1861年以来,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有(   )
A.气温不断下降
B.气候没有变化
C.全球降水量异常增多
D.气温出现明显的波动上升现象
课堂测验
D
气候变化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
5. 我国沿海海平面近50年呈上升趋势,平均以每年1~3mm的速度上升。对其危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加大洪涝威胁
B.引发海水入侵
C.对滨海地区的基础设施产生不利影响
D.导致海洋性气候增强
课堂测验
D
气候变化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
1)查阅资料,了解恐龙灭绝的原因,探究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作业
2)查阅资料,收集有关气候变化所造成的影响案例,分析气候变化的影响。
气候变化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共26张PPT)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教科书
湘教版《地理Ⅰ》第四章
第三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自然资源概述
自然资源及其利 用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自然资源概述
三、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以煤炭为例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属性
一、自然资源概述
(二)自然资源的分类
自然资源概述
自然资源及其利 用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属性
活动: 阅读课本P101“自然资源的属性”,解释说明自然资源的“五大”属性。
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
概念
属性
自然资源概述
自然资源及其利 用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根据自我再生的性质
可再生资源
非可再生资源
根据属性
矿产资源
气候资源
水资源
土地资源
生物资源
(二)自然资源的分类
活动: 在按照属性划分出的自然资源中,请根据自我再生性质进行分类。
自然资源概述
自然资源及其利 用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以煤炭为例
(一)前煤炭时代
——“木柴时代”
(二)煤炭时期
——“煤炭时代”
(三)后煤炭时代
——“石油时代”
自然资源概述
自然资源及其利 用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前煤炭时代——“木柴时代”
18世纪中期以前煤炭开发利用程度低,木柴在能源利用中占据首位。
自然资源概述
自然资源及其利 用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煤炭时期——“煤炭时代”
活动:
1)图中反映出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出现了什么变化特点?
2)从什么年代开始,煤炭的比重超过了木柴的比重?
世界能源结构
自然资源概述
自然资源及其利 用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煤炭时期——“煤炭时代”
以蒸汽机为主的产业革命,促进了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使用,至20世纪初,世界能源进入了以煤炭为主的“煤炭时代”
自然资源概述
自然资源及其利 用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煤炭时期——“煤炭时代”
气化
煤炭
燃烧
气化
煤气
煤渣
煤灰
发电
供热
脱硫
废热
CO2
化工产品
民用
建材
提取有色金属
硫酸
硫磺
温室种植
固化
利用
温室养殖
活动:
煤炭的利用发生怎样的转变?
自然资源概述
自然资源及其利 用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活动:
目前世界煤炭采取怎样的开采方式?
(二)煤炭时期——“煤炭时代”
自然资源概述
自然资源及其利 用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后煤炭时代——“石油时代”
各类能源所占比重(%)
1850 1870 1890 1910 1930 1950 1970 1995
木柴
煤炭
石油
天然气
其他
活动:
大约在什么年代,世界石油的消费量超过煤炭?目前世界能源消费中,居首位的是什么?
自然资源概述
自然资源及其利 用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农业社会阶段
(二)工业社会阶段
(三)后工业化阶段
自然资源概述
自然资源及其利 用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农业社会阶段
农业社会时期,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大
活动:
1)古代文明发源于哪些地区?
2)这几个古文明发源地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有哪些共同特征?
尼罗河谷地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印度河谷地
黄河中下游地区
长江中下游地区
自然资源概述
自然资源及其利 用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工业社会阶段
活动:
1)图中的城市分别靠近什么矿产资源?
2)工业社会阶段,自然资源对工业生产有何影响?
克拉玛依
金昌
大庆
鞍山
本溪
东营
铜陵
攀枝花
个旧
图例
油田
铁矿
铜矿
镍矿
锡矿
自然资源概述
自然资源及其利 用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后工业化阶段
活动:
不同的社会阶段,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如何?为什么?

