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复习训练:第三单元测试卷(选择性必修2)(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复习训练:第三单元测试卷(选择性必修2)(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1-18 17:20:00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检测题
一、单选题
1.宋代诗人董嗣杲在《蔷薇水》(蔷薇水,一种香水)中写道:“海外有瓶还贮水,亭前无洞可藏花。”宋代诗人杨万里也有诗曰:“海外蔷薇水,中州未得方。”这两首宋诗
A.反映了市坊制度的废除
B.体现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C.反映了城市夜市的繁荣
D.表现了市民阶层的壮大
2.1995年10月,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的中所尼雅遗址一处古墓中发现一块汉代织锦护臂(下图),上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8个汉字,该文物
A.再现了汉代隶书风采和天文观念
B.反映了古代新疆高超的丝织水平
C.是中央政权管理西域地区的例证
D.反映丝绸之路有利区域文明交流
3.宋之前,人们择偶往往强调门第、身份、地位,严格遵从等级规定。而到了宋代,人们择偶则打破“门阀”等级局限。宋仁宗下令,宗室嫁女时,“择士族之有行义者;敢以财帛为婚,御史台、街司察举之”。这一变迁主要源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科举制度的完善
C.君主专制的强化
D.程朱理学的影响
4.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的假赁业务十分发达,无论家中红白喜事,或是外出游玩赏宴,从桌笱杯盘到说唱劝酒,从请帖座次到掌勺传菜,都可以请专门机构包办。“寻常出街市干事,稍似路远倦行,逐坊巷桥市,自有假赁鞍马者,不过百钱”。据此可知北宋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萌芽
B.官员消费奢侈攀比之风日益严重
C.社会生活发生了一定变化
D.纸币的出现推动了经济快速发展
5.唐代后期,长安、扬州等地出现了许多专营钱币存取与贷出的金融机构——柜坊,还出现了有实力的富商经营的“飞钱”,实行货币汇兑业务。材料可用于论证
A.社会商业信用的发展状况
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分化
C.坊市间的界限开始被打破
D.货币流通领域发生根本变化
6.明朝实行“开中制”(开中,即召商输粮而与之盐),山西有幸成为“试点之区”,加上巨大的市场需求,晋商发展势头迅猛。材料反映出晋商
A.经营的商品范围较为狭窄
B.借助国家政策调整的契机而勃兴
C.崛起得益于巨大的市场需求
D.在长途贩运贸易中起到引领作用
7.罗马帝国时期,金融交易场所设立在由国家出资建造的广场上,成群的人拥挤在这里,买进和卖出包税公司的股票和债券,进行各种各样的现金和信用交易。据此推知当时的罗马帝国
A.金融业比较发达
B.是世界贸易中心
C.商业契约应用普遍
D.国家垄断金融行业
8.古代腓尼基人的商业贸易很少进行狭义的输入或输出,而是在各地寻找原料进行生产加工,然后再把生产的货物分配到与它有商业关系的各国,从中获取更大的利益。这反映出他们
A.确立了商业霸权
B.进行一般贩运贸易
C.残酷掠夺殖民地
D.创新了商业的形式
9.西晋和东晋政权在长达近一个半世纪的时期内未曾铸造铜钱。但在民间,汉五铢钱和各种旧钱并行,且盗铸铜钱现象严重。这表明当时
A.庶族掌控铸币实权
B.国家分裂动荡自然经济盛行
C.商品经济仍具活力
D.重农抑商政策实际上下背离
10.东汉郑玄说:“大市人民马牛之属用长券(券,指木牍、竹简制的券书);小市珍异之物,用短券。”商品交易时,“为券书以别之,各得其一,讼则案券以证之”。据此可知,在汉代经济生活中
A.政府的“抑商”政策形同虚设
B.契约形式渐趋成熟和标准化
C.契约形式的协议被广泛使用
D.商业成为主要的经济部门
11.16世纪以来,欧洲商人把来自美洲的玉米、烟草,亚洲的香料、茶叶、非洲的黄金、象牙以及欧洲的枪支等运往世界各地销售。这一现象的出现最能说明
A.商业地位日益重要
B.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C.交通运输日益便捷
D.贸易中心发生重大变化
12.如图为《18世纪英国对外贸易走势》(单位:百万英镑)。据如图可知当时英国
A.大力加强资本输出
B.对外贸易持续增长
C.推行贸易保护主义
D.工业革命推动外贸
13.1870年至1913年,国际上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的国际分工更加明确,各国之间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这表明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世界市场发展过程中区域发展不平衡
