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阅读专练(4)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其一)
杨万里①
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
万物皆春人独老,一年过社燕方回。
似青似白天浓淡,欲堕还飞絮往来。
无那②风光餐不得,遣诗招入翠琼杯。
【注】①杨万里,江西吉水人,做此诗时他正离家宦游,在广州任内。②无那:
无奈。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锦绣堆"形容海棠花团锦簇,如堆锦织绣。这一片繁花似锦的美丽景象并非眼前的实景,为虚写。
B.诗中写"梦入",是诗人实写看到今日春风和煦,春暖花开,感觉恍若梦境。
C.诗人从春日海棠开花、万物春回,联想到自己老了,生机勃勃的春景与人的衰飒老气形成了对比。
D."万物皆春"明点"春","一年过社"说的是春社,暗点"春"。海棠花开、燕子飞回,使人感到花也春,鸟也春。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早蝉
白居易
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
注: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年),写作于《琵琶行》次年,白居易时任江州司马。
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分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六月初七日",言语浅白,乍看不觉有何诗意,实则含有作者听到早蝉先秋鸣叫时内心的震动与惊悸。
B.时值夏季,让作者意外的是,竟然在江边听到蝉鸣之声,这连绵不断的蝉声,引发了作者的悲慨之情。
C."西风"即秋风。古时人常习惯于将春夏秋冬四季之风,分别以东风、南风、西风、北风称之。西风未起意即还没有到秋天。
D."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东掖",宫中东侧的旁门。唐时为门下省的代称,亦称左掖,与称右掖的中书省对称。此联表现作者不无对昔日在宫城槐下听蝉的美好回忆。
2.诗人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春江夕望
卢纶
洞庭芳草遍,楚客莫思归。
经难人空老,逄春雁归飞。
东西兄弟远,存没友朋稀。
独立还垂泪,天南一布衣。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上句,使用"芳草"这一意象,着一"遍"字,既写出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景况,又紧扣题目。
B.首联下句的"莫思归"体现了作者面对春景喜出望外的情感,"楚客"一词含有对居住楚地的满意之情。
C.颔联中"经难人空老"一句不仅高度概括了诗人坎坷的人生经历,而且有对年华逝去但一事无成的感叹。
D.颈联中的"远"字既写出了兄弟在空间上相隔遥远的现实,也透露出因距离遥远而难叙兄弟情的哀伤。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途中见杏花
[唐]吴融
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帝乡:长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途中见杏花”,点明了诗人是在离开长安的辗转途中看到杏花开放而写的诗作。
B.“长得看来犹有恨”中的“恨”是指花开易落、美景易逝,人们难以长守着鲜花观赏。
C.颈联通过对“林、莺、春、蝶”的描写,突出了景色“早”“繁”“寒”“香”的特点。
D.全诗综合运用了多种技巧: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取得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2)首句后被叶绍翁化成“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两诗中的“一枝红杏出墙头/一枝红杏出墙来”的表达作用有何不同?请赏析。
(3)尾联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①。
往日崎岖还记否?
路长人困蹇驴②嘶。
【注】①据苏辙原诗自注:“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老僧奉闲之壁。”②蹇驴:跛脚的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从人生这一大问题着眼,但不空洞,有发人深省、引人入胜的效果。
B.前两联使用设问、比喻等手法,形象生动,给人一气贯通之感。
C.颈联写到了死去的老僧和坏壁上的旧题,意在表达作者对他们的怀念。
D.前四句理趣十足,意境恣逸,后四句于朴素的叙事中,抒发了诗人的感慨。
2.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谈谈这首诗给你怎样的启示。
六、阅读下面的清词,完成问题。
菩萨蛮
纳兰性德
春云吹散湘帘雨①,絮黏蝴蝶飞还住。人在玉楼中,楼高四面风。
柳烟丝一把,瞑色笼鸳瓦②。休近小阑干,夕阳无限山。
【注】①湘帘:用湘妃竹编制的帘子。②鸳瓦:即鸳鸯瓦,上刻有鸳鸯,故称。唐白居易《长恨歌》:“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词开头写春日傍晚,雨收云散,飞絮粘在蝴蝶的翅膀上,使它欲飞还住,渲染出幽婉凄迷的氛围。
B.“人在”两句,写主人公独立高楼之上,感受到从四面八方吹来的和煦春风,写出登楼赏春的雅兴。
C.“柳烟”两句,进一步写出杨柳青青,如烟似雾,暮色冥冥,烟笼鸳瓦,都如愁绪笼罩在楼中人心头。
