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城镇化
读四国城市人口比重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21世纪以来,城市化水平最高、发展速度最快的分别是( )
A.甲、丁
B.乙、丁
C.乙、丙
D.甲、丙
2.最早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近20年城市地区形成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推动该区域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主要是( )
A.第一产业
B.第二产业
C.第三产业
D.采矿业
4.该区域城市化进程中( )
A.城市用地面积减少
B.城市等级不断降低
C.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D.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读“20世纪末部分国家城市和乡村人口比重对比图”,据此完成5~6题。
5.在20世纪末,以下国家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 )
A.阿根廷
B.日本
C.美国
D.印度
6.从图中可以看出( )
A.中国与印度城市人口数量相同
B.巴西与美国城市化速度相同
C.发展中国家之间城市化水平差异大
D.城市化水平高的国家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基本协调
读“城市温度与建成区面积、城市人口变化关系图”,完成7~8题。
7.下列判断与图中信息相符的是( )
①城市热岛效应明显 ②城市人口与城市面积不相关 ③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 ④该城市职能为政治、文化中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由此必然会带来的现象有( )
①城市经济畸形发展 ②城郊间形成热力环流
③城市环境不断恶化 ④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各因素所起的作用强弱不同。下面两图分别示意长江三角洲部分区域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化动力强度比较,读图,完成9~10题。
9.图示地区城市化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是( )
A.南高北低
B.中部高,南北低
C.东高西低
D.东南高,西北低
10.目前杭州、南通、南京、苏州城市化的动力差异表现为( )
A.杭州的优惠政策对城市化发展影响不大
B.南通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农村工业化
C.南京的外资吸引力比其他三市都大
D.区位交通对苏州城市化发展影响较小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衍生出一系列城市剥夺现象。例如,医疗教育设施等资源空间配置的不合理;生活服务设施空间发展的不均衡;快速交通建设产生的局部噪声干扰等。城市居住环境剥夺现象是城市化过程中由于政府政策和市场排斥的作用,某些区域(如居住小区)对城市绿地空间、公共服务设施、生活和商业设施等具有较低的可获得性。下图示意郑州市城市剥夺现象分布状况。据此完成11~13题。
11.城市居住环境剥夺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生产力水平低
B.城市化速度过快
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D.城市劳动力不足
12.郑州各项设施建设最完善的是( )
A.二七区
B.管城回族区
C.惠济区
D.金水区
13.对于噪声环境剥夺型城区,应( )
A.限制人员通行
B.加强隔离墙建设
C.禁止工程建设
D.减少工业生产
1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城市的“空心化”现象。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的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开始向郊区移动,在城市周围形成新城或卫星城,并将城市文化和产业等带到郊区,且在老城区和新城区或卫星城之间迅速发展高速公路和地铁等交通运输,整个都市区人口出现负增长。
材料二 部分国家城镇化及其经济发展情况统计图(图甲)和部分国家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百分比统计图(图乙)。
(1)材料一中叙述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图甲和图乙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国家,这种现象我们称为____________,简要分析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2)有关材料一中叙述的现象,正确的说法是(双选)( )
A.是社会生产力退化的表现
B.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
C.是城镇化发展的继续
D.是大量非农业人口转化为农业人口造成的
(3)由图甲和图乙可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分别有哪些特点?
1.解析:读图可直接看出,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甲国;城市化速度看图中曲线的斜率,斜率越大城市化速度越快,即丙国城市化速度最快。故选D。
答案:D
2.解析:图中甲国城市化水平最高,故最早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是甲国,A正确。故选A。
答案:A
3.解析:读图可看出,图示区域城市化是由工业化带动的,故推动该区域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主要是第二产业,B正确。故选B。
答案:B
4.解析:该区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用地面积增加,城市等级提高,城市面积扩大,效区转变为城区,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但还没有出现逆城市化现象。故选C。
答案:C
5.解析:根据图示,选项里四个国家中城市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是阿根廷。
答案:A
6.解析:图示反映中国和印度的城市人口比重一致,由于中国的人口总数更多,故A项错误。图示反映美国和巴西的城市化水平相当,而不是城市化发展速度,故B项错误。图示反映阿根廷、巴西、中国、印度均属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差异很大,故C项正确。图示反映阿根廷为发展中国家,但阿根廷的城市化水平高于很多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故D项错误。
答案:C
7.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城市面积越大,温度越高;城市人口越多,温度越高。而城市温度越高,城郊温差越明显,热岛效应越明显,①正确。从图中可看出,城市人口与城市面积呈正相关,②错误,③正确。据图无法看出城市职能,④错误。故选C。
答案:C
8.解析:据图可知城市面积扩大,城市人口增加,但无法得到城市经济畸形发展的结论,①错误。城市人口增加会导致城市市区气温增加,故会形成城郊热力环流,②正确。城市化可能会带来环境恶化的问题,但合理的城市化有利于改善环境,如平整土地,植树造林等,③错误。城市人口增加导致城市化水平提高,④正确。故选D。
答案:D
9.解析:读图可看出,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是中部高,南北低,B正确。故选B。
答案:B
10.解析:根据城市化动力强度比较图可知,杭州的优惠政策比其他三个城市表现都强,A错误;南通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城市辐射,南京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农村工业化,B错误;南京的外资吸引力不如苏州和杭州,C错误;区位交通对苏州城市化发展影响较小,D正确。故选D。
答案:D
11.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城市居住环境剥夺现象是城市服务功能不能满足城市居民需要而产生的,因此其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化速度过快,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不能满足居民需求,B正确。故选B。
答案:B
12.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郑州市金水区基本属于无剥夺型区域,即其各项设施和服务基本满足居民需求,表明其设施建设最为完善,D正确。故选D。
答案:D
13.解析:噪声主要是由交通、城市建设、工业生产产生的,限制人员通行、禁止工程建设、减少工业生产虽然会减少噪声,但是会影响居民正常的生活、生产,阻碍经济发展,不可取;通过修建隔离墙可以降低噪声对居民的影响,B正确。故选B。
答案:B
