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2第二十二课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练习题
一、单选题
民以食为天,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将粮食储备调节视为治国安邦的要政,提出了建立、健全粮食储备调节制度,保障粮食安全的一系列思想观点和政策主张。下列属于现代发明的粮食储备技术的是()
A.
窖藏
B.
冷藏
C.
腌制
D.
低氧储藏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和蔓延不仅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经济治理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阻断了国家间的正常交往,加大了全球产业链、价值链运转的难度,引爆了国际社会长期存在的不均衡问题,揭示了国际合作的脆弱性和国际规则的缺失。这表明()
A.
建立经济新秩序才能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B.
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已不合时宜
C.
中国坚持在对外开放中以“引进来”为主
D.
在国际合作中推进自主创新与合作共嬴
2018年以来,美国采取单边主义措施,挑起贸易战,多次对中国输美产品加征关税。同时,美国对欧盟、墨西哥、印度、加拿大、土耳其等国家和地区也频频挥舞关税大棒,贸易摩擦已成为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一大不确定因素。这反映出(
)
A.
贸易保护主义成为世界经济主流
B.
经济全球化从此走向分崩离析
C.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将面临新挑战
D.
世界政治的多极化趋势已被遏制
建立世贸组织的设想是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提出的,当时设想在成立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同时,成立一个国际性贸易组织,从而使它们成为二战后左右世界经济的“货币——金融——贸易”三位一体的机构。三位一体的设想()
A.
表明美国在该经济体系中居主导地位
B.
反映了世贸组织是该经济体系的核心
C.
有利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制度化
D.
说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已经形成
1974年,日本三木武夫内阁提出以日美关系为基础,对中苏两国采取“不偏不倚”的“等距离外交”政策。此后,又提出“全方位外交”“多边均衡外交”。这说明日本(
)
A.
外交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
B.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
意图挑战现存的两极格局
D.
政治大国地位得到国际上承认
1957年,《罗马条约》规定:把当时的联邦德国、法、意、卢、比、荷六国分为四个关税区,将四个关税区在1957年1月实际实施的关税率的算术平均数作为共同税率。六国税率分三个阶段拉平,统一对外关税税率于1968年7月实现。这些规定
A.
导致东西欧经济市场分裂
B.
助推欧洲统一市场的形成
C.
制约了资本的集中和垄断
D.
致使世界经济一体化受阻
世界各国都在出台各种各样的科技发展战略,竞相争夺科技制高点,如“中国制造2025”、德国的“工业4.0”、日本的“科学技术创新综合战略”、美国“未来工业发展计划”等。这主要是因为()
A.
科技发展水平与国家前途息息相关
B.
经济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
C.
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日益增强
D.
全球整体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某一区域性经济组织地跨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四大洲,各成员国之间差异性明显,但在经济结构上又有很强的互补性。这一区域性经济组织是( )
A.
亚太经合组织
B.
北美自由贸易区
C.
东南亚国家联盟
D.
欧洲经济共同体
1990~1995年,全球移动用户以年均50%以上的高速度增长,电子邮件和电子商务迅猛发展,整个世界通过空中联系在一起。这反映出
A.
信息革命在全球迅猛展开
B.
新经济发展促进科技进步
C.
科技推动经济全球化拓展
D.
人类的社会生活日新月异
扫码支付给中国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便利,近年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越来越多的机场、出租车等也推出了扫码支付方式,这大大提升了顾客的消费体验,方便了群众生活。这说明( )
A.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B.
中国开始主导全球化
C.
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建立
D.
中国的发展惠及世界
据相关部门预测,未来20年,发展中国家对鱼类、猪肉、家禽的需求量将增长30%--40%。未来30--40年,全球粮食将需要增加60%的供应。由此可知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是
A.
人口的增加
B.
耕地面积的减少
C.
饮食结构的消费需求发生变化
D.
土地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建立世贸组织的设想是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提出的,当时设想在成立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同时,成立一个国际性贸易组织,从而使它们成为二战后左右世界经济的“货币——金融——贸易”三位一体的机构。三位一体的设想()
A.
表明美国在该经济体系中居主导地位
B.
反映了世贸组织是该经济体系的核心
C.
有利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制度化
D.
说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已经形成
按照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技术优势作为中心国家的核心优势之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可以通过其在资本和制度方面的优势保证其技术领域的领先,外围国家只能通过发达国家技术转移的方式获得相对落后的技术。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科学技术无国界
B.
科学技术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C.
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发展
D.
科技发展必须与制度建设相一致
美国学者彭慕兰指出“真正的世界经济,乃是有庞大货物、资本、技术游走世界各地的经济,而这种经济要诞生,法律和习惯行为必须变得更可预测且为普世所奉行。”该学者意在强调
A.
经济全球化发展无可行性
B.
经济全球化是双刃剑
C.
