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洪泉乡中学
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寒假预习测试
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
1.结合语境,下面语段中字音、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piān)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夭,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 )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xiāo)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 )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A.翩 sù 销 zài
B.偏 shù 消 zǎi
C.翩 shù 消 zài
D.偏 sù 销 zǎi
2.对《大自然的语言》内容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称为物候学。
B.“年年如是,周雨复始”,点明了四季变化的自然现象是有规律的,起着承上启下作用。
C.第二段采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D.“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一句,运用拟人修辞方法,把大自然中的物候为农民操心的心情写得生动形象。
3.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B.通过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使我明白了加强物候观测的重要性。
C.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D.物候学研究的许多自然现象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4.请根据病因修改下列画线句子的语病。
①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展示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②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原理,③从而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①句词语搭配不当,修改意见:__________
②句用词不当,修改意见:__________
③句缺少句子成分,修改意见:__________
5.把下面的句子排列成一段连贯的话。(只排列序号)
①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②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④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⑤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恰当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为了更好地了解气象物候知识,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活动的参与者之一,你也一定乐在其中。
(1)【活动一:创意设计】请你为这次活动拟一个有创意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
(2)【活动二:搜集资料】某同学搜集到了唐代诗人李白的《塞下曲六首》(其一)一诗,并摘录了其中四句:“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联系从《大自然的语言》中学到的物候学知识,分析“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的原因。
(3)【活动三:专题探究】在这次活动过程中,李明发现,古诗文中有许多关于“雁”和“燕”的诗句,并且摘录了下来。请你帮李明解读出“雁”和“燕”在古诗词中各自的文化内涵。
①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②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韦应物《闻雁》
③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④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
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②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侯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③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④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髙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較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⑤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2)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结合选文内容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
8.阅读《大自然的语言》节选,完成问题。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l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说明的?
(2)自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结合选文内容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
(3)阅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一句中划线的“凡是”有什么表达作用?
②选文节选自《大自然的语言》,以“大自然的语言”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4)选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但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这是为什么?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翩”容易和形似字“偏”“编”“谝”等误用,“销”容易和“消”混用,应学会根据语境判断用字,根据形旁推断字义;字音题应注意多音字,学会据义定音。“载”,读zǎi,意为“年”“记载”“刊登”;读zài,意为“装载”“充满(道路)”“运输工具所装的东西”。“风雪载途”的“载”意思是“充满”,故选A。
2.答案:C
解析:“物候学”是一门学科;“年年如是,周而复始”没有起到承上启下作用;“杏花开”等属于自然现象,不是“自然为人类操心”。故选C。
3.答案:B
解析:成分残缺,缺主语,删去“通过”或“使”。
4.答案:把“展示”换成“包含”; 把“原理”换成“现象”; 在“从而”后加“了解”
解析:①“展示”和“知识”搭配不当,应把“展示”换成“包含”。②“桃花开”“燕子来”是自然现象,而不是自然原理,应把“原理”换成“现象”。③“从而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这句话缺少与“气候变化”和“影响”搭配的谓语。应在“从而”后加“了解”。
5.答案:③①④②⑤
解析:通读所给的句子,了解这些句子连在一起所表达的主要意思,然后根据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古代”“到了近代”排序。
6.答案:(1)(示例1)气象物候,你我齐学 (示例2)气象物候流行风
(2)从物候方面来讲,这是由于高下的差异。天山海拔高,气温自然偏低。
(3)秋天来临,北雁南飞。“雁”传递着秋天来临的讯息,寄托了人们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春暖大地,燕子回巢。“燕”是春的使者,常用来表达人们“惜春伤时”的情感。
解析:(1)本题考查拟写活动名称。活动的名称,要注意能突出内容,简洁并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此次活动以了解气象物候知识为主,所以可拟写为:气象物候,你我齐学。
(2)本题考查物候知识的积累。通过对《大自然的语言》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纬度、经度、高下和古今的差异四个方面。“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明显表现的是物候的高下差异,同一个地区,越往高处,气温越低。
(3)本题考查对古诗句的理解与物候现象的归纳能力。所给的句子①②句写“雁”,根据第①句中的“秋来”“雁去”,第②句中的“淮南秋雨夜”“雁来”,可以看出大雁是在秋天南飞,古人以它作为秋天到来的象征,“衡阳雁去无留意”也表现了古人以“雁”为乡愁的寄托物。
③④句写的都是春景,可以看出春天燕子快乐地活动,“燕”在古代便是春的象征,可给人带来春的快乐,也会让人产生时间易逝的伤感。
7.答案:(1)不能调换。这是按照“先主要后次要”的逻辑顺序来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
(2)因为高下的差异会影响到物候的变化。(或“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解析:(1)本题考查说明顺序。常用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作者把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清晰。所以不能调换顺序。
(2)本题为阅读能力分析题。因为温度会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所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的温度低,延迟了花开的时间。可运用选文中第④段“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的知识来解释原因。
8.答案:(1)说明对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2)因为高下的差异会影响到物候的变化。(或“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3)①“凡是”表示范围,说明无一例外,只要是近海的地方,冬天就一定比同纬度的内陆温和.春天寒冷。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②“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形象化的手法,以此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人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或答: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物候现象比喻为“大自然的语言”,显得新颖别致,引人人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4)举例多少应按需要而定。关于近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地以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如果只举一个例子,读者会以为有偶然性,举两个例子,更具说服力,读者就确信无疑了。
解析:(1)一般情况下,说明对象会在题目或第一段提出。根据本文第一段“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可知说明对象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常用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本文介绍了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主到次的顺序排列的,属于逻辑顺序。
(2)诗句中的"人间”指平原地区,“山寺”指山区,所以符合第四段的说明内容“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3)①本题考查说明语言。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要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以及去掉该字之后的意思变化,最后点明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答题模式为:先表明观点,然后指出词语的含义,并指明其作用(限定、强调、表示程度、否定、推测等)接着分析删去后有什么不同,进而明确这个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②“大自然的语言”把“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已经表明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这种修辞作用就是生动形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4)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的好处是具体真实,因为这些物候现象知识比较专业,不是人们熟知的知识,所以用多一些的例子,更有说服力,可以使人们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