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课件(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课件(33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6.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1-18 22:40: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6课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学习目标
1.掌握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两次起义的领导人、时间、地点和结果;
2.掌握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和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材料:当时放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路只有两条:或者拿起武器,进行武装反抗;或者是迟疑犹豫,坐以待毙。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敢问路在何方?
大批共产党员及其领袖被杀害。一些党内的动摇分子公开退党甚至叛变自首,党员由大革命时期的6万多人减至1万人,活动被迫转入地下;各地农民协会910万会员大部分散落。——摘自《中国共产党战略策略》
思考:大革命失败给共产党人什么教训?
1. 必须掌握革命的领导权
2. 必须建立革命的军队
3. 必须开展武装斗争
为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挽救中国革命,中共中央于1927年7月12日停止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领导。下旬,决定集合自己掌握和影响的部分国民革命军联合第二方面军南下广东,会合当地革命力量,实行土地革命,恢复革命根据地,然后举行新的北伐。
“新的北伐”是指什么?
起义名称
时间
地点
领导人
结果
南昌起义
1927年
8月1日
南昌
周恩来、贺龙、
叶挺、
朱德、
刘伯承
等人
占领南昌,南下受挫
一、南昌起义
江西(南昌起义指挥部)
贺龙
周恩来
叶挺
朱德
刘伯承
油画《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凌晨2时,周恩来在起义总指挥部(原江西大旅社)下达了起义命令,经过4个多小时激战,全歼敌军3000余人,取得了南昌起义的胜利。
经过:
南昌起义→占领南昌→主动撤离,南下广东→途中受挫→转战湘南,坚持斗争。
南昌起义军占领了南昌,为什么要南下广东?
敌人从四面八方来包围南昌,敌强我弱,不撤离必然导致全军覆没。广东曾经是革命根据地,群众觉悟较高,南下准备夺取广州,重建革命根据地,然后再进行北伐。

八 一起义在共产党领导下,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这在大方向上是对的。这次起义像一声春雷,使千百万革命群众在经历了一系列的严重挫败 后,又在黑暗中看到了高高举起的火炬。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便是在这次起义中诞生的。
——周恩来
南昌起义有什么意义?
想一想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1949年6月15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规定以“八一”两字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军徽的主要标志。8月1日被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徽
二 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1.八七会议
时间
内容
地点
①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②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③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1927年8月7日
汉口
给组织涣散和思想混乱的共产党员指明了奋斗方向。
影响
中国革命开始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给正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 ,指明了新的道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意义

