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标要求】
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理解政治、经济、国防、外交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学习重难点】
重点: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与成就
难点: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能按照历史唯物观点辩证看待十年探索时期的曲折与成就,针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观点。
【时空观念】本课以时间为线索,探讨了十年探索和文革时期的建设情况,以培养学生的时间素养。
【史料实证】教材学习过程中展示可靠地相关史料,对相关史实进行论证,以培养学生的论证能力
【历史解释】通过学生参与式、探究式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更加理解20世纪50到5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曲折的实质。
【家国情怀】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和关务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面貌,理解这一时期取得的成就的伟大性、开创性,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
【学情分析】
关于本节课的历史学生在初中多有接触,但只是对具体的史实有所了解。因此,本堂课在初中的基础上做到进一步加深,开拓学生的视野。不仅知道一件事是什么,更要知道背后深层次的原因。
【教学工具】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以辅助教学,内容包含这一时期相关史料、板书设计等;本课安排1课时。
【新课讲授】
本节课的主线 围绕“探索”这两个字即可。
师:导入: 大屏幕上这几张图片中的场景是我国三大改造时期的真实写照。
1956年,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任务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这也意味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在这一时期,党和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进行了那些探索呢?
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这一时期的起止时间:从1956年到1976年。可具体分为两个阶段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
(按照《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20年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文化大革命”
课标解读:
1.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
2.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3.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4.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师:需要大家重点掌握
社会主义在探索中的良好开端和曲折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经验。
“文化大革命”的性质。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成就与挫折;新中国在各领域的成就;客观评评价毛泽东)
过渡:我们首先来学习第一篇章 半江瑟瑟半江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与失误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进行了怎样的探索:我们把时间追溯到1956年
在这一年进行了那些探索 大家结合教材 找出来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
在这一时期是如何进行探索的:(围绕探索展开)
学生:1.1956年4月 文化艺术上 “双百方针”的提出
2.召开了一次总结经验的大会 中共八大
为了总结七大以来,尤其是1953年实行过渡时期以来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经验,以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于1956年9月召开了中共八大。
根据大家课下的预习,中共八大中的内容及意义(提出的国内主要矛盾、任务各是什么。有何意义。)
八大中主要矛盾的实质:实质: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师:过渡:在中共八大上,党提出了什么样的经济建设方针呢。大家通过这则材料进行分析。
材料:下面是为提交中共八大开会讨论,中央有关部门先后提出的三份“二五”计划方案中,粮、棉、钢产量在1962年应达指标:
粮产量 棉产量 钢产量
方案一(1955年夏) 4?600亿斤 4?300万担 1?100万吨
方案二?(1956年1月) 6?400亿斤 7?000万担 1?500万吨
方案三(1956年8月) 5?000亿斤 4?800万担 1?050~
1?200万吨
从材料的数据中,可以看到中共八大召开前,党和政府的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生:变化:方案一相对保守,方案二反映追求高速度的倾向,后来调整了经济指标,反映出从实际出发,稳步前进的指导思想。
(分析:从表格中可知 方案一的产量远远小于方案二 而方案三介于一、二之间 因此得出结论)
事实上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师:过渡:这些都成功的探索为我国经济建设开了一个好头,也使的1956年充满了希望。但同时这一年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多事之秋的一年。在这一年 国际上出现了苏共二十大 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 思想混乱 随后 波兰 匈牙利危机。在国内出现了罢工、罢课、请愿等一些混乱事件。这意味着在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充满矛盾,能否正确处理这些矛盾关系重大!
师:进入1957年进行了怎样的探索:
生: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1.在我们的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
敌我矛盾需要用强制的、专政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只能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去解决,决不能用解决敌我矛盾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内部的矛盾。——《中国共产党九十年》
意义: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
2.为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水平,改进作风,适应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的需要。1957年中共中央进行了“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和反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1958年8月底结束。
整风运动:发动群众向党提出批评建议。
“党天下”、“轮流坐庄”。
“我们现在生活没有1949年的生活好,现在我们工人的工资高,但商品价格比1949年的高,物价涨得太多了,不如1949年的生活好。”
“毛主席领导好是好,再过两年有米讨;毛主席万万岁,买什么东西都站队。”
在整风运动过程中,极少数右派分子乘机鼓吹所谓“大鸣大放”,向党和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放肆的发动进攻,妄图取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这种进攻进行坚决的反击是完全正确和必要的。但是反右派斗争被严重扩大化了,把一批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党内干部错划为“右派分子”,造成不幸的后果。这是党内探索中的一次失误。(良好的愿望造成了不幸的后果)
3.针对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反革命分子向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猖狂进攻的问题,1957年7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右派斗争,到1958年夏季反右派斗争结束。但在斗争过程中某些人犯了严重的扩大化的错误。
过渡:1957年在中国外交史也是极为重要的一年。在这一年,极少出国的毛泽东又一次踏上了访问苏联的旅程。在苏联,他感叹于其在经济建设方面所取的的伟大成就,并在与赫鲁晓夫的交谈中,提出了赶上或超过英国宏伟目标。
(以苏为鉴—后面教训:立足于本国国情)
在加上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高涨热情,于是中国进入了疯狂的1958年。
在1958年是进行了那些探索?