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必要性
D.
应由大国主导全球化
下表为1996年—2016
年新兴市场与世界GDP份额变化比重统计,据此分析合理的是
A.
全球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
B.
南北差距日益缩小
C.
新兴市场国家均进步突出
D.
多极化已经形成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的工业化时代,成为近代以来城市居住和生活环境最恶劣的时期。城市缺乏阳光、清洁的水和无污染的空气,饮食单一,而且大多数人处在慢性饥饿状态中,即使较为富有的阶层也不得不面对这种状况。工人的处境更加悲惨,他们劳动时间长,工作强度大,缺乏最起码的工作安全和生活保障。他们通常居住在被隔离起来的臭气冲天的贫民窟里,饱受饥饿、疾病和瘟疫的折磨,往往年纪轻轻就被夺去了生命。工业革命的高歌猛进带来的却是城市居住环境的空前恶化。
——杨共乐《历史长河中的人类社会》
材料二在艰苦抗战的岁月里,一位建筑学家在四川南溪李庄的斗室仍潜心于他所热爱的事业,奋笔写下一个学者的良知文字:
研究中国建筑可以说是逆时代的工作。……自“西式楼房”盛行于通商大埠以来,豪富商贾及中产之家无不深爱新异,以中国原有建筑为陈腐。他们虽不是蓄意将中国建筑完全毁灭,而在事实上……主要城市今日已拆改逾半,芜杂可哂……雄峙已数百年的古建筑,充沛艺术特殊趣味的街市,为一民族文化之显著表现者,亦常在“改善”的旗帜之下完全牺牲。……这与在战争炮火下被毁者同样令人伤心……一切时代趋势是历史因果,似乎含着不可免的因素。幸而同在这时代中,我国也产生了民族文化的自觉,搜集实物,考证过往,已是现代的治学精神,在传统的血流中另求新的发展,也成为今日应有的努力。
——摘自梁思成《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
分析指出材料一中作者所做的“逆时代”思考是什么?这位建筑学家的祈愿与思考在20世纪70年代变成了世界范围内人们的共识。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指出那些促使人们保护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历史教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的工业化时代,成为近代以来城市居住和生活环境最恶劣的时期。城市缺乏阳光、清洁的水和无污染的空气,饮食单一,而且大多数人处在慢性饥饿状态中,即使较为富有的阶层也不得不面对这种状况。工人的处境更加悲惨,他们劳动时间长,工作强度大,缺乏最起码的工作安全和生活保障。他们通常居住在被隔离起来的臭气冲天的贫民窟里,饱受饥饿、疾病和瘟疫的折磨,往往年纪轻轻就被夺去了生命。工业革命的高歌猛进带来的却是城市居住环境的空前恶化。
——杨共乐《历史长河中的人类社会》
(1)依据材料一,归纳19世纪城市存在的问题。
材料二?
19世纪上半期,欧美工业国家新兴工业城市中的居住和生活环境一度恶化。与此同时,火车、电车、汽车等新式交通工具日益普及,公路建设不断扩张,19世纪后半期,电话、电报等现代通讯工具开始使用。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离开日益拥挤的中心市区,到市郊居住。城市郊区化的时代拉开了序幕。20世纪以来,城市住宅纷纷采用现代钢框架结构,使高层公寓建筑的层高大为增加,既节约了城市空间,也改善了室内的采光和通风条件。将居住区与工作区、商业区、行政区等分开,住宅与公共服务设施尽可能地建在居住区内,大大方便了居民生活。
——摘编自杨共乐《历史长河中的人类社会》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19、20世纪欧美工业国城市环境改善的因素。
材料三?
