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达标检测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27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北冥(míng) 尘埃(āi)
濠梁(háo)
鲦鱼(tiáo)
B.学学半(xiào)
幽咽(yè)
嘉肴(jiā)
讲信修睦(mù)
C.老妪(yù)
骈死(pián)
突兀(wū)
食马者(sì)
D.怒号(háo)
俄顷(qǐng)
广厦(shà)
挂罥(juàn)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怒而飞(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B.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
C.学学半(学习)
D.系向牛头充炭直(“直”同“值”,价钱)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食之不能尽其材/林尽水源
B.策之不以其道/不足为外人道也
C.其翼若垂天之云/大道之行也
D.虽有嘉肴/虽有千里之能
4.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C.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D.故/人不独/亲其亲
5.(长沙中考)下面是关于“诗歌节奏”的一组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①另一种是随着诗歌内容与情感的变化而出现的节奏。
②节奏是诗歌的生命,把握好节奏会使诗歌更加具有韵律美。
③总之,节奏没有固定的模式可遵循,具有独特性。
④在现代诗歌朗读中,节奏往往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情感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⑤一般而言,诗歌节奏分为两种,一种是诗歌本身固有的节奏。
⑥当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气质和特点,朗诵出来的节奏也会不尽相同。
A.②④⑤①⑥③
B.②⑤①④⑥③
C.④②⑤①⑥③
D.⑤④①②⑥③
6.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庄子,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代表作《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B.敬辞和谦辞在古汉语中是很常见的。“久仰”“劳驾”“赏光”属于敬辞,“寒舍”“见谅”“家父”属于谦辞。
C.古代文人常用字、号(谥号)、籍贯、官职等命名著作。如《李太白文集》《杜工部集》《柳河东集》分别用了字、籍贯、官职来命名。
D.中国文化注重对人的称呼,在古代“公”“卿”“君”“子”是对男子的尊称,称呼普通百姓则是“布衣”“白丁”“匹夫”。
7.综合性学习。(5分)
班级开展了“以‘和’为贵”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1)同学们搜集了关于“和”字的材料,请与他们一起解读。(2分)
材料一:和,相应也。从口,禾声。——《说文解字》
材料二:“和”是个通俗字体,本来应是清末名人翁同龢的那个龢字。这个字极妙:左边是间屋子,里面悬有三个编钟——古来“三”即代表多也,所以那是一组编钟“象形”而不是“三张嘴”,因为下面是一个排箫:这分明表示是音乐合奏——合奏第一原则就是“和”音,此古圣人之妙思也。 ——周汝昌《和谐之思》
①据以上材料可推测“和”字的本义是:
。
②根据以上材料和小篆的“和”字,你了解了汉字的构造特点是:
。
(2)有人说“和而不同”是2
000多年前孔子提出的,到今天已经没有时代意义了,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说说理由。(3分)
8.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1)
,但余钟磬音。(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2)故曰:
。(《虽有嘉肴》)
(3)李白一生常以大鹏自比,他用诗的语言“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描述了大鹏的形象,《北冥有鱼》中“
,
”也写出了大鹏奋飞的壮美气势。
(4)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积累了深厚的文化意蕴,动物作为意象在诗词中常常出现,如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
,
”;李白《送友人》中的“
,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的“
,
”。
二、阅读理解(共43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第9—10题。(6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9.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诗以描写开篇,先写秋风的威力,再写自己无可奈何的情状。其中“飞”“渡”“洒”“挂罥”“飘转”等动词写出狂风对茅屋的破坏,组成了一幅鲜明的秋风呼号图。
B.“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描绘出深秋夜晚,风雨过后,天空出现墨色的云的景象,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气氛,从而烘托出诗人内心深处沉重的苦闷。
C.“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人由个人的悲惨遭遇,想到天下穷苦人水深火热的生活,体现了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D.该诗属于歌行体,句数没有限制,用韵灵活,语言朴素、生动。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
10.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个人的遭遇?请谈谈你的理解。(3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1—14题。(10分)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去以六月息者也(离开)
B.《齐谐》者,志怪者也(记载)
C.其视下也(向下)
D.野马也,尘埃也(野外放养的马)
1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其名为鲲/其此之谓乎!
