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
作者:巴金 教案撰写人:雷彤
教学目标:1、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深意。
2、了解课文内容,贯穿理解两篇短文的主题表达。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4、理解文中表现的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人格。
教学重点:1、加强诵读,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2、理解两篇短文的精神实质及其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1、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意。
2、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理清文章的情感脉络。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讨论点拨。
教学计划:两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对于“夸父逐日”和“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我们耳熟能详。当代著名作家巴金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散文诗《日》和《月》中,则赋予了它们别样的深意。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两篇短文,去感受作者心灵的无限风光。
二、作者简介
巴金(1904~)现、当代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四川成都人。1920年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1923年从封建家庭出走,就读于上海和南京的中学。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从1929年到1937年中,创作了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砂丁》、《萌芽》(《雪》)、《新生》、《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 鬼 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忆》、《短简》等散文集。
三、学生回顾,讲述夸父逐日和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
1、“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 谷,渴死。”
2、“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之,奔月宫。”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默读课文,找出生字词。
旸( ng ) 浸(j n) 姮 (h ng)娥 皓(h o)月
⒉播放朗读录音,充分营造课堂气氛,让学生胸有诗境。
⒊指名学生感情朗读课文。教师适当点评后,学生齐声朗读。
⒋学生自由朗读,画出文中的关键性词语并思考其含义。
五、合作研讨:
⒈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
⒉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忽然笔锋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⒊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明确:⒈飞蛾寄托了作者的理想,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表达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
⒉因为前面叙述的夸父、飞蛾是为后面作铺垫的,后面才是表达的重点。
⒊这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夸父、飞蛾的牺牲行为,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
六、课堂小结。
七、作业 写生词 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继续研讨课文内容
⒈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⒉月亮在文中带给作者的突出感受是什么?你是通过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
⒊“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⒋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嫦娥奔月”的传说?
⒌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穿起来,你对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
明确:⒈了解当时背景。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作者以飞蛾、夸父的追求光和热,象征志士仁人的为祖国轰轰烈烈献身,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⒉是冷。如:“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 的光”等。
⒊作者在前面已经用了很多语言描述自己在月光中冷清的感受,于是在这里才会说出这句话,他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 一种向往和追求,与前面所写的《日》有了相通的地方。而不是像以往的文学家那样只是歌颂月亮、赞美月亮。
⒋在嫦娥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
⒌对比。将两篇文章贯穿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三、师生齐声诵读,体味课文的深意。
四、拓展延伸。文中写月的冷清的意境,使你联想到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 运用象征手法,写出以下词语可以寄予的象征义。
①灯光 ②玫瑰 ③大地 ④风帆 ⑤白鸽 ⑥白色
板书:
短文两篇
巴金
《日》:激情洋溢
飞蛾扑火 追求光和热 寄托人格理想
夸父追日
《月》:细腻幽静
嫦娥奔月 改变冰冷
教学反馈:
教案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