C.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
D.国际分工是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前提
14.19世纪世界贸易总额快速增长,如图所示。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A.新航路开辟推动“商业革命”出现
B.早期殖民扩张活动拓展了世界市场
C.工业革命加强了各地经济联系
D.垄断组织在世界各地普遍建立
15.下表为汉冶萍公司在官督商办初期的资本构成情况。由此可知该公司
资本来源
数额
官款
股本
盛宣怀经借之款
礼和借款结欠
日本各借款结欠
5
600
000
5
715
000
8
690
000
320
000
5
760
000
总计
26
080
000
A.带有浓厚的资本主义色彩
B.已为外国侵略势力控制
C.冲击了政府民间设厂的禁令
D.对内社会招股认资困难
16.17世纪中期以后,中国的茶叶和其他地区的咖啡、巧克力、糖等物品,取代了长久以来由香料扮演的经济和文化的角色,成为远洋贸易的主要对象,并开始成为欧洲饮食生活中的新宠。这说明
A.中国商品主导了欧洲的经济贸易
B.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初现
C.殖民扩张推动了商业革命的发展
D.西欧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17.1688年之后,在伦敦股票市场上引人注意的是政府发行的国债券。它们因具有股票和公司债券都无法比拟的稳定性而吸引了众多的投资。英国政府发行国债券
A.说明君主立宪制得到人民拥护
B.满足了英国王室的奢靡消费
C.体现了政府对人民财富的掠夺
D.有利于积聚工业革命的资本
18.据《冒险企业和帝国》中统计,在四个或四个以上公司都有股份的人占比如下表所示。这一现象反映出
A.商业经营方式的发展
B.企业转属私人资本
C.生产与资本高度集中
D.金融控制手工工场
19.新航路的开辟让欧洲各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新的名称如“黄金的漏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者”、“新航路的受害者”等。下列与其对应的国家分别是
A.西班牙、英国、法国
B.意大利、法国、荷兰
C.英国、意大利、荷兰
D.西班牙、荷兰、意大利
20.下表反映二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布的变化,据此可知
经济部门
年份
美国
联邦德国
日本
农业
1950年
12.2%
23.2%
50.7%
1990年
2.8%
5.1%
7.2%
工业
1950年
34.7%
42.2%
22.2%
1990年
25.8%
40.5%
33.6%
服务业
1950年
48.9%
32.4%
26.6%
1990年
71.4%
54.4%
59.2%
A.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增强
B.三国工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都下降
C.知识经济的地位日益突出
D.三国强化国家干预经济政策有效果
21.据统计,2019年我国网络购物交易规模达10.63万亿元,同比增长16.5%;通过海关跨境电子商务管理平台零售进出口商品总额达1862.1亿元,增长了38.3%。这能够表明
①网络购物成为主要消费模式
②数字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③中国的互联网经济领先世界
④高新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2.20世纪80年代,中国外贸加速增长,向国外借款额增加,旅游业也敞开了国门,甚至同意外国以合资和其他方式直接在中国进行投资。这说明当时中国
A.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发生动摇
B.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与外国资本、市场的联系加强
D.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遇到严重困难
23.美国联邦商务委员会1926年关于国家财富及收入的报告显示:国内占人口总数1%的最大资本家占有的财富达59%,占人口总数12%的小资本家占有的财富达33%,而占人口总数87%的广大人口(包括产业工人、小农、小店主)仅占有8%的财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A.生产结构出现严重失衡
B.人们生活水平急剧下滑
C.生产和消费间矛盾激化
D.经济运行风险不断增加
24.如表为1928年和1932年苏联在农业春播中使用不同播种方式的情况。这反映出苏联
