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韩
愈
师
说
韩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知识卡片:作者介绍
韩山
韩水
韩渠
昌黎路
昌黎学校
——潮州
李渊父子虽然得了天下,大唐河山也没有听说哪山哪河易姓为李,倒是韩愈一个罪臣,在海边一块蛮夷之地施政八月,这里就忽然山河易姓了。历朝历代有多少人希望不朽,或刻碑勒石,或建庙建祠,但哪一块碑哪一座庙能大过高山,永如江河呢?
——梁衡
韩愈为潮州百姓做的四件事:
1.
解放奴婢,禁止买卖人口;
2.
兴修水利,凿井修渠;
3.
兴办学校,开发教育;
4.
祭杀鳄鱼,安顿百姓。
《韩愈被贬,潮州受益——可笑的历史》
古文运动:
是唐代中期韩愈、柳宗元提倡的一种文体和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他们提出“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道合一”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故称作“古文”,并使之和“俗下文字”,即六朝以来流行已久的骈文对立。
知识卡片:古文运动
说:是一种议论文体,一般陈述自己对某事物的见解。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一、解题
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但在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当时仍沿袭着一种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监。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
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贵!
知识卡片:写作背景
?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柳宗元
译文:孟子说:“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追随老师学习,现在(唐)则没听说有人敢为人师;有的话往往讥笑他,认为是个狂妄的人。只有韩愈奋勇不顾世俗的眼光,勇于触犯众人的忌讳,甘愿承受他人的讥笑和侮辱,招收后进学生,写了师说这篇文章,容色严正地当地老师。世人果然君起责怪他,指指点点,互递眼色,相互拉扯,加油添醋的非议他。韩愈因此得了狂妄的名声;住在长安,饭都来不及煮熟,又忽忙东去,这种情形已经很多次了。
句读dòu
或不焉fǒu
经传zhuàn
郯
tán
听读课文
注意字音
苌弘cháng
聃dān
蟠pán
谀yú
贻yí
整理思路
第四段
李蟠
年、好
六
艺
不拘于时
交代写作缘由,激励后学者。
嘉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遗之
第一段
提出中心论点:
正面阐述道理:
古之学者必有师。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从师的
必要性
正:师的职能。
反:不从师的危害。
2、从师
的标准
生乎吾前
生乎吾后
吾师道也
第一段
正面
古之学者必有师。
1、从师的
必要性
2、从师
的标准
1
纵比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2
自比
对其子,择师而教;
对其身,耻学于师。
4
横比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圣益圣愚益愚
惑矣
第二段
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分论点
3
师比
句读不知,师焉,小学
惑之不解,不焉,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其可怪
第三段
圣人无常师。
分论点
孔子
例子
师
曰
是故
正面论证
积累文言知识
1、传道受业解惑
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
通“否”,不
通假字
泛指求学的人\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用
来……的\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古今异义词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吾从而师之:
跟随
并且\表结果目的的连词。
古:小的方面要学习
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一般人、普通人\许多的人。
古今异义词
4、小学而大遗:
5、今之众人:
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不一定\不需要。
一词多义现象
1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或师焉
3
、吾师道也
4
、师必退、
5、师道之不传
6、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7、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
从师
老师
从师学习
以……为师
学习
有专门技艺的人
名词,军队
1、师
1、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4、朔气传金柝
传授
流传
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传送、传递
2、传
1、闻道有先后\吾师道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2、于是废先王之道
3、任重而道远
4、道芷阳间行
5、得道者多助
6、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余嘉其能行古道
7、道相似也
8、策之不以其道
3、道
道理
风尚
道德学问
主张、学说
途径、方法
道路
取道
治国之道
1、孰能无惑
2、则耻师焉,惑矣
3、惑而不从师
4、妖言惑众
4、惑
名:疑惑、疑难问题
形:糊涂
动:有了疑惑
动:迷惑
1、人非生而知之者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懂得、理解
了解、知道
明白
5、知
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2、其皆出于此乎
3、于其身也
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5、其可怪也欤
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其
代:众人
副,表揣测,大概
代:他
代:书
副,表反问
代、君子
1、生乎吾前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嗟乎
5、其皆出于此乎
2、乎
介词:在
介词,比
语助:呢
语助:表感叹语气
语助:吧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而耻学于师
3、于其身也
4、不拘于时
5、其皆出于此乎
3、于
介词:比
介词:向
介词:对于
介词:被
介词:在
1、人非生而知之者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郯子之徒
5、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6、辍耕之垄上
4、之
代:知识、道理
助词:取独
代词:这些
助:宾前标志
动词:到
音节助词,不译
5、焉
1、传道受业解惑也
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3、小学而大遗
词类活用
形容词作名词
疑难问题
圣人、愚人
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1、吾从而师之
2、孔子师郯子
词类活用
名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师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而耻学于师
2、则耻师焉
3、不耻相师
以……为耻
1、吾师道也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3、师道之不传
4、则耻师焉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学习
低于
从师
从师
不拘于时,学<于余>。
宾语前置句,“之”为提宾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被动句、状语后置
特殊句式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耻学<于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状语后置句
特殊句式
哪管……呢
几个重点词语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无贵无贱
3、于其身也
4、不耻相师
5、士大夫之族
6、君子不齿
7、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8、圣人无常师
知道、懂得
本来
无论、不分、没有区分
自己
拜别人为师
类、群
不屑与之同列
竟
固定
并列、排列
几个重点词语
9、郯子之徒
10、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11、余嘉其能行古道
12、作《师说》以贻之
类、同一类人
全面
诗、书、礼、乐、易、春秋
赞许
赠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