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三单元达标检测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C)(2分)
A.絮叨(xù) 怠慢(dài)
归省(shěng)
行辈(háng)
B.冗杂(róng)
家眷(juàn)
争讼(sòng)
拘束(jū)
C.羁绊(jī)
亢奋(kàng)
闭塞(sè)
烧灼(zhuó)
D.眼眶(kuàng)
褪色(tuì)
磅礴(bàng)
恣意(zì)
【解析】A.归省(xǐng);B.冗杂(rǒng);D.磅礴(pá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C)(2分)
A.偏辟
登时
燎原
张灯结彩
B.思慕
严峻
震憾
千呼万唤
C.欺侮
搏击
束缚
黯然失色
D.吩咐
油馍
斡旋
兴高彩烈
【解析】A.偏僻;B.震撼;D.兴高采烈。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2分)
A.据市交警支队相关负责人介绍,几条主干道改扩建完成后,我市交通拥堵的现象就戛然而止了。
B.年近不惑,他回首与书法相伴的三十载,在对人生充满了种种了悟的同时,于书法艺术也有一种大彻大悟的释然感。
C.万里长城脚下崇山峻岭的四季风光各不相同:春天野花竞开,夏季绿色满眼,秋天层林尽染,冬来雪域莽莽,景色令人叹为观止。
D.从书中,我知道了真爱永驻人间,看到了季节的变迁,学会了坚强、忍让,了解了人情世故,体会到了人世沧桑。
【解析】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终止。不合语境。
4.(成都中考)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D)(2分)
A.民生问题是今年“两会”的热点,受到了大家的高度关注,随时留心对此的新闻报道。
B.成渝两地联合举办的“爱成都·迎大运”绿道跑步活动,吸引了约一万左右市民参加。
C.成都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鼓励开展夜间消费活动,以此推动经济的增长和复苏。
D.惊闻成都文化名人流沙河先生离世,人们通过线上线下的多种方式寄托对先生的哀思。
【解析】A.成分残缺,在“随时”前加“市民”。B.语义重复,删掉“约”或“左右”。C.语序不当,将“增长”和“复苏”调换位置。
5.下列各项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B)(2分)
A.“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如:“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
B.“生”“旦”“丑”是中国戏曲里的人物角色行当,其中“生”是扮演女性角色的一种行当,“旦”是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种行当。
C.《社戏》选自《呐喊》,作者鲁迅,文章讲述了作者少年时期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难忘经历。
D.信天游是一种民歌形式,广泛流传于陕北,常用“比”或“兴”的手法。每两句为一小节,押一韵,调子自由,单纯易唱。
【解析】“生”是男性角色,“旦”是女性角色。
6.根据你对文学名著的阅读,完成(1)—(2)题。
(3分)
(1)《傅雷家书》中父亲与儿子傅聪(姓名)论及艺术家的修养时,提到“真诚”是第一把艺术的钥匙,是做人的根本,必须从小培养。
(2)根据《傅雷家书》的内容,补全下面的对联。
上联:《朝花夕拾》忆亲人师长
下联:《傅雷家书》谈生活艺术
7.(襄阳中考)综合性学习。(5分)
复学后,学校提出要响应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爱国卫生运动,你班举办了以“防疫有我,爱卫同行”为主题的班级活动,请完成下列任务。
(1)学校新增了许多洗手池,需要在旁边贴一些提醒同学们养成勤洗手、正确洗手习惯的标语,请你拟写一则。(2分)
示例:①勤洗手,病毒走。②洗净一双手,健康跟我走。③每天勤洗手,病毒躲着走。
(2)班委决定组织全班同学清洁校园周边环境。某同学认为,打扫校外公共区域卫生是环卫工人的事,我们作为学生做好个人防护就可以了。请写一段话说服这位同学积极参加这次班级活动,字数不超过80字。(3分)
示例:你的看法也有一定的道理。但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情形下,做好个人防护是对每个公民最基本的要求,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不仅仅是预防新冠病毒传播的要求,还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
8.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1)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子衿》)
(2)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贺敬之《回延安》)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5)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运用形象的比喻,表现溪水蜿蜒曲折的语句是: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6)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用对偶句描绘洞庭湖雄伟壮观景象的句子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7)成语“秋水伊人”源于《蒹葭》中的诗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二、阅读理解(共42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第9—10题。(5分)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9.《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请以本诗为例,作具体分析。(3分)
