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7页例1与相关的内容,47页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已有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经验,自主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选择合适的估算、验算方法进行估算、验算,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3.使学生经历利用旧知解决新问题的过程,提升知识技能的迁移水平,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算理并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这节数学课,我们来比一比谁最认真、计算最准确。首先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出示45×12,学生板演后,小结:出示灯片(计算法则,齐读)做对的同学举手,你们能够认真计算,表扬。复习就到这里。
下面开始今天的探究新知的旅程。
出示例题:理解题意,解决什么问题?怎样列式?为什么这么列式?(渗透数量关系:每小时行驶145千米,行驶了12小时,该城市到北京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乘数很大呀!想知道结果是多少怎么办?我想快速知道答案怎么办?(估算)(估计一下)我想知道准确的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怎么办?(列竖式计算)你能试着算一算吗?(打开练习本进行计算,巡视,找不同答案)
各种问题全部展示在黑板上,订正。
小结:(归纳法则)①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乘积的末位和个位对齐。
②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乘积的末位和十位对齐。
③然后把两次的积加起来。
注意:第二步个位上的0不写。
看45×12和145×12比较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一样吗?
总结:由此可以看出,不管是两位数乘两位数还是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都是一样的,都是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乘积末位与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乘积末位与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这道题有哪些同学做对了?很棒,你们动脑思考计算顺序,计算计算相信你们会越来越准确的。
做错的同学,刚才做完如果能检查一下,是不是准确率就会高一些呢?
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检验的?
①仔细重新算一遍,进位。
②如果有计算器,可以用计算器算一遍。
③估算一下。
同学们想到这么多能避免错误的方法,老师希望你们在计算时都能注意这些问题,别马虎出错。老师相信你们都是认真细心的好孩子。
细心的孩子看这里,你能找到题中的错误吗?(说完后在练习本上改正,边巡视边批改)
巩固新知,完成练习
用心改正了错误,再计算时,老师觉得你们一定能避免类似的问题发生。下面,我们加大计算的难度和数量,有信心吗?(认真最重要呦!)
练习本做:书47页做一做
(1)134×12
(2)176×47 425×36
(3)322×24 145×27 679×13
四、全课总结:
1、你学会了什么?(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计算时注意什么?(认真、细心)
其实,数学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回想乘法学习的历程:我们首先学习的是一位数乘一位数,就是表内乘法,接着是两位数乘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然后是两位数和两位数的乘法。今天我们再往前迈进一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的笔算乘法。通过今天的学习,那么四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你学会了吗?
教学反思:
组内集体研讨时我收获颇多,计算课的价值不仅仅是计算,“数的运算”教学由计算原理教学和技能训练两部分组成。
首先明确引导学生说算理是本课的重点,计算法则落实到位,学生算题才能又对又快。
其次用旧知迁引到新知过渡,学生自主探究笔算方法,采用45×12和145×12的计算过程,在比较中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三位数的笔算方法,我认为学生笔算方法上肯定没问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再算什么都很清楚,所以我在算理上让学生说的比较少,另一方面是觉得详细地说出每一步程度过程,比较浪费时间,所以从这方面考虑也就淡化了说算理,其实学生出错的原因关键在于计算不熟练,特别是遇到进位问题,出错率更大,所以,下一步通过加强练习,提高学生的熟练程度。每次讲课,我都是考虑时间紧,想把后面设计精彩的部分呈现给大家,所以忽略了学生说算理,让学生说的比较少,这是我课前就考虑的一点,最后我还是决定把它忽略,所以,我以后会重视基础知识,在基础扎实的情况下,再考虑其它的。数学中应该重视学生“说”的技能,学生只有会说,才一定会做,但是会做的不一定会说。
时间上安排不紧凑。所以,练习部分做得比较草率,让学生该动笔的地方也省略了,这样效果不太好。在“做”中能发现每一个学生存在的问题,也是方法应用的一个过程,不能忽略。
总之,我要做一个有心人,使自己的教学在每一次的评课议课后都有所改进,首先使自己对自己的课堂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