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我与地坛(节选)》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5《我与地坛(节选)》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18 11:03: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上册第七单元15《我与地坛(节选)》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窥看(kuī) 祷告(dǎo) 猝然(cù)
B.炫耀(xuàn) 坍圮(pǐ) 譬如(pì)
C.渗透(shèn) 倔强(jiàng) 恪守(kè)
D.熨帖(yù) 隽永(juàn) 教诲(huǐ)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心神恍惚 竟相生长 轰然坠地 骄阳高悬
B.失魂落魄 亘古不变 专心至志 急于求成
C.坦然安卧 变换莫测 声名狼藉 恪守不渝
D.淋漓尽致 猝然去世 窸窸窣窣 荡然无存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惩戒失信不应各行其是,对失信行为的认定与惩罚,应当有相对统一的标准并在制度上进行约束。
②史铁生的散文名著《我与地坛》一文浓缩了作者对多年艰辛生活的深切体悟,读来楚楚动人,感慨良多。
③虽然获得了九连胜,比赛结束后队员们并没有得意忘言,在接受采访时坦然表示,比赛绝非一帆风顺。
④几年前,这里到处都是在建工地,一片荒凉;而现在,这里高楼林立,热闹非凡,到了晚上,更是呈现出一派灯红酒绿的景象。
⑤所有的罪行都是由小错一步步发展而来的,俗话说,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如果小错不改,积沙成塔,铸成大错再来后悔就说什么都晚了。
⑥某些现代作家的作品思想深刻,但用现代汉语语法标准衡量,其作品中某些语言的表述显然并不规范,不足为训。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4.依次在下列句中横线处填入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躺在床上时,每个人都做过千千万万个美梦, 梦想成真只属于那些醒后挥汗如雨不辍劳作的人。
(2) 不忽视那些极微小的花粉,把它从广袤的原野采撷回来,加工炮制,就可以酿成晶莹香甜的蜜。
(3)其实一个人是否尽了职,人们并不是看他说得如何, 是要看他做得如何。
(4)环顾全球 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腐败现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严重地危害着社会和人民的利益。
A.但 如果 却 无论
B.但 如果 而 无论
C.如果 只要 也 不管
D.因为 如果 却 不管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黄梅戏源于民间歌舞。山野村夫的劳动之歌,妇孺皆知的里巷歌谣,灯会社火之中的欢歌劲舞,是黄梅戏活泼的源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天所见的花腔小调,无论它与民歌有多大程度的类似,但经历过戏剧浪头的打磨后,已经具备了戏剧性音乐的某些特质,是一种民歌式的曲牌体制。
①它已经从田间地头走上舞台
②两小戏、三小戏的进程中出现的“花腔”腔系是黄梅戏形成的第一个阶段性成果
③花腔虽然从民歌中转化出来
④从随口而歌进入到规定的戏剧情境
⑤作用已与民歌不大一样
⑥传达角色的心声
A.②③⑤①④⑥ B.②⑤①③④⑥ C.①③⑤②④⑥ D.③⑤①②④⑥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史铁生是中国作家中少数甚至唯一坚持写实写作的人,几乎全部建立在自己的生活经历、生存体验之上,他对哲学的思考带来了精神空间的高度开阔。
B.电视连续剧《人民的名义》,没有小鲜肉,没有流量担当,有的是40多位资深老戏骨的倾情演绎,却名副其实成为收视口碑双赢的热播剧。
C.到目前为止,包括安理会在内的联合国机构的有关决议或文件已不止一次纳入或体现了“一带一路”的内容,是目前前景最好的国际合作平台。
D.如今,打通老百姓日常出行“最后一公里”的共享单车,以其覆盖面广、使用便捷、品类繁多等诸多优势,深得人们的喜爱。
7.下面一则通知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修改。
通 知
为更好地照顾到全校师生的就餐需要,学校后勤部打算在暑假期间对餐卡充值系统进行升级。请广大师生于6月23日前与后勤部联系,退出卡中剩余的钱,并拿走新的餐卡。请大家相互转告,抓紧时间办理。
(1)?
(2)?
(3)?
(4)?
(5)?