在艰苦抗战的岁月里,一位建筑学家在四川南溪李庄的斗室仍潜心于他所热爱的事业,奋笔写下一个学者的良知文字:
研究中国建筑可以说是逆时代的工作。……自“西式楼房”盛行于通商大埠以来,豪富商贾及中产之家无不深爱新异,以中国原有建筑为陈腐。他们虽不是蓄意将中国建筑完全毁灭,而在事实上……主要城市今日已拆改逾半,芜杂可哂……雄峙已数百年的古建筑,充沛艺术特殊趣味的街市,为一民族文化之显著表现者,亦常在“改善”的旗帜之下完全牺牲。……这与在战争炮火下被毁者同样令人伤心……一切时代趋势是历史因果,似乎含着不可免的因素。幸而同在这时代中,我国也产生了民族文化的自觉,搜集实物,考证过往,已是现代的治学精神,在传统的血流中另求新的发展,也成为今日应有的努力。
——摘自梁思成《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
(3)分析指出材料一中作者所做的“逆时代”思考是什么?这位建筑学家的祈愿与思考在20世纪70年代变成了世界范围内人们的共识。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指出那些促使人们保护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历史教训。
二战后国际舞台上相继出现了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严格的法律意义上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始终都是一项临时生效的政府间协定,各国(地区)的立法机构从未正式承认其国际贸易组织的地位。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之后,作为一个正式的国际组织被列人联合国属下的一个专门常设性机构。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协调领域主要集中于国际货物贸易方面,而且还把农产品与纺织品排除在外。世界贸易组织协议则大大拓宽了多边贸易体制的协调领域,不仅包括了涵盖农产品、纺织品在内的国际货物贸易,而且还包括了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以及环境保护及其贸易。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在实行之初,并没有涉及发展中国家的问题。世界贸易组织协议就特殊和差别优惠待遇、免责条款和例外规定等作了明确的法律表述,世界贸易组织协议本身及其附件中的20个协议均涉及到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的特殊和差别待遇的问题,这也说明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当今多边贸易体制和国际贸易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摘自《WTO对关贸总协定的完善与发展》
依据材料,归纳关贸总协定与世界贸易组织的不同。
二战后国际舞台上相继出现了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贸易保护理论指导下,美国在1816年通过了第一个保护性关税法案,对一些制品征收的关税高达30%-40%,1890年提高到49%,1930年进一步提高到53%,这种高关税引起当时欧洲大陆各国的抵制,其它国家也纷纷通过限制性关税对美国进行报复,由此引发了激烈的“关税战”。贸易保护主义和“关税战”不仅危害了别国的经济利益,恶化了世界经济和贸易,而且也使美国付出了沉重代价。
两次世界大战,使正常的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贸易体系受到了毁灭性的破坏,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空前的经济衰退,为了缓解国际收支的困难,各国纷纷奉行高度的贸易保护政策,实行外汇管制和资本流出的限制政策,导致正常的国际经济活动难以开展,严重妨碍了各国经济发展的进程。因此,重建国际经济秩序成为摆在世界各国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王林科《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关贸总协定的产生》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关贸总协定成立的背景。
材料二
?从严格的法律意义上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始终都是一项临时生效的政府间协定,各国(地区)的立法机构从未正式承认其国际贸易组织的地位。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之后,作为一个正式的国际组织被列人联合国属下的一个专门常设性机构。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协调领域主要集中于国际货物贸易方面,而且还把农产品与纺织品排除在外。世界贸易组织协议则大大拓宽了多边贸易体制的协调领域,不仅包括了涵盖农产品、纺织品在内的国际货物贸易,而且还包括了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以及环境保护及其贸易。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在实行之初,并没有涉及发展中国家的问题。世界贸易组织协议就特殊和差别优惠待遇、免责条款和例外规定等作了明确的法律表述,世界贸易组织协议本身及其附件中的20个协议均涉及到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的特殊和差别待遇的问题,这也说明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当今多边贸易体制和国际贸易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摘自《WTO对关贸总协定的完善与发展》
(2)依据材料二,归纳关贸总协定与世界贸易组织的不同。
参考答案
1.【答案】D
【分析】
本题考查粮食储备技术,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D.结合所学可知,低氧储藏属于现代发明的粮食储备技术,故D正确,排除ABC。
故选D。
2.【答案】D
【试题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D.根据题干“引爆了国际社会长期存在的不均衡问题,揭示了国际合作的脆弱性和国际规则的缺失”并结合所学可知,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人类会面临很多问题,只有在国际合作中推进自主创新与合作共嬴才能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故D正确。
A.此项说法过于绝对,故A错误。
B.题干未涉及发达国家主导全球化的信息,故B错误。
C.此项与题干主旨不符,题干不是强调中国该怎么做,故C错误。
故选D。
3.【答案】C
【试题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世界经济全球化概况,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结合题干信息分析可知,贸易保护主义引发的关税上升将拖累全球贸易和投资增长,导致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增加,经济全球化的进程面临新的挑战,故C正确。
A.贸易保护主义引发的关税上升将拖累全球贸易和投资增长,但不能说明贸易保护主义成为世界经济主流,故A错误。
B.经济全球化从此走向了分崩离析说法不符合史实,故B错误。
D.题干与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无关,且“已被遏制”说法不符合史实,故D错误。
故选C。
4.【答案】C
【试题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该项在题干中体现不出来,故不选A。
B.该项表述片面,故不选B。
