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同步练习:第2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评估测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同步练习:第2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评估测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1-18 13:37: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评估测试卷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建立起自己独立的现代工业体系,是中国人寻求了一个多世纪的梦想。为实现这一“梦想”,新中国于1953年开始(  )
A.实行土地改革 B.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C.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D.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1954年9月,李爷爷作为一名人民代表,到北京参加一次全国性的重要会议。他亲身经历的活动是(  )
A.听取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
B.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
D.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3.小伟同学在学习历史时看到这样一组关于国民经济各部门投资比例的数字:“工业占58.2%,交通运输占19.2%,农林水利占7.6%,文化教育和卫生占7.2%,其他占7.8%。”从以上数据可以判断,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集中主要力量发展的产业是(  )
A.农业 B.文化教育
C.交通运输业 D.工业
4.火花是火柴盒上的图案,不同时代的火花留下了不同时代的痕迹。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右图所示火花所属的历史时期是(  )
A.抗日战争时期 B.解放战争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5.有一场变革,它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此重大历史事件是(  )
A.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1952年底我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C.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D.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6.1958年一位外国友人来到中国,他可能看到和碰到的情况有(  )
①我国农村分田分地正忙 ②我国农村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 ③我国城市乘坐汽车、城际列车不要钱
④我国中学生参加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大炼钢铁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7.如果为右面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拟定一个学习主题,最恰当的是(  )
A.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B.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
C.社会主义建设的转折
D.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8.(2019·聊城中考)“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以苏联帮助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1万多个工业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意义重大,主要表现在(  )
A.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B.保障了土地改革的完成
C.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D.标志着三大改造的结束
9.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一书中写道:“他们每天都目睹少年们在‘阶级斗争’的借口下,对长辈进行抢劫、报复、打骂和侮辱;他们必须出席公开批判邻居、朋友、同事和父母的大会,甚至还要积极发言……”对费正清笔下的历史事件,说法正确的是(  )
A.严重践踏了中国的民主和法制
B.体现了我国民主的广泛性
C.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
D.体现了自由、平等思想
10.石油被称为“工业的血液”,是当今世界上举足轻重的战略物资。中国实现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是在(  )
A.“一五”计划期间
B.三大改造时期
C.1956~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11.流行语,是一个社会的“口头禅”,往往具有明显的时代印记。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发生巨大的政治经济体制变化,汉语从文风到词汇也经历一次大换血。下列流行语体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代特征的是(  )
A.合作社、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大跃进”、大锅饭
B.市场体制、知识经济、因特网、绿色食品
C.个体户、万元户、“一国两制”、中国特色
D.申奥、入世、和谐社会、就业、社会保障
12.1956~1966年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时期。下列全面反映了其历史阶段特征的是(  )
A.遇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失误
B.社会主义经济飞速发展
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D.正确与失误、成就与挫折错综交织
13.在学习和研究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往往要对众多的历史事件、历史要素进行关联分析。下列史实之间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
①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 ②抗美援朝—人民政权巩固 ③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④“大跃进”运动—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4.在1956年这一年,新中国取得的主要成就有(  )
①“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发动起来 ②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③中共八大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取得了重要成果 ④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地主阶级退出历史舞台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5.中国的桥梁技术世界领先。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使“天堑变通途”,这直接反映了(  )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B.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重大成就
C.经济体制改革蓬勃发展
D.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成就辉煌
16.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参加农业合作社。下列不是其改造原因的是(  )
A.当时农民非常缺乏生产工具、资金
B.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
C.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很难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
D.让本来比较富裕的农民更富裕
17.1949年至1956年,我国农村经济形式的变化趋势是(  )
A.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
B.封建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封建剥削制→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互助合作
D.互助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生产
18.下图哪一趋势最足以显示“文革”期间工业总产值的变化(注:图中x代表年代,y代表工业生产总值)(  )
19.在1953年至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状况是(  )
①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来 ③工业建设取得突出成就 ④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⑤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严重失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
20.《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新中国成立后采取的措施中客观上符合上述思想的有(  )
①编制“一五”计划进行经济建设 ②三大改造 ③“大跃进”运动 ④人民公社化运动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21.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14分)
