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黄河颂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澎湃(pài) 山巅(diàn) 万丈狂澜(lán)
B.哺育(bǔ) 浊流(zhuó) 九曲连环(qǔ)
C.气魄(pò) 宛转(wǎn) 一泻万丈(xiè)
D.劈开(pī) 发源(yuán) 发扬滋长(cī)
2.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上的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等真正站在她的旁边,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地竟陷下一层,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壶嘴,水若浊酒,倾 ① 而下,一仰难尽的气势充溢胸口,心跳得能蹦出来。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渐渐花了,弥 ② 着的皆是黄色的旋涡,像是从河里蒸腾地上升,又像是奋不顾身地下降。河底升起 ③ 烟一样的股股黄雾,天宇间充溢着黄色带水的颗粒,碰撞在脸上,散发在天上。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敢想,只看着山被水层层劈开,天也被这股黄流斩断。水从天而降,拍打在谷底,响遏在云里。?
A.①泻 ②漫 ③消 B.①泄 ②蔓 ③硝
C.①泄 ②蔓 ③消 D.①泻 ②漫 ③硝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气势)
B.掀起万丈狂澜(巨大的波浪)
C.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遮挡着)
D.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比喻事物的发源地)
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
A.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B.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C.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D.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5.下列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
A.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B.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C.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D.这里,/我们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赞歌。
6.[原创]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祖国,伟大的母亲!我们与您血肉相连,我们与您生死相依。您用乳汁哺育了我们,我们愿为您开拓拼搏, ① 黑发尽染霜花, ② 依旧痴心不改,无怨无悔!我们是倔强的白杨,顽强地扎根在戈壁沙漠之中;③ ,骄傲地屹立在腾飞的中国大地上;我们是奔跃的圣火,激昂地传递在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祖国啊,我爱你!?
(1)依次填入第①②处空格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①不仅 ②而且 B.①如果 ②就
C.①不是 ②而是 D.①即使 ②也
(2)在第③处空格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文段语意完整,逻辑严密。
7.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 2019年10月18日至11月2日,以“携手汉语,筑梦未来”为主题的第十二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分别在北京、河南分阶段举行。在十余天的时间里,来自全球五大洲105个国家的260余名选手秀才艺,展实力,呈现了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以汉语为桥,讲黄河悠久历史,探中华文明之源,选手们游历了北京、河南,登临长城,畅游故宫,参观大国崛起的中国制造,感受郑州、洛阳、开封、安阳等黄河沿岸古都的厚重历史。在少林寺,他们领略了悠久的禅宗文化;在嵩阳书院,他们与中国历史深情对话;在清明上河园,他们感受了大宋的繁华盛景;在龙门石窟,他们惊叹于中国古雕塑的雄浑磅礴,这些将更加激发他们学汉语的热情。
材料二 《郑州日报》的一则新闻标题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写在第十二届“汉语桥”世界
中学生中文比赛闭幕之际
材料三 黄河博物馆徽标
(1)冰岛选手思佳在游览少林寺、嵩阳书院、清明上河园、龙门石窟时,抄写了体现四处名胜特点的诗句,却忘了标明是哪一处的。作为志愿者,请你根据上面的名胜顺序帮她挑选正确的一项 ( )
①崇堂讲遗文,宝楼藏赐书。
②慈缘兴福绪,于此罄归依。
③千龛佛像唐雕凿,万世神功禹削裁。
④妙手繁华入画图,神工再现宋时都。
A.②④③① B.③④②①
C.①②③④ D.②①④③
(2)思佳惊叹材料二的新闻标题拟得好,却说不出好在哪里,请你帮她分析一下。
(3)思佳参观黄河博物馆时,对其徽标感到迷惑,请你为她解说黄河博物馆徽标的构图寓意。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黄河一掬
余光中
临别济南的前一天上午,我们去看黄河。厢型车终于在大坝上停定,大家陆续跳下车来。还未来得及看清河水的流势,脸上忽感微微刺麻,风沙早已刷过来了。没遮没拦的长风挟着细沙,像一阵小规模的沙尘暴,在华北大平原上卷地刮来,不冷,但是挺欺负人,使胸臆发紧。女儿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火红的风衣牵动了河景。我也戴着扁呢帽,把绒袄的拉链直拉到喉核。一行八九个人,向大坝下面的河岸走去。
天高地迥,河景完全敞开,触目空廓而寂寥,几乎什么也没有。河面不算很阔,最多五百米吧,可是两岸的沙地都很宽坦,平面就延伸得倍加旷远,似乎再也勾不到边。漠漠的天穹,下面是无边无际无可奈何的低调土黄,河水是土黄里带一点赭,调得不很匀称。沙地是稻草黄带一点灰,泥多则暗,沙多则浅,上面是浅黄或发白的枯草。我对友人说:“这里离河水还是太远,再走近些好吗?我想摸一下河水。”
于是我们沿着一大片麦苗田,在泥泞的窄埂上,一脚高一脚低,向最低的近水处走去。终于够低了,也够近了。但沙泥也更湿软,我虚踩在浮土和枯草上,就探身要去摸水,大家在背后叫小心。岌岌加上翼翼,我的手终于半伸进黄河。
一刹那,我的热血触到了黄河的体温,凉凉地,令人兴奋。古老的黄河,从史前的洪荒里已经失踪的星宿海里四千六百里,绕河套,撞龙门,过英雄进进出出的潼关一路朝山东奔来,从斛律金的牧歌、李白的乐府里日夜流来,你饮过多少英雄的血、难民的泪,改过多少次道啊,发过多少次泛涝,二十四史,哪一页没有你浊浪的回声?流到我手边你已经奔波了几亿年了,那么长的生命我不过触到你一息的脉搏。无论我握得有多紧你都会从我的拳里挣脱。就算如此吧,这一瞬我已经等了七十几年了,绝对值得。不到黄河心不死,到了黄河又如何?又如何呢?至少我的指隙曾流过黄河。
至少我已经拜过了黄河,黄河也终于亲认过我。在诗里文里我高呼低唤他不知多少遍:
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
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
从青海到黄海
风也听见
沙也听见
华夏子孙对黄河的感情,正如胎记一般不可磨灭。诗人流沙河写信告诉我,他坐火车过黄河读我的《黄河》一诗,十分感动,奇怪我没见过黄河怎么写得出来。其实这是胎里带来的,从诗经到龚自珍,哪一个不是黄河奶出来的?
