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达标检测卷(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达标检测卷(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18 17:17:1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达标检测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俨然(yǎn)  溯洄(shù)
器皿(mǐn)
豁然开朗(huò)
B.垂髫(tiáo)
怡然(yí)
箬篷(ruò)
袒胸露乳(tǎn)
C.窈窕(tiǎo)
阡陌(xiān)
参差(cī)
辗转反侧(zhǎn)
D.俶尔(chù)
寤寐(mèi)
篆章(zhuàn)
落英缤纷(bīng)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未果(实现)    寻病终(随即,不久)
B.欲穷其林(想要)
芳草鲜美(食物味道好)
C.伐竹取道(开辟)
佁然不动(静止不动的样子)
D.启窗而观(打开)
两膝相比者(靠近)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才通人   卿今者才略
B.明灭可见
不可久居
C.便扶向路
扶危济困
D.乃记之而去
桃花源记
4.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B.其岸/势犬牙差互
C.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D.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中国古民居的窗户、门楼讲究图案装饰,为显示主人高洁、坚贞的志趣,常与“松”一起出现并具有固定文化内涵的是“竹”和“梅”。
B.端午节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龙舟节、五月节,传统习俗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等。
C.记,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通过记事、记物、记人、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D.《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垂髫”都指的是老人。
6.名著阅读。(4分)
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更莫过于欣赏自己的孩子的手和心传达出来的艺术!其次,我们也因为你替祖国增光而快乐!更因为你能借音乐而使多少人欢笑而快乐!想到你将来一定有更大的成就,没有止境的进步,为更多的人更广大的群众服务,鼓舞他们的心情,抚慰他们的创痛,我们真是心都要跳出来了!能够把不朽的大师的不朽的作品发扬光大,传布到地球上每一个角落去,真是多神圣、多光荣的使命!孩子,你太幸福了,天待你太厚了。我更高兴的更安慰的是: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总算我的教育没有白费,你二十年的折磨没有白受!你能坚强(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是坚强的最好的证据),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成就的大小、高低,是不在我们掌握之内的,一半靠人力,一半靠天赋,但只要坚强,就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学习上的——打击;从此以后你可以孤军奋斗了。何况事实上有多少良师益友在周围帮助你,扶掖你。还加上古今的名著,时时刻刻给你精神上的养料!孩子,从今以后,你永远不会孤独的了,即使孤独也不怕的了!
(1)以上文段出自《
》,文中的“我们”是指
。(2分)
(2)从这段文字中,你能读出父母对子女的什么情感?(2分)
7.综合性学习。(6分)
古诗就像一朵罕见的奇葩绽放在文坛上,散发着迷人的芬芳,吸引着我们前去观赏。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曾经吟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确,中国古诗之路也是漫长而修远的。现在请你和我们一起漫步古诗苑,完成下面的题目。
(1)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富有诗意的开场白。(2分)
(2)请根据画面内容,分别配上相关诗句。(2分)
eq
\o(\s\up7(),\s\do5(①))
  
eq
\o(\s\up7(),\s\do5(②))
①诗句:

②诗句:

(3)为配合这次主题活动,你们班打算办一期手抄报,下面是手抄报设置的一个板块,请你再拟两个板块名称。(2分)
板块一:诗人逸事  板块二:
.
板块三:
.
