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沁园春·长沙》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沁园春·长沙》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19 09:30: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 沁园春·长沙 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注音。
橘子洲( ) 百舸争流( ) 寥廓( )
峥嵘( ) 挥斥方遒( ) 浪遏飞舟( )
岁月稠( ) 中流击水( ) 遒劲( )
2.下列句子中空缺处应该选用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
①登上山脊极目远眺,高纬度的天穹显得格外________高远,湛蓝色的天空中飘浮着朵朵白云。
②真正的________,必然是当朋友的尊严受到侵犯,作为朋友必与他一起挺身而出,而不是躲避在某个角落。
③在种种无奈的迫使下,他还是来到了这块曾经十分向往,而现在却又非常________的地方。
A.辽阔 义气 彷徨   B.寥廓 意气 犹豫
C.寥廓 义气 彷徨 D.辽阔 意气 犹豫
3.下列词语中对加横线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谁主沉浮(主宰) 漫江碧透(满)
B. 峥嵘岁月稠(不平凡) 怅寥廓(怅惘,失意的样子)
C. 浪遏飞舟(阻止) 激扬文字(激浊扬清,抨击恶浊,褒扬清明的)
D. 挥斥方遒(强劲有力) 粪土当年万户侯(作动词用,视……为粪土)
4.下列语句朗读节奏错误的一项是(   )
A.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B.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C.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D.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5.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那个时代的热血青年,写出了不少激浊扬清的好文章。
B.没有中国共产党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解放是不可能的。
C.有些风华正茂的儿童沉迷在网吧里,浪费了时光,荒废了学业,真让人痛惜。
D.有一些人打着行为艺术的旗号,公然在大街上或袒胸露背,或披头散发,意气风发,哗众取宠,其行为为世人所不齿。
E.所谓领军人物,不仅需要有“逆水行舟”的冒险精神,也要有挥斥方遒的王者霸气,更应是一个团队的战略家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诗人毛泽东》一书从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角度来表现毛泽东诗词的巨大成就,使读者全面了解毛泽东思想艺术。
B.据斯诺登通过英国《卫报》报道表示,他“从未向中俄政府提供情报”,中俄“也没有从其笔记本电脑里提取信息”。
C.近两年来,随着互联网中微博这一交流方式的发展和出现,全球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人员纷纷开通微博,及时公布有关信息,提升政府在民众中的形象。
D.“炫通水诗赋朗诵会”在散文诗朗诵《水水水》中拉开了序幕,一首声情并茂的《难离故土》表达了南阳人为南水北调无私奉献、背井离乡的壮举,感人泣下。
7.下列诗句都是描绘秋景的,与《沁园春·长沙》意境相似的一项是(   )
A.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C.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D.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8.填空。
(1)词兴起于唐,_________,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叫做________。最初称为“曲”“曲子”“曲子词”,后也叫________。
(2)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又叫_____。词按字数分类:_____(58字以内),一般分上下阕(片);中调(59~90字),一般分上下阕(片);长调(91字以上)一般分为三叠、四叠或五叠。
9.在下面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语句,使分句前后的内容、句式对应。
诗词,如一束空谷幽兰,沁人心脾;诗词,如一声冲霄清吟,豪迈坦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让我仿佛看到了陶渊明的境界超然;
 。
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0.这首词作者通过描写哪些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11.“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句诗与前面的秋景有什么关系?由赞美秋景到提出问题,其中内在的联系是什么?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游泳
毛泽东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12.诗人写“神女”之“惊”,对赞颂“宏图”有什么作用 ?不写“长江流水”,而写“巫山云雨”,用意何在?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道德不仅是和谐社会秩序的基石,对个体而言,也是自我修为的价值彰显、人格魅力的美丽呈现。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个人品德修养,一直强调“修、齐、治、平”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个人层面提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要求弘扬个人品德、磨砺个体品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推动践行以爱国奉献、明礼遵规、勤劳善良、宽厚正直、自强自律为主要内容的个人品德,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好品行。”这一鲜明主张,充分反映了新时代对公民个人品德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为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指明努力的方向。