14.解析:(1)由材料一中提到的城市的“空心化”现象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及促使这种现象出现的条件,可以判断这是逆城镇化现象,主要出现于西方发达国家,在图甲和图乙中的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导致其出现的原因可由材料一得出:①交通和通信的现代化,缩短了城市与郊区之间的时间距离;②市中心用地紧张,地价上涨;③城区人口密集、就业困难、环境恶化,生活质量下降;④新商业区在郊区的发展,为居住在郊区的人们提供了便利的服务。(2)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因其经济发展水平高,已经发展到了成熟阶段,出现逆城市化现象,是其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城市化继续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城市化的质的提高。故BC正确,AD错误。(3)不同国家相同年份比较,则显示人均GDP高的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图乙则反映出不论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其城市化水平都随时间推移逐步提高,但同一时间,不同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不同,同一时间段内变化幅度也不同。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在70%以上。发展中国家: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成为当代世界城市化的主流,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答案:(1)英国 美国 日本 逆城镇化现象
原因:①交通和通信的现代化,缩短了城市与郊区之间的时间距离;②市中心用地紧张,地价上涨;③城区人口密集、就业困难、环境恶化,生活质量下降;④新商业区在郊区的发展,为居住在郊区的人们提供了便利的服务。
(2)BC
(3)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在70%以上,速度慢。发展中国家: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成为当代世界城镇化的主流,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安徽省南部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地形以山地为主,对外交通不便,耕地稀少,当地传统的菜肴、民居、戏曲、农业生产等明显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据此完成1~2题。
1.安徽省南部传统特色菜的选料较多采用( )
①海鲜 ②牛羊肉 ③山货 ④腌腊制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下列叙述与安徽省南部地域文化特征相符的是( )
A.敬奉妈祖,盛行妈祖文化
B.农业以种植茶、竹等为特色
C.评剧、秦腔为传统地方戏曲
D.泥草房和吊脚楼是传统民居
“骑楼”是在楼房前座跨入人行道悬空而建的,二楼向街心延伸,并使马路边房屋相互连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这是岭南民居的一个特色(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3~4题。
3.建设骑楼的目的是( )
A.体现当地的民族特色
B.使房屋建筑有层次感,体现建筑美
C.节省建筑材料
D.便于行人避雨和遮阳
4.骑楼建筑反映了岭南地区( )
A.地形多样,地表起伏不平
B.高温多雨的气候
C.降雨强度大
D.洪涝、台风等灾害频繁
读图,回答5~6题。
5.以上两图体现了建筑物在________方面的差异( )
A.空间布局形式
B.建筑结构
C.地域组合
D.以上三个方面
6.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 )
A.自然环境的差异
B.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
C.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D.地域文化的差异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广泛,包括城市建筑、交通工具、道路及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湘西民居吊脚楼是中国建筑艺术瑰宝。读图回答7~8题。
7.湘西多采用吊脚楼的建筑形式,主要原因是( )
A.远离地面,防寒保暖
B.制造空间,利于采光
C.依河而建,便于运输
D.地形崎岖,开挖地基不易
8.湘菜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八大菜系之一,以辣著称,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当地多雨潮湿,食辣可祛风湿
B.当地高温,重油重辣便于保存
C.当地水土缺盐,以辣代盐
D.当地原产且盛产辣椒,原料丰富
开平市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南部,地势低洼,历来是重要商埠和货物集散地。民国初期政局动荡,众多华侨返乡广建碉楼(如图),开平碉楼为中西合璧的多层塔楼式民居,墙体厚实坚固,窗户比普通民居开口小并装置铁栅,外设铁门,盛时逾3
000座,现存1
893座,分布在18镇。1983年开平市组织调查,推动了碉楼的开发和保护,2007年,开平碉楼成为中国首个华侨文化的世界遗产项目,兴起了一阵碉楼旅游的热潮。目前,仅开放十余座碉楼供游客参观,门票是其主要旅游收入,维护碉楼的经费存在一定缺口。据此完成9~10题。
9.民国初期,开平广建碉楼主要是为了( )
A.旅游开发推动发展
B.体现华侨爱乡情结
C.防御水患匪患侵扰
D.缓和区域人地矛盾
10.促使开平碉楼的功能转向发展旅游的主要原因是( )
A.当地人口外出务工
B.政府和华侨的重视
C.水利设施不断完善
D工业与城市的发展
安徽宏村位于黄山余脉南部,被誉为“画里的乡村”。宏村背山面水,村中建筑密集排布,小巷狭仄,且巷中遍布水道,民居白墙黑瓦,房座山墙多采用“马头墙”的形式。读安徽宏村实景图,完成11~13题。
11.“背山”“面水”的区位对宏村的影响是( )
A.“背山”利于冬季通风
B.“背山”利于冬季降水
C.“面水”利于夏季通风
D.“面水”利于增大温差
12.宏村的民居风格能反映出当地的气候特征是( )
A.春季多风
B.夏季炎热
C.秋季多雨
D.冬季寒冷
13.宏村民居采用“马头墙”的作用不包括( )
A.收集雨水
B.增强遮阴
C.防范火灾
D.增加美感
1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一种中国传统合院式建筑。四合的“四”指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的结构。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北京正规四合院一般以东西方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式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可在院内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造景。居住者不仅享有舒适的住房,还可分享大自然赐予的一片美好天地。
(1)北京的四合院如何体现“合”的内涵?
(2)四合院的建筑格局体现了北京人的什么性格特征?
(3)试从北方气候的角度入手,分析四合院的建筑格局及形成原因。
1.解析:安徽南部地形以山地为主,因此山货较多,但对外交通不便,不容易外销,因此以腌制、腊制和干货为主,③④正确。故选D。
答案:D
2.解析:妈祖一般指护航海神,安徽不临海,A错误;安徽南部以山地为主,处于亚热带气候区,气候湿热,适合茶、竹等亚热带经济林木生长,B正确;评剧是山东地方戏曲,秦腔为陕西地方戏曲,C错误;吊脚楼多分布在气候湿热、地形崎岖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D错误。故选B。
答案:B
3.解析:我国南方气候湿润,降水较多,而且夏季光照强烈,建骑楼便于行人避雨和遮阳,D正确,故选D。
答案:D
4.解析:岭南地区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降水量大,气温高,B正确。故选B。
答案:B
5.解析:中国园林和美国园林在建筑结构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B正确。故选B。
答案:B
6.解析:由于中西地域文化的差异,中国园林和美国园林在建筑结构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D正确。故选D。
答案:D
7.解析:湘西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形崎岖,开挖地基不易,多采用吊脚楼的建筑形式,D正确;该地区气候湿热,远离地面主要是为了通风防潮,不需要防寒保暖,A错误;采光与建筑物朝向有关系,与吊脚楼的建筑形式关系不大,B错误;吊脚楼一般借用地形依山临水而建,利用地势高差随坡就坎,顺势而建,C错误。故选D。
答案:D
8.解析:湘西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当地多雨潮湿,食辣可袪风湿,A正确。故选A。
答案:A
9.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开平位于珠江三角洲,降水丰富又地势低洼,因此会有洪涝问题,修建碉楼可防御水患,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华侨回来修建碉楼也可以防匪患,C正确;民国初期,开平广建碉楼与旅游开发推动发展、体现华侨爱乡情结、缓和区域人地矛盾等关系较小,A、B、D错误。故选C。
答案:C
10.解析:中西合璧的碉楼体现了华侨文化,价值独特。根据材料可知,开平市组织调查,推动了碉楼的开发和保护,体现了政府的重视,碉楼成为中国首个华侨文化的世界遗产项目,表明了政府和华侨的重视,B正确;促使开平碉楼的功能转向发展旅游与当地人口外出务工、水利设施不断完善、工业与城市的发展等关系小,A、C、D错误。故选B。
答案:B
11.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地“背山”有利于阻挡冬季风的侵入,“面水”利于夏季通风,C正确。故选C。
答案:C
12.解析:该村位于安徽,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从“宏村背山面水,村中建筑密集排布,小巷狭仄,且巷中遍布水道”等可以看出,当地夏季炎热多雨的气候特征,B正确。故选B。
答案:B
13.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马头墙”有利于增强遮阴、防范火灾、增加美感,B、C、D正确;“马头墙”不利于收集雨水,A错误,符合题意。故选A。
答案:A
