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2.1 比的意义 北京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2.1 比的意义 北京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1-18 15:26: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京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比的认识》。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数与代数》知识领域。本课是一节重要的概念课,以理解比的意义和体会比的价值为核心,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认识比,既两个同类量之间的比表示它们之间的倍比关系;有关联的两个不同类量相比能够产生新的量。学生理解比的意义,为后续学习比的应用以及比例的相关知识打下基础,更为其更好的解释生活现象、解决生活问题奠定基石,为他们终身发展助力。
学情分析:
比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学生并不陌生;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法的意义、倍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运算,具备学习新知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但是学习本课的难度还是不小的,具体而言有三:一是学生对比的认识流于感性,缺少理性思考;二是知识本身比较抽象;三是不理解“比的本质”。
我的思考:
面对学生的基础和困惑,我在反复的追问自己:什么是比?比与除法有什么关系?仅仅是除法的另一种形式吗?比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比?深思之后有所悟:比是两个量倍数关系的表达(份、倍、分数、比);比能够进行度量(贵贱、快慢、胖瘦等),这就是比的本质!要让学生理解比,第一,经历比的发展过程,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第二,创设具体问题情境,感悟比的意义;第三,结合学生的生活,在例举中体会比的本质。
本课教学《比的认识》,我核心凸显的是以知识为载体,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感悟比的价值;能够运用比,初步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和方法:在对具体问题情境的思考、辨析、交流、碰撞中,使学生经历比的发展与丰富的过程,深刻理解比的本质,渗透函数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感悟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圆形纸片、尺子、水彩笔、馒头花卷彩色图片
教学过程:
(一)质疑破题,感悟比。
1.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认识比!(板书:比)生活中,你见过比吗?在哪见过?(学生举例,教师板书)
2. 大家生活经验真丰富,关于比,你都想知道些什么?(学生提问)
3. 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一定会解开心中的问号!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了解学生对比的认识和生活常识,激活学生原有经验,感受到数学问题就在自己身边,大大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学习兴趣。】
(二)沟连旧知,认识比。
1.回顾份数、倍数、分数。
(1)这样,老师先请大家看一幅图,看黑板!(板贴:1个馒头、3个花卷)这幅图幼儿园你们就见过,看到这幅图,你们想说什么?(花卷的个数是馒头的3倍,馒头的个数是花卷的1/3)
(2)师小结:馒头有1个,花卷有3个,所以,花卷的个数是馒头的3倍,馒头的个数也就是花卷的1/3!
2. 圈圈立“份”,建立“比”。
(1)(板贴:增加一个馒头)现在有两个馒头了,咱们还能说花卷的个数是馒头的3倍,馒头的个数是花卷的1/3吗?(不能)要想还是3倍关系,怎办?(学生帖3个花卷)
(2)现在可以吗?为什么?(份数关系没变)
(3)我们以2个馒头为一份(圈一大圈),花卷有这样的3份(圈三大圈),所以,花卷的个数是馒头的3倍,馒头的个数是花卷的1/3!(板书:份 倍 分数)
(4)份、倍、分数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了,今天我们换个角度,以2个馒头为一份,花卷有这样的3份;还能怎么说?(学生板书: 1:3)这1:3什么意思?(份)
(5)师小结:看来比并不神秘,它表示的是馒头和花卷之间的关系!(板书:比)
3.明确度量标准。
(1)(板贴:增加一个馒头)你还能保证1:3吗?(学生帖:3个花卷)为什么?(以2个馒头为一份,花卷有这样的3份)
(2)逐渐增加馒头的个数,学生相对应的增加花卷的个数。
(2)师小结:1份是标准,1份是几个,3份中每一份都要是几个!打上包,就是1:3!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熟悉的情境,在想一想、摆一摆、圈一圈的活动中,感悟到比是份数关系的表达,使学生深刻体会1份是度量的标准,沟通了份、倍、份数、比之间一脉相承的关系。】
4. 体会函数思想
(1)馒头与花卷个数的比是1:3,除了按份比,你能按个数比吗?(学生发言、师板书)
(2)引导思考:馒头1个,花卷3个;馒头变成2个,花卷跟着变6个…你对比有什么新体会?(板书:变)
(3)馒头变,花卷也要跟着变,什么不变?(关系不变)
(4)师小结:打上包,你1份,我3份。打开包你1个,我3个;你2个,我6个…有点像…(商不变)看来比和商,和除法还有关系呢,这就是我们认识的比!