示例:《关雎》后两章只变换其中的几个字,使诗歌内容层层递进,逐步展示主人公对意中人求之不得的艰难的情感和对淑女锲而不舍的追求,一唱三叹,回环往复,既有音韵美,又使浓浓的痴情笼罩全篇。
10.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C)(2分)
A.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主要表现为赋和兴,在情感特质上主要表现为以礼节情,体现出健康明朗的风格。
B.诗歌五节反复吟咏,逐步表现了君子追求淑女的过程,词句的反复,节省了诗歌的创作时间。
C.本诗表现了一个男子对一位姑娘追求的过程和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表达了诚挚、热烈、健康的美好情感。
D.“辗转反侧”用翻来覆去无法入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君子求得淑女后思念更深,抒发了“追求”的苦恼。
【解析】A.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主要表现为比兴,不是“赋和兴”。B.“节省了诗歌的创作时间”理解错误。D.“君子求得淑女后思念更深”理解错误。
(二)(广安中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1—15题。(13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南阳刘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①。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
长沙醴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斫②木片逐流下。深山中有人迹,异之。乃相谓曰:“可试如水中,看何由尔。”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穴才容人。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不异世间。(节选自陶渊明《搜神后记》)
【注释】①囷:这里指似圆形谷仓的巨石。②斫:砍削。
11.用“/”为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标两处)(1分)
一
闭
一
开
/
水
深
广
/不
得
渡
1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4分)
(1)黄发垂髫
小孩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儿女
(3)尝采药至衡山
曾经
(4)深入忘反
同“返”,返回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2分)
A.乃不知有汉/乃相谓曰
B.忘路之远近/深山中有人迹,异之
C.一人便以笠自障/自以为大有所益
D.屋舍俨然/便开明朗然
【解析】A.竟然,居然/于是。
B.结构助词,的/代词,代指有人迹这件事。C.介词,用/认为。D.……的样子。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
(2)深山中有人迹,异之。
深山中竟然有人活动的踪迹,(他们两个人)对此感到很奇怪。
15.【甲】文写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乙】文写刘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2分)
示例:暗示这样神秘美好的境界是虚构的,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乙文译文】南阳的刘子骥,喜欢游山玩水,曾经到衡山采药,深入衡山忘了出来。路上看到一道山涧,水的南面有两扇石门,一扇关一扇开。水极深,水面相当宽广,他无法渡到对岸去。想要返回却已经迷失了道路,遇到砍柴的人,刘子骥就向他问路,只能找到回去的路。有的人说石门里都是仙家的药方和灵验的药以及各种奇妙的东西。刘子骥想要再次去寻找那个地方,不能再次知道它在哪里。
长沙的醴陵县有一条小河,有两个人乘船去砍柴,看到河岸下面的一个土洞当中有水顺着河流的方向流出,其中有新砍的木片随着水漂出来。深山中竟然有人活动的踪迹,这两人感到很奇怪,互相商量道:“可以试着到水里,看看为什么有这木片漂出来。”其中一个砍柴人就用斗笠护着自己进入了河岸边的洞穴,洞穴仅能容一人通过。走了几十步,眼前就明亮起来,里面情景不同于人世间的景象。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6—19题。(13分)
(自贡中考)儿 菜
谢俊芬
儿菜长到一定阶段,会从叶腋处长出许多嫩芽苞儿,一个个翠绿的嫩芽苞儿环抱着粗根,如同无数孩子把母亲围在中间,儿菜因此得名。
小时候,我细身条,脸色白中带黄,幺婶见我就咋呼:“崽儿,你瘦得怕人哟!”我妈一把将我藏在身后轻声说:“她不爱吃菜,怎么长得好嘛!”我妈生怕幺婶因为我太瘦而说出不吉祥的话来。
有一回去外婆家,我偷听到另一个版本的对话。外婆说:“大妹,你管管玲儿。昨晚家里来了一大桌客人,玲儿只顾狠命吃她面前的那盘儿菜,好吃的人将来婆家嫌弃。”
我妈听说女儿贪吃,无比羞窘,默不作声。第二天,我妈从后山掰回两个儿菜,洗净切开。切开的儿菜有着洁白的心、翠色的边。我妈将猪油、碎红椒煎香后,再倒进儿菜片,锅里开了花:红的、绿的、白的……那天,我自然又是狼吞虎咽。
“崽儿习惯吃浓香浓辣,以后不会过寡淡日子……”我爸敲着碗沿说,“以后不准放辣子。”我妈早已习惯唯命是从,家里的菜肴变得如斋饭,不辣、不咸、无肉,寡淡!