较强
一般
气候资源
水资源
土地资源
生物资源
矿产资源
能源
综合利用各种自然资源
农业社会阶段
后工业化阶段
工业社会阶段
作用程度
自然资源概述
自然资源及其利 用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 下列物质中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  )
A. 钢铁 B. 煤炭 C. 草场 D. 汽油
课堂测验
B
2. 目前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中,比重最大的 是(  ) A. 煤 B. 石油 C. 天然气 D. 水电
A
自然资源概述
自然资源及其利 用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比重减小的是(  )
A. 煤炭 B. 石油 C. 天然气 D. 核能
课堂测验
A
4. 在工业社会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 ) A. 人对自然界的依附性增强 B. 人类被动适应自然 C. 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 D. 环境问题对人类威胁并不严重
C
自然资源概述
自然资源及其利 用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5. 河流冲积平原自古以来就是农业生产的先进地区,其自然原因是( )
A. 肥沃的土壤,丰沛的水源
B. 暖湿的气候,密集的人口
C. 丰富的矿产,先进的技术
D. 平坦的地形,便捷的交通
课堂测验
A
自然资源概述
自然资源及其利 用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作业
实地了解本地的一些农产品生产过程,研究其如何充分利用气候资源。
自然资源概述
自然资源及其利 用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共26张PPT)
2004、2005两年,全球死于自然灾害的人数分别为25万多人和近10万人,造成的经济损失为6080亿美元。仅2005年的360起自然灾害就造成了159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教科书
湘教版《地理Ⅰ》第四章
第四节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一、自然灾害的概念
二、自然灾害的危害
三、中国的洪涝灾害
一、自然灾害的概念
(二)自然灾害的主要特征
(一)什么是自然灾害
(三)自然灾害的种类
自然灾害的概念
自然灾害的危害
中国的洪涝灾害
2005年10月8日(当地时间),巴基斯坦发生7.6级强烈地震,约有3万到4万人在地震中丧生。
2004年12月26日,在印度洋北部由地震引发了大海啸,导致23万多人遇难或失踪。
2006年2月17日上午,泥石流使菲律宾南莱特省圣伯纳德镇昆萨胡贡村的山谷农田变成了泥海,500多栋房屋顷刻消失,死亡或失踪人数可能超过3000人。
2005年8月29日,飓风“卡特里娜”登陆美国南部,死亡人数超过700人,大批居民被转移。
活动:
1)概括出自然灾害的概念。
2)你能说出自然灾害的主要特征吗?
(一)什么是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的概念
自然灾害的危害
中国的洪涝灾害
(二)自然灾害的主要特征
自然灾害的
主要特征
活动:
1)结合实例,说明自然灾害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发生会产生哪些影响。
多因性
群发性
潜在性
复杂性
周期性
突发性
自然灾害的概念
自然灾害的危害
中国的洪涝灾害
(三)自然灾害的种类
按成因与发生过程,可以分为:
洪涝、干旱、地震、地质灾害、
气象灾害、农业灾害和林业灾害
自然灾害的概念
自然灾害的危害
中国的洪涝灾害
二、自然灾害的危害
(二)近年来典型事件
(一)感受自然灾害
(三)自然灾害的危害
自然灾害的概念
自然灾害的危害
中国的洪涝灾害
(一)感受自然灾害
台风
海啸
地震
洪水
自然灾害的概念
自然灾害的危害
中国的洪涝灾害
台风
(一)感受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的概念
自然灾害的危害
中国的洪涝灾害
海啸
(一)感受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的概念
自然灾害的危害
中国的洪涝灾害
地震
(一)感受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的概念
自然灾害的危害
中国的洪涝灾害
洪水
(一)感受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的概念
自然灾害的危害
中国的洪涝灾害
20世纪以来自然灾害的典型事件
年 灾害类型 受灾地区 死亡人数(万)
1902 火山喷发 危地马拉 0.6
1931 洪水 中国 40.0
1937 飓风 印度 30.0
1939 海啸 智利 2.8
1976 地震 中国 24.2
1985 泥石流 哥伦比亚 2.5
2003 地震 伊朗 3.0
2004 海啸 东南亚
2005 地震 巴基斯坦
(二)近年来典型事件
←点击看详细内容
活动:
查找资料,将2004、2005年的灾害死亡人数填写完整。
自然灾害的概念
自然灾害的危害
中国的洪涝灾害
(三)自然灾害的危害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带来各种间接损失
影响社会安定和持续发展
自然灾害的概念
自然灾害的危害
中国的洪涝灾害
三、中国的洪涝灾害
(二)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
(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要洪涝灾害
自然灾害的概念
自然灾害的危害
中国的洪涝灾害
20世纪90年代我国洪涝灾情
1991 1994 1995 1996 1998
受灾人口(亿) - 2.23 2.38 2.66 2.3
受灾面积(万公顷) 2460 1882 1437 2053 2578
成灾面积(万公顷) 1461 1149 800 1220 1585
倒塌房屋(万间) 498 349 229 542 685
死亡人口(人) 5113 5340 3852 4827 4150
直接经济损失(亿元) 779 1798 1653 2200 2551
(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要洪涝灾害
活动:
根据上表,归纳我国洪涝灾害的特点。
自然灾害的概念
自然灾害的危害
中国的洪涝灾害
(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要洪涝灾害
1998年汛期长江、嫩江流域主要暴雨洪涝范围
1995年江南北部一带主要暴雨洪涝范围
1991年梅雨期间江淮地区主要暴雨洪涝范围
自然灾害的概念
自然灾害的危害
中国的洪涝灾害
(二)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
气候原因:
其他原因:
——多暴雨,且具有季节性、频发性和高强度的特点。
——河流源区环境恶化,中下游引蓄洪能力下降等。
活动:
1)为什么我国的气候呈现上述特点?
