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同步练习: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同步练习: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1-18 09:40: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知识点一 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1.__唐朝__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为了学习中国的__先进文化__,日本多次派遣唐使到中国,他们把唐朝先进的__制度__、天文历法、__文字__、 典籍、__书法艺术__、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鉴真接受__日本僧人__的邀请东渡日本,经过6次东渡,终于在__754__年抵达日本。
3.鉴真在日本传授__佛经__,还传播中国的__医药__、文学、__书法__、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知识点二 唐与新罗的关系
4.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__科举制__选拔官吏,还引入了中国的__医学__、__天文__、历算等科技成就。
知识点三 玄奘西行
5.时间:贞观初年。
6.概况: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__佛法__,曾在佛学最高学府__那烂陀寺__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
7.贡献: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__长安__,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__大唐西域记__》,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知识点一 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1.你认为在社会生活中至今还明显保留着中国唐朝时期的某些风尚的国家是(  )
A.印度 B.阿拉伯
C.朝鲜 D.日本
2.唐朝时期,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  )
A.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
B.传播先进的日本文化
C.加强两国间的友谊
D.求取佛经教义
3.与诗句“东瀛有多远,芒履难丈量。袈裟作舟帆,风雨莫阻挡”搭配在一起最合适的人物是(  )
A.玄奘 B.鉴真
C.忽必烈 D.郑和
4.唐朝高僧鉴真,深受日本人民的尊敬。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他是唐朝与日本文化交流中的杰出代表
②他接受邀请赴日,历尽艰辛,矢志不渝
③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等水平的提高
④他在日本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那烂陀寺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5.下列关于唐朝与日本交往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中国与日本相互学习,中国也向日本派遣留学僧
B.遣唐使包括使节、留学僧和留学生
C.唐朝时期有十几批遣唐使来华
D.日本学习了唐朝的先进文化
6.西安郊外的何家村曾出土过众多文物,下图是一枚铸造于621年的唐开元通宝以及一枚铸造于708年的日本和同开宝。关于这两枚货币你能得出的结论不包括(  )
 
开元通宝        和同开宝
A.日本货币参照了唐朝货币样式
B.中日贸易频繁
C.唐朝对外友好交往
D.日本隶属于唐朝
知识点二 唐与新罗的关系
7.唐朝时,外国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的国家是(  )
A.日本 B.新罗
C.印度 D.天竺
8.新罗强盛以后,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其中选拔官吏的方式采用了我国唐朝的(  )
A.九品中正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三省六部制
知识点三 玄奘西行
9.玄奘西游取经的事迹众人皆知,那么玄奘西行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  )
A.北京、天竺那烂陀寺
B.广州、尼泊尔
C.长安、天竺那烂陀寺
D.新疆、巴基斯坦
10.2014年9月2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发表题为《携手追寻民族复兴之梦》的重要演讲,他说:“中印两国人民交往史上浓墨重彩的是佛教交流。”回顾历史,唐朝时曾经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的是(  )
A.张骞 B.玄奘
C.鉴真 D.郑和
11.家喻户晓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主要描写了唐僧历经千难万险到西天取经的故事,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故事发生在唐太宗时期
B.“西天”指古罗马
C.“西天”指古印度
D.“经”指佛经
12.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如果你想了解7世纪印度历史,下列资料中最值得查阅的是(  )
A.《史记》 B.《大唐西域记》
C.《马可·波罗行纪》 D.《资治通鉴》
13.黄晓明在2016年曾主演过电影《大唐玄奘》。影片情节错误的是(  )
A.唐玄宗时期玄奘西游天竺
B.玄奘曾在天竺那烂陀寺游学
C.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
D.玄奘经过四年长途跋涉到达天竺
14.唐朝的繁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帝国自身也以博大的胸怀对外来文化的精华兼容并蓄,中外文化双向交流、共享繁荣。下列事件能作为这一现象的佐证的是(  )
①和亲结盟 ②鉴真东渡 ③玄奘西行 ④遣唐使来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材料二:
(1)“鉴真盲目航东海”发生在哪个朝代?