(1)图一是我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经历了哪几个阶段?(4分)
(2)图三与什么事件有关?在图三所反映的事件中,党和国家所采用的主要方式是什么?(4分)
(3)对图一、图二、图三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事件应如何评价?(6分)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1953~1976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变化的情况
年份 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
1953~1957年 14.6%
1958~1962年 0.6%
1963~1965年 15.7%
1966~1976年 7.1%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分析1953~1976年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其中哪两个时间段工农业总产值增长率较低?是什么原因造成的?(8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1972~1973年和1974~1975年工农业总产值出现了两次较快增长的原因。(4分)
(3)我国1953~1976年的经济建设既有成果也有教训,请你谈谈应该吸取哪些教训。(4分)
23.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14分)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巩固新政权。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此后,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虽然曾经出现过一定的失误,但最终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20世纪50年代,党和国家是怎样解决“农民”“农村”问题的?(4分)
(2)探索中前进,难免会出现失误。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20世纪50年代的失误给我们的经验教训。(6分)
(3)在曲折中前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中共八大后取得了显著成就,涌现出了一批先进的人物。请你就“建设成就”和“先进人物”两方面举例说明。(4分)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材料二:1958年,几千万人开始大炼钢铁,不仅钢铁厂开足马力,土高炉也遍地开花,到了10月底就达到了几百万座。……北戴河会议后,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没有经过试验,只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基本实现公社化。
材料三:“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和民主人士被诬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反动学术权威”等,遭到批斗、迫害。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诬为“叛徒、内奸、工贼”,被非法监禁,迫害致死。这是“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一起冤案。
(1)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通过什么制度实现? (4分)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什么严重失误? (4分)
(3)材料三反映的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什么现象? (4分)
(4)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谈一谈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带给我们的教训。(4分)
第二单元评估测试卷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建立起自己独立的现代工业体系,是中国人寻求了一个多世纪的梦想。为实现这一“梦想”,新中国于1953年开始( B )
A.实行土地改革 B.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C.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D.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1954年9月,李爷爷作为一名人民代表,到北京参加一次全国性的重要会议。他亲身经历的活动是( B )
A.听取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
B.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
D.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3.小伟同学在学习历史时看到这样一组关于国民经济各部门投资比例的数字:“工业占58.2%,交通运输占19.2%,农林水利占7.6%,文化教育和卫生占7.2%,其他占7.8%。”从以上数据可以判断,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集中主要力量发展的产业是( D )
A.农业 B.文化教育
C.交通运输业 D.工业
4.火花是火柴盒上的图案,不同时代的火花留下了不同时代的痕迹。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右图所示火花所属的历史时期是( D )
A.抗日战争时期 B.解放战争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5.有一场变革,它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此重大历史事件是( D )
A.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1952年底我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C.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D.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6.1958年一位外国友人来到中国,他可能看到和碰到的情况有( D )
①我国农村分田分地正忙 ②我国农村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 ③我国城市乘坐汽车、城际列车不要钱
④我国中学生参加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大炼钢铁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7.如果为右面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拟定一个学习主题,最恰当的是( A )
A.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B.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
C.社会主义建设的转折
D.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8.(2019·聊城中考)“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以苏联帮助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1万多个工业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意义重大,主要表现在( C )
A.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B.保障了土地改革的完成
C.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D.标志着三大改造的结束
9.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一书中写道:“他们每天都目睹少年们在‘阶级斗争’的借口下,对长辈进行抢劫、报复、打骂和侮辱;他们必须出席公开批判邻居、朋友、同事和父母的大会,甚至还要积极发言……”对费正清笔下的历史事件,说法正确的是( A )
A.严重践踏了中国的民主和法制
B.体现了我国民主的广泛性
C.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
D.体现了自由、平等思想
10.石油被称为“工业的血液”,是当今世界上举足轻重的战略物资。中国实现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是在( C )
A.“一五”计划期间
B.三大改造时期
C.1956~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11.流行语,是一个社会的“口头禅”,往往具有明显的时代印记。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发生巨大的政治经济体制变化,汉语从文风到词汇也经历一次大换血。下列流行语体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代特征的是( A )
A.合作社、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大跃进”、大锅饭
B.市场体制、知识经济、因特网、绿色食品
C.个体户、万元户、“一国两制”、中国特色
D.申奥、入世、和谐社会、就业、社会保障
12.1956~1966年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时期。下列全面反映了其历史阶段特征的是( D )
A.遇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失误
B.社会主义经济飞速发展
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D.正确与失误、成就与挫折错综交织
13.在学习和研究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往往要对众多的历史事件、历史要素进行关联分析。下列史实之间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A )