念中学后我住了校,身体一天天变得壮实。每次出门,我妈都偷偷塞给我一个玻璃罐,她说:“别让你爸看见,他吵人。”我把罐子藏进书包,紧捂着去了学校。上世纪八十年代住校是一件有趣的事儿。偌大一幢木楼,地上一人铺一张草席,就是一个人的窝儿。那时候正是长身体容易饿的年龄,夜里自习后,大家变着法儿找吃的,或是家里炒的玉米粒儿,或是大红番茄……最奢侈的是刘富贵带的兔肉,是她爷爷上山打的野兔。她的床与我的挨着,熄灯后我俩打着电筒在被窝偷偷嚼兔肉,细碎细碎的声音生怕招来老师。那夜,我掏出我妈塞给我的玻璃罐,揭开盖子,一股辣子和姜蒜的香味弥散开来,我夹起一条浸泡在辣子里的儿菜丝儿,放进富贵嘴里说:“我妈偷偷给我泡的。”
富贵嚼了嚼,啧啧着嘴,用手扇扇嘴说:“够辣,够脆,再给我夹根儿。”富贵说完,仰着脖子、嘟着嘴等待儿菜丝儿,还顺势反手从枕下掏出十元钱说:“这罐香辣儿菜丝儿值姐一周饭钱。”看着她的馋样儿,我故意把儿菜丝儿晃着不让她吃,我们像亲姊妹一样闹腾着。
第二天,富贵拉着我说:“玲儿,我枕下的钱不见了,我家穷你是知道的。”富贵失魂落魄,谁能忍受只吃白米饭过上一周?我把香辣儿菜丝儿拿出来,她略有迟疑,接过玻璃罐儿走了。
我以为她会感激我,那可是我妈给我的开胃菜,她却躲着我独享儿菜丝儿。从那以后,我俩再无夜嚼兔肉的快乐,一直到毕业。偶尔,我主动向她示好,她却斜着身子扭头走过。深深的失落感令我许久尝不出香辣儿菜丝儿的鲜美来,但终因有香辣儿菜丝儿相伴,我渐渐白胖起来。
如今,我已上班许久,富贵偶尔会闯进我的回忆。我爸老了,多病,前阵去菜地后浑身起疹子,我带我爸去镇医院看大夫,竟然遇见多年未见的她——富贵。她那极具韵致的身姿晃在白大褂里,我发现,富贵竟然那么美!
“嗨!”我朝她招手。
“玲儿……”她跑过来,亲热地抱住我。
富贵是我爸的主治医生,她耐心细致地给我爸擦药。我爸出院后,我发现钱包落在医院了,赶紧回去取,碰巧听见富贵说:“我与玲儿扯平了!这次她爸患皮疹,我多开了几支美肤膏。读书时,她做了错事。虽然那时大家都穷,情有可原,但不惩惩她,我心绪难平。”她们哈哈笑起来,我躲着,直到她们离开,我才进去取走钱包。
又到了吃儿菜的季节,从医院出来,我带我爸去了我家。我切开儿菜,儿菜有着洁白的心、翠绿的边,特别好看。我爸在边上说:“炒时兑点辣椒圈儿,趁你妈没来。”我笑了笑,切碎了红椒说:“吃浓香浓辣,不会过寡淡日子。”
“不是我不让吃辣子,是你妈生你后患了炎症,吃辣就犯病,咱爷俩吃辣,那不是折磨你妈呀?”
听完,我从碗柜里拿出一瓶老妈做的香辣儿菜丝儿说:“尝尝吧,我妈做的,我一直有吃。”“你俩?”
那天,我讲了我与富贵的事儿。
“富贵的心结解了。”我爸沉吟了会儿又说,“你得感谢她,她怀疑你,但没告诉老师,也没在同学间乱传!”
我听着,用力铲着锅里的儿菜,锅里又开了花:红的、绿的、洁白的……
(选自《小说月刊》,2019年4月)
1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2分)
A.小说以“儿菜”贯穿全文,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对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有着重要作用。
B.小说按“小时候”“念中学后”“上班后”的时间顺序叙述故事,条理清晰且内容丰富。
C.父亲要求母亲在做儿菜的时候“以后不准放辣子”,仅仅是为了让“我”体验到生活的寡淡。
D.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真实生动之感。
17.
小说结尾处爸爸说“富贵的心结解了”。联系全文思考,富贵的心结是什么?并在文中概括两处与“心结”相照应的情节。(3分)
示例:富贵认为是“我”偷了她的钱。富贵独自享用“我”给她的儿菜丝儿,不再和“我”分享兔肉;多年后重逢,作为“我”父亲主治医生的富贵,特意多给“我们”开了几支美肤膏。
18.