14.答案:(1)四合院是从东、西、南、北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而形成的合院式住宅。
(2)体现了中国人性格的内向性和封闭性,体现了正统、严谨、尊卑有序的特点。
(3)北京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春旱多风沙,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可保温防寒避风沙,向阳冬季可多获得阳光。第一节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下图为城市楼层高度与距离市中心距离的关系示意图,据此回答1~3题。
1.在P区域形成的城市地域功能区是( )
A.工业区
B.住宅区
C.中心商务区
D.高科技区
2.上题中的功能区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
A.交通便利
B.地租较高
C.环境优美
D.科技发达
3.影响城市楼层高度与市中心距离关系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
A.地租高低
B.建筑水平
C.环境质量
D.发展历史
下图为某城市地租等值线与功能区结构分布图。据此回答4~5题。
4.A、B、C分别代表的功能区是( )
A.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
B.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
C.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D.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
5.M处地租等值线明显凸出的原因是( )
A.交通干线经过
B.人口稠密
C.距离市中心近
D.环境恶劣
下图是我省某中等城市功能区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6~7题。
6.图中E工业区与F工业区相比,显著的区位优势是( )
A.交通的通达度高
B.冬季无污染
C.地价低廉
D.工人素质高
7.随着城市发展,Y住宅区较X住宅区更有利于居民的居住和生活,理由是( )
①依山傍水,风景优美 ②远离铁路,噪声污染轻 ③交通便利,方便职工上下班 ④远离工业区,环境清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区示意图,该市功能区主要包括中心商务区、工业区、教育文化区和居民住宅区。图中标注的数值为某月二氧化硫的平均污染量(克/立方米)分布。结合所学知识回答8~9题。
8.图中二氧化硫的污染源只有一处,该地当月主要盛行( )
A.西北风 B.东南风 C.东北风 D.西南风
9.以教育文化为主体定位的功能区宜设在( )
A.①② B.③④ C.③⑤ D.⑤⑥
通过智能电网数据实时了解一个城市每个功能区的用电负荷曲线,可以推断其用地性质。下图为一个城市某功能区块的某日用电负荷曲线。读下图,回答10~11题。
10.城市功能分区的划分依据主要是( )
A.用地性质
B.人口密度
C.产业分布
D.建筑密度
11.图示反映的功能区最有可能是( )
A.商业区
B.住宅区
C.工业区
D.绿化带
读某城市功能区布局示意图,完成12~14题。
12.图中显示,对城市交通造成不利影响的是( )
A.铁路
B.码头
C.公路
D.高速公路
13.图示a、b、c、d四个地点中适合建设物流仓储区的有( )
A.a、b
B.c、d
C.a、c
D.b、d
14.图中①②③代表的城市功能区分别为( )
A.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
B.商业区、工业区、居住区
C.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
D.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
15.读“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竞争环境下,城镇的每一块土地用于哪种经济活动,取决于各种活动的______________。
(2)土地租金高低主要取决于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3)图中A最适合的城市功能用地应为________区,因为这里接近最大的________,故租金最高。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图中的________(填字母),占地面积最小的是图中的________(填字母)。
(4)图中B区最适合的城市功能区是________区,因为这里既有利于______________,又方便______________。
1.解析:据图可知,P位于市中心,区域楼层最高,要求地租最高,只有商业能够支付,可判断为中心商务区,C正确。故选C。
答案:C
2.解析:据上题可知P处为中心商务区,中心商务区的形成主要得益于交通便利,可获得最大的消费人群对象,而市中心交通便利,消费人群最多,A正确。故选A。
答案:A
3.解析:城市地租及支付能力关系是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决定性因素,A正确。故选A。
答案:A
4.解析:读图可知,在城市中心地租最高处,A功能区占比最高,A为商业区;B功能区在城市郊区占比最高,此处地租水平较低,B应为工业区;C功能区在商业区和工业区之间占比最高,C功能区应为住宅区。故选A。
答案:A
5.解析:图中地租等值线受距离市中心远近影响,由市中心向外地租水平大致呈同心圆状依次降低;M处地租等值线明显向外凸出,说明该处地租水平高于周边地区,其原因是有交通干线经过,交通通达度高,A正确。故选A。
答案:A
6.解析:从图中看,E工业区临近铁路和公路,F工业区附近没有铁路,E工业区的优势是交通便利,A正确;E工业区位于城市西北方向,我国西南地区冬季受西北季风影响,会污染城区,B错误;两地都位于城郊,地价和工人素质差别不大,C、D错误。故选A。
答案:A
7.解析:从图中看不出Y住宅区是否依山傍水,①错误;X和Y两地都临近公路,交通都比较便利,③错误;从图中看,Y住宅区远离铁路,噪声污染轻,②正确;远离工业区,环境清洁,④正确。故选D。
答案:D
8.解析:图中二氧化硫的浓度由东北向西南减少,污染物由东北向西南扩散,说明风是由东北吹向西南,即盛行东北风,C正确。故选C。
答案:C
9.解析:以教育文化为主体定位的功能区应在盛行风的上风向,河流上游,环境较好的地区。图示①②与盛行风向平行,远离污染,周围环境较好;位于河的上游地区,远离市中心,适合布局文化区;③在市中心,受四周环境影响大,不适合布局文化区;④⑤⑥在污染源的下风向,环境差,不适合布局文化区。故选A。
答案:A
10.解析:城市功能分区的划分依据主要是依据用地性质来划分,可分为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道路用地、绿地、非建设用地等,同种功能用地在空间分布上集中布局而形成相应的功能区,故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划分依据主要是用地性质,A正确。故选A。
答案:A
11.解析:由图可知,用电负荷最大是在18:00~22:00间,这个时间段是人们下班在家休闲时间,且22点至第二天6点之间用电负荷最低,此时间段人们在休息,故应是住宅区,B正确。故选B。
答案:B
12.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城市的铁路从城区横穿而过,铁路上火车不能随时停靠,火车通行时会阻断两侧之间的交通,对城市交通造成不利影响,A正确;码头及河运与城市交通线路互不干扰,B错误;城市交通以公路为主,公路不会对城市交通造成不利影响,C错误;图中高速公路没有穿过城区,且高速公路与城市交通线交会处建有立交桥,对城市交通不会造成不利影响,D错误。故选A。
答案:A
13.解析:物流仓储对交通通达度要求高、占地广。图示a、c两地附近只有公路,交通通达度较低,不是最适合建设物流仓储区的地点;图中b地临近铁路和河运码头,对外交通发达,适合建设物流仓储区;图中d地临近铁路和高速公路,对外交通发达,适合建设物流仓储区。故选D。
答案:D
14.解析:图中①功能区占地面积较小,多分布在城市中心和主干道交会处,应为商业区;图中②功能区占地面积广,多分布在商业区外围,应为居住区;图中③功能区主要位于城市外缘,布局在交通干线附近,应为工业区。故选C。
答案:C
15.解析:(1)在竞争环境下,城镇的每一块土地用于哪种经济活动,取决于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大小,哪种经济活动出的地租高,这块土地就归哪种经济活动所有。(2)土地租金高低主要取决于距离市中心远近和交通通达度。距离市中心越近,土地租金越高;交通通达度越高,土地租金越高。(3)由市中心向外依次是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住宅区占地面积最大,商业区占地面积最小。(4)图中B区最适合的城市功能区是住宅区,因为住宅区位于商业区和工业区之间,既有利于去商业区购物,又方便工人上下班。
答案:(1)付租能力
(2)距市中心远近 交通通达度
(3)商业区 消费人群 B A
(4)住宅 购物 上下班第二节 城镇化
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是衡量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下表为2014年上海市与山西省的社会经济相关数据。据此完成1~2题。
上海
山西
人口自然增长率/‰
3.14
4.99
城镇人口比重/%
89.6
53.8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万元
9.7
3.5
三大产业结构/%
0.5?34.7?64.8
6.2?49.7?44.1
1.衡量上海与山西城镇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 )
A.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B.城镇人口比重
C.工业发展规模
D.经济发展水平
2.导致山西与上海城镇化水平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农业发展水平
B.城镇人口规模
C.工业发展规模
D.经济发展水平
截至2018年年末,我国大陆总人口139
538万人,城镇常住人口83
137万人,城镇化率为59.58%。据此完成3~4题。
3.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意义是( )
A.使城乡居民收入相同
B.改善城乡的产业结构