5. 认识比各部分名称。
(1)介绍各部分名称(板书:比号、前项、后项)
(2)花卷个数与馒头个数的比是几比几?(3:1)比不像乘法3×4,4×3没事。比可不行,前项和后项位置要是颠倒了,意思就不一样了!
(3)小结过渡:比很像我们学过的份、倍、分数,它表达了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前项变后项也要跟着变。比有什么用吗?
【设计意图:在思考、观察的过程中,使学生更加深刻的感受到比是份数关系的表达,体会函数思想、比是变量,为学生后续学习比的性质、按比分配等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三)结合生活,理解比。
1.比快慢。
(1)(课件:两人骑车照片)我俩谁骑的快?(用数据说话)
(2)(课件:数据)我5小时骑行90千米,王老师3小时骑行75米,谁快?(生说师板书)
90÷5=18(18是什么意思? )
75÷3=25
(3)我们学习了比的知识,你能把路程和时间写成比的关系吗?(生说师板书)
2009775-3175
21196301968502119630196850 90 ÷ 5 = 18
199072581915
90 : 5 = 18 : 1
75 ÷ 3 = 25
75 : 3 = 25 : 1
(4)谁骑得快?为什么?(都是以1小时为标准来测量的)
(5)比快慢,是谁帮我们测出来的?(比)比就好像一把尺子,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能测量快慢,比除了能测快慢,还能测别的吗?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比快慢,使学生深刻理解比的本质,感悟比的度量功能,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
2. 比味道。
(1)(课件:奶粉桶)我儿子5岁,我平时都按奶粉桶上写的给他沏点奶粉喝。昨天,他让我多沏点,我就放了280毫升水,加了7勺奶粉!他一喝,你猜他说什么?(没味!)
(2)为什么没味儿呢?(课件: 30:1 40:1)
(3)理解30:1的意思。(1勺奶粉放30毫升水)
(4)如果让你按标准来沏奶粉,你怎么沏?(学生举例,老师比划)
(5)是谁帮我们测出的有味没味啊?(比)比还能帮我们测量别的吗?(学生例举生活中的比,预设:和面、果汁、咖啡、金龙鱼等,并解释其含意义)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熟悉的沏奶这一实际问题,在对有味没味的思考与探索中,使学生深刻体会比的度量功能。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比,借助其已有经验,真正理解比是两种量关系的表达、比可以进行度量这两方面意义,深度体会比的价值。】
(四)归纳表征,内化比:
1.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比!比在你心中是什么啊?请把你对比的认识写在卡片上!(学生作品贴在黑板上)
2. 判断比分是不是比。(从变与不变的函数角度解释)
3. 今天我们认识的比,与以前的比有什么不同?(以前的比是数量的多少;今天的比是关系的表达)
4.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对比的认识写出来,在这样的自由表征的活动中,内化对比的认识;在对比分的辨析中、在对比中内化对比的理解。】
3419475204470板书设计:
1463040181610937895182245500380191770 份 倍 分数 比 进球 4:2
4324350155575
3152775155575
14287519050
353377515875410527515875261937515557547053502349501228725234950
695325234950
142875234950
30861001454153086100241300370522526987540386002698754171950237490 比
410527595250
2533650-63504791075158750馒 花 1 : 3
32385002286001 : 3 2 : 6
40386001809752123440152400203835018415
前 比 后 3 : 9 90 ÷ 5 = 18
199072581915
项 号 项 4 : 12 90 : 5 = 18 : 1
花 : 馒 5 : 15 75 ÷ 3 = 25
3 : 1 6 : 18 75 :3 = 25 : 1
设计特色:
(一)大道至简。比表示的是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比的意义是非常抽象又不利于学生理解的。在教学中,紧紧抓住“份”这一关键点,在看一看,想一想,摆一摆,说一说的过程中,使学生深刻理解比的意义。把大的道理,变成便于学生掌握的小问题,帮助学生的理解与感悟。
(二)沟通至上。没有一个知识点是独立存在的,比也如此。借助学生熟悉的情境,在想一想、摆一摆、圈一圈的活动中,感悟到比是份数关系的表达,沟通了份、倍、份数、比之间一脉相承的关系。
(三)本质至真。在对生活问题的思考与辨析中,使学生深刻理解比的本质,比是关系的表达,比能够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