联系上下文,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示例:“藏”“紧捂”两个动词,生动写出了“我”对妈妈给“我”的玻璃罐里的辣菜丝儿的喜爱和珍视。
19.小说围绕“儿菜”讲述“我”成长过程中的故事,在“儿菜”中包含了丰富的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示例:①妈妈听到别人说自己女儿贪吃时,用儿菜给女儿做美味的食物,这“儿菜”里藏着母亲对女儿真挚的爱和关怀。②作者回忆了和伙伴分享儿菜做的香辣菜丝的故事,这“儿菜”里藏着对过去友谊的怀念,对友谊逝去的遗憾,以及最后的释怀。③父亲为了照顾母亲的身体,要求家里的食物不允许有辣,这“儿菜”里藏着父亲对母亲的关心。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20—23题。(11分)
打树花
冯骥才
门前广场上临时拉了一些电灯,将堡门下半截依稀照见,上半截和高高在上的门楼混在如墨的夜色里。一个正在熔化铁水的大炉子起劲地烧着。鼓风机使炉顶和炉门不停地吐着夺目的火舌。这火舌还在每个人眼睛里灼灼发亮,人们——当然包括我,都是来争看此地一道奇俗打树花。我于此奇俗,只知道此地百姓年年正月十六闹灯节,都要演一两场“打树花”。
当几个熊腰虎背的大汉走上来,人们沸腾了。这便是打树花的汉子。他们的服装有些奇异,头扣草帽,身穿老羊皮袄,毛面朝外,腰扎粗绳,脚遮布帘,走起来又笨重又威风,好像古代的勇士上阵。这时候,人群中便有人呼喊他们一个个人的名字。能够打树花的汉子都是本地的英雄好汉。不久,便静下来。一张小八仙桌摆在炉前,桌上放粗陶小碗,内盛粗沙,插上三炷香。还有几大碟,三个馍馍三碗菜,好汉们上来点香,烧黄纸,按年岁长幼排列趴下磕头。围观人群了无声息。这是祭炉的仪式。在民间,举行风俗,绝非玩玩乐乐,皆以虔诚的心为之待之。
仪式过后,撤去供案,开炉放铁水。照眼的铁水倾入一个方形的火砖煲中。铁水盛满,便被两个大汉快速抬到广场中央。同时拿上来一个大铁桶,水里泡放着十几个长柄勺子,先是其中一个大汉走上去从铁桶中拿起一个勺子,走到火红的铁水前,弯腰一舀,跟着甩腰抡臂,满满一勺明亮的铁水泼在城墙上。就在这一瞬,好似天崩地裂,呈现出任何地方都不会见到的极其灿烂的奇观!金红的铁水泼击墙面,四处飞溅,就像整个城墙被炸开那样,整个堡门连同上边的门楼子都被照亮。由于铁硬墙坚,铁花飞得又高又远,铺天盖地,然后如同细密的光雨闪闪烁烁由天而降。可是不等这光雨落下,打树花的大汉又把第二勺铁水泼上去。一片冲天的火炮轰上去,一片漫天的光雨落下来,接续不断;每个大汉泼七八下后走下去,跟着另一位大汉上阵来。每个汉子的经验和功夫不同,手法上各有绝招,又互不示弱,渐渐就较上劲儿了。只要一较劲,打树花就更好看了。众人眼尖,不久就看出一位年纪大的汉子,身材短粗敦实,泼铁水时腰板像硬橡胶,一舀一舀泼起来又快又猛又有韵律,铁水泼得高,散的面广,而且正好绕过城门洞;铁花升腾时如在头上张开一棵辉煌又奇幻的大树。每每泼完铁水走下来时,身后边的光雨哗哗地落着,映衬着他一条粗健的黑影,好像枪林弹雨中一个无畏的勇士。他的装束也有特色。别人头上的草帽都是有檐的,为了防止铁水迸在脸上,惟有他戴的是一顶无檐的小毡帽,更显出他的勇气。
据当地的主人说,这汉子是北官堡中打树花的“武状元”。今年61岁,名叫王全,平日在内蒙古打工,年年回来过年时,都要在灯节里给乡亲们演一场打树花。
正像所有民俗一样,打树花源于何时谁也不知。只知道世界上惟有中国有,中国惟有在河北蔚县暖泉镇北官堡才能见到。
民俗的形成总是经过漫长岁月的酿造。比如最初打树花用的只是铁水一种,后来发现铁水的“花”是红色的,铜水的“花”是绿色的,铝水的“花”是白色的,渐渐就在炉中放些铜,又放些铝,打起的树花便五彩缤纷,愈来愈美丽;再比如他们使用的勺子是柳木的。民间说柳木生在河边,属阴,天性避火。但硬拿柳木去舀铁水也不行,这铁水温度高达1
300摄氏度呢。人们便把柳木勺子泡在水桶里,通常要泡上一天一夜,而且打树花时每个汉子拿它用上七八下,就得赶紧再放在木桶里浸泡。多用几下就会烧着。湿柳木勺子的最大好处是,铁水在里边滑溜溜,不像铁水,好像是油,不单省力气,而且得劲,可以泼得又高又远。
铁水落下来,闪过光亮,很快冷却。打树花的过程中,常常会有一块两块小铁粒落在人群里,轻轻砸在人们的肩上,甚至脸上,人们总是报之以笑,好像沾到福气,我还把落到我身上的一小块黑灰的铁粒放在衣兜里,带回去做纪念呢。
20.阅读选文,理清文脉,在下列横线上依次填写相关内容。(2分)
演出前的准备→祭炉的仪式→众好汉的表演→民俗的形成
21.文章开篇说“人们——当然包括我,都是来争看此地一道奇俗打树花”,简要概括打树花“奇”在哪里。(4分)
示例:①打树花的表演者服装奇异,且都是本地奇人;②仪式奇特;③打树花的技艺奇特;④舀铁水的勺子奇特,是用柳木做的;⑤铁花的色彩奇特。