B.去以六月息者也/以其境过清
C.是鸟也/问今是何世
D.鹏之徙于南冥也/天之苍苍
1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通过对鲲的神奇变化、鹏翱翔太空的描述,营造了一种广袤、开阔的境界,阐述了万物皆有所恃的道理。
B.“野马也,尘埃也……亦若是则已矣。”运用了对比手法,阐释了一个非常深奥的问题。
C.本文开篇就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描述了巨鲲变化为大鹏的景象,展示了作者超凡的想象力。
D.作者对鹏一飞冲天的情景作了具体细致的描写和形容,目的是给这个寓言故事渲染一种神秘色彩。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三)(荆门中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第15—19题。(16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①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②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选自龚自珍《病梅馆记》)
【注释】①斫(zhuó):砍削。②鬻(yù):卖。
15.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养)
以欹为美(倾斜)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普通)
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约束)
C.策之不以其道(用马鞭驱赶)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使……成为病态)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沟通)
锄其直,遏其生气(抑制)
16.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故虽有名马(连词,即使)
B.是马也(代词,这,这样)
C.其真无马邪(代词,它,指天下)
D.梅以曲为美(介词,凭借)
17.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甲乙两文虽然文体不同,但都直接批判了统治者肆意摧残人才的社会现实。
B.甲乙两文都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甲文用“千里马”来比喻杰出人才,而乙文则用“病梅”来比喻因受摧残而性格扭曲的统治阶级御用人才。
C.甲文揭示了“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D.乙文揭示了梅被摧残的根本原因是“文人画士孤癖之隐”。
1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19.甲文中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是什么?二者的关系怎样?(4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20—22题。(11分)
重修杜工部草堂记
杨廷和
成都草堂,唐杜工部旧居之地也。堂屡废矣,辄新之者,重其人也。今日之举,则巡抚都御史钟公蕃倡其议。既成,成都府同知吴君廷举以书与图来属予记之。
盖翘然而起,临于官道者为门。门之后为祠,祠后为书院。引水为流,桥其上,以通往来。于其前门焉,榜曰“浣花深处”。进于是,则草堂也。堂之左右,亦各为屋,缭以周垣。其东为池,引桥下之水注其中,菱莲交加,鱼鸟上下相乐也。名花时果,杂植垣内。其外则树以桤、柳,象子美之旧也。经始于弘治庚申之春,落成于其年之秋,财不费而功侈,民不劳而事集。
夫世称子美者,概以为诗人。愚以为诗道极于子美,而子美重于人者,不独诗也。唐文章之士千百人,而祠于后者,仅可指数。子美之草堂,人皆知之,是独以其诗哉?蜀自先秦以来,数千年间,通祭祀者才数人。若秦之李冰,汉之文翁、孔明,皆以功德流远。而子美徒以羁旅困穷之人,轩然与之并,是诚不独以其诗也。盖子美之为人,孝友忠信,大节俱备,读其诗,考其素履,一一可见。志其墓者,不过称之为文先生耳。於乎!此何足以知子美哉?不知于当时,而知于后世,一世之短,百世之长,子美之名若草堂,虽与天壤俱存可也。今日诸公之举,尊贤厉俗,其于风教岂曰小补之哉!
(选自《天启新修成都府志》卷四十三,有删节)
20.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以书与图来属予记之
属:同“嘱”,嘱托
B.临于官道者为门
临:靠近
C.夫世称子美者
称:称赞
D.轩然与之并
并:合并
21.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1)其外则树以桤、柳,象子美之旧也。
(2)唐文章之士千百人,而祠于后者,仅可指数。
22.草堂屡废屡修,是因后世“重其人”,作者认为杜甫有哪些值得推重之处?并就其中作者强调的一点,举出一例初中所学的杜甫诗句加以说明。(5分)
三、作文(50分)
23.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今年的疫情,让我们“享受”了一个超长的假期,也让我们有了一种别样的课堂体验。在这长达两个月的网课学习中,一定发生了许多与同学、老师、家人……有关的事,令你印象深刻。
请以《网课那些事儿》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内容自选,立意自定。②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写出真情实感。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⑤不少于600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达标检测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27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2分)
A.北冥(míng) 尘埃(āi)
濠梁(háo)
鲦鱼(tiáo)
B.学学半(xiào)
幽咽(yè)
嘉肴(jiā)
讲信修睦(mù)
C.老妪(yù)
骈死(pián)
突兀(wū)
食马者(sì)
D.怒号(háo)
俄顷(qǐng)
广厦(shà)
挂罥(juàn)
【解析】突兀(wù)。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2分)
A.怒而飞(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B.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
C.学学半(学习)
D.系向牛头充炭直(“直”同“值”,价钱)
【解析】学学半(教导)。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2分)
A.食之不能尽其材/林尽水源
B.策之不以其道/不足为外人道也
C.其翼若垂天之云/大道之行也
D.虽有嘉肴/虽有千里之能
【解析】A.竭尽/尽头。B.正确方法/说。C.结构助词,的/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D.即使。
4.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B)(2分)
