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 九年级物理 14.1 电是什么 课件(共25张PPT)+教案+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科版 九年级物理 14.1 电是什么 课件(共25张PPT)+教案+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07-19 20:01:14

文档简介

第十四章
§1电是什么
一、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有关小实验,认识摩擦起电现象。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2.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电荷只有两种,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通过观察验电器的结构及使用验电器,了解验电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二、课堂学习
知识点1:
摩擦起电
观察实验,讨论并思考以下问题。
一些物体被摩擦后,能够___________
_____。人们就说这些摩擦后的物体带了
,或者说带了

知识点2:通过实验探究,思考自然界中电荷的种类及相互作用。
将探究的现象记录在下表中。
物体1
物体2
现象
(与
摩擦)
(与
摩擦)
结论:
1、规定: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
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
电荷;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
,异种电荷相互

知识点3:摩擦起电的实质是

知识点4:验电器的原理和作用
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

三、当堂检测
1.打扫房间时,小刚用干绸布擦穿衣镜,发现擦过的镜面很容易粘上细小绒毛.这是因为他擦过的镜面因
而带了电,带电体有
的性质,所以绒毛被吸在镜面上.
2.如图,将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用丝线悬挂着的通草小球,(1)橡胶棒带
电。
(2)如图(a)若小球被吸引,则小球可能
或者
;如图(b)若小球被排斥,说明小球一定

3.将一根塑料绳一端扎紧,把绳尽可能撕成细丝,用手从上向下捋几下,发现细丝张开了(如图所示)。细丝张开的原因是(
)?
A、?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B、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B、?分子间相互排斥;
D、分子间相互吸引。?


线

名: 
 
 

号:

1


1
页(共25张PPT)
《电是什么》
物理学科
九年级沪科版
第十四章
了解电路
是什么
济南外国语学校
朱笋
公元前600年左右的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偶然发现,琥珀这晶莹剔透的自然造化之物似乎充满了“灵性”,在把它打磨光滑的过程中,被毛皮摩擦过的它居然能吸引很多微小的物体。
电学的发展
泰勒斯
请你利用身边的物品和老师提供的物品来使物体带上电。
摩擦起电
活动1:
摩擦起电:一些物体被摩擦后,能够吸引轻小物体。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电荷。
带电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
摩擦起电
带电
活动2:两个物体都带电,会有怎样的现象?
不带电
带电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温馨提示:
1、摩擦后不要用手去触碰摩擦端。
2、两个带电体靠近,但不要接触。
不同的带电体相互靠近时会有什么现象呢?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法国工程师杜菲(1698—1739)
在1734年发现摩擦后的两根琥珀棒相互排斥,摩擦后的两根玻璃棒也相互排斥,但摩擦后的琥珀棒与摩擦后的玻璃棒却相互吸引。于是他认识到“电有两种”
,其中一种他称之为玻璃电,另一种称之为琥珀电。
到1745年,著名的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将这两种电荷中的一种叫做正电荷,另一种叫做负电荷。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杜菲
不同的带电体相互靠近时会有什么现象呢?

定: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
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活动3:你知道与毛皮摩擦过的吸管带什么电吗?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摩擦起电的实质
1、橡胶棒为什么通过摩擦带了负电荷?
2、毛皮带电吗?带什么电?
摩擦起电的实质
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发生了转移,
并不是创造了电荷
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负电
负电
正电
正电
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
验电器
学以致用
地毯中编入金属丝导走静电。
工厂的加湿系统让纺织品远离静电。
学以致用
油罐车尾部装有铁链,是为了及时导走电荷。
学以致用
1752年美国的科学家富兰克林通过著名的“风筝实验”证明闪电就是云层摩擦带电又放电的现象。破除了人类最古老的迷信,使人们认识到了雷电的本质。
雷电之谜
富兰克林
静电除尘,可以过滤空气。
学以致用
学以致用
静电喷漆,可以高效、节能、均匀地喷洒油漆。
1.打扫房间时,小刚用干绸布擦穿衣镜,发现擦过的镜面很容易粘上细小绒毛.这是因为他擦过的镜面因
而带了电,带电体

的性质,所以绒毛被吸在镜面上.
3.将一根塑料绳一端扎紧,把绳尽可能撕成细丝,用手从上向下捋几下,发现细丝张开了(如图所示)。细丝张开的原因是(
)?
A、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B、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B、?分子间相互排斥;
D、分子间相互吸引。
?
当堂检测
2.如图,将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用丝线悬挂着的通草小球,(1)橡胶棒带
电。(2)如图(a)若小球被吸引,则小球可能
或者
;如图(b)若小球被排斥,说明小球一定

1.打扫房间时,小刚用干绸布擦穿衣镜,发现擦过的镜面很容易粘上细小绒毛.这是因为他擦过的镜面因
摩擦
而带了电,带电体

吸引轻小物体
的性质,所以绒毛被吸在镜面上.
3.将一根塑料绳一端扎紧,把绳尽可能撕成细丝,用手从上向下捋几下,发现细丝张开了(如图所示)。细丝张开的原因是(
B
)?
A、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B、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B、?分子间相互排斥;
D、分子间相互吸引。
?
当堂检测
2.如图,将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用丝线悬挂着的通草小球,(1)橡胶棒带

