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文学阅读与写作
第2课 红烛
七子之歌·台湾
闻一多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激趣导入
诗歌抒发了对祖国的怀念和赞美
民主斗士——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现代诗人、文史学者。湖北浠水下巴河镇人。1920年7月,他的第一首新诗《西岸》发表,以后连续发表新诗。
1923年9月印行第一本新诗集《红烛》后,闻一多开始致力于新诗创作。《红烛》之后的诗作内容更为充实,形式整齐,语言凝练,形成独具的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激情。在这以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抗战不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于是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宝贵的生命。闻一多的诗具有极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他的全部诗作,成为他诗歌创作的基调。
知人论世 识作者
“三美”主张
闻一多早年参加新月社,提倡新格律体诗。他的诗具有极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闻一多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提倡诗歌创作要有“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音乐美,指的是音节和旋律的美。
建筑美,指的是词藻的运用,要体现出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方面的印象。
绘画美,指诗的对称和句的整齐。
知人论世 知背景
《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它的内容丰富广泛,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的思想情绪,更表现了诗人希望献身艺术、报效祖国的理想;既反映了诗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失望和愤恨,更表现了诗人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同时,既有对爱情、对自然的歌颂和赞美,也有对前途感到渺茫的感伤和哀怨。诗集《红烛》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练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是诗集《红烛》的序诗。
任务活动一 诵读全诗,读懂诗意
诵读全诗,感受诗韵
1.参照下面划分的节奏,诵读全诗。
红 烛
闻一多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 烛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吧!烧吧!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吧!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2.诵读指导(以1、2节为例)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语调深沉,饱满,上扬
“红的”拉长,且“红”重音
激情,上扬
“心”重音;“比比”拉长,上扬
“是”重音;“颜色”重读,上扬
?
字韵饱满,充满激情
“是谁”重音,上扬;“蜡”重音;
“给你躯体”读出疑问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是谁”重音,上扬;“火”重音;
“点着灵魂”充满疑惑
“为何”上扬;“烧蜡”重音;
“成灰”重音,语调深沉
“放光”重音;“出”拉长,上扬
“一误”的“误”重音;
“再误”的“误”重读,拉长,深沉
“矛盾”重音;“冲突”重读,上扬
1.根据原文内容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文字。
本诗共九节。开头一节着眼于“红烛”的外在颜色,将红烛精神集中在一个“________”字上面,凸显了红烛的总体形象,由红烛形象即刻联想到________,“物”与“我”就完全交融起来。
最后一节归结到“________________”这样一个哲理上。也就是将红烛精神归结到一种彻底奉献的人生哲学上,也就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宗旨。
这首诗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_______”与“_______”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
任务活动二 总览全文,构建文本
[明确] 红 诗人自身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灰 泪
2全诗共九节,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 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赞美烛之红,吐露诗人心曲。
第二部分(2~4节):先困惑于红烛之燃烧,再找到其燃烧的理由,希望它尽情燃烧,赞美了红烛的牺牲精神。
第三部分(5~8节):既感伤于烛泪,又希望为创造光明不停地流泪。
第四部分(第9节):赞美红烛精神。
任务活动三 深入品读,感悟赏析
(一)品味意象之美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1.简析“红烛”这一意象的内涵。
答案 红烛就是诗人的化身,凝结着诗人灼热而复杂的爱国精神,烛之红是诗人赤诚的象征。红烛燃烧自己,象征诗人为祖国牺牲奉献的精神。红烛流泪,代表着诗人内心为不能很好地报效祖国、打破黑暗的伤感,决心用自己的痛苦去创造祖国的光明。
(二)赏析手法之美
1这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举例赏析。
任务活动三 深入品读,感悟赏析
呼告 诗歌的每一节均以“红烛啊”的呼唤开头,形成了浓郁的抒情氛围,继之以自问、自悟、自励、自答、自勉,一步步展示执着追求的心迹,有很强的感染力。运用呼告,可以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加强感染力,并引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