22.请从人物描写角度品析文中画线语句的表达效果。(3分)
示例:运用动作描写的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打树花汉子动作的娴熟,表达了作者对表演者的赞美之情。
23.作者在文中抒发了哪些情感?(2分)
示例:对打树花壮士的敬佩和赞美之情,对祖国传统技艺的自豪之情。
三、作文(50分)
24.请你以《疫情下,我埋下一颗种子》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传达真情实感,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三单元达标检测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絮叨(xù) 怠慢(dài)
归省(shěng)
行辈(háng)
B.冗杂(róng)
家眷(juàn)
争讼(sòng)
拘束(jū)
C.羁绊(jī)
亢奋(kàng)
闭塞(sè)
烧灼(zhuó)
D.眼眶(kuàng)
褪色(tuì)
磅礴(bàng)
恣意(z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偏辟
登时
燎原
张灯结彩
B.思慕
严峻
震憾
千呼万唤
C.欺侮
搏击
束缚
黯然失色
D.吩咐
油馍
斡旋
兴高彩烈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据市交警支队相关负责人介绍,几条主干道改扩建完成后,我市交通拥堵的现象就戛然而止了。
B.年近不惑,他回首与书法相伴的三十载,在对人生充满了种种了悟的同时,于书法艺术也有一种大彻大悟的释然感。
C.万里长城脚下崇山峻岭的四季风光各不相同:春天野花竞开,夏季绿色满眼,秋天层林尽染,冬来雪域莽莽,景色令人叹为观止。
D.从书中,我知道了真爱永驻人间,看到了季节的变迁,学会了坚强、忍让,了解了人情世故,体会到了人世沧桑。
4.(成都中考)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民生问题是今年“两会”的热点,受到了大家的高度关注,随时留心对此的新闻报道。
B.成渝两地联合举办的“爱成都·迎大运”绿道跑步活动,吸引了约一万左右市民参加。
C.成都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鼓励开展夜间消费活动,以此推动经济的增长和复苏。
D.惊闻成都文化名人流沙河先生离世,人们通过线上线下的多种方式寄托对先生的哀思。
5.下列各项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如:“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
B.“生”“旦”“丑”是中国戏曲里的人物角色行当,其中“生”是扮演女性角色的一种行当,“旦”是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种行当。
C.《社戏》选自《呐喊》,作者鲁迅,文章讲述了作者少年时期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难忘经历。
D.信天游是一种民歌形式,广泛流传于陕北,常用“比”或“兴”的手法。每两句为一小节,押一韵,调子自由,单纯易唱。
6.根据你对文学名著的阅读,完成(1)—(2)题。
(3分)
(1)《傅雷家书》中父亲与儿子
(姓名)论及艺术家的修养时,提到“
”是第一把艺术的钥匙,是做人的根本,必须从小培养。
(2)根据《傅雷家书》的内容,补全下面的对联。
上联:《朝花夕拾》忆亲人师长
下联:
。
7.(襄阳中考)综合性学习。(5分)
复学后,学校提出要响应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爱国卫生运动,你班举办了以“防疫有我,爱卫同行”为主题的班级活动,请完成下列任务。
(1)学校新增了许多洗手池,需要在旁边贴一些提醒同学们养成勤洗手、正确洗手习惯的标语,请你拟写一则。(2分)
(2)班委决定组织全班同学清洁校园周边环境。某同学认为,打扫校外公共区域卫生是环卫工人的事,我们作为学生做好个人防护就可以了。请写一段话说服这位同学积极参加这次班级活动,字数不超过80字。(3分)
8.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1)一日不见,
!(《子衿》)
(2)树梢树枝树根根,
。(贺敬之《回延安》)
(3)
,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微君之故,
?