D.这首词写景细腻生动,抒情含蓄委婉,末句以景语作结,不直接道破,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
2.这首词结尾为什么要说“休近小阑干”?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看法。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①
有洞庭青草②,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③共影,表里俱澄澈。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④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注]①张孝祥: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张孝祥于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知静江府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次年因谗落职,由桂林北归,途经岳阳,故有《过洞庭》之作。②青草:湖名,是和洞庭相连的另一个湖。③明河:银河。④岭表:指从五岭至海南之间的广东、广西地域,即岭南地区。岭表经年,指词人在广南西路任经略安抚使的时期。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草无色、秋水无波,画面的空灵使中天的一轮皓月、湖上的一叶扁舟分外突出。
B.“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的景与“孤光自照,肝相皆冰雪”的情交相呼应,交相融合。
C.词人独以一颗心面对浩瀚水天,欣然领受大自然的慰藉,自信胸怀坦荡,无惧两鬓已斑、前途坎坷。
D.这首词,景中见情,笔势雄奇,境界空阔,风格柔美细腻,有婉约之词风。
2.苏轼《赤壁赋》中有这样的句子:“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本词和这一段苏文都描写了月下水上的美景,但寄寓的思想情感不完全相同。请结合相关内容分析其中思想感情的异同。
八、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点绛唇
李祁
楼下清歌,水流歌断春风暮。梦云烟树。依约江南路。
碧水黄沙,梦到寻梅处。花无数。问花无语。明月随人去。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前两句写一曲清歌在春风吹拂的暮霭中结束了,“清”字为全词奠定了感情基调。
B.“梦云烟树。依约江南路”描绘了飘忽迷离的梦境,营造出一种素淡朦胧的意境。
C.上片前两句写眼前景色,以景传情;下片全写梦境,寄情于梦。全词抒情委婉,饶有韵致。
D.作者以行云流水般的笔调,从闻歌入笔,转写梦境,把怀人念远的感情表现得深刻入微。
2.结合下片内容,简要分析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过程。
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丰乐亭小饮
欧阳修
造化无情不择物,春色亦到深山中。
山桃溪杏少意思,自趁时节开春风。
看花游女不知丑,古妆野态争花红。
人生行乐在勉强,有酒莫负琉璃钟。
主人勿笑花与女,嗟尔自是花前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到丰乐亭游玩,感叹自然的公平无欺,在深山之中也有烂漫春光。
B.虽然山桃溪杏缺少情韵,但它们也能够绽蕾吐芳,在春风中自得其乐。
C.五六句描绘的正是花开时节,京都少女无忧无虑出行赏花游乐的情趣。
D.这首记游诗写景兼抒情,立意新颖,表达平易流畅,情感真挚而深厚。
2.诗的最后两句有什么含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送萧处士游黔南
白居易
能文好饮老萧郎,身似浮云鬓似霜。
生计抛来诗是业,家园忘却酒为乡。
江从巴峡初成字,猿过巫阳始断肠。
不醉黔中争去得?磨围山月正苍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身似浮云医似霜”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为萧处士勾勒出幅肖像面。
B.颔联表明,萧处士淡视名利性情豁达他把诗、酒视为生命的一部分,
C.颈联通过写景,交代了萧处士的行程,也表明萧处士急于踏上旅途。
D.诗歌前两联者意刻画人物,后两联侧重于写最抒情,全诗层次清晰。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南湖早春①
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鸸②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①南湖:鄱阳湖分南湖、北湖,自星子县、甕子口以南称南湖。元和十年﹙815年﹚夏,宰相武元衡被人谋杀,忠直的白居易愤而上疏,请求朝廷缉捕凶手,被诬为越职言事,于是年秋被远贬江州。②鸸:一种鸟。
1.诗人描写了什么样的早春画面?请简要分析。
2.诗人表达思想情感时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
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答案以及解析
七、答案:1.D;
2.①相同:二人均驾一叶扁舟在阔大的水面上畅游,都有自由飘逸之感,均沉醉于白然美景之中。②不同点:虽同处于贬滴后,但张词用“表里俱渣澈”“肝胆皆冰雪”.表达了对表里如一的品格的自信;而苏文用“冯虚御风”羽化登仙”,更多地表达了遗出独立、超然物外的思想。
解析:应该是风格壮美,有豪放词风。
八、答案:1.C
2.