A.新经济政策对农业影响有限
B.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
C.农业集体化基础相对薄弱
D.工业化发展阻力较大
25.20世纪初,中国纸张的机器生产在尺度、成分、厚度,平滑度、强度、韧度、耐久度等方面都缺乏统一标准。一种型号的纸张用完后,若新纸张不合要求,只能购买更大的纸张裁切使用,被裁切的部分只能白白浪费掉。这一状况
A.推动了大众报业的发展
B.加剧了地方军阀割据
C.提高了市场交易的成本
D.阻断了中外文化交流
26、下图为新时期我国工业生产中各类经济成分占总产值比重变化的情况。由该图可知我国
A.国有经济呈现迅速衰退趋势
B.计划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尚未改变
C.国民经济发展活力日趋增强
D.加入世贸组织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27、下图反映的是某—时期世界贸易额的变化情况(单位:亿美元)。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西方国家的社会危机严重
B.各国放任经济危机的发展
C.经济危机使贸易保护加强
D.世界政治局势的骤然紧张
28、2016年7月,世贸组织就中美间部分贸易争端投诉作出裁决,认定美国对中国太阳能电池板发起的反补贴措施违反了世贸相关协议,美国征收了不当关税。这一裁决表明世界贸易组织
A.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国际贸易
B.充分照顾中国的经济大国地位
C.其宗旨是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
D.迫使美国摈弃对外贸易壁垒
29、1947年8月,艾德礼工党政府通过了国内运输法,收归国有的有铁路、公路、内河和航空运输业,包括车站、码头、机场、港口、内河、铁路附属旅馆和大汽车站。1948年8月,又通过了煤气法,煤气厂和煤气管道企业全部收归国有。这说明当时英国
A.奉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
B.致力于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运用社会保障政策以促进“福利国家”
D.探索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混合经济”
30、从1990年到1996年,西方跨国公司占有拉美地区57.3%的市场销售额。在俄罗斯,实际价值超过1万亿美元的企业,被西方以72亿美元的价格买走。1998年,在亚洲金融危机中被殃及的国家和地区资产缩水一半以上,有7000多亿美元流入美国。这说明
A.发达国家是世界性金融危机频繁爆发的元凶
B.金融危机是导致南北贫富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
C.发展中国家应该在全球化竞争中寻找更好机遇
D.经济全球化导致世界各国发展不平衡明显加剧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共治政体
宋仁宗:“屡有人言朕少断。非不欲处分,盖缘国家动有祖宗故事,共治苟或出令,未合宪度,便成过失。以此须经大臣论议而行,台谅官见政体有未便,但言来,不惮追改也。”杜范(宰相)“凡废置子夺,一切以宰执熟议其可否,而后见之施行;如有未当,给(给事中)舍(中书舍人)得以缴驳,台(御史)谏(谏官)得以论奏。是以天下为天下,不以一己为天下,虽万世不易可也。”
市民社会
市民发达的酒楼茶坊、繁华的夜市、热闹的瓦含勾栏是服务于广大市民的社会大众场所。城市中的商贩与人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实早市者又开店矣”:瓦舍则是“士庶放荡不羁之所”。
纸币理论
李流谦:“欲其(纸吊)价常赢而无亏损之患,唯使常用于官而不滞纸币于私,则可矣”,“此乃流通纸币之妙”。
张开(时总领四川财政)“凡民钱(纸币)当入官者,并听用引折纳,官支出亦如之。民私用引为市,于一千并五百上许从便增高其直,惟不得减削。法既流通,民以为便。”
——摘选改编白灵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全球范围内海上商贸之路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33、西班牙外交家路易斯·蒙特斯2009年6月连续三天在《全球主义者》网络杂志撰写文章,解说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和西班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565—1815年,西班牙通过马尼拉大帆船不间断地航行于其殖民地菲律宾的马尼拉与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之间,把福建月港运来的生丝与丝绸为主的明朝商品运往美洲等地。墨西哥人直接称之为“中国船”。与此间时,大量的白银通过马尼拉大帆船运回中国。从1500至1800年,西班牙统治下的墨西哥和秘鲁生产了大约占世界85%的白银,其中超过40%流入中国。