(2)根据所学知识,鉴真在中外交往中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3)材料二中的历史人物是谁?
(4)材料二中的历史人物对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5)你认为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哪些精神?
1.下列有关遣唐使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
B.日本政府派遣到新罗进行交流的使团
C.新罗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
D.唐朝政府派遣到日本进行交流的使团
2.七年级(1)班本月负责学校文化长廊的黑板报设计,他们选定的主题是“唐代的中外交往”,并拟定了如下四个标题,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成亲
B.鉴真东渡宣扬中国文化
C.玄奘西游天竺取经
D.日本派遣唐使来华
3.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主要表明(  )
A.唐朝采取开明民族政策
B.中外交流开启唐朝盛世
C.唐朝中后期手工业衰落
D.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加强
4.下面两幅图片人物的对外文化交流充分体现出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  )
A.高度繁荣 共享太平 B.对外开放 双向交流
C.世界领先 求同存异 D.源远流长 泽被东西
5.图片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资料,若你在自主学习中搜集到以下一组图片,你会给这组图片拟定一个共同的标题(  )
A.祖国统一 B.民族团结
C.中外交往 D.抵抗侵略
6.下面表格说明(  )
主要外国使团来唐概况表
国家 大食 新罗 波斯 天竺 日本 百济 高丽 拂菻
次数 37 26 26 25 13 8 7 7
A.唐朝对天竺的影响最大
B.唐朝与周边国家交往频繁
C.与唐交往的都是欧洲国家
D.唐朝完全模仿周边国家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唐朝时称印度为波斯
B.玄奘游学的大昭寺是印度佛学的最高学府
C.玄奘回国后,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D.根据玄奘亲身见闻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8.隋唐时期,日本先后派出大量的“遣隋使”和“遣唐使”全面学习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影响包括(  )
①日本的官职、法律制度参照唐制
②日本都城平城京的建制即仿唐长安城
③日本人改用中国人的姓氏名字
④日本的田制、赋税制度参照唐制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9.唐朝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唐朝经济文化世界领先
C.唐朝对外政策开放开明
D.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10.唐朝对外交往频繁,是由于(  )
①国家安定统一 ②经济文化发达 ③实行开放的政策 ④交通发达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1.下列关于鉴真和玄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鉴真是道教人士,玄奘是佛教人士
B.都是为了到国外传播中国文化
C.对唐朝和邻国的交往和交流都作出了贡献
D.历尽艰辛后,最终都回到祖国,受到册封
12.唐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其中反映了中外交往的诗句是( )
A.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C.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D.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日本书纪》
(1)根据材料一,日本人眼中的唐朝是个怎样的国家?为此,日本人是怎样做的?
材料二: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2)材料二中的“传道艺”指的是什么?请你举例说明。
(3)诗中“唐风洋溢奈良城”表明了什么?
材料三:
 
拿水壶的大食人陶俑   唐墓出土的非洲黑人陶俑
(4)上述三则材料反映了唐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什么?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宁可就西而死,岂能归东而生!
