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1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1-18 07:50: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
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1.下列研究远古社会的史料中,可信度最高的应是
A.神话传说 B.考古遗存 C.文献史料 D.族谱家训
2.作为新石器文化遗存的代表,它地处黄河流域,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材料中描述的“它”是指
A.河姆渡文化 B.红山文化 C.良渚文化 D.仰韶文化
3.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将王室、功臣和先代贵族分封各地。主要封国分布如下。据此,分封制
A.标志着中国由此进入文明时代 B.推动了周文化的传播
C.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 D.使华夏族和华夏认同观念在西周逐渐形成
4.春秋战国时期,引起中国社会大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A.铁农具和牛耕为标志的社会经济发展 B.列国纷争
C.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变法运动 D.百家争鸣
5.“刀斧斩伐树木,树木种进泥土,泥土吸收水分,水滴熄灭火焰,火焰烧熔金属”讨论的学派可能是
A.道家 B.儒家 C.阴阳家 D.墨家
6.秦朝统一后,修筑驰道、直道的主要目的是
A.传达政令调动军队 B.加强对全国的控制以维护统治
C.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D.促进民族交融
7.秦汉之际,威胁中原政权的少数民族主要是
A.犬戎 B.匈奴 C.氐 D.东胡
8.东汉中期以后,推动东汉走向衰落的原因包括
①外戚宦官专权 ②豪强地主势力发展,土地兼并严重 ③绿林、赤眉起义 ④地方长官拥兵自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绩斐然。其中最具有世界意义的成就是
A.《黄帝内经》奠定中医理论的基础
B.《九章算术》在中国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C.《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D.蔡伦改进造纸术
10.以下有关九品中正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西晋时创立 ②中央委任中正官评定人才 ③选官时重视家世 ④逐渐为士族所垄断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1.下图中标识为“政权”的地区政权指的是
A.西晋 B.十六国 C.北魏 D.隋

12.东晋时期,“王与马,共天下”反映
A.高门士族成为东晋政权的重要支柱 B.士族与皇权的冲突成为当时最突出的政治现象
C.门阀政治取代了皇权政治 D.中央集权体制发生了根本变化
13.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艺术成就突出,最早表现为
A.建安文学 B.田园诗 C.骈文 D.民歌
14.秦朝“威振四海”却“二世而亡”,隋朝“古今国计之富莫如隋”而“国祚短促”。在本质上能反映出
A.历史发展常常有相似的一幕 B.封建帝王决定王朝命运
C.人民力量的伟大 D.“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趋势
15.观察以下古代大运河图。它贯通南北,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该运河开通于
A.秦朝 B.隋朝 C.北宋 D.元朝
16.下列有关“贞观之治”的认识,正确的是
A.唐玄宗知人善任、虚怀纳谏是这一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
B.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百姓富足,是封建时代有名的“治世”
C.从根本上反映出唐朝统治者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治国思想
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和推动者
17.唐朝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其中位于西南地区的民族有
A.突厥 B. 靺鞨 C.回纥 D.吐蕃
18.唐朝中期实行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除征收谷物外,原来征收的布帛等实物改为折钱计征。这一转变
A.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 B.完成了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转变
C.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19.《全唐诗》中收录了许多和尚、道士、尼姑、宫人、歌妓以及无名氏的作品。这说明唐代
A.社会成员身份开始趋于平等 B.教育开始向民间普及
C.儒释道三教呈现交融状态 D.具有重诗的社会风气
20.唐朝时,亚洲文化交流具有以佛教为载体的特点。能够印证这个结论的史实有
①法显天竺取经 ②玄奘在那烂陀寺研学佛法 ③鉴真东渡日本 ④日本、新罗派学问僧来华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1.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有
A.设三司使 B.文官任知州 C.枢密院与“三衙”分权 D.增设参知政事
22.宋朝实行“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来处理与边疆少数民族关系。“岁币”“岁赐”“岁贡”反映了双方关系。其中“岁贡”的对象是
A.辽 B.西夏 C.金 D.吐蕃
23.王安石变法期间,苏轼在给宋神宗的上书中说“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以下推论合理的是,王安石变法
