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的世界》单元教学设计
主题单元标题
《声的世界》
适用年级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
所需时间
3课时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
本单元专题一是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专题二探究声音的特性,专题三超声与次声。声现象是学生刚接触物理并逐步参与系统学习和研究的开始,对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了解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后,适时提出声音的特性以帮助学生建立概念至关重要。在学习过程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可以从整体上把握、理解声现象,培养其观察、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和收集,学生也产生了学习物理的热情和持久动力。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3.从生活中体会乐音特性---响度、音调和音色,能用实验验证影响乐音特性的主要因素。4.认识噪声和了解防治噪声的途径。
5.了解超声、次声的特点和危害。过程与方法:1.培养使用身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实验的习惯。
2.通过做“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的实验”和“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实验探究法。
3.探究中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强调知识与生活、社会的紧密联系,使学生觉得物理就在身边。
2.强调参与实验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勇于表达自己观点的精神。3.有交流合作的意识,通过阅读和借助媒体(例如网络)搜集与声现象有关的科技资料。
对应课标
1、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2、了解乐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应用。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的方法。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主题层面问题: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又是如何传到我们耳朵里的?2.声音有那些特性?他们的影响因素又是哪些?3.怎样才能减小噪声的影响呢?4.你知道超声及次声的特点和应用吗?
专题划分
专题一: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
1
课时)专题二:
声音的特性
(
1
课时)专题三:
超声与次声
(
1
课时)
专题内容详解
专题一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所需课时
1课时
专题一概述
本节是以提出问题为重点的科学探究型课。在知识内容上则是声音的产生原因和传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本节课的重点,如何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和学习过程中发现与声音产生有关的问题,并用恰当的语言或文字进行表述,这是科学探究的要素之一。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的分析,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条件是本节的知识重点。
专题一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3.培养使用身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实验的习惯。4.探究中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5.强调知识与生活、社会的紧密联系,使学生觉得物理就在身边。
6.强调参与实验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勇于表达自己观点的精神。
本专题问题设计
1.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
2.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吗?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吗?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
信息化资源
计算机、投影仪
常规资源
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扬声器、橡皮筋等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学习活动设计
一、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探究活动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 2.观察音叉敲击发声时的情况。 3.观察比较音叉发声与不发声时水面的情况。4.观察比较拉紧的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时的情况。师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探究活动二: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1、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方法指导:转化法)2、让发声的音叉浸入水面少许,观察水面变化情况。得出结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探究活动三:声音是怎样向远处传播的?把正在响的闹钟放进玻璃罩中,听声音的情况。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探究活动四: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气体2、放入水中的音乐芯片可以发出音乐声-----液体
3、土电话声音的传播介质------固体探究活动五: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情境设置:雷电时,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阅读信息窗和常温下声音在常见物质里的传播速度表格,并且比较其速度大小形成初步认识。
评价要点
1、合作探究操作规范、现象明显、结论正确;2、活动中能相互交流和配合,有效体现小组合作;
专题二
声音的特性
课时
1课时
专题二概述
本节的重点是了解声音的3个特性,人们对声音最直观的感觉是声音的大小和音调的高低,因此,在教学中要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能比较准确的描述响度和音调,分辨出声音的不同特性。关于噪声,重在致力于使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专题二学习目标
1.从生活中体会乐音特性-响度、音调和音色,能用实验验证影响乐音特性的主要因素。2.认识噪声和了解防治噪声的途径。3.进行简单调查和搜集资料,使学生具有使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专题二问题设计
1.你知道什么是响度吗?影响响度的因素有哪些?2.你知道什么是音调吗?影响音调的因素有哪些?3.你知道什么是音色吗?影响音色的因素有哪些?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
信息化资源
计算机、投影仪
常规资源
酒瓶、音叉、小球、小鼓、纸片、木梳、硬纸片、刻度尺、吉他、葫芦丝等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学习活动设计
