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上册第七单元14.2《荷塘月色》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煤屑(xiè) 幽僻(pì) 敛裾(qún) 渺茫(miǎo)
B.霎时(chà) 媛女(yuán) 袅娜(niǎo) 峭楞楞(léng)
C.酣眠(hān) 脉脉(mò) 参差(cēn) 梵婀玲(ē)
D.踱步(duó) 弥望(mǐ) 斑驳(bān) 蓊蓊郁郁(wěng)
2.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靥笑春桃兮,云堆翠髻;唇绽樱颗兮,榴齿含香。迁腰之楚楚兮,回风舞雪。(《红楼梦》)
B.寂寞的黑夜/需要有星光点辍/才能够在宇宙间/散发它独特的美。(《星空恋曲》歌词)
C.盛唐的白获劲风已渐行渐远,盛唐的雁落平沙已杳无音信,望穿秋水的双眸终于盼来了宋词的倩影。(《唐诗宋词里的中国》)
D.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掂记着我。(朱自清《背影》)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重温同学情,在毕业十周年的聚会上,同学们谈笑自若,交流着毕业以来的境况。
②《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写景抒情散文,通过对月下荷塘的描写,表现了作者苦闷、彷徨和寂寞的心境,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
③在世界各国的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过程中,食物都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
④科隆市新年夜发生的耸人听闻的群体犯罪事件,再度引发德国民众对外来难民的恐慌情绪。
⑤她没精打采的,连头发都无心打理,有的头发直直地挂下来,有的则乱七八糟地盘在头上。
⑥中秋之夜,明月高挂,偶有一片轻云飘来,仿佛给月亮蒙上了一条面纱,真是别有风味。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②⑤⑥ D.①③④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荷塘月色》是一篇描绘了令人惊异的“无边的荷香月色”的美文,它的美源自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的高超手法。
B.月下“荷塘”映照着诗人心灵种种复杂情感的光影,使我们依稀看到诗人在痛苦中无力挣扎,在幻灭中茫然追求。
C.谁也不能否认《荷塘月色》不是一篇笔触细腻、情景交融的优秀散文。
D.月光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
5.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荷塘月色》中,忧愁与喜悦是相伴共生的:处忧愁之中__①__向往喜悦,处喜悦之中而__②__受忧愁的牵掣。它们是作者观景时矛盾心态变化的两个方面。__③__内心的波动没有大起大落,__④__有所掩抑的,情感的抒发是有所节制的,这__⑤__所谓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中和主义”的表现。所以无论是忧愁__⑥__喜悦,都是“淡淡的”。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则 又 但是 / 才是 和
B 而 / 但 而是 就是 还是
C / 又 而 就是 是 或
D 又 更 但 / 正是 或者
6.下面句子中在修辞特点上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A.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B.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
C.这个亭踞在突出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D.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7.仿照下面这句话,另选一种景物进行描写。要求句式基本一致,并运用比拟、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8. 下面是张超作词谱曲、凤凰传奇演唱的歌曲《荷塘月色》的部分歌词。这段歌词十分优美,请对其中画线的语句加以赏析。(不少于50字)
剪一段时光缓缓流淌/流进了月色中微微荡漾/弹一首小荷淡淡的香/美丽的琴音就落在我身旁/萤火虫点亮夜的星光/谁为我添一件梦的衣裳/推开那扇心窗远远地望/谁采下那一朵昨日的忧伤/我像只鱼儿在你的荷塘/只为和你守候那皎白月光/游过了四季/荷花依然香/等你宛在水中央……
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又见荷塘月色
吴兆民
①今晚上,我终于来到了清华园的荷塘,可是来迟了,已不见满塘的荷花荷叶。但月光很好,依然能伴我追寻当年来自清的足迹,也不能不说是非常惬意的事。
②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样子就是对故人的怀念吧。昏黄的路灯把柳影映射到荷塘里,让人觉着塘中漂动着簇簇水草。我的身影则在这水草上滑过。今晚虽不是满月,但它的清辉似乎不减当时,对眼前的荷塘尽情倾洒。
③荷塘上虽然不见了荷花,但让人分明感到是有荷花的。因为朱自清已将它牢牢植根于人们的头脑里,我已从想象中活生生移植其上。看吧,这满塘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不是荷花吗?那层层叠叠铺展在那里的不是荷叶吗?月光正像当时那样流泻在荷花、荷叶上,微风在那里吹拂,依然将那清新的荷香弥散。
④前面是石拱桥了。站在桥边向荷塘对面望去,近春园中那些大大小小的树木蓊蓊郁郁,白杨树最为高大,它的身影连同高处丛生的灌木被月光切割在塘水中,显得黝黑而错落。
⑤我沿着塘边昔日的小煤屑路向前。几盏温和的路灯紧贴荷塘小路亮着,倒映在水里的灯光显出一束束昏黄,把荷塘小路照得分明。左边一列高高土坡,密植森森柏树,黑压压一路绵延。荷塘那边,月亮透过摆动着的高大树枝不时瞟我一眼。