时间
地点
领导
名称
结果
1927年9月
湘赣边界
毛泽东
秋收起义(起义受挫)
——文家市决策——
——三湾改编
江 西


文家市
三湾
永新
长沙
长沙
“文家市决策”
由进攻大城市转到向农村进军
三湾改编,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工农革命军
井冈山
秋收起义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进入井冈山,建立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到1928年春,根据地便初步建立起来了。
(三)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三湾改编”后的工农革命军进入井冈山,到1928年春,根据地便初步建立起来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论从史出:毛泽东为什么要进军井冈山?
敌人弱——远离中心城市
历史红——群众基础强
地势险——易守难攻
山林好——物产丰富
井冈山
井冈山会师
1928年4月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毛泽东
党代表
朱德、陈毅
南昌起义队伍
湘南农民武装
毛泽东
工农革命军
朱德
军长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
中国工农红军军旗
井冈山会师
歌谣“井冈山上朱毛合,创建四军建奇功”
小知识:
据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里对朱德的采访,朱德是这样说的:"所以用这名字,为要保持国民党第四军‘铁军'的大名,它在大革命中是我们革命的堡垒。"可见第四军不是序列号,而是一个荣誉称号。它是为了继承和发扬国民党第四军"铁军"的光荣传统。
名称的变化看历史
国民革命军
工农革命军
中国工农红军
(南昌起义)
(秋收起义)
(井冈山会师)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序幕。
我们以不足四个团的兵力和敌人斗争四个月之久,使割据地区一天一天扩大,原因就在于湘赣边界的共产党的政策是正确的。当时党的特委和军委的政策是:坚决地和敌人作斗争;创造罗霄山脉中段(井冈山)政权,深入割据地区的土地革命。
——摘编自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游击战争
建立革命政权
土地革命
“工农武装割据”局面
三、工农武装割据
人数极少的地主阶级占有农村的极大多数土地,而人数众多的农民则无地或少地。
土地革命
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
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毛泽东说:“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 敌人的最基本条件。
目的
内容
分配原则
1. 土地革命给农民的生活带来的变化
1. 土地革命后,分田分地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农民有了土地保障,生活带来巨大变化
2. 根据地百姓踊跃参军作战的现象又能告诉我们什么?
土地改革符合农民的利益,农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时间:
? 地点:
1929年12月
福建上杭县古田
思想建党
政治建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
2、古田会议
3、根据地扩大
⑴方志敏、邓小平、贺龙、徐向前、刘志丹等人在各地领导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根据地。
⑵到1930年,全国各地创建了大小十几块革命根据地。其中以红四军为主在赣南、闽西建立的中央革命根据地面积最大。
毛泽东朱德中央
邓小平等左右江
徐向前
鄂豫皖
海陆丰
彭德怀等湘鄂赣
王首道等湘赣
方志敏闽浙赣
贺龙等湘鄂西、湘鄂边、洪湖
川陕
井冈山
到1930年,全国各地创建了大小十几块革命根据地。其中以红四军为主在赣南、闽西建立的中央革命根据地面积最大。
在各根据地内,有几百个县建立人民政权。革命武装发展到十万人。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星星之火
问题一:这些革命根据地的地理位置有怎样的特点?
问题二:毛泽东开辟了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
可以燎原
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远离中心城市,敌人统治力量薄弱。
读图学史:这些革命根据地与中心城市的相对位置是怎样的?
农村根据地离城市较近,形成包围城市的局面。
中国革命的道路(“井冈山道路”)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辟了一条工农武装割据、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材料二:长沙打不下来,……那就不要去了。我们要到敌人管不着或难得管的地方去, ……,养精蓄锐,发展我们的力量。 ——毛泽东《文家市讲话》

材料一:俄国是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工人阶级力量较强。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不发达,工人阶级力量弱小,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是农民,国民党反动势力则集中在大城市。
材料三: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毛泽东《战争和战略问题》
在俄国:
在中国:
启示: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不能照搬别人的经验,要敢于创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
小组探讨:毛泽东在不断的革命实践中,找到了不同于俄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你从中可得到哪些启示?
1.时间:
2.地点:
3.内容:
1931年冬
江西瑞金
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定都瑞金,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瑞金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是以工农为主体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与管理国家的初步尝试。它的出现标志着国共政权对峙的正式形成。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旗
中华苏维埃临时政府成立
南昌起义
1927.8.1
秋收起义
1927.9
井冈山革命
根据地的建立
(第一个)
农村革命根
据地的发展
中国革命的道路:
在中共的领导下,开辟一条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国民革命失败
反抗斗争
井冈山会师
八七会议
受挫
进军
农村
井冈山道路
知识梳理
当堂检测
1.中国共产党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的起义是( )
A.秋收起义 B.南昌起义
C.广州起义 D.北伐战争
2.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是( )
A.南昌起义 B.“八七”会议
C.秋收起义 D.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
B
B
3.许多地方被称为革命圣地,是因为它跟重大的革命历史事件有关。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
A.瑞金——红军主力大会师 B.南昌——红色政权的建立
C.遵义——红军长征出发地 D.井冈山——红色根据地创建
4.毛泽东、朱德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为中国革命开创了一条走向胜利的道路,这条道路的中心内容是( )
A.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暴动,夺取政权
B.开展土地革命
C.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D.把革命形势推向全国
D
C