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复习训练:第五单元测试卷(选择性必修2)(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复习训练:第五单元测试卷(选择性必修2)(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2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1-18 17:17:08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一、单选题
1.春运,一开始称“春节客运”,后来简化为“春运”。从1954年起,铁道部就有春运记录,1989年,伴随著民工潮,中国媒体开始大量使用“春运”字眼,从此,一年一度如同潮汐一样的候鸟式大迁徒不断轮回。1998年至2004年,铁路连续五次提速,绿皮火车也逐渐被豪华空调列车所代替。材料主要反映
(
)
A.民工潮折射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变迁
B.民工潮体现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转向城市
C.民工潮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民工潮出现是市场经济对配置资源的结果
2.下表是1870—1900年的铁路公里数(单位:千公里),据此表判断
(
)
A.英国丧失了世界工厂地位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美国工业化进程大大加快
D.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迅猛
3.2016年国内旅游市场持续高速增长,入境旅游市场平稳增长,国内旅游人数比上年增长11%。下列属于大众旅游潮流出现的原因的是
(
)
①国民收入的增长
②人们的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
③交通成本的降低
④交通工具的进步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
4.1949年1月,中共中央明确指出,“1949年及1950年,我们应当争取组成一支能够使用的空军”;1951年8月,重工业部提出了“3—5年由修理走向制造”的航空工业发展方案。提出该发展方案的主要原因是
(
)
A.我国航空工业是零基础
B.我国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形势
C.培养航空人才需要时间
D.新中国初期工业农业基础薄弱
5.王忠良被誉为“中国画火车第一人”,他完成了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高速动车组的创作,让人们得以领略火车的魅力。火车的变迁不能从侧面体现出
(
)
A.交通变革和技术进步
B.人民生活品质的提高
C.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D.生产生活节奏的加快
6.“这一转变还造成了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附帶作用。……高速公路的车速被限制在每小时55英里以下,这不仅节省了每天15万多桶的石油,而且还大幅度降低了全国交通事故的数量。……美国设计师开始设计可以使能源再利用的建筑物。……这还是电动汽车研发的分水岭。”材料主要反映
(
)
A.能源危机引发科技革命
B.能源危机促使社会变革
C.科技引导石油高效利用
D.节约成为人们时尚追求
7.下表是20世纪初德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状况,这些数据说明德国
(
)
A.汽车工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B.正在进行充分的战争准备
C.政府全面干预推动汽车业发展
D.轻重工业的比例严重失调
8.郑和为说服明仁宗朱高炽保留宝船队时说:“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我国船队战无不胜,可用之扩大经商,制服异域,使其不敢觊觎南洋也……”材料说明了
(
)
A.郑和主张与他国经商
B.郑和主张下西洋
C.郑和有海洋主权意识
D.郑和说服了明仁宗
9.下面是一幅T—O形世界地图。该图显示:欧洲、非洲被地中海隔开,欧洲、亚洲被黑海隔开,非洲、亚洲几乎被红海隔开。陆地(人居)世界的周围是海洋,海洋沟通地中海、红海和黑海。由此可知,该地图
(
)
A.绘制于地理大发现之后
B.有助于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C.是地圆学说盛行的体现
D.比较全面地描述了世界的面貌
10.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所开辟的新航线将“海上丝绸之路”从区域性的海上航线延伸为全球性的交通网络。此后,欧洲人逐渐掌握了海上航线的主导权,改变了传统“海上丝绸之路”以和平贸易为基调的特性。这反映出
(
)
A.统一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新航路开辟推动了资本主义扩张
C.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加强
D.中国丧失了在对外贸易上的优势