A.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C.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D.故/人不独/亲其亲
【解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5.(长沙中考)下面是关于“诗歌节奏”的一组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B)(2分)
①另一种是随着诗歌内容与情感的变化而出现的节奏。
②节奏是诗歌的生命,把握好节奏会使诗歌更加具有韵律美。
③总之,节奏没有固定的模式可遵循,具有独特性。
④在现代诗歌朗读中,节奏往往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情感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⑤一般而言,诗歌节奏分为两种,一种是诗歌本身固有的节奏。
⑥当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气质和特点,朗诵出来的节奏也会不尽相同。
A.②④⑤①⑥③
B.②⑤①④⑥③
C.④②⑤①⑥③
D.⑤④①②⑥③
6.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2分)
A.庄子,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代表作《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B.敬辞和谦辞在古汉语中是很常见的。“久仰”“劳驾”“赏光”属于敬辞,“寒舍”“见谅”“家父”属于谦辞。
C.古代文人常用字、号(谥号)、籍贯、官职等命名著作。如《李太白文集》《杜工部集》《柳河东集》分别用了字、籍贯、官职来命名。
D.中国文化注重对人的称呼,在古代“公”“卿”“君”“子”是对男子的尊称,称呼普通百姓则是“布衣”“白丁”“匹夫”。
【解析】《李太白文集》《杜工部集》《柳河东集》分别用了字、官职、籍贯来命名。
7.综合性学习。(5分)
班级开展了“以‘和’为贵”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1)同学们搜集了关于“和”字的材料,请与他们一起解读。(2分)
材料一:和,相应也。从口,禾声。——《说文解字》
材料二:“和”是个通俗字体,本来应是清末名人翁同龢的那个龢字。这个字极妙:左边是间屋子,里面悬有三个编钟——古来“三”即代表多也,所以那是一组编钟“象形”而不是“三张嘴”,因为下面是一个排箫:这分明表示是音乐合奏——合奏第一原则就是“和”音,此古圣人之妙思也。 ——周汝昌《和谐之思》
①据以上材料可推测“和”字的本义是:声音相应和。
②根据以上材料和小篆的“和”字,你了解了汉字的构造特点是:形、音、意的结合。
(2)有人说“和而不同”是2
000多年前孔子提出的,到今天已经没有时代意义了,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说说理由。(3分)
示例: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和而不同”这一两千多年前的古老观念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活力和现实意义,仍然可以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项准则和一个目标。“和而不同”是世界多元文化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反之,“同而不和”就必然导致纷争乃至战争。现在,人类拥有的核武器可以在瞬息之间毁灭地球和人类自身。如果只强求“同”而不是谋求“和”,矛盾冲突激化而导致核大战,那结果只能是共同毁灭。所以说,“和而不同”是人类共同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基本法则。
8.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1)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2)故曰:教学相长也。(《虽有嘉肴》)
(3)李白一生常以大鹏自比,他用诗的语言“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描述了大鹏的形象,《北冥有鱼》中“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也写出了大鹏奋飞的壮美气势。
(4)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积累了深厚的文化意蕴,动物作为意象在诗词中常常出现,如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李白《送友人》中的“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的“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二、阅读理解(共43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第9—10题。(6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9.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3分)
A.诗以描写开篇,先写秋风的威力,再写自己无可奈何的情状。其中“飞”“渡”“洒”“挂罥”“飘转”等动词写出狂风对茅屋的破坏,组成了一幅鲜明的秋风呼号图。
B.“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描绘出深秋夜晚,风雨过后,天空出现墨色的云的景象,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气氛,从而烘托出诗人内心深处沉重的苦闷。
C.“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人由个人的悲惨遭遇,想到天下穷苦人水深火热的生活,体现了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D.该诗属于歌行体,句数没有限制,用韵灵活,语言朴素、生动。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
【解析】“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描绘的是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
10.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个人的遭遇?请谈谈你的理解。(3分)
示例:作者通过个人遭遇的描写,推己及人,仍然表现出了关心人民、关心社会的济世情怀。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1—14题。(10分)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2分)
A.去以六月息者也(离开)
B.《齐谐》者,志怪者也(记载)
C.其视下也(向下)
D.野马也,尘埃也(野外放养的马)
【解析】野马: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1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D)(2分)
A.其名为鲲/其此之谓乎!