(5)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运用形象的比喻,表现溪水蜿蜒曲折的语句是:
,
。
(6)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用对偶句描绘洞庭湖雄伟壮观景象的句子是:
,
。
(7)成语“秋水伊人”源于《蒹葭》中的诗句“
,
”。
二、阅读理解(共42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第9—10题。(5分)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9.《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请以本诗为例,作具体分析。(3分)
10.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主要表现为赋和兴,在情感特质上主要表现为以礼节情,体现出健康明朗的风格。
B.诗歌五节反复吟咏,逐步表现了君子追求淑女的过程,词句的反复,节省了诗歌的创作时间。
C.本诗表现了一个男子对一位姑娘追求的过程和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表达了诚挚、热烈、健康的美好情感。
D.“辗转反侧”用翻来覆去无法入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君子求得淑女后思念更深,抒发了“追求”的苦恼。
(二)(广安中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1—15题。(13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南阳刘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①。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
长沙醴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斫②木片逐流下。深山中有人迹,异之。乃相谓曰:“可试如水中,看何由尔。”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穴才容人。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不异世间。(节选自陶渊明《搜神后记》)
【注释】①囷:这里指似圆形谷仓的巨石。②斫:砍削。
11.用“/”为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标两处)(1分)
一
闭
一
开
水
深
广
不
得
渡
1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4分)
(1)黄发垂髫
(
)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
(3)尝采药至衡山
(
)
(4)深入忘反
(
)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乃不知有汉/乃相谓曰
B.忘路之远近/深山中有人迹,异之
C.一人便以笠自障/自以为大有所益
D.屋舍俨然/便开明朗然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深山中有人迹,异之。
15.【甲】文写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乙】文写刘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2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6—19题。(13分)
(自贡中考)儿 菜
谢俊芬
儿菜长到一定阶段,会从叶腋处长出许多嫩芽苞儿,一个个翠绿的嫩芽苞儿环抱着粗根,如同无数孩子把母亲围在中间,儿菜因此得名。
小时候,我细身条,脸色白中带黄,幺婶见我就咋呼:“崽儿,你瘦得怕人哟!”我妈一把将我藏在身后轻声说:“她不爱吃菜,怎么长得好嘛!”我妈生怕幺婶因为我太瘦而说出不吉祥的话来。
有一回去外婆家,我偷听到另一个版本的对话。外婆说:“大妹,你管管玲儿。昨晚家里来了一大桌客人,玲儿只顾狠命吃她面前的那盘儿菜,好吃的人将来婆家嫌弃。”
我妈听说女儿贪吃,无比羞窘,默不作声。第二天,我妈从后山掰回两个儿菜,洗净切开。切开的儿菜有着洁白的心、翠色的边。我妈将猪油、碎红椒煎香后,再倒进儿菜片,锅里开了花:红的、绿的、白的……那天,我自然又是狼吞虎咽。
“崽儿习惯吃浓香浓辣,以后不会过寡淡日子……”我爸敲着碗沿说,“以后不准放辣子。”我妈早已习惯唯命是从,家里的菜肴变得如斋饭,不辣、不咸、无肉,寡淡!