11.据记载,明永乐十三年,重开会通河,依托京杭大运河,停止海运。由于运河淤塞,1901年清政府废止漕运。而当西方已有的传统贸易商路被阻塞时,西方人急切地开辟新航路。由材料可推断出中西方
(
)
A.对外政策不同
B.国家制度不同
C.经济发展形式不同
D.思想文化的不同
12.19世纪70年代,湖北轮船航运业曾短暂出现英国太古洋行、怡和洋行、美国旗昌洋行与轮船招商局汉口分局四足鼎立的局面。这一现象说明
(
)
A.民族资本主义与洋人争利
B.湖北率先利用工业革命成果
C.帝国主义激烈争夺航运权
D.湖北交通业逐步走向近代化
13.近代以前的清江浦“舟车鳞集,冠盖喧阗,两河市肆,栉比数十里不绝”;到清末民初,“自海道开通,河运失效,商业遂一落千丈。津浦铁路通车后,出此途者益鲜”“昔之都会遂成下邑”。据此推断
(
)
A.外来侵略导致清江浦衰落
B.清江浦兴盛衰落源于交通
C.清江浦曾经是繁华的都市
D.政府政策影响着城市经济
14.隋唐时期的大运河(如图所示),南起余杭,中经江都、洛阳,北到涿郡,将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联系起来。可见,隋唐大运河
(
)
A.使全国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南方
B.推动了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C.使北方的商品生产陷入持续低迷
D.便利于南北方的经济交流
15.“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汽车工业是以载货车为主,对轿车缺乏应有的重视,这使得我国的轿车工业技术水平长期处于极为幼稚的状态。”但有人认为其实当时的汽车工业结构是与当时我国的国情基本适应的。与之适应的国情主要是
(
)
A.我国汽车工业技术落后
B.我国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C.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
D.我国基本是一个农业国家
16.到2018年末,全国铁路拥有机车2.1万台,是1949年的5.3倍;民用汽车保有量2.3亿辆,是1949年的4564.1倍;民用飞机由1985年的404架增至2018年的6134架;水上运输船舶13.7万艘,是1950年的30.3倍。以上数据表明
(
)
A.交通运输服务体系逐渐完善
B.交通运输量大幅增加
C.我国的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
D.交通运输网络化布局
17.“高铁改变中国,中国改变世界”的故事正在上演。历史上交通运输建设见证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秦朝修建“驰道”(或直道),有利于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B.清末保路运动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
C.蒸汽机的发明促进铁路、公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D.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进入水、陆、空立体交通时代
18.“1830年以后(的英国),公路和水路受到了铁路的挑战……短短数年内,铁路支配了长途运输,能够以比在公路或运河上所可能有的更快的速度和更低廉的成本运送旅客和货物。”关于铁路运输业的发展表述正确的是
(
)
A.内燃机的发明是进入铁路时代的先决条件
B.美国人为铁路交通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C.速度快、成本低的特点是其迅速发展的原因
D.第二次工业革命为其发展提供良好的科技环境
19.1896—1911年中国铁路建设有了一定的发展,新建铁路总里程约为此前的22倍。下图为铁路投资构成示意图。由此可知
(
)
A.清政府一直以来重视铁路修筑B.西方列强控制中国铁路修筑权
C.铁路修筑极大地推动经济发展D.国人的阻碍严重制约铁路修筑
20.1830年以后(的英国),公路和水路受到了铁路的挑战……短短数年内,铁路支配了长途运输,能够以比在公路或运河上所可能有的更快的速度和更低廉的成本运送旅客和货物。”关于铁路运输业的发展表述正确的是
(
)
A.内燃机的发明是进入铁路时代的先决条件
B.美国人为铁路交通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C.速度快、成本低的特点是其迅速发展的原因
D.第二次工业革命为其发展提供良好的科技环境
二、非选择题
21.下图分别是秦朝和元朝的陆路交通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据上图,指出与秦代相比,元代陆路交通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简述古代交通建设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铁路发展简况表
时间
发展状况
说明
1911年
全国通车里程约9000多千米
外国直接修建经营的约占41%;外国通过贷款控制的约占39%;中国国有铁路约20%
1949年底
大陆铁路营业里程2.1810万千米
机车有4069台,分别出自9个国家的30多家工厂,机车型号多达198种
1981年
大陆铁路营业里程5.0181万千米