C.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贸组织一起被称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促进世界经济朝着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故C正确。
D.题干只是设想,还不能说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已经形成”,故不选D。
故选C。
5.【答案】A
【分析】
本题考查多极化趋势的出现,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20世纪70年代随着经济的崛起,日本调整其外交政策,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外交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故A项正确。
B.日本的外交仍然以日美关系为基础,外交上没有摆脱美国的影响,没有体现独立自主,故B项错误。C.日本的外交客观上冲击了现存的两极格局,但没有主观上挑战,故C项错误。
D.日本还没有取得政治大国地位,故D项错误。
???????故选A。
6.【答案】B
【分析】
本题考查欧洲一体化,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B.题干反映了1957年《罗马条约》规定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六国分为四个关税区,并规定了共同税率和统一对外关税税率的实现的目标,可见这些规定助推了欧洲统一市场的形成,故B正确。
A.题干涉及西欧六国的关税问题,没有提及东欧经济市场问题,故A错误。
CD.?C项说法在题干信息无体现,D项与题干信息相反,故CD错误。
???????故选B。
7.【答案】A
8.【答案】A
【分析】
本题考查亚太经合组织,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依据题干可知,该区域经济组织涉及的范围和地区广,而且各成员国之间差异性明显,经济结构上又有很强的互补性。结合所学可知,亚太经合组织地跨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四大洲,各成员国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各成员国之间差异性明显,但是在经济结构上又有很强的互补性,故A正确。
B.此项只涉及北美洲地区,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
C.此项只涉及东南亚地区,不符合题意,故排除C。
D.此项只涉及欧洲的发达国家,不符合题意,故排除D。
故选A。
9.【答案】C
【分析】
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紧扣题干信息“全球移动用户以年均50%以上的高速度增长,电子邮件和电子商务迅猛发展,整个世界通过空中联系在一起”,题干信息反映了移动通信和电子商务促进了世界各地的联系,说明科技推动经济全球化拓展,故C正确。
A.题干主旨并非信息革命,此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A。
B.题干未体现新经济对科技的促进作用,故排除B。
D.“人类的社会生活日新月异”说法过于抽象,不符合题意,故排除D。
故选C。
10.【答案】D
【分析】
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趋势,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D.依据题干可知,中国的扫码支付不仅给中国民众而且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带来极大便利,说明中国的发展惠及世界,故D项正确。
A.该项与题干无关,故排除A。
B.经济全球化趋势仍然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故B项错误。
C.题干不能体现合作共赢,故C项错误。
故选D。
11.【答案】C
【试题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根据“发展中国家对鱼类、猪肉、家禽的需求量将增长30%~40%”可知,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饮食有了不同的消费需求,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故C项正确。
ABD.这三项也是影响粮食安全问题的因素,但题干均未体现,故排除ABD。
故选C。
12.【答案】C
【分析】
本题考查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在题干中体现不出来,故不选A。
B.项表述片面,故不选B。
C.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贸组织一起被称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促进世界经济朝着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故C正确。
D.题干只是设想,还不能说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已经形成”,故不选D。
故选C。
13.【答案】B
14.【答案】C
【分析】
本题考查国际经济新秩序,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经济全球化是历史潮流,故不选A。
B.选项表述与题意无关,故不选B。
C.根据“而这种经济要诞生,法律和习惯行为必须变得更可预测且为普世所奉行”可知世界经济发展需要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故选C。
D.表述不正确,且与题意无关,故不选D。
???????故选C。
15.【答案】A
【分析】
本题考查世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题中表格揭示了世界新兴市场比重的变化,再现了新兴世界市场的不断发展,表明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故A正确。
B.1996年以来,南北差距日益扩大,故B错误。
C.此项表述“均进步突出”绝对化,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
D.多极化格局尚未定格,目前仍只是趋势,故D错误。
故选A。
16.【答案】思考:以科学精神保护中国古建筑。教训:自然灾难,战争,工业化和城市化,环境污染,生态失衡
17.【答案】(1)大气和水的污染,影响了居住环境。工人极度贫困,其居住的贫民窟环境恶劣,深受疾病和饥饿的折磨。
(2)新交通和通讯工具的普及,便利了一部分城市居民迁到环境优益的郊区,也降低了城市人口密度。新的建筑材料推动了更多的高层建筑的出现,有助于解决社会下层的居住问题。城市建设实行功能分区,完善公共服务实施,方便了居民生活。“福利国家”的实现,改善了普通公民特别是社会下层的生活状况。经济不断发展,各种现代科技的发明,进一步推动生活质量提高和城市环境的改善。
(3)思考:以科学精神保护中国古建筑。教训:自然灾难,战争,工业化和城市化,环境污染,生态失衡。
18.【答案】前者是临时适用的政府间协定,后者是联合国属下的正式的国际组织。相较于前者,后者扩大了协调范围,包括农产品、服务贸易等。后者弥补了前者的不足,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不发达国家的利益。
19.【答案】(1)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前期,在贸易保护理论、经济危机、世界大战影响下,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高关税、限制资本流动的贸易保护政策,严重影响了世界经济和贸易的正常发展,不利于二战后的经济重建。
(2)前者是临时适用的政府间协定,后者是联合国属下的正式的国际组织。相较于前者,后者扩大了协调范围,包括农产品、服务贸易等。后者弥补了前者的不足,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不发达国家的利益。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