①面临阻力 ②与商鞅变法具有相似之处 ③遭到天下人的普遍反对 ④取得了富强的效果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4.“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游牧民族事务”该描述所指
A.辽朝 B.西夏 C.金 D.元
25.元朝时期,对于吐蕃地区直接进行管理的机构是
A.中书省 B.行省 C.北庭都元帅府 D.宣政院
26.元朝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这反映了元朝
A.行省军政大权集中,提高行政效率 B.大大加强中央集权
C.缺乏有效制约机制 D.不了解五代十国时期地方割据的历史
27.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它们之间贸易的重要途径是
A.草市 B.海外贸易 C.榷场 D.瓦肆
28.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作出重要贡献。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北魏孝文帝改革 ②在辽夏金元统治下,边疆农业有了进步,边疆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 ③元朝对边疆实行了比较有效统治,其管理更多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 ④元朝实行了“四等人制”以促进民族交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9.宋元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日益繁荣。适应市民阶层精神需求,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成熟,其标志是
A.词 B.散曲 C.元杂剧 D.说书与话本
30.辽夏金和蒙古各政权统治者都创制了文字,丰富了中华文化多元特征。在这些文字中,沿用至今的是
A.契丹大字、小字 B.女真文字 C. 畏兀体蒙古文 D. 八思巴字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31.(14分)材料一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文化所特有的品格就是“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精神,有两个突出特点。首先,人文是相对于神文和物文来讲的。中国人更注重的是精神生活,而不是受神、物的支配,因此中国文化“上薄拜神教,下防拜物教”,使人的自我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其次,人文精神更多地是强调礼乐教化。中国讲究人文教育,而不是武力和权力的压制。……中国的品格蕴含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而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由儒、释、道三教组成,三者都提倡人要反省自求、提升自我。
----《中国的品格》作者:楼宇烈
(1)材料一反映中国文化的特点有哪些?(2分)
(2)结合所学知识,具体说明孔子对中国文化建设作过的突出贡献。(4分)
材料二 史实表明,东晋南朝的许多皇帝都接受了佛教,他们不仅支持佛教徒的译经,甚至亲自参与佛事活动……佛教传播也受到一些人的抵制,抵制佛教者主要是从“华夷之辨”的角度出发的。当时争执的核心是“沙门致敬王者”的问题,也就是和尚要不要向皇帝跪拜的问题。这表现上是宗教礼仪问题,实际上仍然是现实政治问题,关系到专制皇权的权威性能不能维持。这个问题的争执,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直存在。……南北朝时期有一种观念,即认为佛教的“五戒”相当于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因此奉行“五戒”可以化成民俗,有助于统治阶级维持政治秩序。
----《两晋南北朝十二讲》作者:李文才
(3)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当时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具有哪些特点?(2分)
材料三 青年毛泽东说:“吾国宋儒之说与康德同”。这是他1917--1918年读新康德主义者泡尔生《伦理学原理》时的批语。有一些论著将朱熹与斯宾诺莎、怀特海、黑格尔相比较,我以为,以朱熹为首要代表的宋明理学(新儒学)在实质意义上更接近康德。因为它的基本特征是,将伦理提高为本体,以重建人的哲学。
----《中国思想史论(上)》作者:李泽厚
(4)材料三作者对“新儒学实质意义”的内容判定是什么?(2分)据所学知识,朱熹的相关思想有哪些?(2分)
(5)“确定了主体意识,我们看问题的方法就会有一个彻底的改变。在没有主体意识的情况下,我们看待自己的文化常常用非主体的,或者是别的主体意识去看,一天到晚看这个也不好、那个也不好。”(摘自《中国的品格》)在当今中国文化建设上,上述材料给我们提供了怎样的启发?(2分)
32.(13分)西方学者把秦朝至清朝的二千多年,称为中华帝国时期。从秦朝开始有了皇帝制度和帝国体制,它的建立者是“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公元前三世纪晚期,围绕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出现这样一幕对话场景。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这段对话出现的政治背景是什么?(2分)围绕国家治理,王绾与李斯分别主张实行什么政治制度?(2分)随后秦始皇的决定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怎样影响?(2分)
汉武帝刘彻是秦始皇以后又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把秦始皇创建、汉高祖重建的帝国体制进一步强化、完善,使大汉帝国尽显其威仪,并且走向了顶峰。
(2)据所学知识,“他把秦始皇创建、汉高祖重建的帝国体制进一步强化、完善,使大汉帝国尽显其威仪”的做法有哪些?请从政治、经济、思想和西北开疆拓土等方面分别叙述。(4分)
