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回延安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回延安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19 09:35: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洪泉乡中学
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寒假预习测试
第2课 回延安
1.阅读下面语段,完成练习。
当年的革命英雄回延安,①“白羊肚( )手中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 )上还响着脚步声”,老乡们拿出“米酒油馍( )”盛情招待亲人。回想起“东山的méi( )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英雄感慨万千:②“树shāo( )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喜看延安今天“一盏盞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幻想自己“身长翅膀吧脚生云”,那样就可以“再回延安看母亲”。
(1)给加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肚( ) 畔( ) 馍( ) méi( ) shāo( )
(2)分别指出画线的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①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下列句子选词填空,正确的一项是( )
(1)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__________在心窝上。
(2)……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__________定宝塔山。
(3)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__________在亲人怀……
A.靠 抱 扑
B.贴 搂 靠
C.靠 绕 扎
D.贴 搂 扑
3.《回延安》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代诗人剧作家,创作过剧本__________。诗歌紧紧扣住延安,按照__________的内容抒发诗人对延安的特殊感情,诗歌格式上借鉴了__________爬山调的格式,两行一节,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起来,悠扬高亢。
4.默写。
(1)亲人见了亲人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满窑里围得不透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回延安看母亲!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红旗飘飘把手招。
(5)枣园的灯光照人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学习《回延安》这首诗后,班级拟开展一次以“继承前辈遗志,感受延安精神”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为了激发同学们的参与热情,请你为本次活动设计一条宣传标语。
(2)请仿照示例再设计两种活动形式。
活动形式一:开展“感受延安精神”诗歌朗诵会
活动形式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形式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于“继承前辈遗志,感受延安精神”,你有哪些感悟?请谈谈。
6.阅读《回延安》节选,回答下面问题。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
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
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
天南海北想着你……
(1)全诗采用的是______________的形式。
(2)这六小节主要写______________。
(3)理解下面的诗句。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4)“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采用__________表现手法,强调延安母亲和“我”之间_______的关系。
7.阅读课内语段,回答问题。
亲人见了亲人面,
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
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
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
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
长江大河起浪花。

十年来革命大发展,
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
(1)用简洁的文字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2)画线的诗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3)“争抢”,《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解释为“争着抢夺;争夺”,是一个中性词语,诗句中使用“争抢”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8.你的家乡在哪里?有什么样的民俗民风?请写一个片段向大家介绍一下你家乡的民俗民风。(200字左右)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1)dǔ pàn mó 糜 梢
(2)借代 比喻
解析:(1)“肚”是多音字,应据义定音。意为“腹部”,读dù;意为“用作食品的动物的胃”,读dǔ。“畔”和“衅”形近,注意区分。“糜”“摩”“靡”等字形近,不要误写。
(2)注意借代和借喻的区别。借代和借喻都是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不同之处在于:①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②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要求喻体和本体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辨析不清时可用替换法,能换成明喻者即借喻,否则为借代。
2.答案:D
解析:通读各句可知,三处横线上都应填动词,答题时注意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差别,结合语境做出选择。“贴”的动作更能表现诗人见到延安的一方土地时的激动,“靠”则表达不出这种情感。“搂”字写尽了诗人对延安的怀念之情,“抱”“绕”则相对平淡。“扑”以无声的动作传达迫切、强烈的感情,更为生动。
3.答案:贺敬之; 当; 《白毛女》; 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 陕北信天游
解析:背诵默写一定的文学常识。
4.答案:(1)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
(2)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3)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4)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5)延河滚滚喊“前进”
解析:本题为直接型默写,根据上下句的提示准确默写即可。本题
“畔”和“衅”形近,易误写,应特别注意。
5.答案:(1)追思革命前辈奋斗历史,感悟延安精神丰富内蕴。
(2)举办以“歌颂延安精神”为主题的征文比赛 举办以“牢记革命传统”为主题的报告会
(3)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困难很多,不仅要面对艰难的形势、困难的生活,甚至还要在党的事业与家庭、亲人乃至生命之间进行抉择。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因为怀揣着实现国家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理想,才能坚定信念,前赴后继,不计个人得失,在困难的环境下,依然义无反顾,投身于国家和人民的解放事业中。在今天这样优越的生活条件下,我们应该明白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更加努力、积极地工作、学习。
解析:(1)要围绕活动主题设计宣传标语。
(2)参考活动形式一,活动可以是征文比赛、主题报告会、合唱比赛等,只要符合主题,适合在初中学生中开展即可。
(3)可以阐释延安精神,围绕如何继承遗志,如何为国家、民族做出自己的贡献谈感悟。
6.答案:(1)陕北民歌“信天游”
(2)作者当年在延安的革命生活
(3)概括延安对“我”在生活上的抚育和思想上的培养。
(4)比兴 养育与被养育
解析:(1)本题为文化常识题。《叫延安》这首诗成功地借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表达革命的内容,诗的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
(2)本题为内容概括题。从“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这些句子中的事物和情景中可以看出,这是写作者当年在延安的革命生活。
(3)“糜子”和“谷”是山上的物产,这些粮食养活了“我”;“红旗”和“书”是“我”的精神寄托,代表着“我”当年在延安的革命斗争生活和学习生活。
(4)此句以比兴的手法,先说羊羔吃奶之事,借以引出“我”吃延安的小米饭长大成人之事,写出了延安母亲和“我”之间的养育与被养育的关系。
7.答案:(1)写与延安亲人欢聚的感人场面。
(2)神态描写。此处无声胜有声,表现出双方情感交融的热烈情景。
(3)写出了孩子们的天真活泼,显示了亲人团聚时的高兴心情。
解析:(1)从“见”“欢喜”“领进”“说不尽”等可以看出选段是写诗人和延安亲人欢聚的场面。
(2)神态专指脸部表情,“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属于神态描写。神态描写的作用有: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品格;②展示人物内心,活现人物,反映人物命运。
(3)“争抢”在感彩上偏中性,结合语境可知,争抢的人是“娃娃们”,他们争抢着拉住诗人的手,由此可想象出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看到诗人时十分高兴的情形。
8.答案:
我的故乡在浙江诸暨,那里是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山明水秀的故乡哺育出热情好客的故乡人。
客人——不管是远来的,还是同村的,一进门,主人就会立刻为你沏上一杯清茶,并拿出瓜果,坐下来和你亲切地叙谈。客人刚品了几口茶,一碗热气腾腾的点心就端了上来。清茶、瓜果、点心,这是乡亲们待客的“三部曲”,是历来遵循的风俗。当然,其中的道道儿还远不止这些。就拿第一杯茶来说吧,听父亲说,第一杯茶不能太满,主人必须用双手送到客人手里。喝了三四杯茶后,要主动为客人换茶叶。
为了表示热情,还可以在妇女和儿童的茶杯里放适量的白糖等。总之,只要你来做客,就一定能体会到什么叫“宾至如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