16世纪开始,作为当时全球最大的两个政治和经济实体,中国与西班牙曾共同引领历史上第一次全球化浪潮。而今,西班牙想重回亚洲,希望两国能携手再创辉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马尼拉帆船贸易写一段解说词。(10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今中国与西班牙可能携手再创辉煌的理由。(6分)
34.从大航海时代到互联网时代,贸易战关系着国家的命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期
发生
背景
相关
行业
相关举措
贸易战
结果
20世纪30年代
大萧条前期
众多
行业
提高进口商品关税税率
并没有阻止大萧条的来临
20世纪70年代
石油危机带来经济
“滞胀”
农产品、钢铁
在关贸总协定的框架下通过“反倾销法”与“反补贴税”等“合法”途径来变相提高进口关税税率
第三方市场受损,双方贸易状况改善,财政赤字明显上升
20世纪90年代
美欧多国经济下行
公共采购领域
规定商品自产比例限制及自产商品的采购优先权,丰富了贸易战的策略
美国损失显著低于欧共体
21世
纪初
全球钢铁产能过剩
钢铁
根据国内贸易法条款进行调查后制裁、提高关税税率、进口配额、进口许可证、向WTO申诉等
欧盟、亚洲钢铁行业受损显著,美国钢铁业受益
——摘编自秦国翘、胥学明《西欧与美日之间贸易战的新发展》
请根据材料,谈谈对贸易战的基本认识,并选取其中任意一次贸易战加以论述。(要求:至少明确两点认识,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试题第2页,总8页第三单元参考答案
1.B【详解】题中材料的两首诗,反映了海外“蔷薇水”在市场上出现,反映了宋代对外贸易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市坊制度”的内容,也没有夜市繁荣的信息,不能体现市民阶层的状况,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2.D【详解】新疆地区出土了汉代织锦护臂(下图),上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8个汉字,这说明当时新疆地区和中原王朝之间存在经济文化交流,D正确;“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八个字不是隶书,而是篆书,排除A;织锦来自中原而非新疆,排除B;通过织锦上的文字无法得出当时中央对西域进行管理,排除C。
3.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因此人们择偶不再局限于“门阀”。仁宗限制宗室嫁女以财帛为准,恰恰说明当时择偶更看重对方的经济地位,A正确;科举制会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打击门阀,但是不是择偶观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B;君主专制强化与择偶观变化无关,排除C;程朱理学重义轻利,与题干所列择偶观相反,排除D。
4.C【详解】根据题干“北宋的假赁业务十分发达”及专门机构业务的广泛性,说明社会生活发生了一定变化,C项正确;新的生产关系一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朝中后期,而不是北宋,排除A;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假赁业务十分发达”,说的是社会风气,无法体现官员消费奢侈攀比之风日益严重,排除B;材料中没有体现纸币的信息,排除D。
5.A【详解】唐代后期,金融业得到发展,出现了飞钱,实行货币汇兑业务,这些金融领域的新变化意味着当时商业信用良好,因此材料可以论证社会商业信用的发展状况,A正确;社会分化与金融领域的发展无关,排除B;题干内容与坊市界限无关,排除C;当时主要的流通货币依然是金属货币,并未发生根本变化,排除D。
6.B【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在“开中制”下,应召商人把政府需要的粮食实物代为输送到边防卫所,然后换取贩盐专利执照,并在指定地区销售。这反映出晋商利用国家实行“开中制”并把山西作为“试点之区”的时机而勃兴,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开中制”政策对晋商的影响,并没有涉及晋商的经营范围及其在长途贩运贸易中的作用,排除A、D两项;C项片面解读材料,排除。
7.A【详解】罗马帝国时期已经建立起专门的金融交易场所,且交易品种、人员众多,可以推知当时罗马帝国的金融业比较发达,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罗马帝国是“世界贸易中心”,B项错误;商业契约应用“普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罗马帝国的金融行业被“国家”垄断,D项错误。