念中学后我住了校,身体一天天变得壮实。每次出门,我妈都偷偷塞给我一个玻璃罐,她说:“别让你爸看见,他吵人。”我把罐子藏进书包,紧捂着去了学校。上世纪八十年代住校是一件有趣的事儿。偌大一幢木楼,地上一人铺一张草席,就是一个人的窝儿。那时候正是长身体容易饿的年龄,夜里自习后,大家变着法儿找吃的,或是家里炒的玉米粒儿,或是大红番茄……最奢侈的是刘富贵带的兔肉,是她爷爷上山打的野兔。她的床与我的挨着,熄灯后我俩打着电筒在被窝偷偷嚼兔肉,细碎细碎的声音生怕招来老师。那夜,我掏出我妈塞给我的玻璃罐,揭开盖子,一股辣子和姜蒜的香味弥散开来,我夹起一条浸泡在辣子里的儿菜丝儿,放进富贵嘴里说:“我妈偷偷给我泡的。”
富贵嚼了嚼,啧啧着嘴,用手扇扇嘴说:“够辣,够脆,再给我夹根儿。”富贵说完,仰着脖子、嘟着嘴等待儿菜丝儿,还顺势反手从枕下掏出十元钱说:“这罐香辣儿菜丝儿值姐一周饭钱。”看着她的馋样儿,我故意把儿菜丝儿晃着不让她吃,我们像亲姊妹一样闹腾着。
第二天,富贵拉着我说:“玲儿,我枕下的钱不见了,我家穷你是知道的。”富贵失魂落魄,谁能忍受只吃白米饭过上一周?我把香辣儿菜丝儿拿出来,她略有迟疑,接过玻璃罐儿走了。
我以为她会感激我,那可是我妈给我的开胃菜,她却躲着我独享儿菜丝儿。从那以后,我俩再无夜嚼兔肉的快乐,一直到毕业。偶尔,我主动向她示好,她却斜着身子扭头走过。深深的失落感令我许久尝不出香辣儿菜丝儿的鲜美来,但终因有香辣儿菜丝儿相伴,我渐渐白胖起来。
如今,我已上班许久,富贵偶尔会闯进我的回忆。我爸老了,多病,前阵去菜地后浑身起疹子,我带我爸去镇医院看大夫,竟然遇见多年未见的她——富贵。她那极具韵致的身姿晃在白大褂里,我发现,富贵竟然那么美!
“嗨!”我朝她招手。
“玲儿……”她跑过来,亲热地抱住我。
富贵是我爸的主治医生,她耐心细致地给我爸擦药。我爸出院后,我发现钱包落在医院了,赶紧回去取,碰巧听见富贵说:“我与玲儿扯平了!这次她爸患皮疹,我多开了几支美肤膏。读书时,她做了错事。虽然那时大家都穷,情有可原,但不惩惩她,我心绪难平。”她们哈哈笑起来,我躲着,直到她们离开,我才进去取走钱包。
又到了吃儿菜的季节,从医院出来,我带我爸去了我家。我切开儿菜,儿菜有着洁白的心、翠绿的边,特别好看。我爸在边上说:“炒时兑点辣椒圈儿,趁你妈没来。”我笑了笑,切碎了红椒说:“吃浓香浓辣,不会过寡淡日子。”
“不是我不让吃辣子,是你妈生你后患了炎症,吃辣就犯病,咱爷俩吃辣,那不是折磨你妈呀?”
听完,我从碗柜里拿出一瓶老妈做的香辣儿菜丝儿说:“尝尝吧,我妈做的,我一直有吃。”“你俩?”
那天,我讲了我与富贵的事儿。
“富贵的心结解了。”我爸沉吟了会儿又说,“你得感谢她,她怀疑你,但没告诉老师,也没在同学间乱传!”
我听着,用力铲着锅里的儿菜,锅里又开了花:红的、绿的、洁白的……
(选自《小说月刊》,2020年4月)
1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小说以“儿菜”贯穿全文,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对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有着重要作用。
B.小说按“小时候”“念中学后”“上班后”的时间顺序叙述故事,条理清晰且内容丰富。
C.父亲要求母亲在做儿菜的时候“以后不准放辣子”,仅仅是为了让“我”体验到生活的寡淡。
D.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真实生动之感。
17.
小说结尾处爸爸说“富贵的心结解了”。联系全文思考,富贵的心结是什么?并在文中概括两处与“心结”相照应的情节。(3分)
18.