8.默写。(每空1分,共8分)
(1)其两膝相比者,
。(魏学洢《核舟记》)
(2)青青子佩,
。(《子衿》)
(3)袒胸露乳,
。(魏学洢《核舟记》)
(4)蒹葭采采,
。(《蒹葭》)
(5)《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求仕之心的诗句是:


(6)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以“

”两句描画出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
二、阅读理解(共42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第9—10题。(5分)
关 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9.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主要表现为比兴和重章叠句,在情感特质上主要表现为以礼节情,体现出健康明朗的风格。
B.“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格调欢快,是对君子和淑女相会相处的真实场景和结婚时热闹场面的描写。
C.“参差”描绘水草的状态,“辗转”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入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
D.全诗感情率真、淳朴,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10.诗歌中连用两个“悠”字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1—15题。(13分)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伐竹/取道     
B.潭中鱼/可百许头
C.乃/记之而去  
D.四面竹/树环合。
12.下列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水尤清冽(格外)  
B.乃记之而去(离开)
C.以其境过清(清澈) 
D.不可久居(停留)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4.下列对本文内容和写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作者明写了游鱼活泼,暗写潭水清澈,这些都给作者带来了暂时的快乐。
B.“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既状写了青树翠蔓的奇特之美,也突出其生机盎然。
C.“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写出了作者被贬谪后内心的落寞也随之而去。
D.选文句式灵活多样,有参差错落的变化美,读起来和谐流畅,富有韵味。
15.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看,小石潭的环境有何特点?这八个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3分)
(三)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第16—19题。(13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明日过桃源县,之绿萝山下,诸峰累累,极为瘦削。至白马雪涛处,上有怪石,登舟皆踞坐。泊水溪,与诸人步入桃花源,至桃花洞口。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溯源而上,屡陟弥高,石为泉啮,皆若灵壁。
(袁中道《再游桃花源》)
16.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1)阡陌交通  
交通:(
)
(2)便要还家 
要:(
)
(3)桃可千余树 
可:(
)
(4)溯源而上 
溯:(
)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2)明日过桃源县,之绿萝山下。
18.甲乙两文对桃花源的描写,有极为相似之处。乙文中的“夹道”和甲文中的“夹岸数百步”一句相似;在乙文中,与甲文中“落英缤纷”相对应的句子是“
”;而且进入桃花源都必须经过
,因为甲文中有“山有小口”、乙文中有“至桃花洞口”的描述。(2分)
19.甲乙两文中的桃源都令人向往,但作者借此表达的情感是不一样的,请作简要分析。(3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20—23题。(共11分)
登泰山记
姚 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2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   历:经过
B.半山居雾若带然      
居:停留 
C.崖限当道者        
当:挡住
D.其远古刻尽漫失      
漫:弥漫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2)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
22.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文章围绕作者的游踪,叙述了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雪后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
B.文章第三段,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泰山日出时、日出后这两个时间段的景色,展示出一幅泰山日出变化迅速的画面。
C.本文的侧面描写很巧妙。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再借山顶俯视时“半山居雾”和在日观亭时“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从侧面加以烘托。
D.本文是姚鼐的代表作,文章语言简洁生动,全文只有八九百字,却充分表现出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
23.请从写作手法上入手,赏析文中画线句子。(3分)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三、作文(50分)
24.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写一篇作文。
(1)日月如梭,年少的你一天天长大。你发现生活在变,思想也在变。曾经以为刻骨铭心的渐渐淡去,曾经以为不会在意的却一直停留在心里……
请以“我曾以为_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疫情防控让我们整个春天被封闭在家,这也成为我们成长与蜕变的契机,一方面,居家生活让我们守护健康、感受亲情、自主学习和理性思考,完善“小我”;另一方面,关注疫情让我们看到责任担当、人性光辉,感受到中国力量、制度自信,这一切带给我们的感性触动和理性思考,有助于成就“大我”。
请以《在战“疫”中成长》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内容自选,立意自定,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可套作,不得抄袭。②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达标检测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2分)
A.俨然(yǎn)  溯洄(shù)
器皿(mǐn)
豁然开朗(huò)
B.垂髫(tiáo)
怡然(yí)
箬篷(ruò)
袒胸露乳(tǎn)
C.窈窕(tiǎo)
阡陌(xiān)
参差(cī)
辗转反侧(zhǎn)
D.俶尔(chù)
寤寐(mèi)
篆章(zhuàn)
落英缤纷(bīng)
【解析】A.溯洄(sù);C.阡陌(qiān);D.落英缤纷(bīn)。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2分)
A.未果(实现)    寻病终(随即,不久)
B.欲穷其林(想要)
芳草鲜美(食物味道好)
C.伐竹取道(开辟)
佁然不动(静止不动的样子)
D.启窗而观(打开)
两膝相比者(靠近)