唐朝将中国扩展成一个充满活力的世界性帝国。唐朝的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毫无疑问是秦始皇、汉武帝以来最有雄才大略的皇帝,大唐帝国的声望是和他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
(3)唐太宗曾说“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难违一官之小情,顿为万人之大弊。此实亡国之政,卿辈特须在意防也”、“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结合所学,唐太宗时期得到发展的政治制度有哪些?(2分)
(4)依据上述材料,你可以获得哪些启示?(1分)
33.(13分)
材料一 图一
材料二 图二
材料三 “江海求利、以资国用”是两宋时期的基本政策。宋政府在主要港口设市舶司加以管理,收入颇丰,以至于宋高宗说:“司舶之利最厚,若措施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为专门管理海上贸易,宋代制定了系统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修订了中国最早的一部市舶条法《元丰市舶条》,为后代所继承。
(1)图一是西晋末至南宋初期数次出现的历史现象。其中“中原汉族迁往江南”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据所学,这个历史现象对该阶段中国区域开发和经济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
(2)图二直接反映的经济现象是什么?(2分)请说明图一与图二现象的关系。(2分)
(3)图二南宋经济现象形成的原因有哪些?请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4分)。(试从当时政策、制度、科技、政治重心变化、经济等角度说明)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第一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B
D
B
A
C
B
B
B
D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A
A
C
B
D
D
C
D
A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B
C
A
A
D
A
C
A
C
C
二、非选择题:
31.(14分)
(1)特点:①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特有的品格(或:注重精神生活);②强调礼乐教化(或:讲究人文教育);③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由儒、释、道构成;④中国文化提倡反省自求、提升自我。(任答两点得2分)
(2)贡献:①创立儒家学派;②提出仁、礼等思想;③教育方面,以“有教无类”思想兴办私学,编订五经。等(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
(3)特点:①佛教盛行;②佛教思想渐趋本土化;③佛教在传播中受到抵制;④出现文化冲突和融合现象;⑤佛教传播与现实政治密切相关(或:佛教日益成为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手段和工具)(任答两点得2分)
(4)判定:理学将伦理提高为本体(或重视伦理,将伦理上升为天理的高度)(2分)
朱熹:提出理或天理的根本原则;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或答具体含义);提出“格物致知”追求天理。(任答两点得2分)
(5)要树立文化主体意识;强调以中国文化为主,注重传统文化的学习、认同与继承;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理性看待一切文化现象,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答出任一点得2分,其他酌情给分
32. (13分)
(1)背景:秦朝统一。(2分)
主张:分别主张实行分封制和郡县制。(2分)
影响:①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为秦朝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奠定基础。②推动中央集权体制建立,为历代沿用,奠定了封建国家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③促进各地位各民族交往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任答两点得2分)
(2)做法:①政治上,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设立中朝;确立察举制;设立刺史制度,等。②经济上,改革币制,收归铸币权;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等。③思想上,尊崇儒术;设立五经博士;④开疆拓士上,反击匈奴;设置河西四郡;开辟丝绸之路,等。(从四方面任答1点,每点1分,共4分)
(3)制度:科举制;三省六部制。(每点1分,共2分)
(4)国家治理体系建设是政治文明重要内容,应充分重视;秦、汉、唐时期,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建设不断发展,成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的重要表现;制度建设要注意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任答1点)
33.(13分)
(1)原因:北方战乱。(2分)
影响:促进江南(南方)地区的开发(1分),促使我国经济重心南移(2分)
(2)现象:南宋海外贸易繁荣。(2分。答“商业”“丝绸之路”“对外交往”酌情给分)
关系: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为南宋海外贸易繁荣提供有利条件(或:南宋海外贸易繁荣是北方人口南迁经济重心南移产生的影响)(2分)
(3)原因:①实行发展海外贸易增加财政收入的基本政策;②制定市舶司(市舶管理制度)等以加强管理;③指南针的应用;④南宋政治经济重心南移;⑤南宋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每点1分,任答四点得4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