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李斌
教学目标
1. 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掌握其论证方法、论证思路。
2. 品读文中的重要语句。
曾经,工匠是一个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须臾不可离的职业,木匠、铜匠、铁匠、石匠、篾匠等,各类手工匠人用他们精湛的技艺为传统生活景图定下底色。随着农耕时代的结束,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一些与现代生活不相适应的老手艺、老工匠逐渐淡出日常生活,但工匠精神永不过时。
背景:
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 一词迅速流行开来,成为制造行业的热词。随后,不仅制造行业,各行各业都提倡“工匠精神”。于是,使用范围扩展,任何行业、任何人“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的精神,都可称为“工匠精神”。本文就是2016年4月30日发表在《人民日报》的一篇评论。
背景:
飞速发展的中国迎来了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李斌写下此文想呼吁我们弘扬工匠精神,这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中国创造的现实需要。没有劳模群体,难育大国工匠;没有大国工匠,难有大国重器。当下,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在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同时,更要练好内功,培育工匠精神,增厚国之底蕴。
工匠精神微语录
1.一招不让的创新态度,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一尘不染的修为品质。
2.坚持不懈,开拓进取,不畏挫折,战胜自我的精神,就是工匠精神。
3.心心专一艺,事事在一工,念念系一职。
4.工匠精神是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是孜孜以求、追求卓越的执着,是一辈子专注一件事的境界。
5.在传承中创新,在坚持中升华,化腐朽为神奇,于细微处彰显卓越。
6.在枯燥中寻找激情,在平凡中创造卓越;相信时间,相信自己!
7.以精益求精之决心,以持之以恒之耐心,以爱岗敬业之忠心,以守正创新之雄心,得此四心者,可谓之工匠!
一、分析文本论证思路
分析文章的结构,实际是要求分析文章各部分之间的组合关系,并进行合理的归纳整理。
结构思路
提出观点
时代(企业)需要工匠精神
论证观点
工匠精神的基本概念(对企业对国家的意义)
正确认识工匠精神(对国家的意义)
工匠精神的内涵(推崇工匠精神)
总结观点
工匠精神为成功铺路(工匠精神影响深远)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将我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
请简要概括第二段的论述思路。
①首先解释“匠”的含义
②接着由作家的话引出人的职业品质、专业精神有不同
③最后指出工匠精神对于企业和国家的意义
二、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来论述自己的观点?
道理论证
作者引用企业家、《说文》、作家和普通人的话,加以分析论证,论述我们的时代需要工匠精神,它体现出社会的品格和国家的形象。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事实)论证、道理(引证)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三、论点和论据的关系
论述类文本要讲求观点与材料的统一。所谓统一就是观点要统帅材料,材料要证明观点。而材料要千方百计靠近观点,也就是说要显示出自己的意向,从而被观点理解并接受。本文论点明确、具体,论据充分,学习时要注意分析。
阅读全文,思考:本文是如何充分运用论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结构思路
提出观点
时代(企业)需要工匠精神
论证观点
工匠精神的基本概念(对企业对国家的意义)
正确认识工匠精神(对国家的意义)
工匠精神的内涵(推崇工匠精神)
总结观点
工匠精神为成功铺路(工匠精神影响深远)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将我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
四、赏析文中语句
“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读这句话。
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层层深入地论述工匠精神的内涵与意义,增强了语气,使表达更加有力。
赏析文中语句
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工匠精神的推崇和倡导,它的内涵是:虽然并非人人都能做到心思巧妙、技术精湛、造诣高深,但是我们都应该追求并实践工匠精神。
“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请结合全文,品读这句话的内涵。
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简而言之,新闻评论是对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
新闻评论是新闻媒体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的重要社会公器。而新闻评论的“立意”,正是作者对所评述的事物或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就是确立评论文章的基本观点与主要思想内容。
新闻评论讲究有的放矢、就事论理、有感而发,其立意贵在“准”“新”“深”。立意贵“准”,指评论基本观点正确、切合实际,符合法制与政策思想,又恰如其分,合乎情理,这也是保证评论的舆论导向正确的必要条件。
课堂研讨
1.这篇新闻评论的“准”“新”“深”体现在哪里?
