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说课稿
一、说教学背景:
课程出处:高中数学A版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第二小节,人民教育出版社
1-1、教材地位及作用:
对数函数是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之一,是指数函数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同时又是对以后进一步学习函数打下基础.它的教学过程,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而高中学生刚开始接触时,不太容易理解。所以在解释数学思想的同时,要蕴涵丰富的解题技巧,这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严谨论证的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1-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能正确描绘对数函数的图象,掌握对数函数的性质。
能力目标:通过对对数函数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让学生主动融入学习。
1-3、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对数函数定义,掌握其图象及性质。
难点:运用对数函数的图象及性质解决问题。
二、教学方法及手段:
2-1、教法:
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以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和讲解法为主,以练习法为辅,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归纳、分析,培养学生采用自主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并使学生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2-2、学法:
1)类比学习:通过指数函数类比学习对数函数。
2)小组合作学习:讲学生分成4-6个小组,通过小组内讨论交流,归纳得出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3、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投影仪进行集体交流,及时反馈相关信息.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例题与问题相结合。
三、教学过程:
3-1、情境引入:
最近两年,我们国家发生地震的次数非常多,带来的灾害更是让人感到深痛.由于地震的震级不同,带来的破坏性也就不同.那怎样来测地震的震级的呢?
20世纪30年代,里克特制定了一种表明地震能量大小的尺度,就是使用测震仪衡量地震能量的等级,地震能量越大,测震仪记录的地震曲线的振幅就越大。就是我们常说的里氏震级,其计算公式为。其中是被测地震的最大振幅,是“标准地震”的振幅。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情景来源于生活,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反应对数函数的重要性,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主动融入学习中。
3-2、探索新知识:(在此过程中采取例题与问题相结合的形式,引发学生思考)
通过上述模型给出定义:
定义:把函数叫作对数函数。其中是自变量。函数定义域是。
问题1 :对数函数的定义中,为什么对数函数的定义域是?
设计意图:让学生思考问题,能联想到之前学习的对数,根据对数的定义得到答案.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例1 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 (2)
设计意图:目的在于让学生及时巩固新知识,加深对对数函数的定义域的掌握。
问题2:画好函数的图象后,同学们怎样来画函数的图象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这两个函数的特点,画出对应图象。理解两图像的关系。培养学生从多方面思考问题,以及提取知识的能力。
问题3:画好后请同学们观察所有图象,你能归纳出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吗?
设计意图:通过同学们回答函数的性质以加强同学们对函数性质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自学能力。
例2:比较下列各组数中两个值的大小:
与 与
设计意图:目的在于让学生运用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以巩固他们对对数函数性质的掌握和理解.
3-3、巩固练习:
设计意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分类讨论问题的数学思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4、归纳小结:
综述下列内容之间的关系,并进行讲解。
3-5、布置作业:
作业1:习题2.2 中A组的7、8题;B组的第2题和第3题第一问。
作业2:思考题: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提示:从图象和性质来分析)
四、板书设计:
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
一、对数函数定义 例1: 二 图象和性质:性质归纳: 例2:巩固练习: 布置作业作业1: 作业2:
五、归纳与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自主思考为主,老师起引导作用,这样就使看起来比较吃力的问题迎刃而解。例题讲解的时候会注意引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兴趣以便课后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