生: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师: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思考:与八大相比党和政府关于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变化:由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变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 (冒进 左倾)
关于大跃进:
特点: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
影响: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化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关于人民公社化运动:
特点:一大二公;共产风
影响: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学习拓展: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主要不同
“大跃进”属于生产力范畴,根源在于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忽视了中国经济落后的国情,盲目地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根源在于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二者反映了我党脱离国家实际,片面地要求发展生产,变革生产关系的“左倾”错误。
(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认识
“大跃进”运动是党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次悲剧性探索。这次探索从理性的认识出发,最终滑向非理性的歧途。其中的复杂原因和深刻教训包括:工作重点的转移受到了“政治统帅经济”的干扰;“以苏为鉴”误入回归革命经验的歧途;解放思想、破除迷信为唯意志论所扭曲;赶超战略走向极端等。 ——李付安《“大跃进”运动悲剧命运探源》)
师:探究: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生:1.要立足于本国国情
2.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3.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4.生产关系调整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师:针对上面探索中出现的失误,党和国家领导人采取了那些措施进行解决的呢。
生:
措施:①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②对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识分子等方面的政策进行重要调整。
③1962年初召开的七千人大会比较深入地总结了经验,取得了重要成果
④1964年提出“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
结果:
1962年下半年到 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
特别提醒: 以调整为中心,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失调的关系,巩固生产建设取得的成果,充实新兴产业和短缺产品的项目,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
——陈述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师:大过渡:随着这些措施的实施,国民经济趋于恢复。但这一时期“左倾”思想一直暗流涌动,1966年,中国在这种思想的推动下进入了“文化大革命时期”
二、”文化大革命“(1966—1976)
观看视频找出文化大革命爆发的原因、性质及影响?
刘少奇手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抗议道:“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谁罢免了我国家主席?要审判,也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我个人也是一个公民,宪法保障每一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破坏宪法的人是要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的!”
过渡:在这场内乱中:法制遭到破坏 个人崇拜严重 经济遭到严重损失 以阶级斗争为纲。
师:探究:文化大革命给予我们怎样的教训?
生:1.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2.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3.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正确处理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
4.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拓展:正确认识“文化大革命”
近年来社会上和学术界有人认为对“文化大革命”不应彻底否定。这种观点值得商榷。这是因为,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指的是否定“文化大革命”的理论、路线、方法及其实践,而不是说要否定这 10 年间发生的一切。要把“文化大革命”和“文化大革命”10 年区分开来。这 10 年中,党、政府和人民群众除了进行“文化大革命”外,还进行了维持人类生存最基本需要的生产活动和其他活动。这些活动虽然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但它毕竟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况且在“文化大革命”中从领导人到基层群众自始至终存在对“文化大革命”的抵制和怀疑的倾向。这使得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的经济建设和一些科技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我们今天研究“文化大革命”重要的目的在于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文化大革命”的一切告诉我们,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已经走到了尽头。“文化大革命”的实践实际上是把传统社会主义和“左”的错误的各个方面一览无余地暴露出来,并“史无前例”地将其走到了极端,这样,才促使我们必须反省自己,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另辟新路。邓小平曾说过一段精辟的话:“文化大革命”看起来是坏事,但归根结底也是好事,促使人们思考,促使人们认识我们的弊端在哪里。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大过渡:虽然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失误,但仍然取得了巨大啊成就
第二篇章 直挂云帆济沧海
——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结合教材,梳理1949年-1976年,我国在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原因、意义
1.国民经济建设成就
(1)工业上:
①从“一五”时期起到“四五”时期,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
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②大规模增强了国防力量,改善了工业布局。
③中国成功地爆炸了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导弹和 。
(2)农业上:我国较大幅度地提高了 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教育、卫生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4)劳动者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5)社会风貌: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典型代表有焦裕禄、雷锋等;李四光、邓稼先、华罗庚等成为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形成了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劳动精神。
(1)新突破:
①建交热潮:20世纪70年代,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世界各国建交的又一次高潮,与中国建交国家的数量从1965年的49个增加到1976年
的个。
②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971年,第26届联大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③中美中日关系: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正式建交。
(2)意义:这些外交成就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拓展了外交活动的舞台。
意义:
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探究:如何理解伟大建设成就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1)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2)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①1956年,以中共八大为代表,中国开始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②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③三线建设改善了工业布局。
④成功爆炸原子弹、氢弹,发射中远程弹道导弹和人造卫星,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④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等外交成就,极大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宽了外交活动的舞台。
分析中美关系缓和的原因?
中国:1.牵制和对付苏联的威胁
2.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3.改善和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美国:1.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
2.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
3.改善美苏争霸中劣势地位(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守势)
过渡:1956—1976年二十年间的社会主义建设曲折探索曲线图 发展趋势
不断探索 不断调整 不断前进
如何看待这段曲折发展历史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13年12月26日)
人世间没有一帆风顺的事业。综观世界历史,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都会跌宕起伏甚至充满曲折。“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多难兴邦,殷忧启圣。”......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
结语:经济探索中的失误看起来是坏事,但归根结底也是好事,促使人们思考,促使人们认识我们的弊端在哪里。更好进行对我国的经济建设 实现伟大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