……
想到这里,我从衣袋里掏出一张自己的名片,对着滚滚东去的黄河低头默祷了一阵,右手一扬,雪白的名片一番飘舞,就被起伏的浪头接去了。大家齐望着我,似乎不觉得这一投有何不妥,反而纵容地赞许笑呼。女儿也来水边探求黄河的浸礼。看到女儿认真地伸手入河,想起她那么大了做爸爸的才有机会带她来认河,想当年做爸爸的告别这一片后土时只有她今日一半的年纪,我的眼睛就湿了。
回到车上,大家忙着拭去鞋底的湿泥。我默默,只觉得不忍。翌晨,友人去机场送别,我就穿着泥鞋登机。回到高雄,我才把干土刮尽,珍藏在一只名片盒里。从此每到深夜,书房里就传出隐隐的水声。
(选自《余光中散文选》,有删改)
8.作者走向河岸时,看到的河景有怎样的特点?
9.请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从《诗经》到龚自珍,哪一个不是黄河奶出来的?
(2)女儿也来水边探求黄河的浸礼。
10.作者说,这一瞬自己的“黄河一掬”“绝对值得”,为什么?
11.文章运用第一人称行文,有什么作用?★
12.文末“隐隐的水声”指什么?请概述并说明理由。
13.【美点寻踪】 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课文是诗人对黄河唱出的颂歌,诗人用澎湃的热情讴歌了黄河,歌颂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写作实践】 请借鉴课文的写法,以“长江”“长城”等具有民族象征意义的事物为歌颂对象,仿写诗歌。
答案
1.解析: C A项,“巅”应读“diān”;B项,“曲”应读“qū”;D项,“滋”应读“zī”。
2.解析: D “泻”指很快地流。“泄”指液体、气体排出。根据句意,第①空应填“泻”。“漫”是“到处都是”的意思。“蔓”是“藤蔓”的意思。根据句意,第②空应填“漫”。“硝烟”指炸药爆炸后产生的烟雾,没有“消烟”一词,第③空应填“硝”。
3.C
4.解析: B 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应为“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5.解析: D A项,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B项,运用了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C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6.(1)D
(2)示例:我们是崛起的高楼
7.(1)解析: D 可从诗句的细节处判断,①句,从“藏”“书”等可知是嵩阳书院;②句,从“慈缘”“归依”等可知是少林寺;③句,从“千龛佛像唐雕凿”等可知是龙门石窟;④句,从“宋时都”可知是清明上河园。
(2)材料二中的新闻标题由主标题和副标题构成。主标题巧妙引用诗句,点明参赛选手正值青春年少,踌躇满志,意气风发;副标题点明了主要事件和进程。
(3)示例:这个徽标主体的正方形内,有一个“几”字形拱门图案,展现了黄河干流的形态;中间图案由“黄河”二字拼音的首字母“H”和青铜器的回龙纹组合而成,象征中华文明之源,寓意黄河文化历史悠久。
8.空廓(旷远)、寂寥、萧索、色彩暗淡。
9.(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黄河哺育、滋养了中华文化,丰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2)写出黄河在女儿心中的庄严与神圣,表现了女儿对黄河的虔诚、崇敬以及对黄河情结的
传承。
10.①触摸、领略到了黄河深厚的文化底蕴;②表达了对黄河的景仰之情,确认了“我”与黄河的血缘关系;③黄河接纳了“我”,使“我”汇入中华民族血脉,精神有了归属。
11.解析: 此题考查人称的作用。结合第一人称的作用回答即可。
[答案] 作者用第一人称行文,更便于抒发对黄河的景仰和热爱之情,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亲切自然,真实可信。
12.“隐隐的水声”指黄河留给作者的记忆、情愫和主观感受。理由:①那次“黄河一掬”的经历、珍藏于名片盒里的黄河泥土,让作者铭记于心;②它们让作者获得了归属感、幸福感;
③它们加深了作者对祖国大陆无法割舍的思念和眷恋。
13.示例:
长城颂
从远古起步的瞬间,
注定你将在血雨腥风中
苦苦而不懈地挣扎,
一步一步
你艰难而执着地前进,前进。
也许,
血红色的青砖,
在炮火中化为粉末;
也许,
矗立于山巅的城墙,
在喊杀声中变为废墟。
但是,透过断壁残垣,
我们看到的,
依然是一个五千年文明的历史,
依然是一颗辉煌过并将再次辉煌的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