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故都的秋》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上册 (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4.1《故都的秋》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上册 (共30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8.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18 20:39: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史铁生
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
——林语堂
秋日薄暮,用菊花煮竹叶青,人与海棠俱醉。
——林清玄
你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样子?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授课人:长郡斑马湖中学 谢忠凯
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学会从景物
描写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难点)
2、通过分析关键字句,体会郁达夫“悲凉美”的美学追求。(学习难点)
3、通过对比阅读,理解郁达夫的文人趣味。(学习重点)
郁达夫
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曾留学日本,毕业于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现名古屋大学)和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
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其文学代表作有《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怀鲁迅》等。
本文的创作背景
1933年4月,郁达夫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过着颠沛流离生活。这一时期,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着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
创作本文时,一位朋友邀请郁达夫北上,游玩北平,衣食住所皆免费提供,只需要郁达夫为此写一篇文章发表即可。于是郁达夫欣然前往,并在到北京的第三天“晨起上厕所,从槐树阴中看见了半角云天,竟悠然感到了秋意,确是北平的新秋”,次日即“晨起,为王余杞写了二千字,题名《故都的秋》”。
郁达夫日记手稿
听课文朗读并思考:
1、通过文章我们可以知道“故都”就是北平,既然是写北平的秋,为
什么作者不直接用“北平的秋”作为题目,而用“故都”二字?
2、哪些自然段描写了秋天?是怎样描写的,用几个简洁的词语概括。
3、请找出能概括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词语。
4、你觉得这篇文章可以分成几个部分,为什么?
整体感知
“故”有着天然依恋和向往的情感,用“故都”二字,既指明了作者描写的地点,又显示出作者的深切之情。而题目中“秋”字,指明了所写内容,让人一目了然。
通过文章我们可以知道“故都”就是北平,既然是写北平的秋,为什么作者不直接用“北平的秋”作为题目,而用“故都”二字?
第3段:晨起观秋
第4段:槐树落蕊
第5段:秋蝉残鸣
第7-10段:秋雨话凉
第11段:佳日秋果
哪些自然段描写了秋天?是怎样描写的,用几个简洁的词语概括。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找出能概括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词语
清、静、悲、凉
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1-2自然段:写的是对北国和南国秋天之对比
第3-11段:具体写北国之秋景
第12-14段:再写对北国秋之眷念
你觉得这篇文章可以分成几个部分,为什么?
慢、润、淡
阅读1-2自然段,思考:作者不远千里从南到北,赶去北平,是为了饱尝故都的秋味,南方也有秋天,在他看来,南方的秋天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在地理上也算是南方了,同学们可以结合这几个词想想,我们这里的秋天是不是这样的。
阅读3-11自然段,思考一下作者分别描写了哪些景物和场景。(2分钟)
第三段
钓鱼台、西山、玉泉和潭柘寺
租一椽破屋,泡一碗浓茶,在院子里赏秋。
破屋(形)、浓茶(味)、青天(色)、训鸽(声)、日光(形)、牵牛花(色)和秋草(形)
外来人最容易注目的
渗透于骨髓里的秋的神韵
(1)秋天来了,很自然地想起那条街——西单牌楼。
无论从哪个方向来,到了西单牌楼,秋天,黄昏,先闻见的是街上的气味。炒栗子的香味弥漫在繁盛的行人群中,赶快朝向那熟悉的地方看去,和兰号的伙计正在门前炒栗子。
——林海音《秋的气味》
(2)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郁达夫《故都的秋》
思考:同样是写北平的秋天,林海音和郁达夫在景物选择上有何不同?为什么?
对比阅读1
林海音写的是在热闹的街上去买炒栗子,更有烟火气,而郁达夫选择的是较为幽静的地点。
北平是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应当是像林海音所写,有着“繁盛的行人群”,有着繁华商场、名胜古迹,五光十色,而郁达夫回忆起北平的秋,不是香山火红的枫叶,却是幽静的陶然亭里不起眼的芦花;不是城市里的喧闹声,而是潭柘寺里悠远的钟声,他所喜爱的,却是乡野宁静而自然的氛围。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郁达夫身上有着中国文人的隐逸思想,有着知识分子独特的雅趣,能够在幽静中寻求快乐。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
(1)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
(2)可是山上的颜色觉得出这个变化,而立刻随着变换。忽然黄色更真了些,忽然又暗了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合着彩色,轻轻的抹上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的天,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凉风,正像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
——老舍《济南的秋天》
?
(3)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郁达夫《故都的秋》
思考:这两段所选取的色彩,你能从中读出郁达夫的什么?
对比阅读2
郁达夫有意逃避鲜艳,追求色彩的“淡”,我们常说“淡雅”,这一“淡”便显得“雅致”,色彩的雅致超越了日常的世俗趣味,表现了古代文人的趣味。
其中“疏疏落落”的枯草,“自古逢秋悲寂寥”,我们常常认为秋天是寂寞的,萧条的,然而作者看到枯草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是喜悦还是厌恶呢?是喜悦的,这种直面生命的衰败,给我们启示生命的周期,逗起了我们的悲凉之感,这种视“悲凉”为美的审美眼光,不得不说是十分独特的。
对比阅读2
中国古典文人的雅致趣味!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第三段)
思考:为什么欣赏风景要在“一椽破屋”里?为什么偏偏要“泡一碗浓茶”?而不是提一壶烧酒?他的姿态是怎样的呢?