准:时代的呼唤: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气质。
新:工匠精神值得我们用新的眼光来观照——①旧眼光:职业的高低贵贱;新眼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②旧眼光:雕虫小技;新眼光: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
深:生命哲学、人生信念。
2.新闻评论和一般的议论文有哪些不同?
新闻评论针对新闻时事发表看法,讲究观点鲜明,针对性强,注重行文的逻辑性,有鲜明的立场。同一新闻事件可以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看法。一般的议论文围绕中心论点选择适当论据加以论证。
大国工匠
梓庆削木为鐻,匠心独运
说到匠人精神,很多人就会说起德国、日本的匠人精神。实际上,《庄子》一书中就有对2 300多年前中国匠人梓庆的精妙阐述。
梓庆是鲁国的一位木匠,只要是他用木头雕刻的鐻(古代的一种乐器),见过的人都觉得精巧到只有鬼神之工才能做得出。鲁王很惊叹,就召见梓庆问:“先生能做出来这么精妙的东西,有什么秘诀?”梓庆谦逊地说:“我只是一个木匠,哪有什么秘诀。只不过在做工前,我不敢耗费精神,静养聚气,让心沉静。斋戒三天,我不再怀有庆贺、赏赐、获取爵位和俸禄的思想。斋戒五天,我不再心存非议、赞誉、技巧或笨拙的杂念。斋戒七天,我已不为外物所动,似乎忘掉了自己的四肢和形体。然后我便进入山林观察各种木料,选择质地、外形与鐻最相合的,此时的形象已经呈现于我的眼前。然后我将全部心血凝聚于此,专心致志,精雕细刻,用自己的纯真本性融合木料的自然天性去制作,器物精妙似鬼神之工,也许因为这些吧。”
“大国工匠”徐立平:航天科技火药“整形师”
在一触即燃的炸药堆里,在硬得像橡胶还带点儿弹性的固体燃料推动剂上,下刀、使力、推刀铲到头、收力,还要保证所切尺寸分毫不差,切面平滑齐整,以满足导弹飞行对燃料药面各种特殊形状及药量的苛刻要求,这就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航天发动机固体燃料药面整形组组长徐立平30年来的日常工作。
徐立平出身航天世家,自1987年入厂以来,一直为航天发动机固体动力燃料药面做微整形。在火药上动刀,稍有不慎蹭出火花,就可能引起燃烧爆炸。而火药整形目前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难题,无法完全由机器操作。下刀的力道,完全要靠工人自己判断,药面精度直接决定导弹的精准射程。0.5毫米是固体发动机药面精度允许的最大误差,而经徐立平之手雕刻出的火药药面误差不超过0.2毫米,堪称完美。为了杜绝安全隐患,徐立平还自己设计发明了20多种药面整形刀具,有两种获得国家专利,一种还被单位命名为“立平刀”。
徐立平的事迹被广泛传播后,种种荣誉接踵而至。对此,他却略感不安:“我只是在我的岗位上做了我该做的事,除了我,还有更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工友们。但我也感到十分幸运,因为我可以将从我的工友、我的父母、我的领导他们身上学习传承下来的勇于担当、脚踏实地的坚毅品格和奉献精神传递出去,感染更多的人。”
章丘铁锅捍卫工匠之魂
2018年2月,因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3》而红遍全国的章丘铁锅成为热搜中的“神器”。天猫平台上,章丘铁锅的销量同比增长了近6 000倍,“洛阳纸贵,章丘无锅”成为时下的流行语。
历经12道工序,过18遍火候,经受36 000次锻打,方得一口好的章丘铁锅。手工锻打的“同盛永”铁锅因工艺精湛、深浅合适、翻炒顺手,享有“锻打三万六千锤,勺底铮明颜色白”的美誉。与机器冲压的铁锅不同,手工铁锅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通过密集锤打铁锅表面,让其密度更高,更不易粘锅,能使各种调味更好进入食物,将万千食材烧制成美味佳肴。
有记者采访到纪录片中章丘铁锅“臻三环”“同盛永”传承人之一的刘紫木时,他说,由于他们的手工铁锅产量每年只有几千口,无法满足瞬时出现的数十万口铁锅订单。手工的东西不可能走量,为了维护品牌的纯真性,已暂时下架电商平台的铁锅商品并关闭网店,呼吁市场回归理性,尊重传统技艺和匠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