【解析】鲜美:鲜艳美好。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2分)
A.才通人   卿今者才略
B.明灭可见
不可久居
C.便扶向路
扶危济困
D.乃记之而去
桃花源记
【解析】A.仅仅、只/才干。B.可以,能够。C.沿着、顺着/扶助。D.题,写/古代的一种文体。
4.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B)(2分)
A.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B.其岸/势犬牙差互
C.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D.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解析】B.其岸势/犬牙差互。
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2分)
A.中国古民居的窗户、门楼讲究图案装饰,为显示主人高洁、坚贞的志趣,常与“松”一起出现并具有固定文化内涵的是“竹”和“梅”。
B.端午节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龙舟节、五月节,传统习俗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等。
C.记,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通过记事、记物、记人、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D.《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垂髫”都指的是老人。
【解析】D.“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
6.名著阅读。(4分)
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更莫过于欣赏自己的孩子的手和心传达出来的艺术!其次,我们也因为你替祖国增光而快乐!更因为你能借音乐而使多少人欢笑而快乐!想到你将来一定有更大的成就,没有止境的进步,为更多的人更广大的群众服务,鼓舞他们的心情,抚慰他们的创痛,我们真是心都要跳出来了!能够把不朽的大师的不朽的作品发扬光大,传布到地球上每一个角落去,真是多神圣、多光荣的使命!孩子,你太幸福了,天待你太厚了。我更高兴的更安慰的是: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总算我的教育没有白费,你二十年的折磨没有白受!你能坚强(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是坚强的最好的证据),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成就的大小、高低,是不在我们掌握之内的,一半靠人力,一半靠天赋,但只要坚强,就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学习上的——打击;从此以后你可以孤军奋斗了。何况事实上有多少良师益友在周围帮助你,扶掖你。还加上古今的名著,时时刻刻给你精神上的养料!孩子,从今以后,你永远不会孤独的了,即使孤独也不怕的了!
(1)以上文段出自《傅雷家书》,文中的“我们”是指傅雷和朱梅馥(傅聪的父母)。(2分)
(2)从这段文字中,你能读出父母对子女的什么情感?(2分)
示例:对孩子的成就感到自豪骄傲,对孩子的未来充满期待,对孩子的成长感到欣慰。
7.综合性学习。(6分)
古诗就像一朵罕见的奇葩绽放在文坛上,散发着迷人的芬芳,吸引着我们前去观赏。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曾经吟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确,中国古诗之路也是漫长而修远的。现在请你和我们一起漫步古诗苑,完成下面的题目。
(1)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富有诗意的开场白。(2分)
示例: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华诗词是民族文化的宝典,是一朵瑰丽的文学奇葩。今天,就让我们漫步在这个色彩缤纷的世界,在鸟语花香中,品味古人的闲情逸致;在诗情画意中,感受他们的旷达胸襟吧。
(2)请根据画面内容,分别配上相关诗句。(2分)
eq
\o(\s\up7(),\s\do5(①))
  
eq
\o(\s\up7(),\s\do5(②))
①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②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为配合这次主题活动,你们班打算办一期手抄报,下面是手抄报设置的一个板块,请你再拟两个板块名称。(2分)
板块一:诗人逸事  板块二:诗歌乐园
板块三:诗海拾贝
8.默写。(每空1分,共8分)
(1)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魏学洢《核舟记》)
(2)青青子佩,悠悠我思。(《子衿》)
(3)袒胸露乳,矫首昂视。(魏学洢《核舟记》)
(4)蒹葭采采,白露未已。(《蒹葭》)
(5)《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求仕之心的诗句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6)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以“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两句描画出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
二、阅读理解(共42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第9—10题。(5分)
关 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9.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2分)
A.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主要表现为比兴和重章叠句,在情感特质上主要表现为以礼节情,体现出健康明朗的风格。
B.“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格调欢快,是对君子和淑女相会相处的真实场景和结婚时热闹场面的描写。
C.“参差”描绘水草的状态,“辗转”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入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
D.全诗感情率真、淳朴,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解析】“真实场景”说法有误。是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对和谐美满婚姻的追求。
10.诗歌中连用两个“悠”字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示例:连用两个“悠”字,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把主人公长夜难眠、思绪万千以及难耐的相思之苦表达得淋漓尽致。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1—15题。(13分)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D)(2分)
A.伐竹/取道     
B.潭中鱼/可百许头
C.乃/记之而去  
D.四面竹/树环合。
【解析】D.四面/竹树环合。
12.下列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2分)
A.水尤清冽(格外)  
B.乃记之而去(离开)
C.以其境过清(清澈) 
D.不可久居(停留)
【解析】清:凄清。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可以听到水声,好像珮环碰撞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14.下列对本文内容和写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2分)
