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素养检测练习
城 镇 化
合格考部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读“我国城市化比重变化图”,完成1、2题。
1.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 ( )
A.城市人口增加 B.生态环境改善
C.社会经济发展 D.城市规模扩大
2.未来30年我国城市化特点是 ( )
A.城镇人口数量减少 B.农村人口数量增加
C.城镇人口比重上升 D.城市化速度明显加快
下图为“1850~2050年中国、英国和美国三国城镇化进程示意图(含预测)”。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 ( )
A.英国城镇化的速度始终高于美国
B.美国先于英国达到80%的城镇化水平
C.1970年以后中国城镇化速度快于美国
D.各国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衡量指标是城市人口数量
4.2030年与2000年相比,三国城镇化带来的主要变化正确的是 ( )
A.英国第一、二产业比重增加
B.美国城镇环境质量持续恶化
C.中国城镇土地价格普遍上涨
D.中国第一产业成为主导产业
城市化水平滞后程度=(城市化率-工业化率)/工业化率,其值为正说明城市化发展水平领先于工业化水平,其值为负说明城市化发展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读表完成5、6题。
地区 城市化率(%) 工业化率(%)
甲 86.3 25.2
乙 37.8 41.4
丙 44.9 56.0
丁 67.8 49.3
5.城市化水平滞后最严重的地区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6.甲代表的省区最可能是 ( )
A.广东 B.北京 C.陕西 D.贵州
(2020·北京高一检测)读“苏州市20世纪80年代与21世纪10年代的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表(%)”。据此完成7、8题。
20世纪80年代
耕地 林地 建设用地 水域 合计
耕地 23.96 2.10 2.09 3.41 31.56
林地 5.89 1.99 1.15 1.25 10.28
建设用地 27.10 3.02 6.24 5.19 41.55
水域 5.10 0.62 0.64 10.25 16.61
合计 62.05 7.73 10.12 20.10 100
提示:表中5.89表示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10年代有5.89%耕地转变为林地。
7.从表中资料可知 ( )
A.耕地主要转化为建设用地
B.林地面积基本没有变化
C.建设用地几乎增加了一倍
D.水域转化为耕地的最少
8.21世纪10年代苏州市水域比例变化可能造成的影响是 ( )
A.水生物种增多 B.热岛效应减弱
C.水体污染减轻 D.城市内涝加剧
下图示意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智慧城市。读图回答9、10题。
9.地理信息系统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 ( )
A.分析、管理空间信息
B.跟踪动态定位信息
C.整合、集成网络信息
D.获取实时通信信息
10.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发展最重要的作用是 ( )
A.调整地域结构 B.加速人口集聚
C.扩大空间规模 D.提升服务功能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11.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国城镇化处在快速发展中后期,提高城镇化质量是首位。下图为世界及大洲不同年代的城市化水平对比图。
(1)在甲、乙两大洲中任选一个,指出该大洲的城市化发展特点。
(2)请你为我国提高城镇化质量献计献策。
等级考部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人口城镇化分为“城化”和“镇化”两部分,人口“城化”是指人口向各类城市的城区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而人口“镇化”是指人口向小城镇的镇区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为测定镇区人口集聚程度及其对人口城镇化发展的贡献,将镇区总人口占城镇总人口的比例称为“城镇人口镇化水平”,将某一时期内某区域的镇区人员增长量占城镇总人口增长量的比例称为“城镇人口镇化贡献率”。下图示意我国部分省区2000~2005年和2010~2015年两个时段的城镇人口镇化贡献率柱状分布。据此完成12~14题。
12.推测M省最可能是 ( )
A.辽宁 B.上海 C.湖南 D.安徽
13.2000~2005年,吉林省的 ( )
A.镇区人口呈现负增长
B.城镇人口总数下降
C.城区人口呈现正增长
D.镇区人口总数上升
14.图示时间段内,关于重庆与陕西城化贡献率叙述正确的是 ( )
A.重庆一直高于陕西
B.陕西一直高于重庆
C.2000~2005年重庆城化贡献率高于陕西
D.2010~2015年重庆城化贡献率高于陕西
二、非选择题(共15分)
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5分)
历史上,嘉兴城市形态规整封闭,发展缓慢,自1909年沪杭铁路通车后,嘉兴城市沿铁路迅速延伸,主要在铁路西北一侧发展。20世纪初,嘉兴市政府从沪杭铁路的西北侧老城区迁往铁路东南侧,把原先地块置换为商业用地,嘉兴市城市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下图示意嘉兴市不同时期城区范围。
(1)简述1909年以来嘉兴市城区范围的变化特点。
(2)试从城市化的角度,分析嘉兴市政府搬迁的原因。
(3)嘉兴市通过种植大片林木,保证楔形绿地内森林覆盖率。说明楔形绿地的功能。
课时素养检测练习
城 镇 化
合格考部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读“我国城市化比重变化图”,完成1、2题。
1.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 ( )
A.城市人口增加 B.生态环境改善
C.社会经济发展 D.城市规模扩大
2.未来30年我国城市化特点是 ( )
A.城镇人口数量减少 B.农村人口数量增加
C.城镇人口比重上升 D.城市化速度明显加快
