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探界者”钟扬》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4.3《“探界者”钟扬》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19 10:33: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上册第二单元 4.3“探界者”钟扬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收敛(liǎn)  奇葩(bā)  原核(hé)  拟南芥(jiè)
B. 调侃(kǎn) 撰写(zhuàn) 奠定(jiàn) 脑溢血(yì)
C.悲怆(càng) 婉拒(wǎn) 担当(dāng) 毛坯房(pēi)
D.跌宕(dàng) 戛然(jiá ) 屋脊(jǐ) 超负荷(hè)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惦念??? ???凭空?? ??????戈壁摊?????? 戛然而止
B、赍发?? ?? ?痉挛??? ?????唱双簧??? ???鼎鼎大名
C、玳瑁??? ???迤逦? ???????饴拳道?? ????雷厉风行
D、讫今??? ???籼米?? ??????乌篷船 ?????量身定制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而灾难,却让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戛然而止。
B.在警方雷厉风行地扫荡之下,许多不法行业销声匿迹。
C.这部电视剧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D.这篇文章五大三粗,故事情节漏洞百出,病句连篇,不可能发表。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秦汉魏石刻书法艺术展增进了中日两国书法艺术家的友好往来,推动两国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
B.在复旦大学任教17年,他培养了80多位研究生。他的生物信息学课,是生科院最受欢迎的课,我的学生都选了他的课。
C.从3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正式挂牌算起,截至4月11日,已有11个国务院组成部门、机构和单位正式挂牌亮相,迎接新身份。
D.钟扬对职务和名利总是看得很轻,考虑的更多的是社会,是国家,不仅关注的是当下,还有长远的未来。
5.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语句,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________到那时,不知会完成多少人的梦想。”对于生命的意义,钟扬这样说。
①因为我的学生会将科学探索之路延续下去
②也许会在几百年后的某一天生根发芽
③任何生命都有结束的一天
④而我们采集的种子
⑤但我毫不畏惧
A.③⑤④②① B.③⑤①④② C.④②③⑤① D.①③⑤④②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近些年来,许多报刊杂志纷纷刊登了有关吃人植物的报道,而且世界上还有许多关于吃人植物的传说。因此一些人相信, ① 。大多数植物学家认为,有些植物的根、茎、叶在特殊的环境中,虽然有可能发生变态,但无论如何也不会发展到会抓人、会吃人的程度,因此他们认为: ② 。但也有少数科学家认为,虽然目前还没有足够证据说明吃人植物的存在, ③ 。
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为了规避种子遗传之间的杂交问题,钟扬每走50公里,才能采一个样;一个地方的两棵取样植物,至少相隔20米;一个物种,需要5 000个优质的种子。夜以继日,殚精竭虑,一个夏天,他和学生们能采500个样。
如今,这些种子被精心保存在零下20摄氏度、湿度15%的冷库中,仿佛坐上了一艘驶向未来的时空飞船,将在80年到120年后,为那时的人们绽放生机。16年来,钟扬和学生们走过了青藏高原的山山水水,艰苦跋涉50多万公里,累计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 000多万颗种子,近西藏植物的1/5。
这些年,除了为国家收集植物种子,钟扬倾注了巨大心血培育最心爱的“种子”——学生。
初始援藏,钟扬想为青藏高原盘点植物“家底”。漫长科考道路上,他慢慢意识到,这片神奇土地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位生物学家,更需要一位教育工作者,“将科学研究的种子播撒在藏族学生心中,也许会对未来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16年艰苦磨砺,钟扬帮助西藏大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申请到西藏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第一个理学博士点,为藏族培养了第一位植物学博士,带领西藏大学生态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不仅填补了西藏高等教育的空白,更将西藏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成功推向世界。