赏秋的姿态
作者认为,故都的美在于历史的积淀中,而不是在于众所周知的名胜古迹中。在破旧的民居里,泡上一碗苦茶,这样的体会才是最真切的。“泡茶”更能显出悠闲自得的心境。他的姿态是悠闲的。
“碧绿的天色”让人想到白居易《长恨歌》中的“上穷碧落下黄泉”,郁达夫有着古典文学修养,更是有着中国文人超脱世俗的审美趣味。他想要深入故都的秋,不是出门找名胜古迹,而是泡一碗浓茶,寄身在老北京人居住的破屋中,慢慢地悠悠地品味这故都的秋味。
请同学们阅读第4—5段,思考作者怎样写“槐树的落蕊”以及“秋蝉”的残声,带着怎样的感情?喜悦还是悲凉?
动用视觉、听觉、触觉来写槐树的落蕊。
视觉:花铺满地;
听觉:脚踏上去无声;
触觉:极微细极柔软。
可供选择的树很多,作者却唯独选择了不起眼的槐树,并且写的是快要死亡的“落蕊”,这种生命衰亡的迹象,从世俗观念上看,并不漂亮,但是,在作者看来,却是十分动人的。
联系前文中的“疏疏落落的秋草”,以及后文中衰弱的蝉声,我们能够看到这种生命衰亡,其实也具有一种独特的美感,一种对于生命消亡的深邃感触。
秋蝉是衰弱的,但在作者听来却是“啼唱”,有一种悲凉的美感。
请同学们读读第6—10段,想想,作者为什么要写“都市闲人”?结合作者曾在北平居住过的经历,想想:他和这群“都市闲人”有什么关系呢?
明确:都市闲人就是普通北京人,地道的北京人和地道的北京话,传达出浓郁的故都味。作者身为一个曾居住在北京的外乡人,此刻听来是十分亲切的。
“典型的北京人是知味者,如北京人那样对待味,则是文化,出于教养。人人都在生活,不但生活着,而且在生活中咀嚼、品味这生活的,或是更有自觉意识的人。”
——赵园《北京:城与人》
秋天本就是个收获的季节,那么第十一段作者就带我们欣赏了北方的果树哪些特点呢?
着重写了北方的枣树。一写枣树多,二写枣的颜色——淡黄微绿,视觉上也给人一种清和静的淡淡的感觉。
阅读12-14段,思考这几段主要写了什么
第12段:作者认为不管是文人还是普通人,对于秋的感受。通过对北国秋景的描写和秋味的体会,作者顺承而下,认为中国的秋的深味,还是首推北方。(深化主题)
阅读这13自然段,思考一下作者认为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看看能不能否用一个字概括?这一段中的对比句又是从哪几个角度入手的呢?
明确:最大的区别在于:味。
四个比喻是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中的“味”去领悟秋之“味”,让人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北国之秋就像“白干、馍馍、大蟹、骆驼”,让人感到味烈、味深、味浓、味久;而南国之秋就像“黄酒、稀饭、鲈鱼、黄犬”,让人感到味润、味浅、味淡、味短。用如此丰富生动的意象又令人读后回味悠长,对比之后明了于胸。
最后一段,作者愿用自己的寿命来留住故都的秋,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的无限向往和眷恋,我们可以一起来体会一下作者细腻、深沉的情感。如果可以不惜舍去三分之二的寿命来留住故都的秋,这样炽热的情感,再加上之前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描绘,使得我们也想不远千里去饱尝一尝那故都的秋味了。
讨论思考: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能够看到,郁达夫骨子里有着中国古人的雅趣,熟稔中国古典诗词,同时,他也有着对衰亡事物的独特热爱以及欣赏普通人世俗生活的俗趣。请大家结合作者背景思考,为什么他能将这两者融合的如此巧妙?小组讨论交流一下。
拓展提升
材料一:
西方唯美主义文学:19世纪中期起源于法国,后兴盛于英国的文学流派。代表作家王尔德,强调“为艺术而艺术”,“死亡的永恒美”,“以恶为美”、“以死为美”等,较为狂热激进。20世纪初,西方唯美主义热潮席卷中国文坛,郁达夫留日期间,广泛涉猎西方近现代文学,在文学创作中展现唯美主义创作特征,例如“颓废化”、“欲望化”以及“永恒性”等特点。
唯美主义文学代表作家王尔德
材料二:
日本“幽玄美”:日本特色美学,原为佛家用语,后影响文学艺术领域。平安时期结合中国文人隐逸审美情趣,发展为朦胧幽寂的审美理想,追求空寂幽深的境界。创作者多将思想情感借助载体表现,给予读者联想中的含蓄美。
日本“物哀美”:日本固有美学范畴,指人对世相(包括人和物),不可避免的命运而产生的感叹。
郁达夫在留日期间,接受了唯美主义中“以死为美”的思想,以及幽玄美、物哀美的影响,使他的文章具有一种细腻,深邃的哀伤之美。
日本作家紫式部创作的《源氏物语》集中体现了“物哀美学”
明确:
郁达夫是深受中国文化浸润的读书人,这种文人情调的悠闲表现在世俗之人的生活节奏中,但全文读来的淡淡的哀愁与追忆,结合上课初我们讲述的作者的日本留学经历,可以知道,作者受到西方唯美主义、日本物哀思想等影响所形成的独特审美思考。
唯美主义与物哀思想
郁达夫独特的审美思考
中国古典文人的审美趣味
课堂小结
“都市闲人”:世俗生活
景物选择
赏秋姿态 文人趣味
色彩选择
“枯草”“秋蝉”“落蕊”:衰亡美
独特审美趣味
故都的秋:亲切之感
课下作业:
1、请同学们整理笔记,假如你曾在北平生活过,感受过都市闲人的生活,请运用以下几个词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小散文。
凉风 太阳 都市闲人 雨
2 、课后阅读郁达夫《江南的冬季》,体会郁达夫独特的审美情趣。
注:本课件所有图片均来源于互联网,仅用于教学使用,如有侵权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