B.去以六月息者也/以其境过清
C.是鸟也/问今是何世
D.鹏之徙于南冥也/天之苍苍
【解析】A.代词,它的/副词,大概;B.介词,凭借/连词,因为;C.代词,这/判断动词,是;D.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2分)
A.文章通过对鲲的神奇变化、鹏翱翔太空的描述,营造了一种广袤、开阔的境界,阐述了万物皆有所恃的道理。
B.“野马也,尘埃也……亦若是则已矣。”运用了对比手法,阐释了一个非常深奥的问题。
C.本文开篇就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描述了巨鲲变化为大鹏的景象,展示了作者超凡的想象力。
D.作者对鹏一飞冲天的情景作了具体细致的描写和形容,目的是给这个寓言故事渲染一种神秘色彩。
【解析】运用了类比手法。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三)(荆门中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第15—19题。(16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①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②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选自龚自珍《病梅馆记》)
【注释】①斫(zhuó):砍削。②鬻(yù):卖。
15.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2分)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养)
以欹为美(倾斜)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普通)
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约束)
C.策之不以其道(用马鞭驱赶)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使……成为病态)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沟通)
锄其直,遏其生气(抑制)
【解析】通:通晓,明白。
16.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C)(2分)
A.故虽有名马(连词,即使)
B.是马也(代词,这,这样)
C.其真无马邪(代词,它,指天下)
D.梅以曲为美(介词,凭借)
【解析】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17.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4分)
A.甲乙两文虽然文体不同,但都直接批判了统治者肆意摧残人才的社会现实。
B.甲乙两文都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甲文用“千里马”来比喻杰出人才,而乙文则用“病梅”来比喻因受摧残而性格扭曲的统治阶级御用人才。
C.甲文揭示了“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D.乙文揭示了梅被摧残的根本原因是“文人画士孤癖之隐”。
【解析】两文都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批判了统治者肆意摧残人才的社会现实。
1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2)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又不是愚蠢的想谋取钱财的人凭借他们的智慧和力量能做到的。
19.甲文中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是什么?二者的关系怎样?(4分)
示例: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
【乙文参考译文】江宁的龙蟠里,苏州的邓尉山,杭州的西溪,都出产梅。有人说:“梅凭着弯曲的姿态被认为是美丽的,笔直了就没有风姿;凭着枝干倾斜被认为是美丽的,端正了就没有景致;凭着枝叶稀疏被认为是美丽的,茂密了就没有姿态。”本来就如此。(对于)这,文人画家在心里明白它的意思,却不便公开宣告,大声疾呼,用(这种标准)来约束天下的梅。又不能够来让天下种梅人砍掉笔直的枝干、除去繁密的枝条、锄掉端正的枝条,把枝干摧折、使梅花呈病态作为职业来谋求钱财。梅的枝干的倾斜、枝叶的疏朗、枝干的弯曲,又不是愚蠢的想谋取钱财的人凭借他们的智慧和力量能做到的。有的人把文人画士这隐藏在心中的特别嗜好明白地告诉卖梅的人,(使他们)砍掉端正的(枝干),培养倾斜的侧枝,除去繁密的(枝干),摧折它的嫩枝,锄掉笔直的(枝干),阻碍它的生机,用这样的方法来谋求大价钱,于是江苏、浙江的梅都成病态的了。文人画家造成的祸害严重到这个地步啊!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20—22题。(11分)
重修杜工部草堂记
杨廷和
成都草堂,唐杜工部旧居之地也。堂屡废矣,辄新之者,重其人也。今日之举,则巡抚都御史钟公蕃倡其议。既成,成都府同知吴君廷举以书与图来属予记之。
盖翘然而起,临于官道者为门。门之后为祠,祠后为书院。引水为流,桥其上,以通往来。于其前门焉,榜曰“浣花深处”。进于是,则草堂也。堂之左右,亦各为屋,缭以周垣。其东为池,引桥下之水注其中,菱莲交加,鱼鸟上下相乐也。名花时果,杂植垣内。其外则树以桤、柳,象子美之旧也。经始于弘治庚申之春,落成于其年之秋,财不费而功侈,民不劳而事集。
夫世称子美者,概以为诗人。愚以为诗道极于子美,而子美重于人者,不独诗也。唐文章之士千百人,而祠于后者,仅可指数。子美之草堂,人皆知之,是独以其诗哉?蜀自先秦以来,数千年间,通祭祀者才数人。若秦之李冰,汉之文翁、孔明,皆以功德流远。而子美徒以羁旅困穷之人,轩然与之并,是诚不独以其诗也。盖子美之为人,孝友忠信,大节俱备,读其诗,考其素履,一一可见。志其墓者,不过称之为文先生耳。於乎!此何足以知子美哉?不知于当时,而知于后世,一世之短,百世之长,子美之名若草堂,虽与天壤俱存可也。今日诸公之举,尊贤厉俗,其于风教岂曰小补之哉!
