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 三 年级、 化学 学科教案
课题:__课题1燃烧和灭火 (第1 课时) 使用时间: 年 11月 28日
主备人: 审核: 化学备科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燃烧所需要的条件
2、根据燃烧的条件得出灭火的原理,并能根据灭火原理说出几种灭火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防火安全意识;
2、养成关注社会的责任意识;
3、体会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难点 利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教学方法 通过化学魔术,激发学生兴趣,营造问题情境,从而使学生对疑惑产生急需了解的心理,进而通过实验探究,分析讨论、找出奥秘、完成新知识的生成。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 趣味实验“烧不坏的手帕”, 留下悬念,使学生产生疑惑,发现问题。
[投影] 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古埃及人利用燃烧冶炼铜等的图片。
[讲述]火,让愚昧化作文明,使黑暗趋向光明!火的发现和利用,改善了人的生存条件,并使人类变得聪明而强大,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
[投影] 学过的燃烧图片
[讨论]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交流讨论:什么是燃烧?
[学生回答]燃烧是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讨论] 生活中的化学
1.我们经常说烧煤(炭)取暖,有没有听过烧石头取暖?为什么?
2.为什么常温下蜡烛不能燃烧,而点燃后蜡烛可以一直燃烧下去?
3.枯柴架空燃烧旺,紧密堆放燃烧不旺甚至会熄灭。
[提问] 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学生回答]燃烧需要可燃物、一定的温度和空气。
[讲述]生活常识告诉我们可燃物是燃烧现象能发生的首要条件,
[练习]投影沙子、棉花、水、纸、火柴、木柴、酒精和岩石的图片,请指出下面图中哪些物体能燃烧?
[过渡]下面我们用实验来验证另外两个条件。
[演示实验]实验7-1,观察现象,分析原因。
[讨论]
1、由上述实验中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由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
3、由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或空气)后燃烧的事实,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4、综合上述讨论,可得出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小结] 一、燃料的条件
1、燃烧的定义:
燃烧是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的条件
可燃物
缺一不可 氧气(或空气)
达到着火点(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投影] 火三角的图片,加深印象。
[投影]一些常见物质的着火点的表格
[讲解] 着火点是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不能人为升高或者降低!所以只能改变温度,不能改变着火点!
[讨论]实验产生的白烟对人体有一定影响,应在通风橱或抽风设备中进行!请对本实验进行改进,以便在教室里进行并且可以减少污染。
[学生回答]
1、用烧杯扣住可减轻污染;
2、装在试管中进行,并在试管口加上橡皮塞……
[追问] 在试管口加上橡皮塞,这样改进在实验时会不会出现危险?
[学生回答] 橡皮塞会因试管内气体热膨胀而弹出,应用气球代替。
[过渡]投影4张图片,简介火——善用之为福,不善用之则为祸。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灭火来防止这个危害。
[讨论]下列例子灭火的原因:
1、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或放入较多的蔬菜;
2、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可用水浇灭;油罐着火时需用水喷淋降温;
3、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
[小结] 二、灭火的
原理
清除或隔绝可燃物
有一即可 隔绝空气
降温至着火点以下
灭火--破坏燃烧的条件
[演示实验] 点燃三支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扣一只烧杯;将另两支蜡烛放在烧杯中,然后向其中一只烧杯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盐酸,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
[讨论]点燃一根蜡烛,请你用不同的方法将其熄灭?
[学生回答]
生1:吹灭蜡烛,使空气流动带走热量使温度降至蜡烛着火点以下。
生2:用本子扇灭,温度降至蜡烛着火点以下。
生3:用水浇灭,温度降至蜡烛着火点以下。
生4:用湿抹布盖灭,降温和隔绝氧气。
生5:用烧杯倒扣,隔绝空气。
生6:用剪刀剪去烛芯,移走可燃物。
[过渡]大家是各显神通,方法很快,原理也恰当。老师这里有个自制灭火器,请1位同学操作,另一位同学写反应原理。
[演示实验]教师配合学生利用泡沫灭火器灭掉费报纸的火。
[学生回答]Na2CO3+2HCl=2NaCl+CO2+H2O↑,生成CO2隔绝空气。
[讨论]试根据灭火的原理和上述实验,设计一个简易的灭火器。
[学生回答]工具:矿泉水瓶(雪碧瓶)、小药瓶
药品:食醋、发酵粉
做法:在矿泉水瓶(雪碧瓶)上部开一个小孔。
[小结]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对照:
燃烧条件 灭火原理
1、可燃物 1.清除或隔离可燃物
2、与氧气充分接触 2.隔绝氧气
3、温度达到着火点 3.降温到该物质的着火点以下。
[练习]解释“釜底抽薪、杯水车薪、钻木取火、煽风点火”成语包含的化学含义。
[简介]灭火器及其使用方法、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
[投影]
观看幻灯片及Flash动画资料并思考面对火灾时如何进行灭火或逃生。
[提问]本课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作业布置]课时作业本P102-103
教学板书 课题1 燃烧与灭火
一、燃料的条件
1、要有可燃物;
2、要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3、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二、灭火的原理
1、清除或隔离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
3、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
教学探讨与反思 本课内容以燃烧的条件为中心,讨论了火三角和灭火方法。教学中以实验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产生现象的原因,激起学生的求如欲,然后通过实验让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并通过结论来分析各种现象。最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上课开始时的实验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实验中一层层地找到燃烧的三个条件。学生运用有关燃烧的理论分析了两个实验现象,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对火三角的理解。灭火的方法是从切断火三角的角度来考虑的,使得教学内容前后连贯,防火、灭火原理有据可查。学生在课堂中手脑并用,老师只起了引导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沉浸在研究的氛围中,对燃烧和灭火的原理活学活用。
实验改进:向水中通入空气的方法改为倒扣一只大试管,将白磷放在倒置的广口瓶的瓶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