反复 第二节说“一误再误”,第三节又说“不误,不误”“一误再误”,错怪红烛的语气很强烈,又包含着自作聪明的意味;“不误,不误”用了反复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烈。一反一正两种回答,相形之下,更强烈地表现了认识的根本转变,包含着对先前自作聪明的惭愧,由顿悟而对红烛产生了深为敬仰的感情。诗人彻悟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这正是与利己主义哲学完全对立的一种新的人生观。
第二节运用了比喻,诗人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作灵魂。
第五节运用了拟人,把“红烛”当作人来写,揭示了一种很矛盾的现象:“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诗人的注意力转到烛泪上面,矛盾的现象已经包含着疑问。这一节开头的呼唤,是同情的呼唤,是惊疑的呼唤。
(二)赏析手法之美
1这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举例赏析。
任务活动三 深入品读,感悟赏析
比喻第二节运用了比喻,诗人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作灵魂。
拟人第五节运用了拟人,把“红烛”当作人来写,揭示了一种很矛盾的现象:“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诗人的注意力转到烛泪上面,矛盾的现象已经包含着疑问。这一节开头的呼唤,是同情的呼唤,是惊疑的呼唤。
引用 诗人用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领导全篇。“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表达的是彼此忠贞不渝、海誓山盟,是坚贞爱情的写照。由于时代背景和诗人的创作心志不同,闻一多赋予了新的思想情感,即托红烛言牺牲自我的高尚品格,表达的是对理想信念无比忠贞的坚守和歌颂。引子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让诗人的情感有了统摄,全诗正是以此为中心,同时也有情感即将展开的提示,起到了铺垫、烘托、暗示的作用。
《红烛》引用李商隐的诗句,不仅是因为这句诗概括了全诗的主旨,点出了蜡烛甘愿自我牺牲直至生命终止的高尚人格。另外,引用李商隐的诗句还取得了客观上的另一种效果,即与全诗结尾所引“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形成呼应,以引用起,以引用终,让诗歌首尾照应、丰润圆满。
(二)赏析手法之美
1这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举例赏析。
(1)诗人托物言志,以烛泪比喻自己带泪的诗行,诗行中有诗人爱国之情、忧国之心。
(2)直接告白。全诗共九节,每一节开头都是一声“红烛啊”,诗人对烛呼告,倾诉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诗人将红烛比拟为人,赋予红烛人的思想感情,红烛变成有血有肉活生生的形象了,这样红烛的形象就成为一种精神品质的化身,诗人抒情的依托。
(3)抒情时层层推进。诗人面对红烛,或惊叹赞美,或自问,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或劝慰有加,诗情的流动形成起伏的波澜,诗篇的节奏抑扬顿挫,形象鲜明而又饱含哲理。全诗扣住“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先后三次发问,这三问形成抒情的三个层次,使感情的抒发层层推进。有的问而不答,有的一问两答,有的一问一答,在问问答答中,酣畅淋漓地抒情言志,诗人向读者完全敞开了心扉,把一颗心交给了读者,让我们在他那热情磅礴、精神焕发的诗句中,为他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为他那种献身祖国在所不惜的精神而怦然心动。
(三)品味浓浓情感
诗人是怎样抒发诗人爱国之情、忧国之心的?
小结诗的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闻一多要问诗人们,你们的心可有这样的赤诚和热情,你们可有勇气吐出你的真心和这红烛相比。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
诗人接着问红烛,问它的身躯从何处来,问它的灵魂从何处来。这样的身躯、这样的灵魂为何要燃烧,要在火光中毁灭自己的身躯?诗人迷茫了,如同在生活中的迷茫,找不到方向和思考不透很多问题。矛盾!冲突!在曾有的矛盾冲突中诗人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因为,诗人坚定地说:“不误!不误”。诗人已经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准备朝着理想中的光明之路迈进,即使自己被烧成灰也在所不惜。
诗歌从第四节开始,一直歌颂红烛,写出了红烛的责任和生活中的困顿、失望。红烛要烧,烧破世人的空想,烧掉残酷的监狱,靠自己的燃烧救出一个个活着但不自由的灵魂。红烛的燃烧受到风的阻挠,它流着泪也要燃烧。那泪,是红烛的心在着急,为不能最快实现自己的理想而着急,流泪。诗人要歌颂这红烛,歌颂这奉献的精神,歌颂这来之不易的光明。在这样的歌颂中,诗人和红烛在交流。诗人在红烛身上找到了生活方向:实干,探索,坚毅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计较结果。诗人说:“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作品拓展
死 水
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美点点击】1925年诗人回国后,目睹了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惨状,产生了怒其不争的愤激情绪。本诗通过对“死水”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的多角度、多层面的谱写,揭露和讽刺了腐败不堪的旧社会,表达了诗人对丑恶现实的绝望、愤慨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诗中的“一沟绝望的死水”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旧社会的象征。诗人抓住死水之“死”,先写死寂,次写色彩,再写泡沫,突出了死水的污臭、腐败,把“绝望”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闻一多是新诗格律的倡导者和开拓者,《死水》则是他对新诗格律的“最满意的试验”。他强调要具备“三美”:音乐美、绘画美、
建筑美。全诗共5节20行,每一行都是9个字,且每一节的第二行和第四行押韵,节奏感强,富有音乐美。诗中运用了许多富有色彩的词语和意象,并以词藻的绚丽多彩反衬了内容之丑,使“死水”的面目越显可憎可厌。全诗共5节,每节都是4行,每行都是9个字,既有外形的整齐感,又有内在的韵律感。《死水》为建立新诗的格律和形式作了严肃的卓有成效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