2017年9月25日凌晨5时许,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在为民族地区干部授课途中,钟扬遭遇车祸,生命定格在了53岁。
钟扬的骨灰被他的学生庄严地撒入奔腾不息的雅鲁藏布江,奔腾不息的浪花会将他的骨灰送到青藏高原的每个角落,成为祖国山河的一部分,而他,永远也不会与这片深爱的土地分离。
(有删改)
材料二
在上海自然博物馆,近500块中英文展板上的文字都经他反复斟酌。上海自然博物馆图文项目负责人鲍其泂说,当初找到钟扬,没敢奢望他会接下这个要求高但回报少、时间紧却周期长的“烫手山芋”。没想到他二话不说就揽下了。每条不到200字的文稿,涉及天文、地质、生物、人文等学科,文字要求兼顾准确性、前沿性和可读性,通常一天只能讨论十几块图文。钟扬常和他们一字一句斟酌,他的50岁生日就是在自然博物馆的讨论会中度过的。
(颜维琦《钟扬,用一生书写种子的故事》)
材料三
红树是一种适应海岸生活的植物,以往最北存活在浙江温州。一次钟扬提出,现在气温变暖了,也许上海也能种活。这是前人不曾有过的设想。上海的海岸线很脆弱,如果有红树,对于生态保护将大有裨益。钟扬在南汇投入了这项尝试。从小苗长大需要50年,成为红树林则要100年甚至更久,种树者自然看不到这一幕。但钟扬说,这是我献给未来上海的礼物。
(董少校《复旦钟扬:不忘初心追梦人》)
材料四
世界范围的种质资源赛在发达国家一直不见硝烟地进行着,耗资8 000万英镑的英国邱园“千年种子库合作计划”就旨在以技术输出的方式纳入各国的种质资源,并计划在2020年收集到全世界25%的植物物种。
(王丹阳《青藏高原上的“种子方舟”》)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钟扬带领学生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 000多万颗种子,为中国植物种子库丰富了种质资源。
B.在西藏大学,钟扬开创了全新的生态学科,培育了科研人才,将生物多样性研究推向世界。
C.钟扬积极参与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建设,斟酌、讨论中英文展板上的图文,耗费了大量心力。
D.钟扬为保护上海脆弱海岸线而创造性地尝试种植的红树,是他希望献给未来上海的礼物。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钟扬收集种子,为祖国守护植物基因宝库,为人类建造种子的“诺亚方舟”,其意义不在当下,而在未来。
B.过去中国缺乏种子资源保护意识,在植物学研究中缺失话语权,这坚定了钟扬为国家收集种子的决心。
C.青藏高原是植物学研究的空白地带,地理环境恶劣,科考道路艰辛,因此钟扬着力培植当地科研力量。
D.钟扬一生矢志报国,他去世后,学生们遵照他的愿望将其骨灰撒入雅鲁藏布江,让他与深爱的土地相融。
9.作为科学家,钟扬身上体现了哪些科学精神?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樊锦诗:敦煌的女儿
雷媛
1962年,24岁的樊锦诗第一次到敦煌,这位正在北京大学读书的女大学生受到了大震撼。莫高窟太美,壁画雕塑,无不精美,学考古的她深知它的珍贵。
她与彭金章在毕业分配时约定,自己在敦煌“玩”三年,把壁画、彩塑看个遍,就奔向武汉,两人成家。期限到了,彭金章没见着人影,就赶往敦煌。看到朝思暮想的恋人,彭金章傻眼了:“变土了,哪像在北京读书时候的样子。”他们一起看洞窟,彭金章再次傻眼了:“太震撼了!”但他没有留下来的打算。自此,两人过着牛郎织女般的生活。直到1986年,由甘肃省委、省政府出面,把已经在武汉大学工作了23年的彭金章调到敦煌研究院。在结婚21年后,他们一家终子在敦煌团聚了。
1979年,敦煌对外开放。世界各地来参观的人越来越多,莫高窟的名气越来越大。但到了旅游旺季,因游客超载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湿气等对洞窟壁画造成的损害难以估量。樊锦诗的心抽紧了,“真担心有一天从梦里醒来,莫高窟不见了。”
20世纪80年代,敦煌石窟的保护工作已经从50年代的看守式保护和抢救式保护阶段进入了科学保护的新时期。到1998年樊锦诗出任敦煌研究院院长时,如何破解保护与利用的矛盾,实现敦煌遗产永久保存,成为她日夜思考的问题。
2003年,樊锦诗提出了“数字敦煌”的概念。为什么要提?她的回答很明确:“游客越来越多,直觉就是高得不得了。不让看不行,看坏了也不行,当时院里正在搞数字化,这给了我一个启发,能不能让游客在洞外面看?后来明白了,以当时的技术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数字敦煌”的概念一提出就引起了很大的争论,质疑声不绝于耳。“那时候我真的很孤立。”为了让大家理解自己的想法,樊锦诗逢人就说“数字敦煌”,一说就是一两个钟头。