大陆共修建了38条新干线和67条新支线。其中电气化铁路1033千米;复线率约15%;我国自己生产绝大部分机车,并自主研制了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
2018年
大陆铁路营业里程13.1万千米
复线率和电气化率分别达到53.5%和61.8%(为2015年底数据);高铁营业里程2.9万千米,占世界三分之二;高铁机车及信号设备绝大部分为自主生产,具有世界领先水平
——据王渝生《中国铁路百年史话》、高志华《新中国铁路60年建设的回顾与展望》等辑录而成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前我国铁路发展的基本特点,并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981年前和1981年后我国铁路发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新中国铁路发展史中可以得出哪些重要认识?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柳孜隶属安徽淮北市濉溪县百善镇,据濉溪县志记载.位于该县境内的大运河故道。1999年初,在柳孜段公路裁弯取直降坡施工中发现陶瓷器等文物和其他遗迹的现象。以下内容节选自该次大发现。
罕见的宋代货运码头
……石构建筑砌体依河道南岸堤坡而建,所使用的石料质地不同,大小厚薄不一致,形状各异的石料均为使用过的旧料,在砌体中还夹杂使用一定数量的汉代墓葬石构件画像石石料。石砌体的基础,采用瓦砾层与黄黏土层间隔夯实处理,共4层,厚75厘米左右,基础大于石砌体,北部向河道内延伸。
珍贵的唐宋沉船
1号沉船为木板结构,平面呈长方形,船身存长9.6米,包括拖舵共存残长12.6米。现存船体长度由两段木板拼接而成,用双排铁铆钉固定,缝隙间填以油灰。尾舱横梁上有三档舵杆限位木椿,可调节船的航向。
2号沉船是一艘独木舟,由一根硕大的原木整体雕凿而成,长10.6米。船体两头窄中间宽,呈大半个圆弧形,头和尾部上收,面部稍上翘。
6号沉船为木板结构,残存长23.6米。从这段立于壁板之上的底板结构情况来看,船底为平底。船壁板特别巨大,木质坚硬,板面向内呈弧形,舱中间存有13根空梁方孔,空粱尚残存三根。
丰富的古陶瓷
经初步鉴定,能确认窑口的有安徽寿州窑,浙江的越窑,江西的景德窑,福建的建阳窑陕西的耀州窑,河北的磁州窑、定窑等20余座全国各地窑口烧制的产品,窑口数量之多,品种之丰富,实为罕见。
——摘编自阚绪杭《运河考古的首次大发现一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的面世》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大运河故道有哪些史料价值。
24.科技创新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各个年代的重大发明
以“交通、通信与人类文明进步”为题,从上表中选择与美国相关的史实进行论述。
答案第6页,总7页第五单元
参考答案
1.A【详解】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与城市之间的经济差距日益拉大导致大量农民由农村流向城市,民工潮的出现是对这一时期社会变迁的反映,故选A项;1984年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而民工潮出现于1989年之后,排除B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为了进一步适应深化改革开放的的需要,与民工潮无关,排除C项;民工潮出现在市场经济在中国建立之前,排除D项。
2.C【详解】据表1数据可知,美国的铁路公里数增长迅速,远超其他地区,可推知美国在19世纪末工业化进程大大加快,故选C项;据所学工业革命的知识可知,19世纪末,英国并未丧失世界工厂地位,排除A项;仅从这一时期的铁路公里数,无法看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情况,排除B项;经济全球化指的是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仅从铁路公里数无法看出其是否发展迅猛,排除D项。
3.C【详解】国民收入的增长、交通成本的降低和交通工具的进步均是大众旅游潮流出现的原因,故①③④正确;人们的生活发生了重大改变,不是大众旅游潮流出现的原因,故②错误。故选C。
4.B【详解】本题考查中国航空业的发展。解题关键是根据材料中时间信息联系当时国情。长期战争严重破坏了经济社会,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经济的恢复需要一段时间;1951年,我国在进行抗美援朝战争。这些决定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提出“由修理走向制造”的航空工业发展方案,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1950年我国第一家航空公司已成立;C项并非主要原因;D项不够全面,排除。
5.A【详解】材料直接体现了交通的变革和火车技术的进步,故A项不符合材料“从侧面体现出”的要求,符合题意;火车的变迁从侧面体现出人民生活品质的提高、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生产生活节奏的加快,故BCD三项不符合题意,均排除。故选A。