C.使城镇人口不断增加
D.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4.十九大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该决策的意义有( )
①充分发挥大城市的带动作用 ②促进各等级城市均衡发展 ③促进低端产业向大城市集中 ④吸引人口进入大城市 ⑤加快城乡协调发展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④⑤
D.②③⑤
读“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完成5~6题。
5.尽管世界各国的城市化水平高低不一,但是它们都处于城市化进程的某一阶段。下列国家与其所处的城市化阶段搭配正确的是( )
A.英国——a阶段
B.朝鲜——c阶段
C.中国——b阶段
D.印度——c阶段
6.推动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根本原因是( )
A.国家政策影响
B.社会生产力发展
C.农村人口大量过剩
D.城市的地理位置优势
下表为1800~2010年部分国家城市化率(%)的比较表。读表完成7~9题。
年份
1800年
1900年
1950年
2000年
2010年
中国
3.8
4.4
11
36
49
美国
6.1
40
64
79
82
英国
20
69
84
79
80
德国
5.5
49
72
73
74
法国
8.8
39
56
77
85
7.目前我国处于城市化的( )
A.初级阶段
B.中期阶段
C.后期阶段
D.逆城市化阶段
8.表中最早出现逆城市化的国家( )
A.美国
B.德国
C.英国
D.法国
9.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 )
A.逆城市化现象严重
B.城市化水平低
C.城市化速度慢
D.城市化问题较少
目前,我国城市化的速度在加快,但是城市化的效率较低。我国土地城市化的速度大大超过人口城市化的速度,城镇居民人均用地面积早已超过国家关于城市规划建设用地目标的30%左右,远高于发达经济体人均城市用地水平。据此完成10~11题。
10.近年来,我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政策因素
B.交通建设
C.经济发展
D.科技发展
11.针对材料中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应采取的措施是( )
A.严格控制城市人口规模
B.严格控制城市土地规模
C.治理污染,美化环境
D.拓展和完善交通网络
12.“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渗水、蓄水、净水,干旱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建设,“海绵城市”主要影响城市地区的( )
A.蒸发
B.水汽凝结
C.大气降水
D.径流
地理科学广泛运用了现代地理信息技术,研究的范围、内容、方法都有了重大变化。据此回答13~14题。
13.济南市某出租车公司在中心调度系统中快速查询本公司各个出租车的位置信息,可采用的技术是( )
A.RS
B.GIS
C.GPS
D.GPS和GIS
14.在城市管理GIS中,将城市交通图层、居民区图层、公园分布图层叠加后,可以( )
A.计算城市绿地面积
B.分析建筑设计的质量
C.估算商品零售总额
D.合理调整公交线站点
1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的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2010年5月江苏省发展研究院城市发展评价中心正式发布了《2010年江苏城市发展报告》,报告认为,根据发展态势,江苏省城市化率已达到了55.6%。
材料二 江苏省城市布局由三个都市圈(南京、苏锡常、徐州)和五条城镇聚合轴(徐连、宁通、沪宁、新宜、连通)构成,如图所示,“三圈五轴”以城市为核心、城镇聚合轴为骨架,它将带动促进全省的城市化,“3小时都市圈”逐渐形成。
(1)江苏省处于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是________,该阶段城市化的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江苏省城市化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地区不均衡性,五条城镇聚合轴是沿________分布的。
(3)在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迁移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_,影响因素是________。
(4)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会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并对自然环境各要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简述城市化对水循环各环节的影响。
1.解析: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是衡量城镇化水平高低的主要指标,B正确。故选B。
答案:B
2.解析:区域城镇化水平差异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D正确。故选D。
答案:D
3.解析:城镇化可使城乡差别减小,但城乡收入不会相同,A错误;城镇化有利于促进城乡经济发展,改善城乡的产业结构,B正确;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属于城镇化的标志,C错误;城镇化与世界和平无关,D错误。故选B。
答案:B
4.解析: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本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主要是为了发挥大城市的带动作用,合理发展城市等级,促进各等级城市均衡发展,缩小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差距,加快城乡协调发展,故①②⑤正确,B正确。故选B。
答案:B
5.解析:英国的城市化水平高,故属于c阶段;中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阶段,即b阶段;朝鲜经济发展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处于a阶段;印度属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处于a阶段。故选C。
答案:C
6.解析:推动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进步,第一产业劳动力用量减少,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劳动力用量加大,人口向城市集中,产业向城市集中,故B正确。故选B。
答案:B
7.解析:目前我国处于城市化的中期加速阶段,B正确。故选B。
答案:B
8.解析:读表可知,英国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率先达到较高水平,是最早出现逆城市化的国家,C正确。故选C。
答案:C
9.解析: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化速度较快,城市化问题较多,我国还没有出现逆城市化现象,B正确。故选B。
答案:B
10.解析: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是社会经济的发展,C正确;政策因素、交通建设和科技发展都能够加快城市化的进程,但不是主要原因,A、B、D错误。故选C。
答案:C
11.解析:材料中指出目前我国土地城市化的速度大大超过了人口城市化的速度,表明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土地资源浪费严重,为此应该严格控制城市土地规模,B正确;我国现在正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仍有待提高,不是所有的城市都需要严格控制城市人口规模,A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问题,所以治理污染、美化环境以及拓展和完善交通网络错误,C、D错误。故选B。
答案:B
12.解析:由图可知,从阶段Ⅰ到阶段Ⅱ,城市用地面积不断扩大,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从图中无法得知城市人口、城市等级和城市职能的相关信息,C正确。故选C。
答案:C
13.解析:根据右图可知,在城市降水过程中,城市中心的地表径流较多,下渗和地下径流较少,导致城市降水在短时间内无法排出,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道路硬化,降水不易下渗,因此易出现城市内涝,C正确;从右图信息不能判断出水污染严重、水资源短缺、用地紧张等信息,A、B、D错误。故选C。
答案:C
12.解析:由材料可知,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渗水、蓄水,干旱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因此海绵城市能够使下渗增多,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海绵城市对蒸发、水汽凝结、大气降水都有所影响,但不如对径流的影响明显,D正确。故选D。
答案:D
13.解析:出租车上装有GPS可以方便公司随时找到它的坐标,需要用到GPS技术进行定位;GIS具有查询功能,查询各个出租车的位置信息要用到GIS。故选D。
答案:D
14.解析:居民区和公园附近的交通流量都很大,将三者叠加可以分析人口流量的集中分布点,合理调整公交线路站点。故选D。
答案:D