——玄奘
(1)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在日常生活中,日本和中国哪些事物比较相像。
(2)材料三中的纪念邮票与谁有关?他的主要贡献是什么?材料四中玄奘“西”去的缘由是什么?他们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3)结合材料,唐朝的对外交往为何如此活跃?今天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经济高度发展时期,我们能从唐朝的对外交往中得到什么启示?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知识点一 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1.__唐朝__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为了学习中国的__先进文化__,日本多次派遣唐使到中国,他们把唐朝先进的__制度__、天文历法、__文字__、 典籍、__书法艺术__、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鉴真接受__日本僧人__的邀请东渡日本,经过6次东渡,终于在__754__年抵达日本。
3.鉴真在日本传授__佛经__,还传播中国的__医药__、文学、__书法__、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知识点二 唐与新罗的关系
4.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__科举制__选拔官吏,还引入了中国的__医学__、__天文__、历算等科技成就。
知识点三 玄奘西行
5.时间:贞观初年。
6.概况: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__佛法__,曾在佛学最高学府__那烂陀寺__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
7.贡献: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__长安__,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__大唐西域记__》,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知识点一 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1.你认为在社会生活中至今还明显保留着中国唐朝时期的某些风尚的国家是( D )
A.印度 B.阿拉伯
C.朝鲜 D.日本
2.唐朝时期,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 A )
A.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
B.传播先进的日本文化
C.加强两国间的友谊
D.求取佛经教义
3.与诗句“东瀛有多远,芒履难丈量。袈裟作舟帆,风雨莫阻挡”搭配在一起最合适的人物是( B )
A.玄奘 B.鉴真
C.忽必烈 D.郑和
4.唐朝高僧鉴真,深受日本人民的尊敬。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①他是唐朝与日本文化交流中的杰出代表
②他接受邀请赴日,历尽艰辛,矢志不渝
③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等水平的提高
④他在日本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那烂陀寺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5.下列关于唐朝与日本交往的说法,错误的是( A )
A.中国与日本相互学习,中国也向日本派遣留学僧
B.遣唐使包括使节、留学僧和留学生
C.唐朝时期有十几批遣唐使来华
D.日本学习了唐朝的先进文化
6.西安郊外的何家村曾出土过众多文物,下图是一枚铸造于621年的唐开元通宝以及一枚铸造于708年的日本和同开宝。关于这两枚货币你能得出的结论不包括( D )
 
开元通宝        和同开宝
A.日本货币参照了唐朝货币样式
B.中日贸易频繁
C.唐朝对外友好交往
D.日本隶属于唐朝
知识点二 唐与新罗的关系
7.唐朝时,外国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的国家是( B )
A.日本 B.新罗
C.印度 D.天竺
8.新罗强盛以后,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其中选拔官吏的方式采用了我国唐朝的( C )
A.九品中正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三省六部制
知识点三 玄奘西行
9.玄奘西游取经的事迹众人皆知,那么玄奘西行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 C )
A.北京、天竺那烂陀寺
B.广州、尼泊尔
C.长安、天竺那烂陀寺
D.新疆、巴基斯坦
10.2014年9月2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发表题为《携手追寻民族复兴之梦》的重要演讲,他说:“中印两国人民交往史上浓墨重彩的是佛教交流。”回顾历史,唐朝时曾经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的是( B )
A.张骞 B.玄奘
C.鉴真 D.郑和
11.家喻户晓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主要描写了唐僧历经千难万险到西天取经的故事,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B )
A.故事发生在唐太宗时期
B.“西天”指古罗马
C.“西天”指古印度
D.“经”指佛经
12.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如果你想了解7世纪印度历史,下列资料中最值得查阅的是( B )
A.《史记》 B.《大唐西域记》
C.《马可·波罗行纪》 D.《资治通鉴》
13.黄晓明在2016年曾主演过电影《大唐玄奘》。影片情节错误的是( A )
A.唐玄宗时期玄奘西游天竺
B.玄奘曾在天竺那烂陀寺游学
C.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
D.玄奘经过四年长途跋涉到达天竺
14.唐朝的繁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帝国自身也以博大的胸怀对外来文化的精华兼容并蓄,中外文化双向交流、共享繁荣。下列事件能作为这一现象的佐证的是( D )
①和亲结盟 ②鉴真东渡 ③玄奘西行 ④遣唐使来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材料二:
(1)“鉴真盲目航东海”发生在哪个朝代?
唐朝。
(2)根据所学知识,鉴真在中外交往中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①鉴真在日本10年,辛勤地传播唐朝的文化;②他设计的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
(3)材料二中的历史人物是谁?
玄奘。
(4)材料二中的历史人物对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还根据亲身见闻口述,由弟子记录成《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5)你认为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哪些精神?