6.B【详解】高速公路限速节省了石油,也降低了交通事故数量,而且美国设计师设计可以使能源再利用的建筑物,以及电动车研发,题干所列的事项的共同点是能源问题,即正是由于能源危机促使社会变革,B正确;A逻辑关系不成立,科技革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而非能源危机导致,排除;题干涉及的是石油消耗量的减少而非高效利用,排除C;题干无法体现民众的追求,排除D。
7.A【详解】由图表可以看出1901年、190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这三个时间点汽车业工人人数由1773人到12430人再到5万多人,呈直线上升趋势,说明德国无产阶级力量上升;德国汽车的年产量由884辆到5547辆再到2万辆,也呈直线上升趋势,说明工业化生产能力增强。综上,可知汽车工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故A项正确;仅仅就汽车产业来看,无法得出德国正在进行充分的战争准备的结论,故排除B项;政府全面干预经济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时间与题干不符,故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轻重工业的比例问题,故排除D项。
8.C【详解】根据材料“不可置海洋于不顾”“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制服异域,使其不敢觊觎南洋也”可知,郑和主张维护南海权益,说明他有海洋主权意识,C正确;AB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
9.B【详解】由地图中信息可知,欧洲可以通过地中海、海洋等途径到达亚洲,地中海是欧亚传统商路,故该地图有助于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B项正确;地图中没有美洲大陆,说明该地图应绘制于地理大发现之前,排除A;据材料不能得出地圆说盛行,排除C项;地图中没有美洲、大洋洲等,D项错误。
10.B【详解】由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交通发展,交通的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的扩张,B项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统一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A项排除;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题干未涉及到中国在对外贸易上的变化,排除D。
11.C【详解】材料表明中西方在对待航运问题时态度不同:中国停止海运,废止漕运,而西方积极寻求新的航线。对待航运态度的不同实质上反映了中西方之间的经济形式差异,中国以农业立国,自给自足,西方则重视商业发展,C项正确;中西方对外政策的不同源于其经济形式不同,排除A项;早期的殖民国家,如西班牙和葡萄牙实行封建统治,当时中国实行的也是封建制度,排除B项;思想文化的不同也是源于经济形式的不同,排除D项。
12.D【详解】19世纪70年代正值洋务运动创办民用企业,这一时期湖北轮船航运业出现英国太古洋行、怡和洋行、美国旗昌洋行与轮船招商局汉口分局四足鼎立的局面,说明洋务运动略有成效,也意味着湖北的交通逐步走向近代化,D正确;这里的湖北轮船招商局是洋务企业,不属于民资资本主义企业,排除A;B中的“率先”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涉及的外资航运公司不一定代表了政府,而且当时是四足鼎立,因此不能说明帝国主义激烈争夺航运权,排除C。
13.B【详解】材料描述的是清江浦的兴衰历程,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江浦因运河疏通而崛起,后因“河运失效”和津浦铁路的开通而衰落,由此可知清江浦的兴衰源于交通,B项正确;A项是对材料的过分解读,只根据“近代以前”“清末民初”两个时间点无法得出该结论,且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是材料中的表现,而非推断内容,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4.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大运河南起余杭,中经江都、洛阳,北到涿郡,将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联系起来,沟通了南北经济,D正确;大运河修建于隋朝,当时经济重心并未南移至南方,排除A;大运河推动国内贸易,排除B;C不符合史实,排除。
15.C【详解】轿车生产滞后主要是基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的国情考虑,也就是需求不足,故C项正确;ABD项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
16.C【详解】据材料可知,1949年到2018年,陆海空交通工具的数量剧增,说明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C项正确;由材料不能得出交通运输服务体系的完善,排除A项;材料说明的是交通运输工具数量的增多,而不是强调“交通运输量大幅增加”,B项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