【解析】1选C,2选C。第1题,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是工业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故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社会经济发展。第2题,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读图可知,未来 3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呈上升趋势,故特点表现在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城市化水平上升,则城镇人口数量增多;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农村人口数量减少;未来 30 年后期城市化速度减慢。
下图为“1850~2050年中国、英国和美国三国城镇化进程示意图(含预测)”。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 ( )
A.英国城镇化的速度始终高于美国
B.美国先于英国达到80%的城镇化水平
C.1970年以后中国城镇化速度快于美国
D.各国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衡量指标是城市人口数量
4.2030年与2000年相比,三国城镇化带来的主要变化正确的是 ( )
A.英国第一、二产业比重增加
B.美国城镇环境质量持续恶化
C.中国城镇土地价格普遍上涨
D.中国第一产业成为主导产业
【解析】3选C,4选C。第3题,读图,根据图中曲线在不同年份的斜率(倾斜程度),可以判断不同年份英国城镇化的速度与美国互有高低。美国晚于英国达到80%的城镇化水平。1970年以后中国城镇化速度快于美国。各国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衡量指标是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占的比重。第4题,2030年与2000年相比,英国城镇化水平高,第三产业比重增加。美国是发达国家,城镇环境质量不断提升。中国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土地价格普遍上涨。203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超过60%,第三产业成为主导产业。
城市化水平滞后程度=(城市化率-工业化率)/工业化率,其值为正说明城市化发展水平领先于工业化水平,其值为负说明城市化发展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读表完成5、6题。
地区 城市化率(%) 工业化率(%)
甲 86.3 25.2
乙 37.8 41.4
丙 44.9 56.0
丁 67.8 49.3
5.城市化水平滞后最严重的地区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6.甲代表的省区最可能是 ( )
A.广东 B.北京 C.陕西 D.贵州
【解析】5选C,6选B。第5题,城市化水平滞后程度=(城市化率-工业化率)/工业化率,其值为正说明城市化发展水平领先于工业化水平;其值为负说明城市化发展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丙地城市化水平滞后最严重。第6题,城市化水平滞后程度=(城市化率-工业化率)/工业化率,甲城市化率高,工业化率低,结合北京的城市定位可知,北京重点发展第三产业,因此工业化率较低,第三产业发展吸引大量外地人口迁入,故城市化率高,故甲最可能为北京。
(2020·北京高一检测)读“苏州市20世纪80年代与21世纪10年代的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表(%)”。据此完成7、8题。
20世纪80年代
耕地 林地 建设用地 水域 合计
耕地 23.96 2.10 2.09 3.41 31.56
林地 5.89 1.99 1.15 1.25 10.28
建设用地 27.10 3.02 6.24 5.19 41.55
水域 5.10 0.62 0.64 10.25 16.61
合计 62.05 7.73 10.12 20.10 100
提示:表中5.89表示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10年代有5.89%耕地转变为林地。
7.从表中资料可知 ( )
A.耕地主要转化为建设用地
B.林地面积基本没有变化
C.建设用地几乎增加了一倍
D.水域转化为耕地的最少
8.21世纪10年代苏州市水域比例变化可能造成的影响是 ( )
A.水生物种增多 B.热岛效应减弱
C.水体污染减轻 D.城市内涝加剧
【解析】7选A,8选D。第7题,耕地27.1%转化为建设用地,所占比例最高,主要转化为建设用地;从表中数据可知,林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变化10.12%,还要减去本身的6.24%,没有增加一倍。水域转化为林地的最少。第8题,耕地、林地、水域面积各减少,水生物种减少。建设用地面积增加,热岛效应加重。城市面积扩大,水体自净能力下降,水体污染加重。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下渗减少,城市内涝加剧。
下图示意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智慧城市。读图回答9、10题。
9.地理信息系统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 ( )
A.分析、管理空间信息
B.跟踪动态定位信息
C.整合、集成网络信息
D.获取实时通信信息
10.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发展最重要的作用是 ( )
A.调整地域结构 B.加速人口集聚
C.扩大空间规模 D.提升服务功能
【解析】9选A,10选D。第9题,地理信息系统即GIS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用于城市的信息管理与服务、交通道路管理、环境管理以及城市规划、防灾减灾等。所以地理信息系统能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分析、管理空间信息。跟踪动态定位信息是GPS的功能;网络信息不属于地理空间信息,其整合、集成不属于地理信息系统的作用;获取实时通讯信息是通讯工具的作用。第10题,根据图示智慧城市涉及的内容,包括智慧交通、智慧政务、智慧社区等,城市管理借助于地理信息技术,可以使城市发展合理化。城市最重要的功能为服务功能,所以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发展最重要的作用是提升服务功能。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11.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国城镇化处在快速发展中后期,提高城镇化质量是首位。下图为世界及大洲不同年代的城市化水平对比图。