⑥眼前的莲桥把狭长的荷塘分成两半,稀疏的残荷漂浮在荷塘上,令我心生几许凄凉。走过莲桥,拐过小湾,我走进了近春园遗址深处,置身高高的白杨树下。眼前一片开阔,月光轻洒,充满空灵,草坪黑青黑青,上面有不少落叶。前面竖立着一块碑石,记载着近春园的历史。后面小土坡上的“荷塘月色”亭,显得有些静穆。月光在静静地往这里挥洒,近处的一切都给抹上了清灵灵的光彩,我也被其细心涂抹。我看看月光给我的身影,又不禁抬眼凝望天上的明月,它竟是那样邈远、透亮而圣洁,让人的心胸霎时跟着坦荡起来。极目远望,未见昔日那只有些大意的一带远山,恐是让长高了的树木遮住了吧。
⑦数十年前那个夜晚,朱自清独自一人来到这月下荷塘,一腔心绪凝结于荷花明月,一腔情感在这里倾泻,一生操守在这里坦白!要清洁,不要朽污;要清直,不要屈从;要清苦,不要奢靡——做一个清清白白、堂堂正正、朴朴素素的人,做一个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有益于民族的人。在那腥风血雨的岁月,有多少人经受不住磨难变节了,经受不住诱惑苟且了,经受不住清贫颓废了;而你没有。为了民族,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你活出了尊严。那个夜晚,你一人在这里的联想和表白,说不上庄严,充其量只是几天后以《荷塘月色》艺术地向世人作了昭告;但你此后却真切地用自己的生命实践。没有哪一个要求你去这样做,也没有哪一个去监督你这样做。你靠的完全是自觉、意志、风范。你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却在贫病交加之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援面粉,成了承载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的人。也许有人不屑,也确实有人不屑,但这反而衬托出你的崇高,因为那些不屑者不是同类。
⑧这样想着的时候,阵阵清寒和阴森不知从何方向我袭来,又想到这遗址就是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而殃及近春园使之成为“荒岛”的地方,我再也受不住四围的清寒和阴森,只好回转到有路灯的荷塘边。放眼荷塘,只剩我一人。
⑨我在荷塘边漫步,回首荷塘上空,正有一束绿色聚光在不停旋扫。毕竟是现代文明社会了!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
⑩社会发展了,人还要不要操守?融入现代文明,民族还要不要气节?现实中的许多人和事都作了否定性回答。朱自清虽是旧时代知识分子,尚且坚守节操,洁身自好,成为一代楷模。就是这荷塘里的荷花也葆有自我净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作为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作为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又岂能不固守气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之为人这一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回到人之为人的本性上来,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不断温习、时时记取朱自清那份富有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的深情告白,是回复我们人的本性的一剂良药。
?荷塘上的清风在月光辉映下吹拂着我,不断清理着我的思绪。我下意识地看着眼前的一切。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今晚曲曲折折的荷塘路上,虽然不见先人踽踽独行的风采,却留下了我深深的思考。
(有删改)
9.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从怀着渴望已久的心情追寻朱自清的足迹写起,紧接着勾勒了荷塘月色,最后联系现实,评价朱自清先生高洁傲岸的人格。
B.第③段中,作者描写了眼前所见的月下荷塘的美景,荷花盛开,荷叶铺展,月光流泻,营造了空灵的意境。
C.“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这句话的意思是,荷塘、月色依旧,而“我”的内心却思绪万千,既深切怀念朱自清先生,又对在险恶环境里变节投降的文人深表遗憾。
D.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的表达方式,既评价了朱自清的人格,又结合现实,探求了发人深思的“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
10.第②段写到“我的身影则在这水草上滑过”,“滑”能不能改为“掠”?为什么?试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1.作者在第⑩段中所说的“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说“人之为人”是“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说 荷
赵文英
①无数次邂逅荷,从未像现在这样令我感到心灵的震撼。往日蓄得一池清冽冽碧水的荷塘滴水不见,在早已焦渴得干巴巴龟裂的土地上,一群群壮硕挺拔的荷昂扬如常地站立,周围还有倔强地从地缝中钻出尖尖角的小荷。原来在水里生水里长的荷,虽无雨洗尘、无水滋润,田田荷叶依然绿干亭亭翠叶如盖,片片相连相拥相依,充溢着一派勃勃生机;一枝枝饱满的花蕾、粉荷初露的莲花,在灼灼阳光下,显得出奇的艳丽、鲜亮,婀娜多姿地摇曳在清新、生动的碧绿中,丰润鲜灵有流香。
②荷,在恶劣的环境中创造着生命的奇迹,它勃发的英姿,是对肆虐旱魔的冷冷嘲讽,更是不言屈服的顽强抗争。
③早就听说过荷的故事。一颗在地层深处沉睡几千年的古莲子,一经挖出,只要给它充足的阳光和水分,它便奇迹般地长出绿叶,绽放花朵,结出果实。这就是生命不甘泯灭的勇敢而执着的荷。
④每有狂风袭来,静静的荷便如千万勇士高举着盾牌,凝聚起强大的力量,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最终,狂妄的风在它的面前乖乖地败退。荷,静立如山,依然故我。
⑤若遇暴雨突至,秋雨绵绵,站成一林舞姬的荷,便如纤纤玉指弹起无数古筝,那顿挫有致、浸透着生命高贵气息的缕缕清音,似一朵朵初绽的音符,挟着荷空灵、洒脱的美韵轻轻飞扬。活得精精神神,活得清清白白,即使红颜褪去青春不在,生命的歌也是回肠荡气,掷地有声。
⑥当凛冽的寒风裹着雪片飞来,在荷的周围疯狂地咆哮、翻卷时,荷的叶,被撕碎了,荷的枝,被折断了。荷还是不肯摧眉折腰,还是不肯跪倒于地,惟见冰天雪地中屹立着它独立自尊、不馁不屈的铮铮傲骨。
⑦在风雨冰雪的洗礼中,在百般磨砺的锤炼中,荷,洗尽铅华,风清骨俊,矫健中自有别样的典雅端庄、柔媚明艳。而它不受风尘诱惑的潇洒出尘,那一派清远的标致与神韵,不知令多少爱荷的人如醉如痴!