电。(2)如图(a)若小球被吸引,则小球可能
正电
或者
不带电
;如图(b)若小球被排斥,说明小球一定
负电

让思维再飞一会儿
观察生活,把你对摩擦起电的防治或者是利用拍成小视频发到班级群里,看看谁的更有创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和带电体的性质。
2、知道电荷有两种及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3、认识验电器并知道它的作用和原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从实验探究中领会物体带“电”的概念。
2、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述信息的能力。
3、在实验过程中使学生明白推理的逻辑性,在实验探索中学会与他人合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培养能学好物理的信心。
2、通过了解静电的危害和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关注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首先播放一段闪电的视频,介绍古代的人惧怕闪电,以为是雷公电母对人类的惩罚,然后说今天要在教室里引来闪电,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好奇心。出示静电起电机模拟闪电,告诉学生学完本节课,就可以揭示闪电的奥秘。
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引起了学生对于电是什么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去主动学习后面的内容,极大的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问题引领,进行新课
环节一:观察摩擦起电现象
教师介绍公元前600年左右泰勒斯发现琥珀与毛皮摩擦后可以吸引轻小物体,这是人们对于摩擦起电现象最早的纪录。给学生提供橡胶棒、玻璃棒、毛皮、丝绸、吸管、小泡沫、碎纸片、锡纸、气球以及学生随手可用的塑料尺子、圆珠笔等器材进行实验,给学生布置任务:你能让一些物体带上电吗?如何说明物体带了电?学生带着任务小组合作,进行实验。
学生进行实验。
学生到台上展示实验。
师生总结:如果一个物体摩擦后能够吸引纸屑、泡沫、小锡纸、气球等轻小物体,就说这个物体带了电。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
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经历了实验的过程,获得了探究的乐趣,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了各种各样摩擦起电的现象,对摩擦起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使学生明白身边的物品也可以用于实验探究,不朽的科学发现也是在点滴实验中积累的,大大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以及能学好物理的信心。
环节二:探究电荷间作用规律
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刚才研究的都是一个带电体对不带电体的吸引作用,如果是两个带电体靠近会有什么现象呢?
学生进行实验继续探究,并把探究的现象记录在导学案上。
教师汇总各小组的学案,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出来,大家一起分析,得到结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介绍历史上科学家对于两种电荷的命名,使大家知道正电荷和负电荷名称的由来,知道自然界中至少有这两种电荷。
教师接着提问:自然界中只有这两种电荷吗?引起学生新的思考。给学生布置新的任务:你能想办法知道与毛皮摩擦的吸管带什么电吗?是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一样,还是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一样,还是与他们都不一样?
学生小组合作,展开探究。
学生上台展示实验。
总结全班同学的实验结果,得到结论:与毛皮摩擦的吸管带负电荷。
教师介绍科学家进行了大量类似的实验,发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不存在第三种电荷。
这个环节的设计是教师问题引导,学生根据问题不停的思考,保持高效的思维,在探索的兴趣和热情中,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尝试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学会既能独立思考,又能小组合作,了解物理学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观。
环节三: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
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橡胶棒与毛皮摩擦以后带负电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观看一段视频。视频中从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的关系阐述了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观看视频后请一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橡胶棒与毛皮摩擦后带负电的原因,加深大家对于摩擦起电实质的认识。
这一环节意在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从视频中获取信息,结合以往的知识和经验,总结出摩擦起电的实质,体会主动获取知识的成就感。
环节四:验电器的作用和原理
由摩擦起电的实质引出生活中的一个实际问题,当用塑料梳子梳头发越梳越乱时,我们可以换用木头梳子,木头与头发这两种物质原子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束缚能力差距不大,所以摩擦起电现象不太明显,能较好解决这个问题。
出示一个箔片式验电器,用与毛皮摩擦的橡胶棒接触金属球,金属箔片张开,提出问题:梳子与头发摩擦使头发带上同种电荷所以蓬松,为什么橡胶棒与金属球接触就可以使拨片张开呢?请一名同学回答,大家一块讨论,知道了接触也可以使物体带电,并且得出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知道验电器的作用是检验一个物体是否带电。
这个环节是通过创设一个情境引出验电器,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这个仪器的原理是什么,作用是什么,知道它在实验室有存在的价值,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学会使用验电器,而不是生硬的去学习使用一个仪器。
首尾呼应,揭示闪电奥秘
教师通过用手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可以使箔片闭合,使学生明白电荷可以导走。教师提出问题:在生活中因为摩擦起电现象的存在会使电荷大量的积累,如果没有被及时导走会有怎样的安全隐患?又应该如何导走电荷?列举生活中大量的实例,如地毯、油罐车、纺织品车间的加湿器等,学生分析这样做的原因和好处,最后自然而然可以意识到闪电就是云层摩擦起电,积累了电荷之后的放电现象,只是一种自然现象而已。最后介绍科学家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以及避雷针,使学生体会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巨大应用。
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是为了揭示本节课开头给学生留下的悬念,学生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揭示闪电的奥秘,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物理知识是有用的,是有趣的。二是通过对于伟大的科学家富兰克林的介绍,使学生明白真理的可贵,科学家的探究精神鼓舞着我们,我们也应该保持对知识的探究欲望,对获得真理不懈的追求。
学科拓展,生活应用
对于静电现象我们不仅能防治,还可以利用。教师引导学生了解静电现象在静电除尘、静电喷漆中的应用。
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关注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知识小结,当堂检测
学生完成当堂检测,让学生了解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效果,让老师了解学生对于这节课的掌握情况。
布置作业
让学生课后解决一个关于“生活中摩擦起电现象的防治或者应用”的实际问题,并且拍成视频上传到学生群里与大家分享。
这一环节的设置意在使知识的学习从课上延续到课下,让学生保持对于物理学习的热情;也旨在培养学生会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乐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