15.解析:(1)根据材料,江苏省城市化率已达到了55.6%,说明江苏省处于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是中期阶段(30%~70%);该阶段的城市化特点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迅速,使得城市化速度很快、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2)材料信息表明,江苏省城市布局由三个都市圈(南京、苏锡常、徐州)和五条城镇聚合轴(徐连、宁通、沪宁、新宜、连通)构成,在“三圈五轴”上城市化水平高,其他地区城市化水平较低,因此江苏省城市化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地区不均衡性。交通是城市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五条城镇聚合轴是沿交通线分布。(3)与农村相比,城市就业机会较多,收入更高,生活水平更高,因此在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迁移的方向是农村迁往城市,城市就业机会较多,收入更高,故影响因素是经济因素。(4)城市化对水循环各环节的影响应从下渗、地下径流、地表径流、蒸发和蒸腾等方面进行归纳说明。对下渗的影响:城市化的发展,大量土壤地表变成硬化地表,使得地表水的下渗补给量减少;对地下径流的影响:城市化使得下渗补给量减少,同时大量抽取地下水,使地下径流量减少;对蒸发、蒸腾的影响:城市化过程中,地面被建筑和道路大面积覆盖,地表硬化率提高、植被覆盖面积小,从而使蒸发、蒸腾量减少;对地表径流的影响:大气降水中,下渗减少,蒸发、蒸腾量减少,雨水快速地通过城市管网汇入河流,使地表径流大量增加。
答案:(1)中期阶段 人口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速度快;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
(2)交通线
(3)农村迁往城市 经济
(4)城市化的发展增加了地面硬化面积,地表水的下渗补给量减少;下渗补给量减少的同时大量抽取地下水,使地下水量减少;大气降水快速地汇入河流,使地表径流增加;地面硬化、植被破坏使蒸发、蒸腾量减少。第一节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1.下列不属于农业用地范畴的是( )
A.林地
B.耕地
C.水域
D.道路
2.当乡村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往往会出现一些公共服务设施,其位于( )
A.乡村边缘
B.农田附近
C.乡村中心
D.村道交叉处
3.有关我国乡村聚落地区差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北方平原地区村落规模一般较大,多呈带状分布
B.南方山区村落规模一般较大,多呈团聚状分布
C.北方平原地区村落规模一般较小,多呈点状分布
D.南方山区村落规模一般较小,分布相对分散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进行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优化。下图反映村落结构发展的趋势是( )
A.区位优越,布局合理
B.等级有序,设施完善
C.方便出行,环境舒适
D.邻里和睦,城乡一体
读“沿海某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示意图”,回答5~6题。
5.甲、乙、丙代表的功能区分别是( )
A.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
B.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C.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
D.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
6.该城市规划建设一大型服装批发市场,最合理的选址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下图示意某城市规划。据此完成7~8题。
7.乙功能区应为( )
A.商业区
B.住宅区
C.工业区
D.绿化区
8.随着城市发展,丙功能区不断向市区外迁移,原因是( )
①靠近交通干道 ②拓展城市范围
③降低生产成本 ④保护城市环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某城市具有环形—放射状道路系统。下图为该城市地租随距市中心距离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9.图中能正确表示该城市从市中心到城市外缘地租水平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
A.a曲线
B.b曲线
C.c曲线
D.d曲线
10.在地租最高峰处和次高峰处一般形成的功能区是( )
A.住宅区
B.工业区
C.商业区
D.文化区
下图为某城市工业、商业、居住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城镇中心距离变化示意图。据此回答11~12题。
11.图中Ⅰ、Ⅱ、Ⅲ三条曲线依次代表的功能区是( )
A.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
B.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
C.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
D.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
12.在③处Ⅰ类型功能区付租能力有所提高的原因最有可能是该处( )
A.商品丰富
B.居民购买力大
C.交通发达
D.环境优美
如图为某城市用地及规划示意图。据此完成13~14题。
13.若该城市规划合理,则甲、乙功能区和城市主导风向分别是( )
A.工业区、住宅区、西南风
B.住宅区、工业区、东北风
C.工业区、住宅区、西北风
D.住宅区、工业区、东南风
14.下列城市规划的理由,正确的是( )
A.①处建钢铁厂——交通便利
B.②处建大型仓库——水源充足
C.③处建信息产业园——科技水平高
D.④处建食品加工厂——城市地价低
15.下图表示某城市部分功能区规划简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a、b、c、d四处,宜建商业区的是____________,请分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a、b、c、d四处,最适宜建高级住宅区的是________,请分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目前,一般城市选择远郊建造公租房、经济适用房,影响决策的主导因素是( )
A.基础设施
B.地租支付能力
C.土地价格
D.土地利用效率
(4)现拟在图中b处布局一大型批发市场,简述其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道路属于交通用地,不属于农业用地范畴,D符合题意。故选D。
答案:D
2.解析:乡村公共服务设施一般为村落提供祭祀、聚会、娱乐等服务,位于人口较为稠密的乡村中心地带,C正确。故选C。
答案:C
3.解析:我国北方地区平原面积广阔,故聚落规模一般较大,呈团聚状分布,A、C错误;我国南方山区村落规模较小,聚落分布较分散,呈带状分布,B错误,D正确。故选D。
答案:D
4.解析:读图可知,图中新建村落和扩建村落都沿道路建村,村落旁边有公交站,交通便利,方便村民的出行,且新建村落环境舒适,A正确。故选A。
答案:A
5.解析:图中甲位于市中心,代表商业区;乙占地面积最大,为住宅区;丙位于城市外围,临近铁路、高速公路,交通便利,为工业区,B正确。故选B。
答案:B
6.解析:大型批发市场占地面积大,应位于郊区,地价相对较低,批发市场应建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图中①最合理,A正确;②位于工业区,不适宜建大型批发市场;③位于市区,地价较高;④地交通不便。故选A。
答案:A
7.解析:读图可知,乙功能区位于中心商务区外围,占地面积最大,为住宅区,B正确;甲功能区为商业区,丙功能区为工业区,绿化区一般位于工业区与住宅区之间,占地面积不会很大,A、C、D错误。故选B。
答案:B
8.解析:丙功能区为工业区,占地面积较大,对环境的污染较大,随着城市的发展,市区地租升高,工业区向市区外迁移,可节约地租,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能保护城市环境,③④正确;工业区向市区外迁移,并不是为了靠近交通干道(市区内也有交通干道),也不是为了拓展城市范围,①②错误。故选D。
答案:D
9.解析:城镇地租分布的一般规律为:自城镇中心的城镇外缘逐渐递减,但在交通便利的区域,如城镇主要干道与城镇环路的交会处,地租较高,图中c曲线地租整体呈下降趋势,并且出现了两个峰值,C正确。故选C。
答案:C
10.解析:在地租最高峰处和次高峰处,由于交通较为便利,人流量大,一般会形成商业区,C正确。故选C。
答案:C
11.解析:读图可知,Ⅰ曲线在城镇中心付租能力最强,应为商业区;Ⅱ曲线付租能力次之,应为居住区;Ⅲ曲线付租能力最弱,且在城市外围付租能力最强,应为工业区。故选B。
答案:B
12.解析:影响付租能力的因素除距城镇中心远近外,主要是交通通达度,③处Ⅰ类型功能区付租能力有所提高,主要原因是交通发达,C正确。故选C。
答案:C
13.解析:图中甲功能区是城市中占地面积最大的,主要分布在中心商业区的周围,可判断是住宅区;乙功能区沿铁路线分布,交通便利,远离中心城市和居民区,可判断是工业区;且乙功能区是西北—东南向延伸,说明城市盛行东南风或西北风。故选D。
答案:D
14.解析:①处靠近居民区,不宜建钢铁厂,A错误;②处靠近河流,建大型仓库易污染水源,B错误;③处靠近大学城,适宜建信息产业园,因为科技水平高,C正确;④处在居民区内,适于建食品加工厂,劳动力丰富,且接近消费市场,不是因为地价低,D错误。故选C。
答案:C
15.解析:(1)为了最大限度地接近消费人群,商业区应布局在交通便利、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心区。a对应的区域位于城市中心,交通便利、人口密集,符合商业区的条件。(2)高级住宅区应布局在环境优美、交通便利、靠近文化区的高地。c位于盛行风上风向,污染小;位于城市外围,靠近湖泊,污染小,环境优美;有公路穿过,交通便利。(3)公租房、经济适用房租金及价格低,满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影响该政策的是土地价格,C正确。(4)建立大型批发市场的原则是:必须在交通便利的地区即沿铁路和高速公路;位于城市的外围边缘,地价较低,批发市场占地面积较大。
答案:(1)a 该地位于市中心,消费者数量多;交通便利,通达度高
(2)c 该地位于盛行风的上风向,大气污染小;位于湖泊附近,环境优美;位于城市边缘,污染较小;有公路通过,利于出行。
