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2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4.1.2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ppt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5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1-12-01 19:04: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九年级 上册
一 、教材分析
二、教学目标
三、重点难点
四、教法学法
五、教学手段
六、教学程序
七、板书设计
本课是在学习了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既是对前面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又是本章重点内容——切线的性质和判定的预备知识,还为后面的《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作铺垫的一节课,在今后的解题及几何证明中,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课程标准对本节要求如下: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的概念及其特征,通过概念教学培养学生用运动的观点考察问题的思维方法,通过数量特征与例题的教学培养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和转化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四章第二节《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本节分三个课时,本课是第一课时。
一 、教材分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知道直线和圆相交、相切、相离的定义。能根据定义来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b、根据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揭示直线和圆的位置。
(2)能力目标:
使学生能灵活运用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的性质与判定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实际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把实际的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 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是重点。
难点: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的性质与判定的应用。
解决重点的方法主要是:观察图片,动手操作。
突破难点的方法主要是:类比,猜想,验证,归纳。
四、教法学法
教法上主要采用了归纳、演绎、类比的思想方法。学法上让学生通过观察、类比、猜想、验证,最后得出结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五、教学手段
一方面,多媒体辅助教学,设计了一轮红日从海平面升起,移动钥匙环两个动画,使学生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例子中感受到数学的模型,能够想象并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认识并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
本课选择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结合进行设计。
另一方面,传统的教学方式,黑板加粉笔,教师的示范,方便学生的模仿,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六、教学程序
(一)知识回顾作铺垫
(二)创设情境导课题
(三)探索研究授新课
(四)巩固练习深理解
(五)总结提高成方法
(六)布置作业查不足
(一)知识回顾
从复习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及它们的数量关系入手,既复习了前一节学过的内容,又为本课内容的深化作了一个铺垫。
(二)创设情境
1、通过演示一轮红日从海平面升起的图片,让学生观察直线和圆有几种位置关系,先给学生一个看得见的形象生动实例。
2、(活动一)再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在纸上画一条直线,并移动钥匙环,画出直线与圆的不同位置关系,由此观察图形,尝试归纳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从而导入新课。
(活动二)
(三)讲授新课
1、教师用PPT动态演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从直线和圆的公共点的个数,和学生一起归
纳出直线和圆的位置有三种,自然生成相交、相切、相离的定义。
1、教师用PPT动态演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从直线和圆的公共点的个数,和学生一起归
纳出直线和圆的位置有三种,自然生成相交、相切、相离的定义。
(1)
(2)
1、教师用PPT动态演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从直线和圆的公共点的个数,和学生一起归
纳出直线和圆的位置有三种,自然生成相交、相切、相离的定义。
(1)
(2)
(3)
1、教师用PPT动态演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从直线和圆的公共点的个数,和学生一起归
纳出直线和圆的位置有三种,自然生成相交、相切、相离的定义。
(1)
(2)
(3)
1、教师用PPT动态演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从直线和圆的公共点的个数,和学生一起归
纳出直线和圆的位置有三种,自然生成相交、相切、相离的定义。
·
·
·
直线和圆有两个公共点,这时我们说直线和圆相交,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割线 如图3
直线和圆有一个公共点,这时我们说直线和圆相切,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切线,这个点叫做切点 如图2
直线和圆没有公共点,这时我们说直线和圆相离.如图1
图1
图3
A
l
l
l
A
B
这样就突破了教学的重点。
d
r
相离
A
d
r
相切
H
.D
.O
r
d
相交
.
C
.O
B
.
E
. F
O
1、直线与圆相离
2、直线与圆相切
3、直线与圆相交
d>r
d=r
d这样就突破了难点!
2、通过类比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及它们的数量关系,鼓励学生进行猜想验证(用定义或测量的方法),从而得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定理及判定方法。
3、学以致用。让学生完成课本94面练习1、2两题,加深学生对从公共点个数和从 圆心距与半径的数量关系两个方面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的认识和理解。
C
A
B
4、出示例题
1、例1 : 在Rt△ABC中,∠C=90°,AC=3cm,
BC= 4cm,以C为圆心,r为半径的圆与AB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为什么?
(1)r=2cm; (2)r=2.4cm; (3)r=3cm
(四)巩固练习深理解
2、灵活运用。设计如下练习。
(1) 设⊙O的半径为r,直线a上一点到圆心的距离为d,若d=r,则直线a与⊙O的位置关系是( )
(A)相交 (B)相切 (C)相离
(D)相切或相交
(2)已知圆的半径等于3,直线l与圆没有交点,则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的取值范围是(     ) .
(3)直线l与半径为r的⊙O相交,且点O到直线l的距离为10,则r的取值范围是(      ) .
(4) 已知⊙A的直径为6,点A的坐标为
(-3,-4),则X轴与⊙A的位置关系是_____, Y轴与⊙A的位置关系是______。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的运用。
转换情景,考察学生的应用能力。
先由学生谈谈学习本课的收获,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归纳问题的能力,再由教师归纳,用多媒体打出表格。
(1)判定直线 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方法有____种
①根据定义,由__________________的个数来判断;
 ②根据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来判断。
(五)总结提高成方法
(2)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直线与圆的
位置关系 相交 相切 相离
图 形
公共点个数
公共点名称
直线名称
圆心到直线距离d与半径r的关系
2 个
交点
割线
1 个
切点
切线
d < r
d = r
d > r
没有
布置作业:101页习题24.2 第2题。检查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学习情况。
(六)布置作业查不足
七、板书设计:
课题: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例题分析和解答 练习


(一)复习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练习

1、相交、相切、相离的定义。
2、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定理。
3、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
练习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