不畏艰险、勇于开拓,对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言之有理即可)
1.下列有关遣唐使的理解,正确的是( A )
A.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
B.日本政府派遣到新罗进行交流的使团
C.新罗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
D.唐朝政府派遣到日本进行交流的使团
2.七年级(1)班本月负责学校文化长廊的黑板报设计,他们选定的主题是“唐代的中外交往”,并拟定了如下四个标题,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A.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成亲
B.鉴真东渡宣扬中国文化
C.玄奘西游天竺取经
D.日本派遣唐使来华
3.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主要表明( D )
A.唐朝采取开明民族政策
B.中外交流开启唐朝盛世
C.唐朝中后期手工业衰落
D.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加强
4.下面两幅图片人物的对外文化交流充分体现出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 B )
A.高度繁荣 共享太平 B.对外开放 双向交流
C.世界领先 求同存异 D.源远流长 泽被东西
5.图片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资料,若你在自主学习中搜集到以下一组图片,你会给这组图片拟定一个共同的标题( C )
A.祖国统一 B.民族团结
C.中外交往 D.抵抗侵略
6.下面表格说明( B )
主要外国使团来唐概况表
国家 大食 新罗 波斯 天竺 日本 百济 高丽 拂菻
次数 37 26 26 25 13 8 7 7
A.唐朝对天竺的影响最大
B.唐朝与周边国家交往频繁
C.与唐交往的都是欧洲国家
D.唐朝完全模仿周边国家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唐朝时称印度为波斯
B.玄奘游学的大昭寺是印度佛学的最高学府
C.玄奘回国后,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D.根据玄奘亲身见闻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8.隋唐时期,日本先后派出大量的“遣隋使”和“遣唐使”全面学习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影响包括( B )
①日本的官职、法律制度参照唐制
②日本都城平城京的建制即仿唐长安城
③日本人改用中国人的姓氏名字
④日本的田制、赋税制度参照唐制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9.唐朝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B )
A.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唐朝经济文化世界领先
C.唐朝对外政策开放开明
D.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10.唐朝对外交往频繁,是由于( D )
①国家安定统一 ②经济文化发达 ③实行开放的政策 ④交通发达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1.下列关于鉴真和玄奘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鉴真是道教人士,玄奘是佛教人士
B.都是为了到国外传播中国文化
C.对唐朝和邻国的交往和交流都作出了贡献
D.历尽艰辛后,最终都回到祖国,受到册封
12.唐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其中反映了中外交往的诗句是( C )
A.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C.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D.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日本书纪》
(1)根据材料一,日本人眼中的唐朝是个怎样的国家?为此,日本人是怎样做的?
法度完善,文明发达,是值得珍视的国家。派大批遣唐使来华,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
材料二: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2)材料二中的“传道艺”指的是什么?请你举例说明。
在日本十年,传播唐文化。如鉴真主持修建唐招提寺。
(3)诗中“唐风洋溢奈良城”表明了什么?
日本受唐朝文化的影响很大。
材料三:
 
拿水壶的大食人陶俑   唐墓出土的非洲黑人陶俑
(4)上述三则材料反映了唐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什么?
对外开放。对外交往具有广泛性、传播性。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宁可就西而死,岂能归东而生!
——玄奘
(1)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在日常生活中,日本和中国哪些事物比较相像。
日本的服装、茶艺、建筑、文字、货币、饮食等都借鉴了中国文化。
(2)材料三中的纪念邮票与谁有关?他的主要贡献是什么?材料四中玄奘“西”去的缘由是什么?他们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鉴真。贡献:六次东渡日本,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文化。缘由:西去天竺游学。品质:他们都有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3)结合材料,唐朝的对外交往为何如此活跃?今天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经济高度发展时期,我们能从唐朝的对外交往中得到什么启示?
原因:①唐朝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②采取了开放的政策。③海陆交通发达。
启示:①我们必须保持稳定的政治局面,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②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发展经济文化。③学习唐朝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在传播先进文化的同时,要善于吸取其他文化精华,为己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