个人品德是公民个人在修养身心、规范举止方面的道德依循,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形成了由全体到个体、由外在到身心的完整道德链条。“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执着于爱国奉献,“隐‘功’埋名三十载,终生报国不言悔”;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失去四肢和左眼的朱彦夫,几十年奋斗不止带领老百姓蹚出脱贫新路;“小巷总理”武荷香,把社区当成自己家,把社区居民当亲人……一个个榜样楷模,让人们感动于爱国奉献的家国大义,知晓了明礼遵规的文明法则,读懂了勤劳善良的奋斗之美,领略了宽厚正直的德性纯真,感受到自强自律的人格光辉。“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的背景衬托下反而更加美丽。”高尚的个人品德修养,足以让一个人终身受益。
“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德不孤”,首要在于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发乎真心地讲道德、遵道德、守道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有人说得好:“一个人做了这样或那样一件合乎伦理的事,还不能说他是有德的,只有当这种行为方式成为他性格中的固定要素时,才可以说他是有德的。”这提醒人们,锤炼个人品德,必须时时处处地提升,持久不懈地发力。一两件事上挺身而出见义勇为值得点赞,一辈子崇德向善、践行道义更值得敬佩。让个人品德积累于一点一滴中,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善行义举必将蔚然成风。
自律之外,他律不可忽视。实践表明,放任自流不是文明养成之道,一个社会整体文明素养的演进,往往都是依法治理、持续管理的结果。“醉驾入刑”,推动“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蔚然成风;立法强制垃圾分类,节约资源渐成文明时尚;以法治破解高铁“霸座”,无赖行径受到严惩……好品行、好风尚,既需要个体主动作为,也需要榜样引领示范,还需要法律法规的强力托底。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发挥法治对道德建设的保障和促进作用,把道德导向贯穿法治建设全过程,方能以法治的力量维护道德、凝聚人心,推动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
“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道德建设能否成风化人,有赖于多做细致入微的实功,不务大而空泛的虚名。每一个小我点亮一盏明德惟馨的心灯,簇起一团崇德向善之火,成就以德兴国的中国力量,必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摘编自《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好品行》)
1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古及今,中华民族一直重视个人品德修养,其精髓一脉相承,其要求基本一致。
B.个人品德事关公民个人修养身心、规范举止,是完整道德链条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C.修养个人品德任重而道远,须严格自律,应发自真心,持久不懈,积累于点滴之中。
D.由好品行到好风尚,进而社会整体文明素养得以演进,这需要多种因素共同促成。
1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运用引证法,从道德的重要性谈起,引出“个人品德修养”这一中心论题。
B.文章从自律和他律两方面论述了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途径,是采用了对比式结构。
C.引证和例证是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经典语句和列举典型事例证明观点。
D.文末把个人品德上升到国家治理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高度,有力地深化了中心论点。
1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道德是和谐社会秩序的基石,因此,以德治国就是我们国家今后奋斗的主要方向。
B.黄旭华、朱彦夫、武荷香等人成为时代楷模,与他们高尚的个人品德修养密切相关。
C.只要每个人在做每一件事情时崇德向善、践行道义,就能推进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
D.法治对道德建设具有保障和促进作用,我们在进行道德建没之前首先要强化法治。
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答案】jú ɡě liáo zhēnɡ qíu è chóu zhōnɡ qiú jìng
2.C 3.B 4.B 5.CD 6.A 7.B 
8.【答案】 (1). 盛行于宋 (2). 长短句 (3). 诗余 (4). 词调 (5). 小令
9.【答案】“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让我感受到了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志向远大(或:“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让我领略到了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激情奔放)
阅读
10.词中分别写了山、林、江、舸、鹰、鱼;又分别描绘了它们的特征,如红、染、碧、流、击、翔;再突出它的数量、程度、范围,如万、层、漫、百、长、浅;再展示它们的空间位置,如空中、水底、远、近、高、低等。最后由点到面,“万类霜天竞自由”,用一个“竞”字写出了生命的力量。在青年革命者毛泽东眼中的秋,呈现出了一种色彩斑斓、生机勃发的美,一种催人奋进、给人力量的美。面对这样的大好河山,青年毛泽东抒发了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浩叹。
11.在前面描写秋景的基础上,诗人提出”谁是大地的主宰“这样一个问题,由自然景物过渡到对社会的思考,这两者之间的相通之点就是以奋斗求生存。自然界中的“万类”尚且不畏寒冷而“竞自由”,显示自己生命的力量,何况我们有思想有壮志的青年?这一问,显示了青年毛泽东以天下为已任的宏大胸襟。
12.【答案】写“神女”之“惊”,起到了有力的烘托作用,表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与宏伟气势,是前无古人的。加入这浪漫的一笔,显示“宏图”之“起”所具有的惊天地、动鬼神的巨大威势,使词的境界更为雄放神奇,增强了感染力。另:用“截断巫山云雨”一句,妙处有三;一是与后边的“神女”相联系;二是反衬出“西江石壁”之高,连天上的云也阻截住了;三是反衬出人民气魄和力量之大,敢于挡住“神女”的行路,因为传说中的“神女”是早晨为云,晚上为雨。可见诗人对神话传说的点化是巧妙的。
13.A 14.B 15.B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