8.D【详解】腓尼基人从各地寻找原料,从事加工,再把产品贩运到与之有商业关系的各国,反映出其创新了商业形式,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腓尼基人确立了“商业霸权”,A项错误;进行一般贩运贸易与材料主旨不符,B项错误,残酷掠夺殖民地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
9.C【详解】货币是商业构成的要素之一,西晋和东晋时期,“汉五铢钱和各种旧钱并行,且盗铸铜钱现象严重”,表明民间货币流通通畅且需求量很大,这正是商品经济仍然具有充足活力的具体表现,故选C项;魏晋南北朝时士族把持政权,排除A项;自然经济与货币发行矛盾,排除B项;材料未见“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
10.C【详解】据题干材料,可知汉代商品交易时,“为券书以别之,各得其一,讼则案券以证之”表明汉朝时契约形式的协议被广泛使用,C正确;题干涉及的是商业管理,与“抑商”政策无关,排除A;商业交易中用长短券,说明当时契约形式较为简单,尚未达到成熟和标准化,排除B;D不符合史实,汉代农业是主要经济部门,排除。
11.B【详解】根据时间“16世纪以来”,内容“自美洲的玉米、烟草”、“亚洲的香料、茶叶”、“非洲的黄金、象牙”、“欧洲的枪支”可知此时,把欧洲、非洲、美洲、亚洲的商品运往世界各地销售,说明世界贸易联系越来越紧密,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B项正确;材料表达的是世界商品的交流范围,而不是商业地位的高低,A项错误;交通运输的便捷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材料所述为贸易范围的扩大,不是贸易中心的转移,D项错误。
12.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765年英国工业革命发生之后,其对外贸易额整体上升,说明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的外贸发展,D正确;资本输出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B与题干中的外贸走势图不符,排除B;工业革命之后英国推行自由贸易政策,外贸整体上升,排除C。
13.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国际贸易额增加,国际分工日益明确,世界各国联系更加密切,世界大多数国家主动或被动地加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世界市场中各国之间联系的密切而非发展的不平衡,排除B项;C项与题干无关,排除;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前提是交通、通信工具的推广,排除D项。
14.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世界贸易总额不断上升,结合时间1800—1880年可知此时处于工业革命时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交通、通信工具的革新,世界各地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世界市场基本形成,世界贸易总额不断上升,因此可得出工业革命加强了各地经济联系,故C项正确;新航路的开辟是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早期殖民扩张是在16—18世纪中期,与题干时间不符,A、B项错误;D项不能由材料得出,排除。
15.D【详解】材料“资本构成情况”中官款、股本占主要地位,“礼和借款”来自民间,数量最小,可见该公司对内社会招股认资困难,故选D项;由资本构成情况无法确定其是否为资本主义性质,故排除A项;在该公司资本构成中,外资并不占多数,故排除B项;民间设厂的限制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就已经放宽了,故排除C项。
16.C【详解】根据材料“中国的茶叶和其他地区的咖啡、巧克力、糖等物品……成为远洋贸易的主要对象,并开始成为欧洲饮食生活中的新宠”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早期殖民扩张推动了商业革命,故选C项;材料体现不出中国商品的主导作用,故排除A项;19世纪中叶世界市场雏形初现,故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西欧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故排除D项。