8.下面是快递机器人智能配送货品工作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达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0字。
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想念地坛
史铁生
①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
②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任何地方,喧嚣都在远处。近旁只有荒藤老树,只有栖居了鸟儿的废殿颓檐、长满了野草的残墙断壁,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盘桓吟唱,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四季的歌咏此起彼伏从不间断。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
③一进园门,心便安稳。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于是时间也似放慢了速度,就好比电影中的慢镜,人便不那么慌张了,可以放下心来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看看清楚,每一缕愤懑和妄想,盼念与惶茫,总之把你所有的心绪都看看明白。因而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
④记得我在那园中成年累月地走,在那儿呆坐,张望,暗自地祈求或怨叹,在那儿睡了又醒,醒了看几页书……然后在那儿想:“好吧好吧,我看你还能怎样!”这念头不觉出声,如空谷回音。
⑤谁?谁还能怎样?我,我自己。
⑥我常看那个轮椅上的人,和轮椅下他的影子,心说我怎么会是他呢?怎么会和他一块坐在了这儿?我仔细看他,看他究竟有什么倒霉的特点,或还将有什么不幸的征兆,想看看他终于怎样去死,赴死之途莫非还有绝路?那日何日?我记得忽然我有了一种放弃的心情,仿佛我已经消失,已经不在,唯一缕轻魂在园中游荡,刹那间清风朗月,如沐慈悲。于是乎我听见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
⑦我记得于是我铺开一张纸,觉得确乎有些什么东西最好是写下来。不考虑词句,也不过问技巧,也不以为能拿它去派什么用场,只是写,只是看有些路单靠腿(轮椅)去走明显是不够。写,真是个办法,是条条绝路之后的一条路。
⑧只是多年以后我才在书上读到了一种说法:写作的零度。在我想,写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点,写作由之出发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疑难,写作之终于的寻求,即灵魂最初的眺望。否则,写作,你寻的是什么根?倘只是炫耀祖宗的光荣,弃心魂一向的困惑于不问,岂不还是阿Q的传统?倘写作变成潇洒,变成了身份或地位的投资,它就不要嘲笑喧器,它已经加入喧嚣。尤其,写作要是爱上了比赛、擂台和排名榜,它就更何必谴责什么“霸权"?它自己已经是了。我大致看懂了排名的用意:时不时地抛出一份名单,把大家排比得就像是梁山泊的一百零八将,被排者争风吃醋,排者乘机拿走的是权力。
⑨想念地坛,就是不断地回望零度。放弃强力,当然还有阿谀。现在可真是反了!——面要面霸,居要豪居,海鲜称帝,狗肉称王,人呢?名人,强人,人物。可你看地坛,它早已放弃昔日荣华,一天天在风雨中放弃,五百年,安静了;安静得草木葳蕤,生气盎然。土地,要你气熏烟蒸地去恭维它吗?万物,是你雕栏玉砌就可以挟持的?疯话。
⑩有人跟我说,曾去地坛找我,或看了那一篇《我与地坛》去那儿寻找安静。可一来呢,我搬家搬得离地坛远了,不常去了。二来我偶尔请朋友开车送我去看它,发现它早已面目全非。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现在我看虚空中也有一条界线,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有删节)
9.下列对本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地坛里没有人世间的喧嚣,却不乏大自然四季的歌咏,作者喜爱的正是这种“鸟鸣山更幽"的安静。
B.作者不幸致残,心中十分苦闷,“好吧好吧,我看你还能怎样"一句,是作者从心底发出的对生活的质问。
C.“面要面霸,居要豪居,海鲜称帝,狗肉称王”,此句句式整齐,简洁有力,对虚假的不正当竞争给予了批判。
D.地坛在作者心中已成为一种象征,作者想念地坛,实际上是对一种远离尘器的精神境界的想念。
10.文中提到“比赛、擂台排名榜”的作用是什么?
11.统观全文,地坛的“安静”具有怎样的特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合欢树
史铁生
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试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在意她的话,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
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为了我的腿,母亲的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尽管医院已明说我的病目前没办法治,但母亲不死心,她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钱买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服用,让我洗、敷、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可母亲仍不放弃,直到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这对于瘫痪病人实在太悬了。后来母亲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但又抱了新的希望。“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一样锲而不舍。
三十岁时,我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天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天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
几年前,老街坊们就提醒过我:“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妈种的那颗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听了心里一阵抖。还说,我家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颗刚出土的小苗,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起来,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到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在花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再过一年,母亲去世,我们搬离了同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悲痛弄得我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与其在外边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来到老院子,老街坊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眼前。大伙都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但我再难看见它了,因为老院里扩建了小厨房什么的,过道窄,摇车进不到里面的小院儿。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我告别了老街坊,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取材于《史铁生作品集》,有删改)
1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儿子作文比试得了第一,母亲却说她小时候作文写得还要好。她这样说是为了激发儿子的好胜心,激励孩子努力成为作家。
B.文章在叙写作者所遭遇的人生变故中穿插对母亲的回忆,塑造了一个坚忍伟大的母亲形象,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感念之情。
C.母亲以为合欢树第三年的复生“是个好兆头”。作者写这一点是想要暗示,当年母亲因为操心儿子的病以致有点迷信了。
D.回到老院子时,老街坊谁都没问作者获奖的事,因为在质朴的老街坊眼中,生活、健康与工作显然比写文章获奖更重要。
13.本文开头写儿子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这样写在内容上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14.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作者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这种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15.(新高考新导向题)本文与《我与地坛(节选)》都采用了追忆的手法来写母亲,试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D 2.D 3.B 4.B 5.A 6.D
7.(1)“照顾到”改为“满足”;(2)“打算”改为“计划”;(3)“剩余的钱”改为“余额”;(4)“拿走”改为“领取”;(5)“抓紧时间”改为“及时”。
8.【答案】配送机器人到达目的地后,顾客可以通过点击手机软件(APP)链接、输入取货验证码和人脸识别这三种方式取货,顾客收货后,机器人配送任务完成。
阅读
9.D
10.【答案】批评现实中文学界争名夺利的喧器;表明倡导“安静”、回归“零度”的重要性,增强文章的现实性(或针对性)。
11.【答案】远离喧器(“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亦可);不与世隔离;恒久而辽阔;放弃荣华,漠视恭维与强权。
12.B
13.【答案】①突出母亲年轻时争强好胜、不免孩子气的性格,使母亲的形象一开始就显得率真可爱,这与后文中母亲因操劳而早逝的可敬形象构成对比。②展现母子俩曾经有过一段轻松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与后来的生活困境形成对照,更能表现母亲的伟大和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14.【答案】想表现的是:①母爱是普遍的;②母爱又是独特的。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①以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方式抒情;②使文章具有含而不露,韵味悠长的特色,给读者留下审美的空白。
15.【答案】①追忆母亲的往事,感念母亲的爱,深化文章主旨。②丰富了文章内容,达到虚实相生的效果。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