(3)C
(4)靠近铁路和公路,交通便利;位于城市外围,地价较低第二章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为某市三个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结构图。据此完成1~2题。
1.三个区域中( )
A.a工业污染最严重
B.b常住人口最多
C.c地价最高
D.a昼夜人口变化差异小
2.以下地理事物最适合布局在a区域的是( )
A.大型建材批发市场
B.高级住宅
C.大型零售商场
D.疗养院
下图是我国某大城市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当①线变成②线时,则住宅功能区可拓展到( )
A.一环路
B.二环路
C.三环路
D.环城路
4.近年该市大型综合商场和超级市场逐渐从市中心向二、三环路迁移,主要原因是( )
①城区用地紧张,地租上涨 ②人口向郊区迁移 ③城市交通网的不断完善 ④二、三环路人流量更大 ⑤市中心交通拥堵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④⑤
读某特大城市距离市中心4千米范围内城市各功能区占土地面积比例变化示意图,回答5~6题。
5.关于图中①②③④表示的功能区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住宅区、工业区、行政及绿化区、商业区
B.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行政及绿化区
C.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行政及绿化区
D.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行政及绿化区
6.科学规划城市,有利于( )
A.合理利用土地,使每寸土地都能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
B.加强各功能区之间的分工与联系
C.有利于分散城市职能,重点建设某一功能区
D.完全摆脱地理环境的影响,建立合理的城市等级体系
房价一直是人们的关注热点,影响房价的因素很多。下图为我国某大城市房价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7~8题。
7.M处房价较高的原因可能是( )
A.交通通达度好
B.环境优美
C.距离市中心近
D.地势较低
8.下列功能区中,N处最宜布局的是( )
A.商业区
B.住宅区
C.文化区
D.工业区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功能区分布简图。据此回答9~11题。
9.关于图中四处住宅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靠近火车站,交通便利,为高级住宅区
B.②离市区较近,为高级住宅区
C.③地势较高,离湖泊近,环境优美,但远离市区,为低级住宅区
D.④离工业区较近,便于人们上下班,为低级住宅区
10.该城市汽车4S店靠近( )
A.交通干道交会处
B.住宅区
C.工业区
D.货源地
11.下列地租水平曲线能正确反映沿图中POM一线的是( )
读亚洲四国家城市化趋势图,据此回答12~13题。
12.四国家城市化的共同特点是( )
A.起步晚,水平低
B.起步早,水平高
C.起步晚,水平高
D.起步早,水平低
13.与其他三个国家同期相比,马来西亚城市化( )
A.水平最低
B.水平最高
C.速度最快
D.速度最慢
读某国1960~2017年城镇人口比重变化示意图,完成14~15题。
14.1980~1990年期间该国出现( )
A.快速城市化
B.逆城市化
C.虚假城市化
D.郊区城市化
15.1960~2017年期间,该国城市化速度最快的是( )
A.1960~1970年
B.1970~1980年
C.2000~2010年
D.2010~2017年
下图为“某城市25年间发展变化示意图”,据此回答16~17题。
16.图中可直接观察到的城市发展现象是( )
A.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B.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加
C.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D.城市工业生产和商业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17.该地区城市发展带来的影响是( )
A.城郊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
B.城市道路建设受到限制
C.城市人口增长速度缓慢
D.地区经济发展趋势变缓
标准值是指一个国家某项数据与世界平均水平之差的标准化数值。下图为1965~2015年世界城镇化水平及某国城镇化演变过程。据此完成18~19题。
18.该国1965~1975年城镇化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经济快速发展
B.国家人口政策
C.自然灾害频发
D.城镇问题突出
19.由图示信息可推测,最近15年该国城镇人口比重( )
A.停滞增长
B.缓慢增长
C.持续下降
D.快速增长
停车难是大城市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共同问题,甚至人口只有几万、十几万的乡镇和县城也会有停车难的烦恼。车位比例是指每辆汽车所对应的平均车位数量,下图示意我国大、中小城市与发达国家的车位比例情况。据此完成20~22题。
20.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停车难的主要原因是车位( )
A.面积小
B.数量多
C.缺口大
D.太偏僻
21.我国中小城市比大城市车位比例小,但停车相对容易的原因可能是中小城市( )
A.路边允许自由停车
B.轻轨建设超前
C.车位数量较充足
D.汽车数量较少
22.缓解我国城市停车难的可行性措施有( )
①提倡市民绿色出行 ②绿地改建临时车位
③安装车位引导系统 ④大量建设立体停车场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经过多年探索,四川成都在农村地区成片成带推进“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效果显著。其中“小规模”要求山地丘陵区、坝区因地制宜,控制农户数量,每个小组团控制在50户以内,人均综合用地面积控制在50~70平方米,下图为成都新农村综合体景观图。据此完成23~24题。
23.新农村综合体“小规模”体现的是( )
A.尊重自然,生态优先原则
B.合理用地,保护耕地原则
C.民生优先,宜居建设原则
D.传承文化,合理发展原则
24.新农村综合体的田园景观明显不同于大都市的城市景观,反映了( )
A.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
B.农村与城市的经济水平差异
C.农村与城市的生活水平差异
D.城市空间设计水平领先农村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25.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区分布图,且布局合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6分)
(1)简述a表示的功能区,并说明理由。(4分)
(2)因城市发展需要,现欲在甲处规划建设一钢铁厂,请说明其布局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8分)
(3)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哪地最有必要兴建绿化带?请说明理由。(4分)
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长江三角洲是中国城镇化基础最好的地区之一,在中国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下图示意近30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
(1)概括2015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的空间分布特征。(4分)
(2)简要归纳近30年来长江三角洲城市发展的表现。(8分)
(3)简述长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对该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6分)
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8分)
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人类活动的产物,地域的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地域文化的形成,但地域文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建筑物作为物质文化景观,最能体现一定的地域文化特色,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地理环境特点。广州西关大屋和北京四合院分别是我国岭南和北方最具地域文化特色的民居。
北京正确处理城市建设与古都风貌保护的关系,重点保护一批中心城区“胡同—四合院”特有的传统建筑风格。
(1)广州西关大屋和北京四合院共同反映了中国地域文化怎样的特点?(4分)
(2)与北京四合院不同的是,广州西关大屋还体现了哪些独特的岭南文化?(4分)
(3)图中民居体现出我国古代怎样的人文思想?它对我国人口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4分)
(4)规划中提出了要正确处理城市建设与古都风貌的关系,你认为对“胡同—四合院”特有的传统建筑风格的改造应遵循什么原则?(6分)
1.解析:图中显示,a区域工业用地比重小,工业企业少,而c区域以工业用地为主,因此工业污染最严重的不是a区域,而是c区域,A错误;三个区域中b区域以住宅用地为主,因此常住人口最多,B正确;a距离市中心最近,以商业用地为主,因此地价最高,商业活动最为繁荣,而c位于城市边缘,地价最低,C错误;a距离市中心最近,以商业用地为主,住宅用地比重小,白天消费人口和工作人口多,黑夜居住在此的人口少,因此昼夜人口变化差异大,D错误。故选B。
答案:B