17.D【详解】1688年之后英国政府发行国债券,有利于政府平衡财政收支,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原始积累,D正确;据材料可知,人们投资国债券的原因是其稳定性,与英国政体无关,排除A;1689年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王权受限,因此政府发行国债初衷并不是满足王室的奢靡消费,排除B;人们投资国债券有稳定的利息,说明英国政府的这一做法并不是出于掠夺人民财富的目的,排除C。
18.A【详解】“东印度公司”“东地公司”“利凡特公司”都是殖民贸易公司,这些公司属于股份公司,是商业经营方式的发展,是商业革命的表现,故选A;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从拥有股份的人的占比情况,不能得出生产与资本高度集中,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手工工场的信息,排除D。
19.D【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葡萄牙掠夺来的巨额财富并没有主要用于发展资本主义,而是大量用于购买统治者需要的奢侈品,导致黄金大量外流,它们应被称为“黄金漏斗”;17世纪,荷兰被誉为“海上马车夫”,垄断了航运业,阿姆斯特丹成为当时国际贸易和金融的中心,故荷兰是“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者”;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业中心地位被取代,是“新航路的受害者”,故D正确;英国不是“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者”,法国不是“新航路的受害者”,排除A;西班牙、葡萄牙被称为“黄金漏斗”,排除BC。
20.A【详解】根据表格数据看出,二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农业就业人口下降,服务业就业人口比例上升,说明二战后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增强,A正确;B不符合表格信息,排除;表格没有涉及知识经济、国家干预经济的信息,排除C、D。
21.D【详解】材料表明网络购物发展快,但不能得出其成为主要消费模式,①错误;网络购物和电子零售进出口的快速发展,说明②正确;③不能得出;网络购物和电子商务是科技革命下的新兴事物,改变了传统的经济模式,④正确。故本题选D项;排除ABC。
22.C【详解】20世纪80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所以材料中现象反映的是当时中国与外国资本、市场的联系加强,故选C项;中国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一直占据主体地位没有动摇,故排除A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是在199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经济的往来,未体现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遇到严重困难,故排除D项。
23.D【详解】根据材料中美国联邦商务委员会1926年关于国家财富及收入的报告可知,当时少数的资本家占有大量的社会财富,而广大人口(包括产业工人、小农、小店主)却收入微薄,这种悬殊的贫富差距会限制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生产的相对过剩,引发经济危机,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当时美国的贫富差距比较大,没有反映生产结构的信息,故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并没有急剧下滑,故排除B项;当时美国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尚未激化,故排除C项。
24.C【详解】1928年至1932年,苏联农业春播方式中,马拉播种机和拖拉机牵引播种机的播种方式占比上升,后者上升速度尤其明显,而手播方式虽然在下降,但是占比仍然较高,说明苏联农业集体化基础较为薄弱,C正确;新经济政策在1924年斯大林执政后逐渐被取消,排除A;通过播种方式无法判断工农业比例结构,排除B;说明1928年至1932年苏联的工业化水平提升较快,D排除。
25.C【详解】据材料可知,当时国内纸张尺度混乱,纸业质量参差不齐、浪费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大众报业的发展因之造纸业的发展,但与纸张标准不统一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A项;纸张标准不统一与军阀割据无关,故排除B项;“阻断了”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D项。
26.