2)你的家乡发生过洪涝灾害吗?原因有哪些?
自然灾害的概念
自然灾害的危害
中国的洪涝灾害
1. 自然灾害的成因类型包括(  )
①气象灾害 ②地质灾害 ③农业灾害 ④林业灾害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课堂测验
D
2. 下列现象体现群发性的是( ) A. 全球变暖——沙尘暴——地震 B. 火山——台风——干旱 C. 寒潮——酸雨——南极臭氧空洞 D. 台风——洪涝——水土流失
D
自然灾害的概念
自然灾害的危害
中国的洪涝灾害
3. 我国东部地区经常发生洪涝灾害的最 主要原因是( )
A. 地势西高东低,水流湍急
  B. 影响我国的夏季风强弱不同
C. 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D. 台风的影响所致
课堂测验
B
4. 下列属于防治洪灾的非工程措施的( ) A. 修筑堤坝,整治河道 B. 兴修水库,退耕还湖 C. 开挖分洪道 D. 提高人们防灾减灾意识,控制滥砍乱伐
D
自然灾害的概念
自然灾害的危害
中国的洪涝灾害
5. 下列情况能导致洪灾的是 (  )
①地表径流不能为河道容纳
②冰凌阻塞河道
③冰雪融化江河水位陡涨以致河堤决口
④反气旋天气长期影响
A. ①② B. ①
C. ①②③ D. ①④
课堂测验
C
自然灾害的概念
自然灾害的危害
中国的洪涝灾害
1) 查阅1998年长江流域相关的雨情、水情和灾情等资料,简要说明1998年长江洪水造成的危害,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作业
2) 查找有关自然灾害的资料,编制一份小报,以提高人们防灾减灾的意识。
自然灾害的概念
自然灾害的危害
中国的洪涝灾害
1902年危地马拉火山
  加勒比海马提尼克岛的培雷火山喷发,是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火山喷发。培雷火山高1350米,耸立在马提尼克岛的北部。圣皮埃尔城离该火山约8千米。   1902年4月,灾难的征兆已开始显露。当时,自培雷火山喷发出的火山灰雨降落在周围地区。一星期后,当从火山涌出的熔岩流经圣皮埃尔附近的甘蔗种植园时,约有150人丧生。接着在5月8日,培雷火山猛烈地喷发,顺坡而下的熔岩流经圣皮埃尔,造成了4万多人丧生。
火山灰雨和熔岩,加上一阵阵有毒烟雾,夺走了许多人的生命.后来发生的火灾使圣皮埃尔更多的人丧生。
熔岩使圣皮埃尔燃起大火,港内船舶除一艘幸免之外全部被烧毁.火山喷发彻底摧毁了这个大港口。
自然灾害的概念
自然灾害的危害
中国的洪涝灾害
1931年中国洪水
1931年,入夏以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长时间淫雨天气,6-8三个月内,珠江、长江、淮河及松辽流域,降雨日数多数达35-50天,最多的桂林达59天。期间不断出现大雨和暴雨,”南起百粤北至关外大小河川尽告涨溢”,造成全国性的大水灾。全国受灾区域达16个省592个县(市),其中,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灾情十分严重。长江各大支流普遍发生洪水,干流上游宜昌河段最大流量64600立方米/秒,长江中下游江堤圩垸普遍决口,荆江大堤沙沟子、一弓堤、朱三弓堤等决口,江汉平原、洞庭湖区、鄱阳湖区、太湖区大部被淹,武汉三镇受淹达3个月之久。淮河干、支流同时暴发洪水,干流下游中渡站洪峰流量达16200立方米/秒,蚌埠上下淮北大堤100余千米尽行溃决,苏北运东大堤失守,里下河地区10多县淹没。据统计,湘、鄂、赣、浙、皖、苏、鲁、豫8省合计受灾人口5127万,占当时人口的1/4,受灾农田面积973万平方千米,占当时耕地面积28%,死亡约40.0万人,经济损失22.54亿元。为本世纪以来受灾范围最广、灾情最重的一次大水灾。
自然灾害的概念
自然灾害的危害
中国的洪涝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