①由“碧水黄沙”到“寻梅处”,水中陆上到处寻觅,写寻找之苦;②看见“花无数”,燃起希望,心生喜悦;③“问花无语”,得不到回应,心生帐然;④“明月随人去”,梦醒后,对月怀人,心生悲凉。
解析:
1.C项,“下片全写梦境”错,“明月随人去”是梦醒之景,梦中寻觅无着,不禁怅然若失,愁绪茫茫,不知所之,梦醒转见明月,也好像已随那人远去,而失去了它那固有的光辉。
九、答案:1.C;
2.诗的最后两句是说,山头溪畔,桃花和杏花正在开放,还有穿着朴素的乡村少女们,无忧无虑地在花下嬉戏打闹,主人你也不必取笑她们,你也只是一个正在赏花的白发老翁。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热爱生命、享受生活的观念。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京都少女无忧无虑出行赏花游乐的情趣”错误,不是“京都少女”而是“乡村少女”。故选C。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和赏析思想感情的能力。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诗的最后两句有什么含意”,回答诗歌含意的题目一般要回答上手法,一般答题模式是用什么手法描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主人勿笑花与女,嗟尔自是花前翁”主人公请不要哂笑山花和村女,可叹你已是花前老翁年迈衰残。结合全诗来看,在对丰乐亭春景的描绘中,作者说山桃溪杏比不上洛阳牡丹的称艳,山村野女自然也不及汴梁城中闺秀的娇媚,但是她们并没有因此而有丝毫感伤,同样乐其所乐。万物生长,其环境有异,美丑不一,但是生命本身都值得赞美、值得欣赏。“人生行乐在勉强,有酒莫负琉璃钟”
表达了诗人及时行乐的旷达和热爱生命、享受生活的观念。
十、答案:1.C
2.前一句写黔南环境恶劣,不喝醉怎么敢前往,表达了诗人对萧处士前往黔南的担忧,也表达了诗人对萧处士的依依不舍之情。第二句描写月色苍茫之景,营造岀凄凉的意境,衬托了诗人内心离愁之深。
解析:1.“表明萧处士急于踏上旅途”理解错误。颈联表达了诗人的离愁别绪和对萧处士的依依不舍之情,不能表明萧处士急于踏上旅途。
十一、答案:1.①首联写风云变色,雨后初晴,阳光返照,大地回暖。②颔联写红花遍野,山杏初绽,湖面铺绿,水苹生长。③颈联写雨后白雁的翅膀仍显得很沉重,笨口拙舌的黄鸸的叫声不成样子。④尾联总写江南景色之“好”。⑤诗歌描绘了一幅南湖早春霁后花鸟图。
2.①首联动静结合,②并以“风”、“云”和“晴”象征政治风波刚刚过去,
③
“断”一语双关,暗示作者被贬的肝肠寸断。④颔联“红”借代红花,“绿”借代水苹的绿叶。⑤颈联“白”、“黄”色彩对比鲜明,⑥视觉与听觉相结合,⑦并以“白雁”、“
黄鸸”自比,“重”写心情之沉重,⑧“语未成”写自己受打击后的噤若寒蝉。⑨尾联以乐景写哀情,形成反衬。⑩最后以“衰病”渲染惆怅之情,并直抒胸臆写心情的低落。
解析:译文:
春风吹散云雾,骤雨初歇,天气刚刚放晴,阳光重新照在湖面上温暖又明快。
漫山遍野的山杏,碎红点点;新生的绿苹,整整齐齐铺满了水面。
白雁身上雨水未干翅膀沉重,只得低空飞行;黄鹂的舌头也颇有些生涩,不听使唤。
不是说江南的春天不好,而是渐渐的体弱多病我的兴致也减少了。
十二、答案:1.BE;
2.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
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
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的能力。B项,古代行军时士卒口中衔着枚(一种器具),以防喧哗。诗歌的第三句用“衔枚”来形容考生肃静的状态,不是写考生的奋勇争先。E项,诗歌的尾联是作者自谦的话,表现了他对同僚的谆谆嘱托,不是说作者自己就是体弱多病。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的能力。回答问题可以从诗歌描写的内容和使用的手法入手分析。这句诗可以拆分为“下笔”“春蚕食叶声”两部分,思考两者的联系可知,诗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春蚕食叶声”来比喻考生下笔写字的声音,以此表现作者的喜悦之情;作者用“春蚕食叶声”来反衬考场的安静,是动中见静的方法。