对计算机并不熟悉的樊锦诗,开始着手大量资料的查阅。樊锦诗抓住一切机会向同行请教,哪怕一个数字、一个细节也会刨根问底。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的积累与眼界的开阔,更加坚定了她“让科技引领和支撑莫高窟保护”的理念。
“数字敦煌”的进度是慢工出细活,一幅壁画要用轨道固定相机拍摄,一面墙可能要几千张照片才能拼起来,一个洞窟要做一份档案,492个洞窟就要做492份档案。事实上每个洞窟的档案照片,最少要保证有窟形、窟顶和四壁各一张,才能算得上一个洞窟最起码的照片全面记录。如此算来,莫高窟最少要有3000张洞窟档案照片。
在樊锦诗的积极努力和支持下,《濒危珍贵文物信息的计算机存贮与再现系统研究》《曙光天演Power PC工作站在文物保护工作中的应用研究》《多媒体与智能技术集成与艺术复原》等数字化项目相继完成,敦煌壁画数字化存贮与再现技术水平持续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成果。2003年,在她的策划与提议下,建设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的建议,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2014年8月1日,敦煌莫高富前的金色建筑像流动的沙丘在大漠戈壁上缓缓隆起——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正式运行。
在同行眼里,樊锦诗还是一名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的敦煌学者。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樊锦诗的带领下,敦煌研究院全体科研人员在石窟考古、佛教美术、文献研究等很多领城都取得了新成果,敦煌研完院已经成为国际敦煌学研究的最大实体研究院,“敦煌在中国,敦煌学研究在国外”的历史已不复存在。她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完成了敢煌莫高窟北朝、隋、唐代前期和中期洞窟的分期断代,揭示了各个时期洞窟发展演变的规律和时代特征,先后撰写了《莫高窟北朝洞窟分期》《莫高窟隋代洞窟分期》等论文。这些敦煌石窟分期排年的学术成果,不仅确定了洞窟本身的时代,而且为敦煌石窟的各项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她主持的《敦煌石窟考古全集》第一卷的出版,将敦煌石窟考古带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著名国学大师、香港大学教授饶宗颐先生称此报告“既真且确,精致绝伦,敦煌学又进一境,佩服之至。
(有删改)
10.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樊锦诗的恋人彭金章来到敦煌,两次的“傻眼”,从侧面反映和揭示了樊锦诗坚守莫高窟的工作艰辛和选择理由。
B. 游客的发展与莫高窟的保护产生了新矛盾,樊锦诗提出“让游客在洞外面看”的数字化工程因引起争论和质疑而无法实现。
C. 樊锦诗虽然不大了解计算机,但对“数字敦煌”概念很敏锐。在亲身参与和虚心求教中,她对保护莫高窟的科技力量更有信心。
D. 樊锦诗不仅是敦煌莫高窟的管理者,还是研究者。通过团队合作、论文发表和资料编纂,敦煌学研究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11. 传记写作要求具有真实性,本文是怎样体现这一特点的?请简要分析。
12. 为什么说樊锦诗是“敦煌的女儿”?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D 2.B 3.D 4. B5.B
6.【答案】①世界上的确存在吃人的植物;②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吃人植物;③但是也不应该武断地加以彻底否定。
阅读
7.B
8.B
9.【答案】①着眼未来的创新精神;②严守规程的谨严精神;③填补空白的探索精神;④不畏艰辛的实干精神。
10. B
11. ①用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突出了传记的真实性。②使用传主的原话直接表现传主的经历和内心世界,更直接表现传主的性格。③艺术加工符合人物性格及事物发展的逻辑。④传记内容符合特定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
12. 因为樊锦诗为敦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①?樊锦诗担任敦煌研究院院长,一生致力于敦煌文物保护,让敦煌遗产保护翻开了新篇章。
②?她是一名卓越的敦煌学者,在她的带领下,敦煌学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敦煌石窟考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敦煌学又进一境,在国际上弘扬了敦煌学。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