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下图为“北京空气质量指数播报图”。读图完成1~2题。
1.北京市PM2.5的主要来源是( )
①固体垃圾 ②汽车尾气 ③沙尘 ④燃煤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下列可减轻北京市PM2.5污染的合理措施是( )
A.市中心垃圾外运 B.限制汽车工业发展
C.大量使用洒水车 D.发展燃煤脱尘技术
读近300年来全球不同类型土地面积的变化示意图,完成3~4题。
3.导致图示不同类型土地面积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全球变暖 B.人口增加
B.植被破坏 D.自然灾害
4.图示不同类型土地面积变化趋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 )
A.生态环境趋于好转 B.河流含沙量减少
C.旱涝灾害频率降低 D.水资源短缺加剧
读某区域30年前和现在环境变化示意图,完成5~6题。
5.图示地区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
C.土壤盐碱化 D.水污染
6.造成该环境问题的原因是( )
A.过度砍伐森林 B.过量引水灌溉
C.过度开发沼泽 D.城市化过度发展
读环境保护主题漫画,完成7~9题。
7.图一漫画反映的环境问题是( )
A.水污染 B.臭氧层空洞
C.酸雨 D.全球变暖
8.图二漫画反映的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危害描述,正确的是( )
A.排放氟氯烃物质—旱涝频率增加
B.排放温室气体—海平面上升
C.排放二氧化硫气体—土壤酸化
D.冰川融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9.同图三漫画反映的属于同类型环境问题的是( )
A.荒漠化 B.臭氧层的破坏
C.全球变暖 D.火山喷发
读“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图”,据此完成10~11题。
10.图示外围方框展现了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存在的激烈矛盾,其外在的表现主要是( )
A.资源的破坏与短缺 B.促进经济迅猛发展
C.新材料应运而生 D.资源利用范围越来越广
11.人类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地开发利用主要是因为( )
A.自然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
B.人类可以无限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C.人口剧增和错误的认识
D.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种类不断增多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13题。
12.画面所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滥伐森林 B.草场退化
C.土壤污染 D.沙尘暴
13.若画面中的情景出现在我国江南地区,该生态环境问题会带来的后果有( )
①林产品短缺 ②珍稀动物减少 ③旱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加剧 ④臭氧层破坏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大气中存在过量的由燃烧产生的SO2和NO2,则大气降水的pH值低于5.6以下,称为酸雨。酸雨属于二次污染物,其环境影响是区域性的。目前在世界范围已形成几大酸雨区,我国西南地区酸雨污染严重,频率高,单场雨pH值最低曾达3.35(重庆)和3.41(贵阳),并已蔓延到广东、广西等省(自治区)。
(1)根据材料,分析我国西南地区酸雨的类型,以及该类酸雨的主要成因。
(2)北方有我国的重工业基地,为何南方酸雨重于北方?
(3)简要说明酸雨对环境的影响。
1.解析:图中给出的时间是冬季,北京位于北方地区,冬季需要燃煤取暖,④正确;北京经济发达,人们生活水平高,小汽车拥有量较高,汽车尾气排放量大,这是北京PM2.5的主要来源,②正确。故选C。
答案:C
2.解析:由上题分析可知,北京市PM2.5的主要来源是燃煤和汽车尾气排放,但是限制汽车工业发展不符合经济发展要求,应该提高汽车尾气处理技术,减少尾气排放;发展燃煤脱尘技术,减少煤炭燃烧中粉尘颗粒物的排放。故选D。
答案:D
3.解析:图示中森林、草原等土地面积减少,而耕地、牧场面积增大,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世界人口的增多,B正确。故选B。
答案:B
4.解析:植被的破坏,会使河流含沙量增多,旱涝灾害频率加剧,生态环境趋于恶化,水资源短缺加剧,D正确。故选D。
答案:D
5.解析:读图可看出,图中森林减少,土地沙漠化面积增多,图示地区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B正确。故选B。
答案:B
6.解析:图中土地荒漠化是过度砍伐森林导致的,A正确。故选A。
答案:A
7.解析:读图可知,图中显示在下雨,且雨伞被侵蚀出破洞,故图一漫画反映的环境问题是酸雨,C正确。故选C。
答案:C
8.解析:图二漫画反映出北极熊站在一小块浮冰上,发出求救信号,体现了全球气候变暖造成北冰洋冰面融化,北极熊生存环境变恶劣。全球气候变暖是过量排放温室气体造成的,其直接危害是造成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和岛屿,B正确。故选B。
答案:B
9.解析:图三反映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加,水土流失、荒漠化同属生态破坏,A正确。故选A。
答案:A
10.解析:目前人类面临的资源问题主要是人类对资源的过度利用和不合理利用导致的资源短缺,A正确。故选A。
答案:A
11.解析:人类对资源的无节制地开发,一方面是因为人口增加,对资源的需求量增大,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们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导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C正确。故选C。
答案:C
12.解析:图中显示的是滥伐森林的行为,属于生态破坏,A正确。故选A。
答案:A
13.解析: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我国江南丘陵山区的森林遭到破坏会导致旱涝、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加剧,同时还会影响生物的多样性,①②③正确。故选D。
答案:D
14.解析:(1)我国西南地区煤炭资源丰富,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煤炭中含硫,硫经过燃烧形成SO2,再在空气中氧化遇水形成硫酸,故我国西南地区多硫酸型酸雨。(2)南方酸雨重于北方需要结合酸雨的形成条件来分析。我国北方气候干燥,相比南方降水少。此外,南方人口密集,工业发达,汽车尾气排放量大;南方多酸性土壤,北方多碱性土壤。(3)酸雨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生态环境均会造成恶劣的影响。酸雨会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使土壤酸化,造成养分淋失,土壤肥力下降;腐蚀树叶,使光合作用受阻,影响森林生长;腐蚀破坏建筑物。
答案:(1)类型:硫酸型酸雨。原因: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煤炭中含硫,硫经过燃烧形成SO2,再在空气中氧化遇水形成硫酸。
(2)北方降水量少,难以形成酸雨。南方人口密集,工业发达,汽车尾气排放量大;南方多酸性土壤,北方多碱性土壤。
(3)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使土壤酸化,造成养分淋失,土壤肥力下降;腐蚀树叶,使光合作用受阻,影响森林生长;腐蚀破坏建筑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