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1.了解“经互会”建立和苏联模式在东欧国家推广,社会主义 力量的壮大的基本史实;
2.了解苏联赫鲁晓夫、勃烈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的改革与东欧剧变;
3.探究苏联解体的原因,通过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将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的能力。
[学习目标]
苏联这个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二战后的几十年里经历了怎样的变革?苏联是如何从国际舞台上消失的?又是什么原因导致它最终解体的呢?这对我们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借鉴呢?
新课导入
1991年12月25日,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约七十年的红旗悄然降落,代表俄罗斯的三色旗重新升起,这标志着列宁创立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舞台上消失了。在此之前两年多时间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像多米诺骨牌那样相继垮台。历史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初,在世界政治地图上,苏联、东欧这一大片红色已成为旧迹。
二战后,在苏联的影响下,欧亚一系列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国家由一国变为多国,社会主义力量在发展壮大。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二战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
1.二战后东欧成立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国家
(1)背景:
随着冷战局面的形成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
(2)时间及成员国:
1949年,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
(3)评价:
苏联通过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 但也利用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二、经互会的成立
经 互 会 旗 帜
三.苏联模式在东欧国家的推广
斯大林取消了东欧各国共产党的自主权,按照苏联模式对这些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是按照苏在东欧各国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苏联模式的推广。
苏联模式实质: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中苏关系
毛泽东访问苏联
(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苏联就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对新中国是很重要的支持。
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2)1950年,中苏缔结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新中国掀起了学习苏联的热潮。
近现代化探索中,中国向外国学习的历程?
学习西方—学习苏联—走自己的路
1953年斯大林逝世
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 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执政。
(2)经济
①发动垦荒运动
②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
③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
④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2、主要内容/措施:
(1)政治
批判对斯大林个人崇拜
3、结果:
失败
4、评价/影响:
有一定成效,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经济政治体制。
1964年 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5、失败原因:
①只是在原有体制的框架内进行的小修小补
②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③赫鲁晓夫的主观主义和急躁冒进
1、背景:
2、主要内容\措施:
3、结果:
4、评价\影响:
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1964年勃列日涅夫开始执政。
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
失败
勃列日涅夫
跛脚的巨人
勃列日涅夫在任期间,苏联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苏联的一些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常规武器、核武器、航天技术可以同美国 抗衡,核武器的数量超过美国,成为军事上的超级大国。
但它的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
1、背景:
2、主要内容\措施:
(1)经济改革:
(2)政治改革:
3、结果:
4、评价\影响:
戈尔巴乔夫改革
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
开始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但总体效果仍然不佳。
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取消苏 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失败
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
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残了
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 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有人评述苏联的改革说:
东欧剧变
表现:
政治: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
经济: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实质:社会制度改变
原因:
(2)西方国家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3)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
(1)20世纪60年代以后,东欧社主国家政治、经济都出现了问题。各国虽然都进行了改革,但成效不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苏联解体
1991年12月25日晚,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辞职。
1991年12月25日19时锤子镰刀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降落,俄罗斯白蓝红三色旗升上了旗杆。
1991年8月19日;
(2)苏联解体:
(1)八一九事件:
目 的:
为了挽救苏联;
结 果:
失败
影 响: 标志着冷战(1947-1991)的结束和
两极 格局(1955-1991) 的 终结
苏联(社)
俄罗斯(资)
苏联(1922-1991)
实质:社会制度改变
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
1 .根本原因——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
2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
3 .外部原因——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和西方势力的影响
一是苏联分裂成多个国家,
二是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取代
两层含义:
原因:
苏联解体的含义是什么?请分析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991年央视报道的苏联的衰落和解体
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②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
③加强民主法制的建设。
④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经济建设必须要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严重挫折,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非社会主义自身的失败。
②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其中必然充满着艰巨、复杂和曲折。
启示:
认识: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对我们国家的发展有哪些启示和认识?
课堂总结: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八一九事件
苏联解体
→直接导致解体
→社会主义运动受挫
苏联的发
展与改革
东欧剧变与
苏联解体
社会主义力
量的壮大
1949年,经互会成立
1950年,中苏缔结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东欧剧变
没有取得成效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1. 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苏联和东欧国家先后进行改革的共同原因是
A. 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B.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的影响
C. 苏共“二十大”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D. 稳定苏联.东欧政局动荡的需要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和东欧国家先后进行改革的共同原因。苏联和东欧国家先后进行改革的共同原因是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苏联和东欧国家先后进行改革,都没有最终摆脱困境,导致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故选A。
A
牛刀小试
2.关于苏联改革,有人评价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死了。”下列选项与戈尔巴乔夫无关的是( )
A. 开启了苏联改革的新时代 B. 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果
C. 苏联共产党失去执政地位 D. 强大的苏联走向四分五裂
解析:
本题考查苏联改革的知识点。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没有开启了苏联改革的新时代,因而与戈尔巴乔夫无关的是开启了苏联改革的新时代。故选A。
A
3. 【材料一】:
在斯大林经济模式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后来,该体制的弊端日益突出,如:农业生产水平没有充分满足居民对食品以及轻工业和食品工作对于原料日益增长的需要。……许多集体农庄和许多区的谷物、粮、油料及其它作物的产量不高,不能适应国民经济的要求,虽然苏联经历了几次改革,都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经济基础日益衰弱,综合国力逐渐衰退,国家最后走向解体。
(1)根据材料概括苏联解体的原因,结合所学分析苏联为什么会出现农业相对滞后的局面?
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苏联重点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的投入较少,制约了苏联农业的发展。
【材料二】
从二十世纪50年代考试,中国在学习苏联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开始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成功地完成了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先后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二十世纪90年代后,逐渐形成新的经济体制,国民经济高速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苏联解体的原因和苏联出现农业相对滞后的局面。依据材料一“在斯大林经济模式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国家最后走向解体”可知,苏联长期以来实行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制约了苏联政治经济的发展,导致了苏联的改革举步维艰,并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苏联重点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的投入较少,制约了苏联农业的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言之有理即可。可以从“根据本国的实情出发,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中国及时进行纠正,提出改革开放政策;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解答。
(2)从二十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学习苏联的经济发展模式,为什么没有像苏联那样走向解体?由此你得出什么认识?
答:中国及时进行纠正,提出改革开放政策。根据本国的实情出发,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