C
【解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发展。分析图中信息可知,国有经济比重下降,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上升,说明新时期中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经济发展活力,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国有经济比重的下降,而不是迅速衰退,A项说法错误;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中国在2001年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D项排除。
27、【答案】C【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世界贸易额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1933年世界正处于经济危机时期。这一时期,各国大都强化了贸易保护,因而可知经济危机使贸易保护加强,故C项正确;西方国家的社会危机严重不足以解释世界贸易额的变化,故A项错误;BD两项不符合史实,均排除。
28、【答案】A【解析】据材料“世贸组织就中美间部分贸易争端投诉作出裁决,认定美国……违反了世贸相关协议”可知,世贸组织“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国际贸易”,A正确;据所学可知,中国并不是经济大国,美国才是真正的经济大国,B错误;世贸组织的宗旨是促进自由贸易,而不是“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C错误;据所学可知,世贸组织受制于美国,不可能“迫使美国摈弃对外贸易壁垒”,D错误。
29、【答案】A【解析】根据“收归国有的有铁路、公路、内河和航空运输业”再结合时间信息,可得出这是二战后英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表现,是加强国家干预的体现,A项正确;英国不实行计划体制,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福利制度,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混合经济”,排除D。
30、【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西方发达国家在拉美地区市场销售额占据优势,而且以低价购买俄罗斯产业,同时在亚洲金融危机中美国获益,而被殃及的国家和地区利益受损,说明经济全球化导致世界各国发展不平衡明显加剧,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不能说明发达国家是世界性金融危机频繁爆发的元凶,排除A;南北贫富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是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导致,而不是金融危机,排除B;材料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竞争中面临挑战,排除C。
31.
【答案】论题:宋朝已经具备近代社会色彩。
阐述;宋代二府三司行政管理体制,皇权集中于皇帝,形成君臣“共治政体”;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市民社会逐渐形成;北宋时期,纸币“交子”在四川地区出现,具备了现代社会货币的特点,形成了纸币理论,对通货膨胀有了一定的认识;社会风气出现重大转变,城市出现了夜生活,打破了唐以来的市坊时空限制,活跃了经济,促进了社会繁荣与发展。总之,两宋时期,中国已具备了近代社会的一些要素,呈现出了显著的近代社会色彩。
32、【答案】示例一
信息:从区域性的海上航线延伸为全球性的海上航线。
说明:古代海上商贸之路基本上集中在亚非地区;新航路开辟后,海上商贸之路延伸为全
球性的交通网络。
示例二
信息:从以中国为主导到以欧洲为主导。
说明:明中叶以前,中国国力强大,一直掌握着海上商贸之路的主导权;随着新航路的
开辟,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逐渐形成,西欧各国逐渐掌握了海上商贸之路的主导权。
示例三
信息:从和平之路逐渐演变为扩张掠夺之路。
说明: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以来,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一直
是友好交往的和平之路;新航路开辟以来,伴随着欧洲人的是劫掠、征服、殖民。
33、【答案】(1)示例: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早期的殖民扩张及中国农耕经济的繁荣发展推动了以马尼拉为中转站的转口贸易,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刺激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玉米、甘薯等新物种在中国传播,改变了中国农作物结构,刺激了人口增长;给美洲带来灾难;给西班牙带来巨额财富。总之,“马尼拉帆船贸易”引起了欧亚美大陆的社会经济及文化生活的变化,促进了全球化。
(2)①从西班牙方面作答。如:符合西班牙的国家利益,西班牙有重回亚洲的计划。②从中国方面作答。如: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全方位外交,提出“一带一路”倡议。
34.【参考答案】示例
认识:贸易战一般是在经济遇到危机的状况下发生的,国家通过建立关税壁垒等措施,限制别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同时又通过倾销和外汇贬值等措施争夺国外市场,由此引起的一系列报复和反报复措施。(4分)
论述:以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为例。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力迅速发展,导致供需矛盾尖锐,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在这种情况下,各国为转嫁危机,纷纷高筑关税壁垒,同时实行货币贬值,国际局势日益紧张。但最终贸易战并没有使欧美逃脱经济大萧条的冲击,相反全球贸易大幅度衰退。同时贸易战也使各国矛盾加剧,最终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6分)
总结:贸易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危机,反而会加剧经济困境。因此保护自由贸易,维护贸易的正常秩序,才能实现互利双赢。(2分)
答案第4页,总4页
答案第3页,总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