17.C【详解】蒸汽机的发明促进了铁路交通事业的发展,但是公路交通运输事业发展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得到发展的,即内燃机的发明促进了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C符合题意;A、B、D关于交通运输的描述是符合史实的,不符合题意,排除。
18.C【详解】蒸汽机的发明是铁路时代到来的先决条件,故A项错误;火车是英国人斯蒂芬森于1814年发明的,早期铁路事业最发达的是英国,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铁路支配了长途运输,能够以比在公路或运河上所可能有的更快的速度和更低廉的成本运送旅客和货物”反映了铁路运输具有速度快、成本低的特点,故C项正确;铁路运输业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成就,故D项错误。
19.B【详解】根据饼状图可知,中国铁路投资中,政府借款和外资投资的占比较高,说明中国的铁路修筑权被西方列强把持,故B项正确。材料只能体现1896—1911年的中国铁路建设情况,不能体现清政府一直以来重视铁路修筑,故排除A项;经济发展和铁路修建之间的关联在材料中未体现,故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国人对修建铁路的阻碍,故排除D项。
20.C【详解】蒸汽机的发明是铁路时代到来的先决条件,故A项错误;火车是英国人斯蒂芬森于1814年发明的,早期铁路事业最发达的是英国,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铁路支配了长途运输,能够以比在公路或运河上所可能有的更快的速度和更低廉的成本运送旅客和货物”反映了铁路运输具有速度快、成本低的特点,故C项正确;铁路运输业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成就,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21(1)变化:从空间布局看,向东、向南转移;从数量看,道路建设更加密集;从范围看更广。
原因:政治统治中心的东移;经济重心的南移;农耕经济的发展;国家疆城的扩大;民族交融的加强。
(2)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密切了各地的经济联系,推动了经济发展;为人们出行提供了便利;推动了文化传播与交流。
22.(1)特点:起步晚;发展慢;对外国依赖性强(或者半殖民地性明显)。
原因:经济落后,特别是工业、科技落后;长期受到西方侵略;战乱频繁,严重制约铁路建设。
(2)相同点:发展速度快;以自主技术为主。
不同点:前者主要体现在通车里程的增长;后者在通车里程、铁路质量、铁路长度、车辆制造和信号设备制造、技术创新等方面全面发展,并在多个方面取得了领先世界的成就。
认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要求铁路先行;必须坚持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以自主创新为主;工业和科技是铁路发展的基础;社会主义制度是促进中国铁路交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23.
角度
信息提取
史料价值
材料来源
材料选自运河考古的首次大发现一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
柳孜发现的的古陶瓷,发现的古代木质沉船和一石构建筑遗迹等是研究大运河历史的一手史料
材料内容
石构建筑砌体依河道南岸堤坡而建、使用的石料质地不同,石砌体的基础,采用瓦砾层与黄黏土层间隔夯实处理反映了当时码头建设情况
对研究的漕运制度和运河设施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
运河考古的首次大发现从货运码头、造船、制瓷三方面反映运河故道当时的漕运、交通史、造船技术陶瓷业以及商品流通等情况为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史料。柳孜遗址的考古发掘是隋唐宋运河发展的一个缩影。
用双排铁铆钉固定,缝隙间填以油灰、由一根硕大的原木整体雕凿而成反映了唐宋时期造船业的情况。
为研究船的时代、种类、用途以及造船技术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史料。
安安徽寿州窑、江西景德窑、河北的定窑
等各地窑口烧制的产品。反映了当时制
瓷业的情况。
为研究该遗址分期断代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为研究中国陶瓷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24.示例主题:新式交通与通信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
史实:1876年贝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部电话,1913年福特汽车公司第一条流水线诞生。
论证:电话和汽车的发明,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缩短了时空和人际的距离;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世界的联系;促进整体世界的进一步发展。
答案第1页,总2页
答案第4页,总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