⑧据记载,远古,荷还不被西方人认识时,它却早已赢得了中国人民的赏识与喜爱。那些精神的种荷者,更是将荷看做高尚人格的化身和楷模。他们远离物欲横流的凡俗社会,隐居山间,徜徉在去俗清雅的荷塘,浅吟低唱,赞荷、咏荷、赋荷,借荷出泥不染、刚正不阿的高风亮节,抒发自己不慕荣华、不求高贵、不媚不谄、恪守淡泊的品格和情操。那些闪烁着高尚灵魂光辉的荷,早早地就在《诗经》中绽放了:“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彼泽之陂,有蒲与荷。”而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众多的荷姗姗而来,纷纷亭亭玉立在诗人华美、隽永的诗章中,尽展君子的襟怀、佳人的风采,至今还在荷皎皎如玉的花瓣上熠熠生辉,轻轻叩动着红尘人的心扉。
⑨楚楚动人的荷,永远是一首迷人的旋律。穿行在画屏般的荷塘,风吹绿叶送爽,缕缕荷香盈袖。今夜,不知谁会沉醉忘却归路,在这高雅、脱俗的净地,细拂心尘,顿开茅塞,静静聆听一次有关生命真谛的诉说?
⑩荷,不答,只有被它感动得宠辱皆忘的人,才能走进它满载生命之花的梦中。
1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主要运用了反衬、拟人、排比的手法,描写早已焦渴得干巴巴龟裂的土地上荷的倔强,荷的勃勃生机。这样写突出了荷在恶劣环境中不言屈服的抗争精神。
B.文章引用古诗词名句,让我们睹诗知人,在他们“华美、隽永的诗章中”体味诗人赞荷、咏荷的情趣,敬仰他们高尚的思想情操和淡泊品格。
C.文章从荷的外貌特征到内在精神,从荷生存的恶劣环境到荷的独特品质,都运用拟人手法使之人格化,赋予荷以人的思想感情,使荷的形象更生动有力,使荷的精神品质更鲜明突出,增强了感染力。
D.文章语言优美畅达,富有诗一般的节奏感。四言短句,铿锵有力;长句意蕴丰富,韵味悠长。长短句的交错使用,揭示了深刻的哲理,极具说服力。
13.文章④~⑥段描绘了荷跟风雨冰雪的顽强抗争。联系上下文看,写这些有什么作用?
14.文章最后说“荷,不答,只有被它感动得宠辱皆忘的人,才能走进它满载生命之花的梦中”,荷不回答,这暗示了什么?这里“宠辱皆忘的人”是指什么样的人?
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 C 2. C 3. D 4.A 5.B 6.D
7.【答案】 (示例)悠悠白云中,隐约地横亘着一座座青山,有腼腆地躲进雾霭的,有大方地露出真容的;正如一把把直指苍穹的利剑,又如碧空中腾飞的巨龙,又如绵延不断的绿色屏障。
8. 【答案】采用了通感手法,化抽象为形象,将“荷香”“琴声”“忧伤”写得具体可感;采用了拟人和比喻的手法,渲染了月夜荷塘下“我”的淡淡的忧愁,景物和情思相得益彰。
阅读
9.A
10.【答案】不能。“滑”字,一方面写出了由于路灯的映照,“我”的身影更显轻缓、灵巧的情状,另一方面暗含了“我”对朱自清先生深切的杯念之情。而“掠”字仅能突出速度之快,无法传递怀念之情。
11.【答案】(1)自觉地固守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坚守节操,洁身自好。(2)因为过去的人要面对这一问题,现在的人仍然需要面对并且回答这一问题。
12.C
13.【答案】 在上文描写的基础上,使荷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形象更为丰满。表明荷的美好品行是千锤百炼的结果。
14.【答案】 (1)暗示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贪慕荣华富贵的人不少,而具有高风亮节淡泊名利地位的人却不多,荷对这种精神缺失的世俗现象的不满、蔑视和批判。(2)“宠辱皆忘的人”指具有不慕荣华,不求高贵,不媚不谄,恪守淡泊的品格和情操的精神种荷者。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