①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 ②抗美援朝—人民政权巩固 ③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④“大跃进”运动—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4.在1956年这一年,新中国取得的主要成就有( C )
①“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发动起来 ②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③中共八大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取得了重要成果 ④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地主阶级退出历史舞台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5.中国的桥梁技术世界领先。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使“天堑变通途”,这直接反映了( B )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B.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重大成就
C.经济体制改革蓬勃发展
D.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成就辉煌
16.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参加农业合作社。下列不是其改造原因的是( D )
A.当时农民非常缺乏生产工具、资金
B.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
C.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很难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
D.让本来比较富裕的农民更富裕
17.1949年至1956年,我国农村经济形式的变化趋势是( A )
A.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
B.封建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封建剥削制→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互助合作
D.互助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生产
18.下图哪一趋势最足以显示“文革”期间工业总产值的变化(注:图中x代表年代,y代表工业生产总值)( C )
19.在1953年至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状况是( A )
①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来 ③工业建设取得突出成就 ④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⑤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严重失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
20.《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新中国成立后采取的措施中客观上符合上述思想的有( A )
①编制“一五”计划进行经济建设 ②三大改造 ③“大跃进”运动 ④人民公社化运动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21.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14分)
(1)图一是我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经历了哪几个阶段?(4分)
经历了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三个阶段。
(2)图三与什么事件有关?在图三所反映的事件中,党和国家所采用的主要方式是什么?(4分)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方式:公私合营。
(3)对图一、图二、图三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事件应如何评价?(6分)
评价: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足的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1953~1976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变化的情况
年份 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
1953~1957年 14.6%
1958~1962年 0.6%
1963~1965年 15.7%
1966~1976年 7.1%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分析1953~1976年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其中哪两个时间段工农业总产值增长率较低?是什么原因造成的?(8分)
经历了“增长—下降—增长—下降”的曲折过程。1958~1962年和1966~1976年。原因: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再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国家和人民面临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所以1958~1962年工农业总产值年增长率很低。1966~1976年是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全国动乱,所以工农业总产值年增长率低。
(2)根据材料二,分析1972~1973年和1974~1975年工农业总产值出现了两次较快增长的原因。(4分)
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批判极“左”思潮,着手调整国民经济;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整顿。
(3)我国1953~1976年的经济建设既有成果也有教训,请你谈谈应该吸取哪些教训。(4分)
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此题答案不唯一,符合题意即可)
23.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14分)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巩固新政权。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此后,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虽然曾经出现过一定的失误,但最终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20世纪50年代,党和国家是怎样解决“农民”“农村”问题的?(4分)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进行土地改革;1953年开始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1958年以后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探索中前进,难免会出现失误。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20世纪50年代的失误给我们的经验教训。(6分)
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经济建设要立足于本国国情;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3)在曲折中前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中共八大后取得了显著成就,涌现出了一批先进的人物。请你就“建设成就”和“先进人物”两方面举例说明。(4分)
建设成就:大庆油田建成等。先进人物:“铁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党的好干部焦裕禄等。(举出其中任何一例即可)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材料二:1958年,几千万人开始大炼钢铁,不仅钢铁厂开足马力,土高炉也遍地开花,到了10月底就达到了几百万座。……北戴河会议后,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没有经过试验,只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基本实现公社化。
材料三:“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和民主人士被诬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反动学术权威”等,遭到批斗、迫害。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诬为“叛徒、内奸、工贼”,被非法监禁,迫害致死。这是“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一起冤案。
(1)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通过什么制度实现? (4分)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什么严重失误? (4分)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材料三反映的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什么现象? (4分)
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4)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谈一谈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带给我们的教训。(4分)
教训: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我们要遵循经济规律,不能急于求成;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搞个人崇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