(1)在甲、乙两大洲中任选一个,指出该大洲的城市化发展特点。
(2)请你为我国提高城镇化质量献计献策。
【解析】第(1)题,城市化发展特点应从起步时间早晚、水平、速度等方面分析。据图可知, 甲城市化水平较低,起步较晚,发展速度较快。乙城市化水平较高,起步较早,发展速较慢。第(2)题,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措施应从城市化问题角度入手。城市化过程会带来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社会不太安定等问题,因此应更好解决群众住房问题,改善居住条件;提高城镇公共服务水平和覆盖面;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综合交通网建设,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发展高端产业和创新产业;美化城市环境,治理环境污染;改革完善相关机制和政策。
答案:(1)甲:城市化水平较低,起步较晚,发展速度较快。
乙:城市化水平较高,起步较早,发展速度较慢。
(2)更好解决群众住房问题,改善居住条件;提高城镇公共服务水平和覆盖面;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综合交通网建设,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发展高端产业和创新产业;美化城市环境,治理环境污染;改革完善相关机制和政策。
等级考部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人口城镇化分为“城化”和“镇化”两部分,人口“城化”是指人口向各类城市的城区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而人口“镇化”是指人口向小城镇的镇区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为测定镇区人口集聚程度及其对人口城镇化发展的贡献,将镇区总人口占城镇总人口的比例称为“城镇人口镇化水平”,将某一时期内某区域的镇区人员增长量占城镇总人口增长量的比例称为“城镇人口镇化贡献率”。下图示意我国部分省区2000~2005年和2010~2015年两个时段的城镇人口镇化贡献率柱状分布。据此完成12~14题。
12.推测M省最可能是 ( )
A.辽宁 B.上海 C.湖南 D.安徽
13.2000~2005年,吉林省的 ( )
A.镇区人口呈现负增长
B.城镇人口总数下降
C.城区人口呈现正增长
D.镇区人口总数上升
14.图示时间段内,关于重庆与陕西城化贡献率叙述正确的是 ( )
A.重庆一直高于陕西
B.陕西一直高于重庆
C.2000~2005年重庆城化贡献率高于陕西
D.2010~2015年重庆城化贡献率高于陕西
【解析】12选B,13选D,14选D。第12题,读图,结合材料可知,M省在2000~2005年,镇化贡献率为负值,说明镇区人口增长为负值,慢于城区人口增长速度,应为我国的大城市周边地区,随着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周边镇区人口向城区迁入,图中M省镇化贡献率在2010~2015年为正值,说明大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增强,使得周边地区的镇区人口增长速度增快。第13题,读图可知,2000~2005年吉林省的镇化贡献率大于1,说明镇区人口呈现正增长,而城区人口负增长,镇区人口总数上升,城镇人口总数在增加。第14题,读图可知,重庆的镇区贡献率在2000~2005年高于陕西,2010~2015年低于陕西。重庆的城区贡献率在2000~2005年低于陕西,2010~2015年高于陕西。
二、非选择题(共15分)
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5分)
历史上,嘉兴城市形态规整封闭,发展缓慢,自1909年沪杭铁路通车后,嘉兴城市沿铁路迅速延伸,主要在铁路西北一侧发展。20世纪初,嘉兴市政府从沪杭铁路的西北侧老城区迁往铁路东南侧,把原先地块置换为商业用地,嘉兴市城市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下图示意嘉兴市不同时期城区范围。
(1)简述1909年以来嘉兴市城区范围的变化特点。
(2)试从城市化的角度,分析嘉兴市政府搬迁的原因。
(3)嘉兴市通过种植大片林木,保证楔形绿地内森林覆盖率。说明楔形绿地的功能。
【解析】第(1)题,1909年以来嘉兴市城区范围的变化特点,从图中直接读出并进行科学描述即可。在回答时可以先说总体特征,再从不同时期具体分析。第(2)题,分析嘉兴市政府搬迁的原因,应主要从分散老城区职能、解决老城区城市问题、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调整以及新城区的发展等角度入手。第(3)题,分析楔形绿地的功能应主要从森林的生态效益角度分析,如改善空气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缓解热岛效应、缓解雨涝、美化环境、提供休憩场所等。
答案:(1)嘉兴市城区范围总体呈扩大趋势;城区范围呈扇形向外扩展,向东南和偏西方向扩展范围较大;1909年到2000年城区范围扩大速度较慢,2000年至2015年城区范围扩大速度加快。
(2)分散老城区的职能,缓解老城区交通拥堵、居住拥挤等状况;老城区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调整的需要;引导城区跨越沪杭铁路,向东南方向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城市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
(3)楔形绿地中的林木具有吸烟滞尘的功能,利于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楔形绿地可为生物提供栖息场所,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楔形绿地可以把郊区的冷湿新鲜空气引入中心城区,有利于加快城市污染物的扩散,加速城市空气流通,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楔形绿地在降雨时具有吸水、滞水的功能,利于缓解城市雨涝;楔形绿地通过水分的持续蒸腾,有利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减弱噪声;美化城市环境;为市民提供休憩娱乐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