答案以及解析
一、答案:1.B;
2.①故园之思(怀乡之情)。写故园海棠花开、眼前燕回絮飞的美好春色,寓情于景,抒发思乡之情;②爱春、惜春之情。春光明媚,诗人爱之欲餐,抒写爱惜春天之意;③年华老去,愁对春光的孤寂之情。诗人在春光中孤独地老去,抒发枉抛光阴之叹。
解析:B项,“是诗人实写看到今日……感觉恍若梦境”说法错误,“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诗句中是诗人真的梦见了家乡的海棠,抑或诗人假托梦境表达思念之情,并非见眼前之景感觉恍若梦境,“海棠开”并非眼前所见之景。
二、答案:1.B;
2.①年事渐高的感伤之情。听到蝉鸣之声,作者就想到自己鬓色渐衰,大有岁月催人老的感伤。②困居异乡的思乡之情。蝉鸣之声触动了作者对故园的思念之情。③被贬离朝的愁闷之情。往昔在东掖槐花之下听蝉,今朝却是在浔阳僻处听蝉,今昔对比,失意无限。
解析:1.B项,“连绵不断的蝉声”的表述有误,原文为“薄暮两三声”,意思是“只是薄暮时分有三两声而已”。故选B。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中,一个“催”字,一个“动”字突出了诗人此时已经逐渐感到自己的年龄增大,有一种岁月催人老的感伤,同时也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思乡情怀。“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其中的“湓城”可以让我们想起《琵琶行》中“送客湓浦口”“住近湓江地低湿”可知诗人此时是被贬而且身处比较僻远恶劣的环境,进而可以概括出失意潦倒之情。
三、答案:1.B;
2.①羁旅思乡之情,首联说春天已到洞庭,自己可不要想家。口中说“莫思归”,实际上诗人归心正切。②时光流逝,功业无成之叹:颔联写到战乱中诗人的不幸遭遇,因乱世而无法建立功业,人却白白老去,与尾联的“布衣”相呼应。③孤独寂寞之情:最后两联写兄弟与我距离遥远,朋友散亡,诗人独立于天地间,伤心垂泪。
解析:没有喜出望外,是想要劝慰自己不要思归,却无法做到,“楚客”也流露出思乡而无法归去的无奈。
四、答案:(1)C
(2)吴诗借此美景是为了反衬心中的惆怅之情,叶诗借此渲染春天景色的繁闹。
(3)当年,春天的长安千万树红杏盛开,那迷蒙的烟霞,弥漫着神州大地,景象旖旎。表达了诗人飘零的遭际之悲和对长安的思念愁情。寄情于景,笔法委婉细腻,富有厚重的韵味。
解析:(1)C项,没有“繁”这一特点,从全句看,是“林空、色暝、春浅、香寒”,展现的是幽静、寂寥的景象,并未写繁闹的一面。故选C。
五、答案:1.C;
2.道理:人生充满偶然性,有着太多的不可知,许多事情发生了,留下了印迹,但很快又不复存在。启示:虽然人生有着不可知性,但不应该放弃努力,而应鞭策自己奋发向前。
解析:僧死壁坏是雪泥指爪的具体化,并不是表达作者对他们的怀念。
六、答案:1.B
2.①“休近小阑干”,是因为凭栏远望看到夕阳下绵延不尽的远山,会引起怀念远人的愁思,而思念的人更在远山之外,望也望不到,只能引起内心的不尽伤悲罢了。②上文写人在玉楼、双飞蝴蝶、陌头杨柳楼上鸳瓦,已是思念深重,此时若再近小阑干,则愁上更愁,悲上愈悲了,因此更需“休近小阑干”。
解析:1.“感受到从四面八方吹来的和煦春风,写出词人登楼赏春的雅兴”错。雨收云散之后的春风,应该是料峭凉风,而不是和煦的春风;此处写主人公在华美的高楼上,感受到清冷的寒风,流露出主人公心中隐隐的凄迷伤感,而不是赏春的雅兴。
2.此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需要认真分析意象,联系上下文。“伤春悲秋”作为中国古代文人一种特有的情结,长久寄居于各种诗词歌赋中,文人总多愁善感,大自然里的万物都有可能激起万千思绪。本词前文已借春雨玉楼、双飞蝴蝶、陌头杨柳、楼上鸳瓦等意象,寄寓了主人公怀人之愁,因此,此时若再近小阑干,则望远山、恨夕阳,愁上愈愁,颇见闺怨。
七、答案:1.D;
2.①相同:二人均驾一叶扁舟在阔大的水面上畅游,都有自由飘逸之感,均沉醉于白然美景之中。②不同点:虽同处于贬滴后,但张词用“表里俱渣澈”“肝胆皆冰雪”.表达了对表里如一的品格的自信;而苏文用“冯虚御风”羽化登仙”,更多地表达了遗出独立、超然物外的思想。
解析:应该是风格壮美,有豪放词风。
八、答案:1.C
2.