联系上下文,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19.小说围绕“儿菜”讲述“我”成长过程中的故事,在“儿菜”中包含了丰富的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20—23题。(11分)
打树花
冯骥才
门前广场上临时拉了一些电灯,将堡门下半截依稀照见,上半截和高高在上的门楼混在如墨的夜色里。一个正在熔化铁水的大炉子起劲地烧着。鼓风机使炉顶和炉门不停地吐着夺目的火舌。这火舌还在每个人眼睛里灼灼发亮,人们——当然包括我,都是来争看此地一道奇俗打树花。我于此奇俗,只知道此地百姓年年正月十六闹灯节,都要演一两场“打树花”。
当几个熊腰虎背的大汉走上来,人们沸腾了。这便是打树花的汉子。他们的服装有些奇异,头扣草帽,身穿老羊皮袄,毛面朝外,腰扎粗绳,脚遮布帘,走起来又笨重又威风,好像古代的勇士上阵。这时候,人群中便有人呼喊他们一个个人的名字。能够打树花的汉子都是本地的英雄好汉。不久,便静下来。一张小八仙桌摆在炉前,桌上放粗陶小碗,内盛粗沙,插上三炷香。还有几大碟,三个馍馍三碗菜,好汉们上来点香,烧黄纸,按年岁长幼排列趴下磕头。围观人群了无声息。这是祭炉的仪式。在民间,举行风俗,绝非玩玩乐乐,皆以虔诚的心为之待之。
仪式过后,撤去供案,开炉放铁水。照眼的铁水倾入一个方形的火砖煲中。铁水盛满,便被两个大汉快速抬到广场中央。同时拿上来一个大铁桶,水里泡放着十几个长柄勺子,先是其中一个大汉走上去从铁桶中拿起一个勺子,走到火红的铁水前,弯腰一舀,跟着甩腰抡臂,满满一勺明亮的铁水泼在城墙上。就在这一瞬,好似天崩地裂,呈现出任何地方都不会见到的极其灿烂的奇观!金红的铁水泼击墙面,四处飞溅,就像整个城墙被炸开那样,整个堡门连同上边的门楼子都被照亮。由于铁硬墙坚,铁花飞得又高又远,铺天盖地,然后如同细密的光雨闪闪烁烁由天而降。可是不等这光雨落下,打树花的大汉又把第二勺铁水泼上去。一片冲天的火炮轰上去,一片漫天的光雨落下来,接续不断;每个大汉泼七八下后走下去,跟着另一位大汉上阵来。每个汉子的经验和功夫不同,手法上各有绝招,又互不示弱,渐渐就较上劲儿了。只要一较劲,打树花就更好看了。众人眼尖,不久就看出一位年纪大的汉子,身材短粗敦实,泼铁水时腰板像硬橡胶,一舀一舀泼起来又快又猛又有韵律,铁水泼得高,散的面广,而且正好绕过城门洞;铁花升腾时如在头上张开一棵辉煌又奇幻的大树。每每泼完铁水走下来时,身后边的光雨哗哗地落着,映衬着他一条粗健的黑影,好像枪林弹雨中一个无畏的勇士。他的装束也有特色。别人头上的草帽都是有檐的,为了防止铁水迸在脸上,惟有他戴的是一顶无檐的小毡帽,更显出他的勇气。
据当地的主人说,这汉子是北官堡中打树花的“武状元”。今年61岁,名叫王全,平日在内蒙古打工,年年回来过年时,都要在灯节里给乡亲们演一场打树花。
正像所有民俗一样,打树花源于何时谁也不知。只知道世界上惟有中国有,中国惟有在河北蔚县暖泉镇北官堡才能见到。
民俗的形成总是经过漫长岁月的酿造。比如最初打树花用的只是铁水一种,后来发现铁水的“花”是红色的,铜水的“花”是绿色的,铝水的“花”是白色的,渐渐就在炉中放些铜,又放些铝,打起的树花便五彩缤纷,愈来愈美丽;再比如他们使用的勺子是柳木的。民间说柳木生在河边,属阴,天性避火。但硬拿柳木去舀铁水也不行,这铁水温度高达1
300摄氏度呢。人们便把柳木勺子泡在水桶里,通常要泡上一天一夜,而且打树花时每个汉子拿它用上七八下,就得赶紧再放在木桶里浸泡。多用几下就会烧着。湿柳木勺子的最大好处是,铁水在里边滑溜溜,不像铁水,好像是油,不单省力气,而且得劲,可以泼得又高又远。
铁水落下来,闪过光亮,很快冷却。打树花的过程中,常常会有一块两块小铁粒落在人群里,轻轻砸在人们的肩上,甚至脸上,人们总是报之以笑,好像沾到福气,我还把落到我身上的一小块黑灰的铁粒放在衣兜里,带回去做纪念呢。
20.阅读选文,理清文脉,在下列横线上依次填写相关内容。(2分)
演出前的准备→
→
→民俗的形成
21.文章开篇说“人们——当然包括我,都是来争看此地一道奇俗打树花”,简要概括打树花“奇”在哪里。(4分)
22.请从人物描写角度品析文中画线语句的表达效果。(3分)
23.作者在文中抒发了哪些情感?(2分)
三、作文(50分)
24.请你以《疫情下,我埋下一颗种子》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传达真情实感,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