情境引入:播放一段声音的波形图,这个可以用多媒体影音软件的波形图呈现给学生学生活动:通过听觉比较两端声音的不同,视觉上看到波形图的不同师生交流:引入课题——声音的特性学生探究活动一:响度的大小与什么有关?1、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或者改变扬声器的声音大小;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鼓面上或扬声器上纸团的振动情况。2、刻度尺伸出桌面相同的长度,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比较振动的幅度与声音的大小的关系。3、敲击音叉,观察小球弹开的距离远近并感受声音的大小。发声体现象结论小鼓小纸片跳动幅度不同声音大小与鼓面振动幅度有关扬声器小纸片跳动幅度不同声音大小与扬声器振动幅度有关刻度尺声音大小不同声音大小与刻度尺振动幅度有关音叉声音大小不同小球弹开远近不同声音大小与音叉振动幅度有关师生交流,弄清影响响度的因素: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学生探究活动二:音调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1、木梳在硬纸片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梳齿振动的的特点与声音的高低有什么关系?刻度尺伸出桌面不同的长度,用相同的力拨动,比较振动的快慢,听声音的高低。3、拨动吉他琴弦,改变长度,探讨音调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4、吹葫芦丝乐器,探讨音调与空气柱长度的关系。5、敲打一排装有水的酒瓶,探讨谁在振动发声,音调高低与水柱长度的关系。6、向装有多少不同水的酒瓶吹气,探讨谁在振动发声,音调高低与空气柱长度的关系。发声体现象结论梳子梳子音调高低不同音调与梳子振动频率有关刻度尺刻度尺音调高低不同音调与刻度尺振动频率有关吉他吉他音调高低不同音调与吉他琴弦振动频率有关葫芦丝吉他音调高低不同音调与葫芦丝空气柱振动频率有关敲酒瓶音调高低不同音调与酒瓶内水的振动频率有关吹酒瓶音调高低不同音调与酒瓶内空气柱的振动频率有关师生交流,得出结论: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这几个实验中,学生对吹奏和敲击酒瓶很感兴趣,老师可以提前准备调试好,充分创造了实验情境,学生可以进行简单的演奏,因为兴趣高,对知识的理解和落实效果非常好!)学生探究活动三:音色与什么因素有关?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只用耳朵听,辨别何种乐器。2、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只用耳朵听,辨别谁在说话。创造问题情境:思考1:你知道“闻其声而知其人”包含的道理吗?(红楼梦中的经典桥段录像)思考2:你怎样判断区分小提琴与钢琴发出的声音呢?总结结论:不同发声体的音色不同,是因为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音色是辨别不同发声体的依据。学生交流活动四:如何才能减小噪声的影响呢?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交流自己的知识储备并得出结论:从噪声的产生、传播、接收处入手。
评价要点
1、学生通过自己实验探究和对生活实例的分析获得相关知识,注重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推理归纳能力;2、学生用自己在生活中的知识储备在课堂上进行交流,现场评价;3、活动中能相互交流和配合,有效体现小组合作、分工合作;
专题三
超声与次声
课时
1课时
专题三概述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超声、次声的概念,知道超声的应用。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科学技术的兴趣。在教学中多鼓励学生查找有关超声的应用,次声的危害等方面的资料,并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交流。
专题三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2、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科学技术的兴趣
专题三问题设计
你知道超声的特点和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吗?你知道次声的一般特点和危害性吗?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
信息化资源
计算机、投影仪
常规资源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网络教室
学习活动设计
活动一:创设问题情境:思考1:你知道超声的特点和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吗?请你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搜集相关知识并相互交流。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本、利用网络上的多媒体素材,自己来找到并展示例如蝙蝠的超声导航,利用超声探测鱼群,B超观察母体中胎儿的图片及媒体资料。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网络工具的使用,学会分工合作,最后相互交流超声的特点,感受学习的快乐和获得知识的满足感。活动二:创设问题情境:思考2:你知道次声的一般特点和危害性吗?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本、利用网络上的多媒体素材,自己来找到并展示例如火山爆发、地震、海啸、风暴、核爆炸、导弹发射等的图片及媒体资料。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网络工具的使用,学会分工合作,最后相互交流次声的特点及危害,感受学习的快乐和获得知识的满足感。活动三:阅读课本信息窗,了解人与某些动物的发声及听觉频率范围,小组内部及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告诉大家你获得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疑问。
评价要点
学生用自己获得的知识积累在课堂上进行交流,现场评价。
PAGE
12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同学们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有下面几种看法,
请根据你的认识,对每种看法作评论。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运动而产生的”,你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但不能在太空中传播”,你认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
m/s”,你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敲响的鼓面用手一按,声音会马上消失,这是因为(
)
A.声音传播的速度小了
B.声音传到人体中去了
C.声音传播的速度变大了
D.鼓面停止了振动
3.下列关于声音传播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学生听到老师的讲课声是靠空气传播的
B.“土电话”靠固体传声
C.声音在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
D.真空不能传声
PAGE
1(共21张PPT)
的
产
声
音
与
善行者究其难
善学者尽其理
传
播
生
第一部分
声音的产生
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
1
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
振动
发声停止
2
振动停止,
如何发声?
归纳总结
如何发声?
归纳总结
如何发声?
归纳总结
如何发声?
归纳总结
第二部分
声音的传播
试试就能行
归纳总结
声音的传播需要
介质
真空
不能传声
假如有大陨石撞上月球,地球上的人能否听到撞击声?
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
试试就能行
固体传播声音么?
归纳总结
第三部分
声速与回声
归纳总结
介质
声速(m/s)
介质
声速(m/s)
纯水
1490
松木
3320
海水
1520
铜
3810
玻璃
5500
钢
5200
空气
340
铅
1190
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一般情况下,
v固
v液
v气
>
>
历史上第一次测出空气中的声速,是在公元1708年的时候。当时一位英国人德罕姆站在一座教堂的顶楼,注视着十九公里外正在发射的大炮,他计算大炮发出闪光后到听见轰隆声之间的时间,经过多次测量后取平均值,得到与现在相当接近的声速数据在20℃时,每秒可跑343米。
通常情况下,
15
℃时,v空气=340
m/s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
_。
2、声音必须靠______传播,在_______不能传播。
3、1标准大气压下,1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________。
4、古代行军宿营,士兵常头枕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
能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
振动
介质
真空中
340
m/s
巩固练习
谢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