①由“碧水黄沙”到“寻梅处”,水中陆上到处寻觅,写寻找之苦;②看见“花无数”,燃起希望,心生喜悦;③“问花无语”,得不到回应,心生帐然;④“明月随人去”,梦醒后,对月怀人,心生悲凉。
解析:
1.C项,“下片全写梦境”错,“明月随人去”是梦醒之景,梦中寻觅无着,不禁怅然若失,愁绪茫茫,不知所之,梦醒转见明月,也好像已随那人远去,而失去了它那固有的光辉。
九、答案:1.C;
2.诗的最后两句是说,山头溪畔,桃花和杏花正在开放,还有穿着朴素的乡村少女们,无忧无虑地在花下嬉戏打闹,主人你也不必取笑她们,你也只是一个正在赏花的白发老翁。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热爱生命、享受生活的观念。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京都少女无忧无虑出行赏花游乐的情趣”错误,不是“京都少女”而是“乡村少女”。故选C。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和赏析思想感情的能力。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诗的最后两句有什么含意”,回答诗歌含意的题目一般要回答上手法,一般答题模式是用什么手法描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主人勿笑花与女,嗟尔自是花前翁”主人公请不要哂笑山花和村女,可叹你已是花前老翁年迈衰残。结合全诗来看,在对丰乐亭春景的描绘中,作者说山桃溪杏比不上洛阳牡丹的称艳,山村野女自然也不及汴梁城中闺秀的娇媚,但是她们并没有因此而有丝毫感伤,同样乐其所乐。万物生长,其环境有异,美丑不一,但是生命本身都值得赞美、值得欣赏。“人生行乐在勉强,有酒莫负琉璃钟”
表达了诗人及时行乐的旷达和热爱生命、享受生活的观念。
十、答案:1.C
2.前一句写黔南环境恶劣,不喝醉怎么敢前往,表达了诗人对萧处士前往黔南的担忧,也表达了诗人对萧处士的依依不舍之情。第二句描写月色苍茫之景,营造岀凄凉的意境,衬托了诗人内心离愁之深。
解析:1.“表明萧处士急于踏上旅途”理解错误。颈联表达了诗人的离愁别绪和对萧处士的依依不舍之情,不能表明萧处士急于踏上旅途。
十一、答案:1.①首联写风云变色,雨后初晴,阳光返照,大地回暖。②颔联写红花遍野,山杏初绽,湖面铺绿,水苹生长。③颈联写雨后白雁的翅膀仍显得很沉重,笨口拙舌的黄鸸的叫声不成样子。④尾联总写江南景色之“好”。⑤诗歌描绘了一幅南湖早春霁后花鸟图。
2.①首联动静结合,②并以“风”、“云”和“晴”象征政治风波刚刚过去,
③
“断”一语双关,暗示作者被贬的肝肠寸断。④颔联“红”借代红花,“绿”借代水苹的绿叶。⑤颈联“白”、“黄”色彩对比鲜明,⑥视觉与听觉相结合,⑦并以“白雁”、“
黄鸸”自比,“重”写心情之沉重,⑧“语未成”写自己受打击后的噤若寒蝉。⑨尾联以乐景写哀情,形成反衬。⑩最后以“衰病”渲染惆怅之情,并直抒胸臆写心情的低落。
解析:译文:
春风吹散云雾,骤雨初歇,天气刚刚放晴,阳光重新照在湖面上温暖又明快。
漫山遍野的山杏,碎红点点;新生的绿苹,整整齐齐铺满了水面。
白雁身上雨水未干翅膀沉重,只得低空飞行;黄鹂的舌头也颇有些生涩,不听使唤。
不是说江南的春天不好,而是渐渐的体弱多病我的兴致也减少了。
十二、答案:1.BE;
2.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
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
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的能力。B项,古代行军时士卒口中衔着枚(一种器具),以防喧哗。诗歌的第三句用“衔枚”来形容考生肃静的状态,不是写考生的奋勇争先。E项,诗歌的尾联是作者自谦的话,表现了他对同僚的谆谆嘱托,不是说作者自己就是体弱多病。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的能力。回答问题可以从诗歌描写的内容和使用的手法入手分析。这句诗可以拆分为“下笔”“春蚕食叶声”两部分,思考两者的联系可知,诗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春蚕食叶声”来比喻考生下笔写字的声音,以此表现作者的喜悦之情;作者用“春蚕食叶声”来反衬考场的安静,是动中见静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