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知识点1 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这个世界上最先发明火药的民族,这个100年来屡受欺侮却又不甘沉沦的民族,终于走进核时代的大门。标志着这个民族“走进核时代的大门”的事件是(
)
A.导弹部队建成
B.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D.1966年第一次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2.要了解中国研制原子弹的情况,必须查看下列哪个人物的传记(
)
A.焦裕禄 B.王进喜 C.邓稼先 D.雷锋
B
C
3.右图是我国发射升空的第一颗卫星,它的名称是(
)
A.神舟七号
B.东方红一号
C.神舟一号
D.神舟五号
B
4.下列事件开启我国飞天之旅的是(
)
A.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
B.2003年神舟五号往返成功
C.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D.2008年神舟七号往返成功
A
知识点2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5.右图人物是一位著名的农业科学家,他的杰出贡献印证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光辉论断。他是(
)
A.王进喜
B.邓稼先
C.焦裕禄
D.袁隆平
D
6.爱国主义需要激情的表达,更需要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情。袁隆平在水稻培育方面作出重要贡献,被人们誉为(
)
A.“最可爱的人”
B.“铁人”
C.“杂交水稻之父”
D.“两弹元勋”
7.下列人物中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奖的是(
)
A.袁隆平
B.王进喜
C.屠呦呦
D.焦裕禄
C
C
知识点3 文化事业的发展
8.为了繁荣文艺和科学事业,1956年,党提出的方针是(
)
A.“八六三”计划
B.“兼容并蓄”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D.“科教兴国”
C
9.一个国家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国家的科研水平、教育水平等硬实力。中国获得诺贝尔奖的有(
)
①袁隆平 ②莫言 ③屠呦呦 ④邓稼先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B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几代科学家通过不懈奋斗、拼搏,创造了科技累累硕果,振奋了民心,树立了国威,也让世人真正感受到了中国能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蘑菇”云起,让国人远离核威胁】
材料一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党中央审时度势,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
材料二 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当天下午,新华社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声明中说:“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防御……中国政府郑重宣布,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1)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请你依据材料一、二,分析我国研制原子弹的原因。
帝国主义国家利用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对新中国和世界其他爱好和平的国家进行威胁。中国只有研制出自己的原子弹,才能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粉碎帝国主义的核威胁,加强中国的国防力量,才能让人民过安宁的生活,才能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实力,这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2)材料一中的“两弹一星”具体指什么?“两弹一星”成就的取得有何现实意义?
核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有力地维护了我国和世界和平,为我国实现科学技术发展的跨越积累了宝
【一粒种子,让人们远离饥饿】
材料三 “喜看稻菽千重浪,要数风流是此翁。”此翁淡泊于名利,专注于田畴,以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让人们远离饥饿。
(3)材料三中的“此翁”是谁?他的科研成果是什么?
袁隆平。籼型杂交水稻。
【医药创新,让人们远离疼痛】
材料四 青蒿一握,水二升,漫渍了千百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感动中国人物屠呦呦颁奖词
(4)屠呦呦凭借着“青嵩”获得了哪些国际荣誉而为国争光?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精神传承,让我们行动起来】
(5)通过以上问题的探究,你觉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几代科学家身上有哪些可贵精神值得我们传承与弘扬?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拼搏、坚持不懈、为国争光等精神。
11.(2018·江苏扬州)1964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向某试验现场发贺电:“这对美帝国主义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击,对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是一个极大的鼓舞。”这一贺电是为了祝贺(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C.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
D.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顺利升空
A
12.(2018·广西贵港)袁隆平被授予建国以来第一个特等发明奖,因为他(
)
A.在国际上首先培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B.创立地质力学
C.成功研制“两弹一星”
D.主持修建京张铁路
A(共17张PPT)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知识点1 日常生活的变化
1.人民的衣食住行折射出新中国时代的变迁。右图中的时装表演,最有可能出现在(
)
A.三大改造时期
B.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C.改革开放新时期
D.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C
2.马齿苋、荠菜、苦菜、香椿、槐花等野菜,原本都是人们因为粮食不足用来充饥的,现在却成为餐桌上的稀罕物,受到大家的喜爱。这说明现在人们在吃上注重(
)
A.饥饱 B.猎奇
C.绿色健康
D.粮食
3.1987年北京居民人均消费粮食123.6公斤,比1978年减少59.1公斤,下降32.3%。对此现象解释最为合理的是(
)
A.北京粮食供应紧张,粮食供不应求
B.改革开放后,居民膳食结构日益多样化
C.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发展缓慢,长期滞后
D.居民工资低微,无力购买粮食
C
B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表所示内容中对应错误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B
①
衣的变化
服饰丰富多彩,日益多元化、个性化
②
食的变化
肉食、副食品、果品消费比例不足
③
住的变化
人均居住面积扩大
④
行的变化
出行坐飞机、动车、开私家车越来越普遍
5.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文化消费在消费结构中的比例是(
)
A.基本持平
B.时增时减
C.大幅度增长
D.幅度下降
知识点2 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
6.随着交通设施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出行方式有了很大变化。下列关于人们的出行方式不准确的是(
)
A.私家汽车进入寻常百姓家
B.长途可选择汽车、飞机、轮船等
C.自行车出行已经不存在
D.公交车、出租车等快捷方便
C
C
7.全国电信网络的形成是在哪一时期(
)
A.新中国成立后
B.改革开放后
C.近十年
D.21世纪初
8.下列关于中国互联网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起步较晚,发展迅速
B.使信息的传递变得越来越复杂
C.互联网普及率居世界第一
D.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保持传统
A
A
9.从“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从“绿蓝灰到五彩缤纷”,从“破烂平房到漂亮楼房”,从“自行车到私家车进平常百姓家”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不再发扬艰苦奋斗的传统
B.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C.人们努力生活得更好
D.人们衣食住行发生了变化
B
10.某班同学准备举办专题展览,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请你参加本次活动,完善展览内容。
【任务一】第一组负责搜集改革开放前购物用的票证,下面是一张粮票和一张油票。
(1)请你说说当时我国使用粮票和油票等票证的原因。
经济发展水平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等。(符合题意,答出一点即可)
【任务二】第二组负责搜集身边生活变化的图片,下面是一张20世纪70年代太原市民主要交通工具的照片和一张现在太原市民主要交通工具的照片。
(2)请你从衣食住行四方面说一说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改变。
衣:改革开放前,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也很单调。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服饰已经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食:改革开放前,人们饮食结构单一,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改革开放后,人们不但能‘吃饱’,而且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提倡绿色食品。
住:改革开放前,人们的住房比较拥挤,室内设施也很简单。改革开放后,人们的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行:改革开放前,人们以步行、自行车等方式为主。改革开放后私家车出现并增长很快。(本题注意语言表述改革开放前后的对比)
【任务三】
(3)运用所学知识,探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生活取得巨大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指导;科学技术的推动;改革开放战略的实施;全国人民的努力等。(言之有理即可)
11.(2017·海南)改革开放前,人们曾使用过五花八门的粮票、油票和布票,反映了当时我国(
)
A.经济落后,物资匮乏
B.计划生育,控制人口
C.市场经济,政府把控
D.打击投机,平抑物价
A
12.(2018·山东聊城)改革开放后,我国增加传统节日为法定节假日,并出现了小长假,法定节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包括(
)
①政府注重民生 ②脱贫任务完成 ③休闲需求增加 ④法制体系健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