2.解析:图中显示,a距离市中心最近,商业和办公用地占比重最大,应为商业区或中心商务区,地价高,消费人群集中,适宜发展大型零售商场,C正确;大型建材批发市场一般占地广,应位于城市边缘交通便利的地方,不适宜在城市中心布局,A错误;高级住宅区一般位于环境相对较好,基础设施完善的城郊地区,不适宜在环境质量较差的城市中心布局,B错误;疗养院应位于远离城市、环境较好的地方,不适宜在环境质量较差的城市中心布局,D错误。故选C。
答案:C
3.解析:图中①线表示住宅区,从图中看,当①线变成②线时,住宅功能区可拓展到三环路,C正确。故选C。
答案:C
4.解析:大型综合商场和超级市场主要分布在交通便利、客流量大的地区,近年来逐渐从市中心向二、三环路迁移,主要原因是城区用地紧张,地租上涨,城市交通网的不断完善和市中心交通拥堵,①③⑤正确;如果是因为人口向郊区迁移,商场和超市应布局在郊区,而不是向二、三环路迁移,②错误;二、三环路人流量与市中心相比要小,④错误。故选B。
答案:B
5.解析:大城市中心地区应以商业区为主,占地面积最大,且有增加趋势;受传统因素影响,其次面积最大的应是住宅区,且呈下降趋势;工业区面积逐渐减小,行政及绿化区比例增大。故选C。
答案:C
6.解析:科学的城市规划,可以实现各功能区的分工与合作,是为了实现城市区域经济、生态与社会系统的和谐统一,B正确。故选B。
答案:B
7.解析:图示M处距市中心较远,交通通达度也不是最优,但M处依山傍水,位于山脊附近,地势相对较高,临近湖泊,风景优美,生态环境较好,因此房价较高,B正确。故选B。
答案:B
8.解析:图示N处位于城市外围,房价每平方米低于3
000元,表明地租较低,靠近铁路,交通便利,因此N处最适宜布局工业区,D正确;地租较低,说明经济活动不活跃,离市中心较远,不适合布局商业区,A错误;N地临近铁路,噪声污染较严重,不适宜布局文化教育区和居住区,B、C错误。故选D。
答案:D
9.解析:①靠近火车站,交通便利但不是高级住宅区,A错误;②离市区较近,靠近工业区,也不是高级住宅区,B错误;③地势较高,离湖泊近,远离市区,环境优美,为高级住宅区,C错误;④离工业区较近,便于人们上下班,为低级住宅区,D正确。故选D。
答案:D
10.解析:由图和材料可看出,城市汽车4S店位于城市干道交会处,交通便利,A正确。故选A。
答案:A
11.解析:沿POM一线,O处位于市中心,地租最高;M处位于交通干道的交会处,交通通达度好,可形成地租次高峰,B正确。故选B。
答案:B
12.解析:图中四国为中国、印度尼西亚、印度和马来西亚,都是发展中国家,四国家城市化的共同特点是起步晚,水平低,A正确。故选A。
答案:A
13.解析:读图可看出,与其他三个国家同期相比,马来西亚城市化水平最高,但城市化速度不是最快,B正确。故选B。
答案:B
14.解析:由图可知,该国从1960年至2000年期间,城镇人口比重虽有变化但整体较高,均在77%以上,说明该国应该是发达国家,1980年至1990年期间该国城镇人口比重略有下降,说明此期间该国出现逆城市化,导致城镇人口比重降低,B正确。故选B。
答案:B
15.解析:该国在1960~2017年期间城镇人口比重变化最快也就是图示中斜率最大的部分,结合图示可知是2000年至2010年期间,C正确。故选C。
答案:C
16.解析:图示可以直观看到城市的面积在扩大,即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看不到城市人口和产业的变化,C正确。故选C。
答案:C
17.解析:该城市由于城市化的发展,城市面积不断扩大,使城郊地区稻田面积缩小,面向市场需求大的花卉、蔬菜生产规模扩大,城郊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A正确;城市化的发展导致城市道路快速发展,B错误;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人口增长加快,C错误;城市化的发展促使地区经济发展迅速,D错误。故选A。
答案:A
18.解析:据图可知,1965年至1975年该国的城市化水平标准值是负值,城市化发展呈下降趋势;1975~2005年间,城市化水平标准值在增大,尤其是1995~2005年间,城市化水平标准值呈快速增长趋势。该国的城市化发展规律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规律相符,所以该国为我国。由于1965年至1975年我国实行了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严格控制人口的自由流动,因此这个阶段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拉大,B正确。故选B。
答案:B
19.解析:据图可知,最近15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标准值在快速增长,城市化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必然促使大量的农村人口纷纷涌入城市,导致城市人口比重快速增长,D正确。故选D。
答案:D
20.解析:由图可知,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中小城市车位比例均小于1,说明我国城市车位数量小于汽车数量,车位缺口大,C正确。故选C。
答案:C
21.解析:虽然我国中小城市比大城市车位比例小,但中小城市拥有的汽车数量较少,因此停车相对容易,D正确。故选D。
答案:D
22.解析:提倡市民绿色出行,可以减少对车位的需求,①正确;绿地改建临时车位,会导致城市热岛效应加强,环境质量下降,②错误;安装车位引导系统,可以提高车位的使用率,减少空闲车位,③正确;大量建设立体停车场,会加大建设成本,造成停车场交通拥堵,④错误。故选A。
答案:A
23.解析:由材料可知,“小规模”要求山地丘陵区、坝区因地制宜,控制农户数量,体现了合理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B正确。故选B。
答案:B
24.解析:农村和城市景观的差异,反映了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A正确。故选A。
答案:A
25.解析:(1)考查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从图示可知a面积较小,在城市中心附近,交通便利,人流量大,适合布局商业区。(2)考查对工业布局的理解。从图示可知甲处布局钢铁工业合理。因为甲处有丰富的铁矿资源,原料充足;位于较小风频上风向,空气污染基本不会影响到城区;位于河流沿岸,水运便利,且有充足的水源,为工业发展提供水源。(3)考查对绿化带作用的了解。从图示可知③地最有必要兴建绿化带。因为绿化带应建在工业区与住宅区之间,图中①③两地应建绿化带,①地有天然的河流作为防护带,所以最有必要建绿化带的地方是③地。
答案:(1)a功能区为商业区。占地面积小,且位于市中心附近;交通便利。
(2)合理。甲地有丰富的铁矿资源,原料充足;位于河流沿岸,水运便利,有充足的水源;位于较小风频上风向,污染空气基本不会影响到城区。
(3)③地。绿化带应建在工业区与住宅区之间,图中①③两处应建绿化带,①处有天然的河流作为防护带,所以最有必要建绿化带的地方是③地。
26.解析:(1)2015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的空间分布特征应从图中直接归纳。图中显示,整体上长江三角洲城市数量较多,但分布不均,北部城市数量较多,南部城市数量相对较少;图中显示,长江沿岸、沿海岸线、沿太湖等地区城市最为密集,因此城市主要沿江、沿湖、沿海分布。(2)近30年来长江三角洲城市发展的表现应对比1985年和2015年长江三角洲城市分布示意图进行概括归纳,应从城市数量、城市人口数量、规模、等级等方面进行归纳描述。与1985年相比,2015年长江三角洲城市数目明显增多;图中显示,各人口层级的城市数量增多,说明城市人口整体上大大增加;图中显示,各城市的人口层级明显上升,导致城市等级提升;从城市数量和各城市的人口数量可以看出,长江三角洲城市规模扩大,形成了等级有序的城市群。(3)长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对该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应从劳动力、产业推动、城市设施等方面进行分析。长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为城市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增强城市活力;大量劳动力有利于推动区域工业化和服务业的发展,活跃城市经济,改善产业结构;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要求城市增加投入,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城市面貌。
答案:(1)分布不均,北多南少(东多西少);主要沿江、沿湖、沿海分布。
(2)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等级提升;城市规模扩大(形成城市群)。
(3)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增加城市劳动人口;推动区域工业化和服务业的发展,改善产业结构;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发展。
27.解析:(1)根据广州西关大屋和北京四合院的建筑景观特征可知,反映了中国地域文化的内向性;封闭性;长者为尊;天人合一;农业文化。(2)建筑特征分析,广州西关大屋还体现了兼容性和商业文化特征。(3)根据建筑特征分析,图中民居体现出我国古代多代同堂,多子多福的特征,可以显示出家族之兴旺;这样的人文思想有助于促进我国人口的增长。(4)弘扬城市特色,珍惜城市遗产,提升城市品位,正确处理新城建设与老城保护的关系,是世界各国城市发展的方向。依法保护;“护旧建新、同步发展”;合理利用历史建筑,协调配置新旧建筑是各地保护历史文化、传统建筑保护和改造时普遍遵循的原则。
答案:(1)内向性;封闭性;长者为尊;天人合一;农业文化。
(2)兼容性;商业文化。
(3)多代同堂(或多子多福),以显示家族之兴旺(人丁兴旺)。会促进人口的增长。
(4)依法保护;“护旧建新,同步发展”;合理利用历史建筑,协调配置新旧建筑。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1.下列关于地域文化叙述正确的是( )
A.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
B.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
C.在一定地域内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
D.地域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国家与国家之间