(选自《天启新修成都府志》卷四十三,有删节)
20.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2分)
A.以书与图来属予记之
属:同“嘱”,嘱托
B.临于官道者为门
临:靠近
C.夫世称子美者
称:称赞
D.轩然与之并
并:合并
【解析】并:并列,并称。
21.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1)其外则树以桤、柳,象子美之旧也。
(重修者)(在)墙外将桤树、柳树种上,仿照杜甫(居住时)的旧貌。
(2)唐文章之士千百人,而祠于后者,仅可指数。
唐代善作文章的文人有千百人,但在后世被祭祀的,仅有能用手指数出的几个人。
22.草堂屡废屡修,是因后世“重其人”,作者认为杜甫有哪些值得推重之处?并就其中作者强调的一点,举出一例初中所学的杜甫诗句加以说明。(5分)
示例:诗歌的卓越成就,孝友忠信的品节。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字里行间蕴含着对百姓疾苦的关心,为后世所传诵。
【参考译文】成都草堂,是唐代杜甫旧时居住的地方,草堂多次废弃,重新修建草堂,是看中杜甫为人。今日重修草堂,是巡抚都御史钟公蕃提议的。已经修建完毕,成都府的同知吴君廷举寄来书信和图,嘱托我写文章记录这件事。
那挺直而起的,靠近官道的是门。门后是祠堂,祠堂后是书院。引水成为溪流,水上有桥,凭借它来往于前门,提名为“浣花深处”。从这里进去就是草堂。草堂的左右两边,各是草屋,四周是围墙。东边是池塘,将桥下的水引入池塘中,菱和莲相交错而生,鱼儿飞鸟互相嬉戏玩乐。著名的花卉,当季的果树,在围墙内间隔种着。(重修者)在墙外将桤树柳树种上,仿照杜甫(居住时)的旧貌。从弘治庚申的春天开始,秋天修建完毕,钱财没有用多少,但是功劳很大,民众不受劳苦但事情做成功了。
世人称赞杜甫,多把他作为诗人,我认为诗道从杜甫开始达到顶峰,杜甫被人们敬重,不仅仅因为诗,唐代写文章的文人有千百人,但在后世被祭祀的,仅有能用手指数出(的几个人)。杜甫的草堂,人人皆知,难道仅仅因为他的诗吗?蜀地从先秦到现在,几千年间,被人们祭祀的才几人。像秦朝的李冰,汉朝的文翁、孔明,都因为功德而美名流传。但是,杜甫凭借羁旅穷困之人,和他们美名相称,实在不仅仅是凭借他的诗啊。杜甫的为人,忠孝、友善、诚信,具备高尚的节操,读他的诗,根据他朴实无华、清白自守的处事态度,一一可知。为其记录生平事迹的人,不过称他为文先生罢了。哎,这怎么能足够了解杜甫呢?杜甫不被当世人所了解,却被后世人所了解。一世很短,百世很长,杜甫的美名像草堂,即使和天地一起存在也是可以的。现在众公卿的行为,是在尊重贤人,激励世俗,这对风俗教化来说,怎么称之为小小的益处呢?
三、作文(50分)
23.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今年的疫情,让我们“享受”了一个超长的假期,也让我们有了一种别样的课堂体验。在这长达两个月的网课学习中,一定发生了许多与同学、老师、家人……有关的事,令你印象深刻。
请以《网课那些事儿》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内容自选,立意自定。②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写出真情实感。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⑤不少于600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