A.作者明写了游鱼活泼,暗写潭水清澈,这些都给作者带来了暂时的快乐。
B.“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既状写了青树翠蔓的奇特之美,也突出其生机盎然。
C.“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写出了作者被贬谪后内心的落寞也随之而去。
D.选文句式灵活多样,有参差错落的变化美,读起来和谐流畅,富有韵味。
【解析】作者被贬谪后内心的落寞、忧伤凄苦无法排遣。
15.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看,小石潭的环境有何特点?这八个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3分)
示例:凄清寂静,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情。
(三)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第16—19题。(13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明日过桃源县,之绿萝山下,诸峰累累,极为瘦削。至白马雪涛处,上有怪石,登舟皆踞坐。泊水溪,与诸人步入桃花源,至桃花洞口。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溯源而上,屡陟弥高,石为泉啮,皆若灵壁。
(袁中道《再游桃花源》)
16.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1)阡陌交通  
交通:交错相通
(2)便要还家 
要:同“邀”,邀请
(3)桃可千余树 
可:大约,大概
(4)溯源而上 
溯:逆流而上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
(2)明日过桃源县,之绿萝山下。
第二天经过桃源县,到了绿萝山下。
18.甲乙两文对桃花源的描写,有极为相似之处。乙文中的“夹道”和甲文中的“夹岸数百步”一句相似;在乙文中,与甲文中“落英缤纷”相对应的句子是“花蕊藉地寸余”;而且进入桃花源都必须经过山洞,因为甲文中有“山有小口”、乙文中有“至桃花洞口”的描述。(2分)
19.甲乙两文中的桃源都令人向往,但作者借此表达的情感是不一样的,请作简要分析。(3分)
示例:甲文的桃源是虚构的,桃源美景和现实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抒发的是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乙文写的是眼前真实的美景,抒发的是作者对眼前美丽景色的喜爱与游览时的喜悦之情。(意对即可)
【乙文参考译文】第二天经过桃源县,到了绿萝山下,山峰极多,而且很陡峭。到了白马雪涛前,上面有怪石,船上的人都蹲坐在船中。船停泊在溪水旁,我和其他人步行进入桃花源,到了桃花洞口。大概有上千棵桃树,两边如设锦帐,地上的花瓣有几寸高,泉水细细地流淌。沿着水向上寻找源头,越走越高。石头被泉水侵蚀,都像峭壁一样。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20—23题。(共11分)
登泰山记
姚 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2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2分)
A.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   历:经过
B.半山居雾若带然      
居:停留 
C.崖限当道者        
当:挡住
D.其远古刻尽漫失      
漫:弥漫
【解析】漫:磨灭。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2)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
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
22.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2分)
A.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文章围绕作者的游踪,叙述了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雪后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
B.文章第三段,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泰山日出时、日出后这两个时间段的景色,展示出一幅泰山日出变化迅速的画面。
C.本文的侧面描写很巧妙。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再借山顶俯视时“半山居雾”和在日观亭时“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从侧面加以烘托。
D.本文是姚鼐的代表作,文章语言简洁生动,全文只有八九百字,却充分表现出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
【解析】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泰山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这三个时间段的景色。
23.请从写作手法上入手,赏析文中画线句子。(3分)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示例: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半山居雾”,不仅把动态的物写成静态,使人感受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参考译文】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它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处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过长城的城墙,到了泰安。这月丁未日,我同知府朱孝纯字子颍的从南面的山脚上山。四十五里长的路上,都是石头砌的台阶,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沿着中间的山谷进山,走了一小半段,越过中岭,又沿着西面的山谷走,就到了山顶。古时候登泰山,是沿着东面的山谷进去,路上有个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我没有到过那里。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有山崖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人们都叫它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日观亭西面有岱祠,还有碧霞元君祠。皇帝的行宫在碧霞元君祠的东面。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平齐。
三、作文(50分)
24.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写一篇作文。
(1)日月如梭,年少的你一天天长大。你发现生活在变,思想也在变。曾经以为刻骨铭心的渐渐淡去,曾经以为不会在意的却一直停留在心里……
请以“我曾以为_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疫情防控让我们整个春天被封闭在家,这也成为我们成长与蜕变的契机,一方面,居家生活让我们守护健康、感受亲情、自主学习和理性思考,完善“小我”;另一方面,关注疫情让我们看到责任担当、人性光辉,感受到中国力量、制度自信,这一切带给我们的感性触动和理性思考,有助于成就“大我”。
请以《在战“疫”中成长》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内容自选,立意自定,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可套作,不得抄袭。②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