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4.2 几分之一 沪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4.2 几分之一 沪教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1-18 15:33: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年级教案
几分之一
执教: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三年级第二学期P43-44
教学目标:
1.经历对实物图形的等分操作,直观认识分数,初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
2.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逐步养成主动探索的习惯,获得应用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成功体验。
3.在与同伴的合作交流过程中,增强与人合作的意识,提高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学难点:
能正确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叙述几分之一的意义。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1、今天是小胖的10岁生日,他邀请了小丁丁来做客,妈妈先为他们准备了4只苹果,想一想这些苹果要分给他们两人怎样分才公平呢?并说说你的理由。
师:很好,原来要分的公平两人必须分得一样多,也就是要怎样分呢?
(引导学生回答“平均分”,并出示题板)
小结:所以我们把4只苹果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2只。
二、操作探究
1、认识二分之一
师:(媒体)过生日当然少不了生日蛋糕,想一想一只蛋糕要分给他们两人,怎样分才公平呢?(生答:平均分)
师:所以我们从正中间切一刀,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同样大小的2份,每一份就是蛋糕的一半。大家想一想“一半”可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来表示吗?(没有)那么,半个蛋糕怎么表示呢?
(请学生看书P43例1,并总结在数学上我们可以用分数1/2来表示。)
小结:“半个蛋糕”我们可以用一个新的数“1/2”来表示,左边的一半是这个蛋糕的1/2,右边的一半也是这个蛋糕的1/2。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新朋友“几分之一”(出示课题)
2、指导1/2的写法。
1)先写中间的短横线,它表示? (平均分)(板书)
2)再写横线下面的2,它表示?
(生回答平均分成2份,着重强调平均分,教师演示 其中一部分能用1/2来表示吗?为什么?) (板书)
3)最后写横线上面的1,它表示? (其中的一份)(板书)
4)这个数读作:二分之一(板书) (生齐读)
5)谁能连起来说说这个1/2的含义?
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就是蛋糕的1/2;
也就是1/2个蛋糕。 (板书)
3、认识几分之一
师:小胖、小丁丁他们刚想吃蛋糕,小亚和小巧带着生日礼物来祝贺小胖了,这下可为难小胖了,这个蛋糕该怎么公平地分呢?每个人又该分到多少蛋糕呢?请小朋友帮助小胖分一分。可以同桌商量一下。
(1)交流分法
(2)问:那么每个人分到多少蛋糕?你是怎样想的?
汇报:把一个蛋糕平分成4份,每人分到这个蛋糕的; 也就是个蛋糕。
假如一共有6个人平分这个蛋糕,每人又能得到多少蛋糕呢? 12人呢…?
师:大家通过合作帮助小胖解决了难题,他们四人很快把蛋糕吃完了,小胖说:今天真高兴,不仅吃了蛋糕,又学会了新本领几分之一。你都学会了吗?
三、动手体验操作几分之一
1、师:现在要考考大家了,每个小朋友都有一张正方形纸片,请大家按老师的要求动手折一折,将这个正方形纸片进行平分,然后说一说这一份表示多少?
1、对折(1/2)
2、再对折(1/4)
3、再(再)对折 (1/8)
小结:小朋友真聪明,大家将这个正方形平分成了不同的份数,并正确表示出其中的一份是多少。像这样把一个整体平分成几个部分,每一部分就是整体的几分之一。像、、 …… 等这样的数都叫分数。
四、自我检验
第一关:小试牛刀
1、说一说,写一写:P44第4题。(挑一题说)
2、判断;P44第5题(每一题说)
第二关:生活中的分数
1、看到这些画面,你会联想到几分之一?
五角星、宝马车标志(,四分之一)、一盘苹果
小结:同样的一个盘苹果,观察的角度不同可以得到不同的分数。
2、你还能列举哪些生活的分数?
例如:把一个西瓜平均切成8块,每一块西瓜占整个西瓜的1/8.
一本书有120页,每一页占这本书的1/120。
全班有45人,每人占全班人数的1/45。
五、总结: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拓展练习
问号处是大正方形的几分之一?
板书设计:
几分之一
平均分
写作:1/2
读作:二分之一
表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就是蛋糕的1/2;也就是1/2个蛋糕。
教学设计说明:
《几分之一》这一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还是读写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别,学生初步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这节课我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起点,为学生营造探究的情境,并通过自主探索、实践操作、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认识几分之一的学习全过程,感悟分数的含义,使学生能直观地认识分数等。
一、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倡重视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性。明确指出,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他们提出充分的从事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学生只有亲自参与到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获得直接体验,才能真正地理解数学知识。本节课教师为学生提供了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折纸,让学生亲自动手折一折、画一画、指一指、说一说,为他们开辟探索实践的天地,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对操作,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引导他们亲自经历了分数概念的感知、理解、概括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究的学习活动中探究有趣的数学。通过学习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渗透数学思想,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更可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这一节课所认识的分数都是几分之一,在结构上具有相似性,在意义上具有相同点。教师以1/2这突破口展开教学。先谈谈对1/2的认识,在互动对话中初步建立1/2的表象,多层次,多角度地丰富充实学生对1/2的理解。在1/2的基础上,认识1/4,折法不同,每份的形状不同,为什么都能用1/4表示呢,让学生主动探索出“折法”和“形状”都不是本质属性,而平均分成若份,表示这样的几份才是本质属性。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启发、互相补充的过程。根据这一新理念,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分享大家的思考、体验并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实现由教材的知识结构向学生认知结构化,促使其最终向智能转化。因此,教学设计中着重让学生通过自己或同桌合作观察、操作、发现、探究和分析等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使学习数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内在需求。
三、网络资源运用的情境引入和探究活动。
小学数学教学中基于网络资源运用的情境引入和探究活动。本堂课的教学设计是基于多媒体课件和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的。其设计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分数的相关知识进而解决相关的问题。同时,学生能够直观、形象地看到练习的题目和答案,激发了学生练习的兴趣,更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自主探索过程中,改变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发展。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