读下列景观图,回答2~3题。
2.能够体现“粉墙黛瓦,竹影兰香”地域文化特色的是( )
A.a
B.b
C.c
D.d
3.最能反映当地自然环境的是( )
A.a
B.b
C.c
D.d
哈尼族梯田生态系统被文化生态学家盛赞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同构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据此完成4~5题。
4.维持这一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关键是( )
A.提供水源的江河
B.受村规、民约保护的森林
C.哈尼族的村寨
D.层层叠叠的梯田
5.哈尼族人村寨的选址,主要目的是( )
A.对外交通便利
B.避免洪涝灾害
C.获得清洁的水源
D.观赏梯田美景
福建土楼(右图)是客家文化(既继承了古代汉族文化,又融合了南方土著文化)的象征,是中原汉民族即客家先民沿黄河、长江、汀江等流域辗转迁徙后,将远古的土生建筑艺术发扬光大并推向极致的特殊产物,屋顶大多采用“人字形”的双坡屋顶,墙体厚实。由于种种原因,方形土楼逐渐被圆形土楼所取代。据此完成6~8题。
6.福建土楼文化,反映出历史上人口迁徙使( )
A.人口分布日益均衡
B.文化进步推广交流
C.汉族分布更集中
D.人口分布更分散
7.土楼反映了当地( )
A.气候湿热
B.河网密布
C.地势低平
D.地质稳定
8.圆形土楼取代方形土楼,是由于( )
①墙体厚度更大 ②通风采光效果更好 ③抵御外敌能力更强 ④排水效果更好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读伦敦大本钟及北京故宫景观图,完成第9题。
9.导致两地建筑风格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历史
C.文化
D.经济
城镇作为一种建筑景观,是人类文化的体现。不同地域的文化、宗教和社会观念等,都会对城镇地域形态和空间结构产生深刻影响。据此回答10~11题。
10.最能体现地域文化对城镇产生影响的是( )
①城镇交通网的结构 ②城镇建筑的空间布局 ③城镇居民的消费理念和方式 ④城镇中文化设施的数量
⑤城镇居民受教育的程度 ⑥城镇的建筑结构和建筑风格
A.①④
B.②⑥
C.③⑤
D.④⑤
11.中国园林中的“曲径通幽”体现了中国地域文化具有( )
①外向性 ②开放性 ③内向性 ④封闭性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城市作为一种聚落景观,是人类文化的体现。苏州古城坐落在水网之中,街道依河而建,水陆并行;建筑临水而造,前巷后河,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貌。据此回答12~13题。
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苏州古城的规划体现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
B.欧洲传统城市的布局与苏州类似
C.苏州的这种建筑格局反映了经济因素对城市的影响
D.苏州的建筑格局与北京类似
13.下列不能体现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的是( )
A.苏州古城“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貌
B.北京皇宫建筑群雄踞城市中心
C.华盛顿以国会大厦为中心
D.工业区不断向城市外缘移动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客家人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客家先祖原本居住在北方,由于各种原因南迁,定居在闽粤赣边地区。由于当时客家人大多居住在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林之中,不但建筑材料匮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而且还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建造了一种“抵御性”的城堡式住宅——土楼。他们利用当地的土、卵石和杉木,用垒筑的方式建筑了高达五六层的或圆形、或方形的可住几十户甚至上百户的客家土楼。楼内数百人聚族而居,不分辈分大小,一律平等,同样大小的居住单元,不论朝向,不论方位。客家土楼成为民居建筑的一大奇观。
材料二 客家先民从西晋永嘉之乱起,开始陆续从中原向南方迁徙,福建永定是客家人的聚集地。永定境内崇山峻岭,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永定”意为永远平定(缘于“明成化十四年,流贼钟三等啸聚溪南,巡抚奏折置县镇之”)。
(1)历史上,客家人修建的土楼除了有居住功能外,还具有的主要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土楼采用的建筑材料是受________因素的影响,建筑的方式又与________因素有关。
(2)结合材料,说明客家人迁入永定后建筑土楼的原因。
(3)这种居住方式说明了客家人的什么特征?
(4)你是否赞同继续在当地建筑传统的土楼。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1.解析:地域文化是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长时期形成的,可以是物质方面的,也可以是非物质方面的,A错误,C正确;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只是地域文化的一部分,B错误;地域文化差异的范围可大可小,并非主要指国家与国家之间的,D错误。故选C。
答案:C
2.解析:图b是我国的江南园林,以“粉墙黛瓦,竹影兰香”为建筑特色,B正确,故选B。
答案:B
3.解析:图中a、b、c、d分别是天津站、苏州园林、故宫、陕北窑洞。其中,天津站、苏州园林、故宫多与建造者的意志有关,而陕北窑洞位于黄土高原,是利用黄土的直立性修建的,具有冬暖夏凉的特性,也适应当地降水少的气候。因此,四地中陕北窑洞最能反映当地的自然环境,D正确。故选D。
答案:D
4.解析:读图可知,森林起到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作用,是维持这一生态系统的关键,保护好森林是实现“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关键,B正确。故选B。
答案:B
5.解析:哈尼族村寨位于森林与梯田之间,有利于获得清洁的水源,村寨建在半山腰上,交通不便,C正确。故选C。
答案:C
6.解析:福建土楼文化,既继承了古代汉族文化,又融合了南方土著文化,反映出历史上人口迁徙使文化进步推广交流,B正确。故选B。
答案:B
7.解析:土楼屋顶大多采用“人字形”的双坡屋顶,墙体厚实,反映了当地气候降水多,人字形顶利于排水。墙体厚,利于屋内阴凉,说明天气炎热,A正确。故选A。
答案:A
8.解析:圆形土楼取代方形土楼,不能使墙体厚度更大,①错误;由于圆形没有死角,通风采光效果更好、抵御外敌能力更强,②③正确;对排水效果没有影响,④错误。故选B。
答案:B
9.解析:伦敦大本钟和北京故宫都是城市文化景观,反映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特点,C正确。故选C。
答案:C
10.解析:地域文化对城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城镇建筑上,具体体现在城镇建筑的结构、空间布局和建筑风格上,②⑥正确,B正确。故选B。
答案:B
11.解析:中国园林中的“曲径通幽”,特别是“幽”字体现了中国地域文化具有内向性和封闭性,③④正确,D正确。故选D。
答案:D
12.解析:欧洲的传统城市多以教堂为中心;苏州的建筑布局体现了地域文化和自然环境对城市的影响,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A正确。故选A。
答案:A
13.解析: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苏州古城“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貌;北京的城市布局是以皇宫建筑群为中心,体现了封建统治者至高无上的权力;作为美国最高立法机构的国会,其地位的重要性影响着华盛顿以国会大厦为中心建设,A、B、C都能体现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不符合题意;工业区向城市外缘移动主要是受经济因素的影响,不能体现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D符合题意。故选D。
答案:D
14.解析:(1)客家人修建土楼是为了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需要。(2)客家人迁入永定后建筑土楼的原因可以根据图示和材料。分析土楼建筑的特征,然后结合当地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分析即可。由材料可知,客家土楼依山势而建,说明当地地形起伏大,平地少;建筑材料为土、木材、鹅卵石等,说明土质黏重;福建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降水较多,水资源丰富。(3)楼内“不分辈分大小,一律平等”,反映了家族内部的平等团结。(4)为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赞同:不断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技艺;相较于现代建筑,土楼节能环保。不赞同:土楼早期的防御功能在现代已经丧失;土楼大聚居特点与现代生活方式不符合。
答案:(1)安全防卫功能 自然环境 技术水平
(2)面对动荡的社会环境及恶劣的自然环境,土楼可防御外敌或者猛兽入侵;永定多山地,土楼层数多,占地少,有利于节约土地;当时建筑材料匮乏,当地有丰富的黄土、木材、石材等资源,可就地取材。
(3)客家人由于数代不断南迁,形成家族内部极强的凝聚力,只有家族内部的紧密团结才能使其在新的居住地生存下来。其居住方式体现了家族内部的平等团结。
(4)赞同。理由:不断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技艺;相较于现代建筑,土楼节能(冬暖夏凉)环保(土楼废弃的土、木材不会污染环境)。
不赞同。理由:土楼早期的防御功能在现代已经丧失;土楼大聚居特点与现代生活方式不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